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五集)


   日期:2012/5/22 1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今天我们从「五刑章第十一」开始看起。我们首先来将此段的经文读一下: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这一章是继上面「纪孝行章第十」以后,「纪孝行章」讲的是孝子如何行孝的,这一章是反过来说明,如果不孝这就是大罪。所以「五刑章」,刑是刑罚,古代有五种刑罚,这里面讲到五刑,五种的刑罚,有三千条罪名,什么罪最大?不孝的罪是最大的。我们来看唐玄宗的注解,他注解这第一句『子曰』,「子曰」就是孔子说的,『五刑之属三千』,五大类的刑罚总共有三千条,『罪莫大於不孝』。唐玄宗注解「五刑,谓墨、劓、剕、宫、大辟也」,这是把这五大类刑罚的名目说出来。什么叫做墨?就是如果人犯罪,就会被官府抓起来在脸上做个记号,就像现在人纹身似的,在脸上的一块皮肤上面把印记烙在上面,不能够洗刷下来。这是告示大众这个人曾经犯过罪,所以要警惕他的行为。如果遭到这种罪罚,可以说是一个大耻辱,而且这个耻辱是带著一生的,这种印记就像纹身似的,一生都会留下来。如果遭受到这种墨刑,这就是让父母、家人蒙羞,而且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现在人他没有犯刑法但是都很喜欢纹身,自己给自己刻上这些烙印,古代的人他是只有犯了罪才受这种墨刑。五刑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叫劓刑,鼻子边一个立刀,这是念亿字。这个劓刑,我们看这个字就能会意,它是用刀把鼻子一块给割掉,所以这个记号就比墨刑更加的明显,而且更惨,鼻子被削掉,这个相就破掉,很难看。为什么要用这种刑罚?这也是告诫世人,假如犯了刑,这是大不孝,而不孝当中如果是损毁自己的身体,因为官府的刑罚,因为自己犯了罪,而遭受身体的毁伤,这就是大不孝。

  第三种刑罚叫剕刑,非字边一个立刀,这种刑罚就是把脚给砍掉。这种刑罚也是很惨,等於把人整成残废。

  第四类是宫刑,宫刑这是让人失去生殖的能力,男的就会被阉割,就好像古时候做太监似的,女子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让她失去生育能力,这是宫刑。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是犯了重罪,遭受了宫刑,这也是大不孝。

  第五大类叫大辟,这种刑罚就是极刑(死刑),这个人犯了罪极重,不能够留在世间,所以要把他的生命给夺去,或者是斩首,或者是把他绞死,这一类的刑罚。

  这五刑当中它每一类刑都有多种,总共加起来有三千条,所以「条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过不孝」,这些罪条里面,这是古代记载的,所说的最大的罪就是不孝之罪。为什么?因为天地之间父母的恩是最重的,假如是我不孝父母,就是天地间第一等的罪人,所以当然可以接受这五大类刑罚的惩处。在古代有一种叫做亲权处分,就是如果父母到衙门去告状,把自己儿子如何如何不孝跟官府去诉讼,官府就不必去审问,直截了当把这个儿女抓来进行判刑。甚至是如果父母说这个儿女大不孝,应该把他杀头,官府也二话不说抓来就杀头。为什么?这是因为父母是最爱儿女的,这是天性,假如儿女的行为让父母如此的伤心,如此的绝望,甚至要跑到官府去告状,说自己儿女不孝,甚至要把自己儿女置之於死地,可见得父母的心真的是伤透了,心都碎了,这种儿女确实也就没必要留在世间。这是古代的亲权处分,父母双亲的权利,他有权让自己儿女受刑。这个亲权处分在民国以后就被取消,现在都讲究人权,连儿女他自己也要对父母讲人权,父母不能够干涉儿女,儿女他有自己的天地,他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父母也奈他无何,现在就变得是这样一个世道。在过去不孝的罪那是大罪,是最大的,现在很可惜,这些刑罚也都没有。从法律上来看,也没有专门的制定关於孝道方面的法律,孝道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伦理道德,但是没有真正有力的、系统的法律保障。所以应不应该恢复为孝道来立法?这是应该的。

