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修福与修慧(第一集)


   日期:2012/5/23 22: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福与修慧 (第一集)  1994/12  台湾深坑观自在念佛会  档名:22-015-0001

  会长,周居士,诸位同修:

  今天「观自在念佛会」邀请学人到这边来,跟大家谈谈「修福与修慧」。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切大众念念当中所希求的,而圆满的福慧也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没有了,还要去求,你说好笑、不好笑?为什么会没有了?这就是这一次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佛法是佛陀教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真的彻底明白了,这个人我们就叫他作佛、叫他作菩萨;假如他不认识,不认识就是迷,迷什么?迷失了自己,我们就称他作凡夫。所以凡夫和佛菩萨的差别就在觉与迷。觉悟的人,福慧就具足,到佛的境界,福慧就圆满了。众生迷的程度也有浅深不同,迷得深的,就是三恶道的众生;迷得浅一点的,就是人、天两道的众生。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破迷开悟。迷怎么破?明了就破了,明了就不迷了;不明了就是迷惑。从这几句话,我想诸位也必定体会到佛教教学的目标、佛教教学的宗旨。

  在过去,古老的中国非常重视教育,我们在古书里面见到,古人所谓:「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在哪里?」(其实人也是动物之一)人觉悟,畜牲迷惑;人受教育,畜牲没有受过教育。也许诸位会问,有很多在马戏团里表演的那类畜牲,它也受过教育。那个教育跟人受的教育不一样,它所接受的是技术的教育,它会表演,人所受的不是这些。但是现代人所受的教育,实在讲,也是技能的教育;换句话说,跟马戏团表演的那些动物相距已经不太远了。

  我们古老的教育是什么?古老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教你知道在这一生当中怎样做人,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品。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比这一个宗旨更要深刻、更要广大。佛要求我们要一直到明心见性,因为心性才是自己本人。由此可知,佛教育跟中国古老的教育(是以孔孟为代表),也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从表面上看,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一生的教育;而佛家的教育则是三世的教育,它讲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范围就大得太多太多了。因为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佛教育的范围,正如同大乘经上所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才叫真正究竟,真实的圆满,所有一切大乘教都是以这个为目标。

  但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跟儒家所讲的就很接近了。这个接近是外表上很接近,骨子里面不相同,一个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只有小小的慈悲心,我们常讲的「爱缘慈、众生缘慈」,只达到这个。至於佛法上讲的「法缘慈、无缘慈」,儒家里面没有。所以他只讲到爱缘慈跟众生缘慈。「众生缘慈」是我们今天讲的博爱。

  孔孟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的确是非常接近。以佛法来说,后来的这些大德们讲的「五乘佛法」,儒家的教学就符合「人天乘」的佛法,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世间法;而声闻、缘觉、菩萨,属於出世间法,超越世间。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就是三界六道。假如我们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就属於出世间;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的,就是属於世间,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我们念佛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你修的是出世间法;念佛不能往生,这也是属於世间法,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的。

  福跟慧,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它往往是不能分割的,它的体是相同的。如果有福没有慧,这个福报不是真实的;不但不能成就道业,对事业也有很大的副作用,这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叫造业!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饮食,财富是福报,你有财富,如果你没有智慧,有钱人家一天吃一只鸡,这很平常的事情。一天杀一只鸡,吃上几年,你知不知道你跟众生结了多少怨仇?你今天是福报现前,走运的时候,这些冤家债主对你无可奈何,不敢靠近你。不过你的好运不能永远保持,好运走完了,坏运就来了;坏运来了的时候,冤家债主就要来报复,那个时候你怎么办?这就是有福没有智慧,往往造作很重的罪业,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样的业报必定在三途。诸位想想,这哪里是福?不如没有!有福又有慧就好了,他有财富,他可以为社会造福、利益一切众生,则他的富贵,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可见得「慧」重要!

  佛法非常重视修福修慧。你看我们皈依三宝,在皈依的誓词里面,「皈依佛,两足尊」,「两」就是福与慧,「足」是满足,福慧圆满!这是世出世间最受人尊敬的,他的福报圆满、智慧圆满,这是佛。因此佛教导我们修行,一开端也是教导我们要福慧双修,道理就在此地。我们现在在迷位,没有觉悟。自性里面确实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报,跟如来果地上的福慧没有一丝毫差别,但是现在迷失了自性,福慧显现不出来。

  我们在六道里面受这些苦难,佛教导我们怎样出离轮回。轮回不是佛造的,也不是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鬼神造的,与他们统统不相干。轮回从哪里来的?自己造的。这个麻烦大了,自作自受!所以这个问题还要自己解决,别人不能帮我们解决。但是我们自己造,自己受,自己迷失了,所作所为,诸佛菩萨心地很清净,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我们在造业,看我们在受报。佛菩萨慈悲指引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穿,於是我们明白了,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能够出离。

  而佛又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好方法,让我们福慧双修。佛的方法虽然很好,也很有效,可是世间人听了之后不相信,不肯去照作,什么原因?没有智慧!人家给你讲老实话、讲真话,你怀疑不相信;碰到另外一个人欺骗你,你相信,到吃亏上当的时候才觉悟,觉悟已经迟了,来不及了,这是愚痴。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真正的福报,想修福,结果修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真正的福报还得要靠有智慧,你才能够修、才能够种福。没智慧到哪去种福?