  我们也看到真有这样的提议者,在几年前四川成都市有一名律师,姓李,他向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议书,这个孝法,孝是孝道,为孝道来立法。这一位律师他提议,像我们国家对於公民如何尽孝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多,很少,在中国的婚姻法里面略有提及,但是很不够详尽,应该有必要专门为孝道立法,而且也应该规定国家的公务员,就是国家要选拔干部、任聘领导,应该首先看这个人他有没有孝的德行,看他对待父母有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能不能够尊敬父母,如果是不恭敬父母的,不能够尽到自己为人子女的责任的,他就没有资格参与这个公务员的考核,也没有资格做领导。这个非常的好,这跟古人选拔人才标准一致,你看古人选拔人才他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所谓举孝廉。一个人是孝子,他才能对国家、对人民尽忠,一个人能够廉洁,他就能够知足常乐,他能够守法,他能廉洁奉公。所以举孝廉这是自古以来选拔官员的标准,首重德行。我们看到古代孔子当年说到,犯罪里头最大的罪就是不孝罪,如果是领导干部对待他的父母不能够尽到义务,如果是父母投诉说这个儿女怎么怎么不孝,这种公务员的资格确实需要重新考量。特别是我们现在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和谐从哪里来?从孝道产生,《孝经》上「开宗明义」就说到,这是先王的「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所以确实是很有必要恢复孝道的风气,把孝道做为一个受到法律保障的一种正式的道德行为。这是从「五刑章」当中我们得到的启示,相信如果真能这样做,一定会倡导起一个孝道的、尊老爱老的这么一种社会风气。

  经文当中底下说,『要君者无上』,「要」就是要挟、逼迫,「君」是领导,如果对领导去要挟、去威逼,这种人他心目中没有领导、没有长上。所以你看看唐玄宗这里讲的,「君者,臣之禀命也」,君者,在古代这是天子、这是皇帝,「臣之禀命也」,是臣子们所遵依、所禀受命令的这位领导。对君王如同在家里对父母一样,对君王的尊敬犹如敬天一样,所以古代称为君王叫天子,天之子,所以敬天子就如敬天,这是一种恭敬到极处。如果是对於君、对於自己的领导还敢要挟,这是「无上也」,他心目中已经完全没有长上,可以说是不知天高地厚,这种人他必定是会最终导致身败名裂。我们看到三国时代曹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就是要君者,挟持著皇帝独揽大权号令天下,他的心目中当然没有皇帝,所以他自己才会说出「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可以让天下人负我」。他心目中是极端的自私自利,最后导致他自己灭亡,一代奸雄逃不过报应。在传说当中,主管地狱的东岳大帝庙的门口上面挂著一幅对联,对联上讲,「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这是上联,下联说到,「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所以曹操在现世就遭世人的唾弃,最后身败名裂,他来世生生世世也必定是遭受苦报。所以要君者,无上的人,心目中没有长上,没有尊长的,这种人大不孝,所以他的报应也必定是很惨的。

  我们继续看到,下面讲到『非圣人者无法』,这个「非」就是诽谤,我们用现在话来讲是批判,对圣人进行批判,甚至是诽谤。自己不相信,他得不到利益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却偏偏要进行诽谤,让别人也不相信圣人,让别人也因此遭受到苦难。因为圣人他是唯有一颗利益大众的心,他没有自我,就是像「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所作所为与天道是一样的,只是一颗纯粹的利益大众的心,而没有丝毫害人的心,他绝不争名闻利养,绝不争自己的利害得失,完全是奉献。圣人的行为是我们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圣人的言语是我们最好的教材。在中国你看这几千年民族能够维护大一统的局面,人民基本过上安定和睦的日子,真的是靠有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这儒释道三家的圣人他们真的是功德无量。孔子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给我们的垂训能够令二千五百年之后的我们依然受益。道家的老子,这是道家的始祖,被尊为是天尊、太上老君,这是圣人。佛家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圣人,乃至在中国历史上的,像再古的,有文王、武王、周公,再古的,有尧、舜、禹、汤,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在儒释道成就的人,圣贤人,他们的教化都是利益这个社会,对於社会有带来很大的安定、和平的帮助。

  如果是我们去批判他、毁谤他,说他是什么封建、迷信,这是老旧的思想,一概全盘否定,这种人叫「非圣人者」,他就「无法」,我们讲无法无天,这个法就是法则,心里头一点法则、一点规范都没有。因为圣人他所制定的都是人符合自己本性本善的行为规范,这些法则都是真正帮助人回归本善的,帮助社会恢复和谐的。如果去批判这些圣人的教化,必定是扰乱社会,必定使到人心无所依从,这种罪就很大。就像古时候秦始皇焚书坑儒,结果他也是报应很快,他的这个王朝,自己想著希望能够千秋万代都是他的王朝,自己称自己是秦始皇,然后到二世,希望还有三世,到百世、千世、万世,结果?他到二世就没了,他的儿子就亡了朝。为什么?因为非圣人者,就是他已经把这个正确的法则,符合本善的法则给打破,他心目中没有这些法则,所以自然他就会遭到天地之间这种报应,他如果违背天地,就遭到天地的报应,如果违背了人心,天理良心,必定遭到民众的推翻。我们看玄宗皇帝他解释,说「圣人制作礼乐,而敢非之,是无法也」,这里主要是讲儒家的圣人,最早制礼作乐是周公,周公制礼作乐,他真的是用这种手段来构建和谐社会。他作的礼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的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作的乐都是启发人心,使人心向善,正直、诚实的这种音乐,这种艺术,可以真正让人心和善、社会和谐。如果是批判,像批判周公,甚至批判孔老夫子,这都是造成社会动乱的主要因素之一。

  下面说到的,『非孝者无亲』,对孝敬父母这种行为、这种言论进行批判,所谓是说跟自己父母要划清界线,说的这些言论叫「非孝者」。「无亲」,就没有父母亲。一个人父母亲是他的根本,就好比一棵树它有根它才能够茁壮、成长,如果根给断了,那么这棵树很快就枯死了。所以非孝者,就是批判认为孝顺是不对的这样的人,他也就很快他自己也就不能够在世间久留。所以玄宗皇帝注解说「善事父母为孝」,如果是说父母不必要孝顺,不需要这样按照像《弟子规》那样去做,说这些都是过时的东西,现在都是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时代,那些老一套不用了,说这种话他自己已经是目中没有父母,他就是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快他就枯竭。所以我们看到媒体里面报导的,说在五一二大地震当中,有一位跑跑先生,甚至他发表言论,因为他在大地震当中正在教课,他是个中学老师,结果地震一发生,他就不顾学生自己先跑掉,这完全是自私自利。结果居然还有记者来采访他,他对记者还大言不惭的说,假如是要救人,我最多是救自己的女儿,我连父母可能都不救。你看这是非孝者无亲,他心目中哪有父母!如果试问一下他,假如你自己年老了,也突然有一天发生地震,是不是你也愿意你的女儿不来救你?她先是自己跑掉,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触?

  所以『此大乱之道也』,这是「大乱之道」,这大乱之道讲到上面三种,这是玄宗讲的,「言人有上三恶,岂唯不孝,乃是大乱之道」,如果人有这上面讲的,「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这种人他哪里说仅仅是不孝,而且他是制作大乱的因素。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世道,所谓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为了自己出名,可以去批判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批判孝道、批判圣人,这是制造大乱之道。如果是在过去,你看孔子的时代,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司寇,这一个官,他统辖的地域里面有一个人,叫少正卯,他就是胡说八道,他就是常常讲这种非圣人的话,批判圣人的,不讲伦理道德的,所以蛊惑人心,而且他口才特别好,真的是谁都说不过他。孔子看到这个人,找不到他什么罪名,如果现代来讲,他有言论自由,他没有犯法,可是孔子当时就把他抓起来,给他杀掉。什么罪名?就是扰乱社会。所以这个社会能够安定,大家有一个善恶是非的标准。现在言论自由,谁想说就说,也不知道这个说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什么?会产生大乱,大乱之道。特别是「非圣人者无法」,这一句话我们单提出来多说说。圣人他所说的都是传统的这些伦理道德这些文化,这些伦理道德是不是圣人自己制定的?其实不是的,你看孔子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是至圣先师,他所做的是什么?只是汇集古圣先贤的这些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这些教育,垂训於后世。

  我们问了,这些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不是这些古圣先贤制定的?像周公制礼作乐,是他制定的、他规定的?其实说老实话,也不是,他所规定的实际上都是每个人本应该有的行为。一个正常的人他的本善没有流失,他还是有具足本善、性德的这种人才正常。这种人是什么?是圣人。所以人人本来都是圣人,《三字经》开拔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圣人所制定的这些规矩、这些法则,无非就是把我们的本善,我们的本性的性德,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我们共同遵守的法则,所以也不是某个人制定的,他所制定的都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应有的这些行为。所以圣人所制定的这些法则它是出乎我们的本心,也要靠我们人心去维持。人心里头首先要有一种法则,有一个规矩,有一个秩序,这样的话他行为必定是如理如法,必定是很有规矩、很有秩序的。这是什么?性德的流露。所以就像这天体自然的运行,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地球有它自己运行的轨道,围著太阳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围著地球转,九大行星也各自有各自的轨道,你看各行其道,很有规矩、很有秩序。这是什么?这自然现象,自然而然,这就叫做性德流露。所以自然的法则它都是这样的有规矩,人类的法则也是如此,所以圣人所制定的这些法则让我们遵守,无非就是让我们恢复本善、恢复性德。真正恢复性德的人他也就不需要这些规矩,自自然然他就行出这些规矩来。

  我记得我在第一次到新加坡拜会我们的师长净空老教授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老人家做什么事情都是循规蹈矩,很有秩序,有条不紊,从衣服穿著到他的一举一动,乃至杯子、碗、书本等等这些用具,该摆在什么地方都摆得非常的整齐和有秩序。那天末学的母亲带著我一起去拜见老师,在一起喝茶,我就在留意观察,老人家用一个纸巾,用了好几次的纸巾,每一次都把它叠好,这一个纸巾不是用完之后就把它拧成一团随便乱扔,而是一点一点的用,用完之后就把它叠好,叠好以后就放到旁边,整整齐齐。这是他完全自然,没有丝毫造作,这就是性德流露,人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是说人他不守这些规矩,这可能是社会后天的污染,自己生活放逸,行为放逸,圣人才给我们制定这些规矩让我们遵守,让我们遵守的目的无非就是让我们回归到本善上面来,恢复我们的性德,等你恢复性德以后,你自然所做的就合乎规矩。就像孔子他老人家讲的,他到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他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可是样样都合乎规矩、合乎法则,为什么?因为这是性德流露,完全是本善起作用,不需要特别加意念去遵守规则,他都自然而然把这个规矩表现出来,这就是圣人,完全恢复性德。在没有恢复性德之前,我们凡人必须要遵守规矩。所以圣贤的教育就很重要,圣贤教育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包括人伦的关系,伦常,伦常也是一种法则。

  儒家讲的五伦关系,这个五伦关系它也不是人为制定的,也不是周公规定一个人要有这种五伦关系,它是人自然就有的。你看他一出生就会面对父母,他就有父子的关系,他也自然就有兄弟的关系、有君臣的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将来有夫妇的关系,还有朋友的关系,这些完全出乎自然的。圣人教导我们要守著伦常道德,在五伦关系中守住十义,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长惠幼顺,就要遵守著这个义务,伦常关系才能和睦。这种义务、这种规矩他也是本来应该这么做的,也是本善。所以如果把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批判成是过时的东西,不合时宜,他心目中没有法则,社会就一定会乱,伦常一乱,真的父不父、子不子,做父母的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做儿女的不知道如何做儿女,家也不宁,社会自然就不安定。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恢复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把我们的古圣先贤重新端出来、请出来学习效法。

  真正遵循圣贤之道来生活,实际上不仅是人伦的关系处得很好,社会很和谐,而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和谐。现在你看看我们所面临的是地球的灾难,地震、海啸、风灾,种种的灾难好像一年比一年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的冰加速度融化。这些都是什么?破坏自然,为什么?因为把法则给破坏,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要遵循著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相处,要爱护大自然,这样才能够维系健康的、持久的地球。现在地球之所以变得这样的千疮百孔,很多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气候的反常其实都是人的行为所造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自私自利,是一种贪图利润,追求欲望的驱使下造成的,那些都不符合圣人所说的法则。圣人教导我们温、良、恭、俭、让。温就是温和。良是善良,善待一切人和善待环境。恭是恭敬,恭敬不仅是恭敬人,也恭敬大自然。俭就是节俭,生活不要求豪华、享受,豪华、享受会使这些大自然的资源加速度的被消费。让是忍让、礼让。如果人能够遵循著这些行为规范,大自然也不会对我们有这种报复。所以如果人有这三恶,要挟君上、要挟领导,或者是批判圣贤之道,批判孝道,这种三恶就是造成社会大乱,这都是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看到的。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章,这一章「五刑章」我们就学到这里,第十二章是「广要道章」,我们来先把本章的经文读一下: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这是「广要道章」。在北宋邢昺的注解《正义》里面他讲到这章的一个宗旨,《正义》是这样说的,「《正义》曰:前章明不孝之恶,罪之大者,及要君、非圣人,此乃礼教不容。广宣要道以教化之,则能变而为善也」。这是讲到承前启后,前面「五刑章」所说的是不孝之恶,这是最大的罪,「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而且讲到要君,就是要挟领导的,批判圣人、圣贤的,这都是礼教之所不容,不符合礼教的。现在要反过来,「广宣要道以教化之」,就是应该大力的宣扬圣贤之道、宣扬孝道,广是广泛,宣是宣扬。要道是什么?就是孝道,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孝道是至德要道,来教化大众,使大众能够转恶为善,从恶变成善,这是「广要道章」它所讲的,这是宗旨。所以用「广要道」,广就是广泛的、详细的来说明。因为本经的首章「开宗明义章」就提到这是至德要道,但是只是提了一个名相,没有详细的说明。这是下面《正义》讲的,「首章略云至德要道之事,而未详悉」,这就是第一章「开宗明义章」,只是简单提到这是至德要道,说孝道是至德要道,但是没有详细的讲解。所以「於此申而演之,皆云广也」,在此地第十二章就是详细演述来说明,所以用广字,「广要道章第十二」。下面一章是「广至德章」,再下面一章是「广扬名章」,这也是第一章提到的扬名显亲,这都是详细说明。

  「故以名章,次五刑之后」,这是讲到为什么这一章放在「五刑章」之后。因为首章特别说到至德然后是要道,把至德放在要道之前来提,这里是要道先於至德,第十二章是「广要道章」,到第十三章是「广至德章」,为什么反过来来开解,先讲要道再讲至德?「谓以要道施化,化行而后德彰」,所以要道就是要用这种圣贤的教育来进行施化,施是布施、推广,化是教化。化行,大众因为接受圣贤的教育而转化,而后德才能彰显,所以至德放在要道之后。「亦明道德相成,所以互为先后也」,所以要道和至德这是相辅相成,它也可以互为先后,所以在第一章,至德在前,要道在后,在此地,详细说明的,就把要道放在前,至德放在后。我们来看本段经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玄宗皇帝注解说,「言教人亲爱礼顺,无加於孝悌也」,这是注解得很简单、直截。「子曰」就是孔子说的,这部经从头到尾都是孔子的叙说。他说「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希望百姓都能够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和睦共处,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孝道。「教民礼顺」,要教导大众能够知礼、能够和顺,「莫善於悌」,最好教学就是教悌道。我们看到现在确实有不少的媒体已经意识到媒体教育对於和谐社会的贡献,就像山东电视台专门有一个「天下父母」的栏目,是专门讲孝道的,确实找到的这些事例都十分的感人,这就是推广孝道,教民亲爱。孝道真的能够转化人心,而且转化的非常的迅速、非常的有效果。

  茂森在上个月参加了在广州市举行的国际儒联座谈会,听到一位从海南省海口监狱来的一位代表,他是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张发先生,他管辖下面的海口监狱用《弟子规》来教化这些服刑人员,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原来他们都一直在摸索如何能够把服刑人员教化好,使到他们将来服刑刑满以后,出到社会不至於重犯这些违法行为。这就是要通过转化他们的人心,因为法律的规范不一定是有效的、彻底的规范人行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道德,法律后面它是道德,而道德起於人心,孝是德之本也。所以他们就想到用传统文化、用《弟子规》来教化这些服刑人员。而一开始他们在摸索当中,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发现,最重要的,要使到教化效果能够卓著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所以这个司法厅副厅长就组织了海口监狱的民警,分批来到安徽庐江的汤池文化教育中心进行学习,学习《弟子规》,在这里上课。慢慢的这些民警们他们也通过学习《弟子规》转化了自己,过去用比较粗暴的方式对待犯人,现在懂得常常都是用一种关怀、照顾、爱护他们的方式,自己先落实《弟子规》,结果转化这些犯人效果就特别好。海口的监狱也专门有定期的亲情交流会,让犯人跟自己的父母亲见面,在这交流会上犯人为自己的父母献上一首「跪羊图」,孝道的歌曲,然后给自己父母洗脚、忏悔。所以亲情交流会上总看到父子之间或者母子之间抱头痛哭的现象,我们真正看到孝心把一个服刑人员的良心唤醒,他真正生起惭愧之心,他真正愿意做个好人。所以这个教育的效果非常的好,这些服刑人员他们再出去,刑满以后出狱他都变成好人,因为他心里存著孝道,存著孝道以后他就不会想要干那些无耻的事情,因为知道,做那些事情,违法、犯罪的,那就是大不孝,让自己父母忧心、痛苦。

  其中有一位原来是做过县领导的,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关到监狱里面。一开始他学《弟子规》,还看不起《弟子规》,因为他自己很有文化,结果后来受到民警的这些行为的感动,因此他有了转变。而真正转变他的是有一次监狱放他回家里过一夜,他回家里跟他母亲在一起,母亲已经衰老了,他跟他母亲在一起谈心,谈到很晚,让母亲睡下以后,他自己怎么也睡不著,於是他就到自己院子里面,看到院子里还有很多树叶,他就想到要给自己母亲做一点事,就拿起扫把来扫这些树叶,扫著扫著之后就看到,忽然看到自己的母亲正依偎在门边看著他,两只眼睛都噙著泪水。这位服刑人员他自己非常的感动,从他母亲的眼神里面好像看到母亲的那种又悲又喜的心情,想到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他父母做过什么家务,而这次因为在监狱当中学了《弟子规》,回到家里有这种反常的表现,让他母亲感觉到很惊喜,所以母子俩就抱头痛哭。这我们看到真正用《弟子规》、用孝道的教育,把人的心从恶转变为善。

  所以「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他的善心就能够生起来。这是讲到,特别提的是国家做为领导,希望能够使到全社会的人民相亲相爱。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教孝道、教悌道,悌道可以使人民礼顺,守礼、和顺。在邢昺的《正义》里面,他解释说「此夫子述广要之意」,这是孔老夫子讲广要道这个意思,「言君欲教民亲於君而爱之者,莫善於身自行孝也。君能行孝,则民效之,皆亲爱其君」。这是提到另外一层意思,也是很好,他说到如果是做为领导人,君,就是领导,「欲教民亲於君而爱之者」,教导大众、百姓,对领导能够尊敬、能够爱戴,亲於君就是爱戴和尊敬领导,而爱之者,就是爱领导,这是上下能够和睦,「莫善於身自行孝也」。这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要做一个好榜样来行孝,当社会大众看到这位领导自己在行孝,君能行孝,则民效之,大家都效仿他,效仿他也就对他格外的尊重,亲爱之心就生起来,亲是以他为亲人,把这位领导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他那种爱戴、尊敬。这是国君、领导为百姓做个好样子,才能够使百姓亲爱其君,也就是他才能够生起忠诚的这种心。国家如此,所有的团体都是如此,企业,事业的单位,乃至一个家庭里面的家长,企业的老总,这些都是领导,领导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对他忠诚,能够爱戴,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力行孝道,做一个好样子出来,而能够教导大众也来行孝,大家都能够行孝,他对他父母能够尽孝,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就能够尽忠。所以忠和孝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

  底下讲的,「欲教民礼於长而顺之者,莫善於身自行悌也」,这是讲到要教导大众对於尊长、领导能够有礼,能够顺之,就是听顺,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行悌道,悌就是尊敬自己的兄长,尊重长辈。「人君行悌,则人效之」,人君就是人的领导,可以是国家领导,可以是企业任何团体的领导,这个领导能够行悌道,他能够尊敬自己的长辈、自己的兄长,则人效法之,大家都效法他,都跟他学,以他为榜样。「皆以礼顺从其长也」,自然大家也能够尊重自己的长辈和兄长,也就自然能够守礼,能够听顺领导。所以要让自己的下属忠诚、能够顺从,最好的方式是自己要做个好样子,自己有孝悌之道,自然就能够使下属、使民众有对自己亲爱礼顺之心。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经文,『移风易俗,莫善於乐』,这是讲到要「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是什么?是转化社会风气,最好的方法是用音乐、用这些艺术。我们来回头看看唐玄宗的注解,他讲到「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曰莫善於乐」。这是风俗的移易,就是要转变一个社会的风气。社会的风气从哪里能看得出来?往往通过音乐,这些歌声、歌曲,我们现在泛指艺术,通过这些媒体当中的艺术,大家喜闻乐见的是什么东西,这就很能够看出这个社会的风俗它有没有转变。因为音乐、艺术它都是反映人的性情、爱好的,也反映当时这个社会的这样的一种状态,政治、文化、经济种种的状态,都能够看到会在艺术表现出来。这些艺术它是随著人心而转变,所谓变随人心,人的心转了,性情、爱好变了,艺术也就跟著变。正由君德,这是讲到要转变社会风气我们要懂得转变艺术,用艺术来教化这些社会大众,包括现在的所谓的电影、电视、音乐、美术,种种的艺术方法、这些节目等等,来教化人心,这就使到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这是由於君德,由於领导人他们的德行感召,他们的眼光,所以能够做到移风易俗。

  下面讲,「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曰莫善於乐」。正之与变,这是讲到要正社会的风气,要变换这个社会的风俗,就是转变民风,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最好是用音乐,用音乐、用这些艺术的方法来彰显。当然社会的状态如果有变化,也往往会反映到这些音乐、艺术上面,彰也是客观会反映出来,彰显出来,所以如果想要移风易俗,最好的就是从艺术、从这些音乐、节目这里入手来转变。

  底下讲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这是要使到上下能够和睦,上位的人能够得到平安,我们说政府它能够安定、能够稳定,大众也能够和睦。「治民」是治,治是什么?安定,也是安定的意思,最好的方式是用礼。唐玄宗注解中说,「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人必须要遵守礼仪,礼仪是可以能够将君臣、父子之间的这种等级、分别,把它彰显出来。所以君臣,就是现在讲的领导与被领导,领导与被领导的这个关系一定要明确,这样人他在这种关系当中他就自然懂得如何去做关系才能够顺。父子之别也是如此,就是父子之间关系要懂,要知道如何处理,父母对儿女要慈爱,儿女对父母要孝顺。男女、长幼,这是讲到夫妇、兄弟长幼的这些顺序,它都是有讲究的,能够讲究礼才能够上下能够安定,安上化下,就是使上位的人能够安定,不会出现不稳定因素,下面的人,这是处在下位的人,他也能够守礼,他能够受教化而守礼。

  我们来看,这个是讲到「移风易俗」和「安上治民」这一段,讲到用礼和乐。邢昺在《正义》里面他的解释也很好,他注重在做领导的自己要先做到。邢昺的注释上讲到,「欲移易风俗之弊败者,莫善於听乐而正之;欲身安於上,民治於下者,莫善於行礼以帅之」。这是讲到希望移风易俗,这是讲到天子他的职责、他的使命,就是把社会风俗里头那种不好的弊端,败坏的这些部分,要把它去除,留下的是好的风俗。怎么样去做?莫善於听乐而正之,这是讲到天子自己要这么做,他要自己去听美好的音乐。就像古代这些音乐,它都有正人心这种作用,听到这些美好的乐章,人良善的心就被唤起来。就像舜王他有韶乐,武王有武乐,这些圣人他们都有这些乐章,良善的音乐我们带头去听,这是做天子的他要做一个榜样。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己要去看那些好的、优秀的文艺表演的作品,带动社会大众也一起去看这些优秀作品,而不要去看那些不良的这些表演,所谓色情、暴力,种种不善的、有副作用的这些节目,统统都不要去看。自己先这么做,而能够把民众导之以正,往正路上去带,这样渐渐也就通过这种文艺节目而移风易俗。

  但是现在来讲,这个事情光靠国家领导人也很难,因为什么?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人人他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且文艺表演的节目又这么多,真的是龙蛇混杂,好的少,坏的多,所以民众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文艺表演,很多,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不善的。电视台里面播放的,媒体里面传播的这些影视的内容,我们看到真的是很多是鼓励杀盗YIN妄、暴力、色情这些内容,这是把整个社会风俗导向很不好的方向。所以大家学了都学这些,特别是年轻人,看到这些不良的节目,他就有那种不良倾向,所以青少年犯罪也增加,年年在攀升。现在又多了一个—网路,在网路上这些色情的、不良的内容更加的多了,特别是这些所谓的杀人的游戏,在网上也很多,还有YIN秽的网站,这都是让青少年心受到极大的污染。所以现在要导正这个社会风气确实很不容易,如果不是下大决心来整治这些媒体里头的、网路上面的这些内容,确实是很难收到效果,所以社会风俗确实就变得愈来愈弊败、愈来愈差。我们就看美国,美国自从二战以后,经济确实是发达,但是青少年犯罪率、离婚率、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在一年比一年的攀升,主要问题都出在於媒体、这些影视界的节目还有网路。所以这个是要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善於听乐而正之」,做领导人自己先做一个好样子,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闻,不好的内容我们不看,旗帜鲜明的把那些不健康的内容把它进行打击、进行整治,才能够正社会风俗。「欲身安於上,民治於下者,莫善於行礼以帅之」,这是讲到上位的人,领导人,希望自己能够安稳,古代的天子,现代的是政党,一个政党执政也是如此。政党里面的这些党员,想要让这个政党政权能够稳定,百姓都能够安定和睦,「民治於下者」,就是把大家都安定和睦,最重要的是执政的政党这些领导人,要「善於行礼以帅之」,要懂得礼,用礼来规范自己,自己做一个表率,大众就能够效法。这里讲到是礼和乐。

  在邢昺《正义》当中他引用《诗序》里面的一段话讲到,是讲到乐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是讲到音乐的力量,就是媒体、节目、艺术它们对於社会风气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贡献。如果在治世,这是社会安定,这个时期的音乐我们可以听出来,必定是安以乐。安就是很安定的,让人心听到这种乐曲他的心就安了,不会起很多邪知邪见邪思,乐是快乐,听到之后心情会觉得很快乐。这样的一种艺术,它必定感召政治和谐、社会和睦,这是治世的音乐。如果是乱世之音,是怨以怒,社会大乱的时候你听听这个音乐,里面充满著怨气、愤怒,这种政治也都是治理的国家也必定是不和谐的,政治上面不清明、不和谐。我们听到尤其是西方传过来的那些所谓的摇滚乐,那些很粗犷,那种把人的心都能够震撼起来,让人心思不宁的这些乐曲,特别是用色情、暴力的节目,那都是产生怨与怒,想到这是乱世的现象。亡国之音哀以思,如果是一个国家衰亡,必定是人心他很悲痛,那时候的音乐、乐曲、节目都是充满哀痛的,其民困,百姓听到这种乐曲他也就不能振奋。所以音乐、文艺的力量是很大的,因为它能够影响人心。

  《礼记》上有一句话说,「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讲到真正伟大的乐章、乐曲,跟天地是同和,韵律都是跟天地相应的。为什么?实际上大乐,伟大的乐章,它也是符合人的本性本善,所以当人听到这些音乐,他的本善也被唤醒,所以说大乐跟天地是相和的。所以圣人制礼作乐目的不是说让这些乐曲能够给大家有一点享受,感官上去享受一下,不是,这些乐曲、这些艺术,是帮助人启发本善、恢复性德。所以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音乐和艺术。在传说当中伏羲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的祖先,他就造出琴瑟,那些弹奏乐曲的乐器,可见得音乐起源得很早。真正美好的乐曲它是能调和心灵,使人能够与天地相和,和谐一体。人学了这些乐章,对他的身心提升、灵性提升都有好处。而乐跟礼它是一体的两面,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所以儒家讲究的,以礼治身,以乐治心。这个礼就是规矩,你有规矩,这是表现你的心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而音乐要弹奏得很好,这个音乐是好的音乐,是美妙的乐章,也必须要以一种和谐的心态去弹奏,弹奏起来也必定要按照规矩弹奏。所以每个音符该怎么个弹法都有它的规矩,不能乱,节奏快慢它都要讲究规矩,如果是乱了规矩,这个乐章听起来就杂乱无章。所以礼和乐它是一体的两面。所以这里讲到,「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把礼和乐合在一起讲。

  讲到礼,在《礼记》上讲,「礼云: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非礼无以辨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是也」。所以礼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最和谐的一个距离,人只有真正依礼行事,他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他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所以他自己也是很安乐的。如果没有礼就没有办法明确人伦关系,人伦坏了,人与人之间他没有长幼之分、没有上下之分、没有君臣之分,结果做起事来就变得非常混乱。所以礼就是辨明君臣、上下、长幼这种位置、这种次序,辨明亲疏贵贱,所谓男女、夫妇、父子、兄弟这种关系。人一生都是要讲究礼节,讲究礼这才称为孝。在《论语》当中我们看到,鲁国的一位大夫叫孟懿子,他曾经来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是「无违」,无违就是不能够违背礼仪。他跟孟懿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对父母要依礼来孝敬。父母在生的时候以礼去奉待,如果父母离开人世,我们要葬之以礼,以礼来埋葬,来给他办后事,之后每年祭祀都要依礼来去做,这样才算是尽孝。

  世间人都要讲究礼,我能够讲礼,别人自然对我能够讲礼,因为礼就是恭敬人,如果我能敬人,别人就能敬我,所以礼是一种相对的礼。但是我们要学儒,学到高级处就要学圣人,学圣人就不能只停留在相对的礼上。什么是相对的礼?所谓礼尚往来,你对我有礼,我就对你有礼,这叫相对的。圣人他们是做绝对的礼,绝对的礼是不管你对我有没有礼,我对你还是这样的有礼。就譬如说行孝,这个「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我们要对父母,真正圣人的境界是绝对的。《弟子规》上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如果亲爱我,父母对我有礼,父母对我的礼是慈爱,我对父母的礼是尽孝,父母爱我孝不难,但是亲,父母如果不爱我、憎恨我,像大舜的父母对他那样的迫害,而还能够行孝,还能够守著做儿女的礼,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所以这是绝对的礼。做为天子,孔子希望效法古圣先王,做到像舜那样的成为一个有绝对礼的这种圣人,自然能够感得百姓的爱戴,安上治民、和谐社会就真正能做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分享到此地,明天我们继续跟大家做汇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五集)  2008/7/15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