  佛告诉我们,世间有三种福田,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虽然知道,并不很清楚,换句话说,含糊笼统,因此对你的修学依旧是没有帮助。这三种福田,第一种是「恩田」,於我有恩的父母,父母是恩田;第二是老师,叫「敬田」,佛包括在老师里面,老师教导我们,所以佛菩萨、老师也是福田,我们以真诚恭敬心奉事师长;另外是一切众生,叫「悲田」,我们要有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广大的群众。

  我们与一切众生,这个众生是广义的,不仅是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坐在这个讲堂里面,这个椅子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它是无情的,我们面前摆的桌子,我们今天都受用它;换句话说,一草一木与我们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我们对这些芸芸众生要以慈悲心来对待,这叫「悲田」。

  所以佛讲你要想种福,这三个是福田。佛说得的确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还做不到?迷!世间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利令智昏」,利是本身的利益,把这个看得太重了,把智慧迷失掉了。这一迷,佛虽然跟我们说出这三种福田,我们也不会在福田里面真的去种福。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不护念我们,是我们辜负了佛陀。

  首先,我们从「恩田」上来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几个人知道?俗话常说:「到你自己养小孩的时候,你才晓得父母的恩德。」这话说得没错,必得要人回光返照,他才能够想到父母的恩德。他自己有小孩,他全心全意照顾小孩,把父母早忘光了,早丢到脑后去了,他都没有想想自己做小孩的时候,父母怎样照顾他,他不会这么想。能够回头,就是回头是岸,一回头就是智慧;不回头是迷,愈迷愈昏,他不知道父母的恩德。

  佛教给我们修行,修行的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也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行,一椿一椿都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心地,也就是说要改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才叫真修行。怎么个改法?佛在经论里面有纲领、有细目,这些纲目太多太了,我们真的能够抓到一条、两条,一生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能得真实的利益。

  我们净宗的同修,在学会缘起里面,提出五个科目,都是根据五经一论经文里面摘录出来的。第一个科目就是《观经》里面的「三福」,我们要修福,佛教给我们怎样去修福,修学真实的福报。三福有三条,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现在我们台湾甚至连美国,我也常听到不少人在提倡「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特别标榜人间,人间福报就不能离开第一条、第一福。第二条是小乘福,声闻、缘觉乘的福报;第三条是大乘福,菩萨所修的福报。

  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这就是纲领,大家要想修福修慧,就得从这儿下手。四句里面,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们诸位想想,你看符合佛常讲的三种福田。第一句,孝养父母,这是恩田;第二句,奉事师长,这是敬田;第三句,慈心不杀,这是悲田。三福田都在第一福里头!而末后一句「修十善业」,三种福田具足。真正修福要这个修法!你能够认识清楚、辨别清楚,这是慧。有智慧,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真的是种福田了。跟诸位说,这四句要是细讲,包括了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没超过这四句,这四句是总纲领。我们今天在此地略略的来讲解、来探讨,这是属於慧,有慧解而后才肯种福,知道怎样种福。

  首先,我们对「孝」这一个字要认识清楚。孝在中国字里面属於「会意」,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个「子」,上一代跟下一代结合,这是一体,不能分割,分开来「孝」就没有了。所以外国人没有这个字,没有这个观念,东方人有。我们老一辈再上去还有老一辈,过去无始;儿子还有儿子,往下去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孝」。我们要认识清楚,那是自己,不是别人,是一体。从竖的看,无始无终是一体;从横的看,横遍十方是一体。所以中国这个「孝」字所代表的,是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是真正的事实。我们不晓得,这叫迷。谁知道?佛知道,大菩萨知道,小菩萨、声闻、缘觉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才能尽孝,「孝养」两个字他才做得圆满。他不知道,他从哪里做起?

  佛法里面讲迷、悟,迷的什么?悟的什么?我们也可以说就是这个「孝」字。诸佛菩萨悟,一切众生迷了。孝,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真我。我们在净土经论里面、古大德注疏里面,常看到「寂光净土,身土不二」。身体,土是环境,身土不二,是一!这个讲法跟《华严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位仔细想想看,一个意思!法界之体确实就是自己。

  因此,对父母一定要孝养。孝这个意思,就是你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叫孝,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养。所以养是事,孝是理,明理是智慧,你就懂得怎样去养你的父母了。不但要养父母的身体,要让他的身体健康长寿,要让他幸福快乐,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父母对你的期望)。

  当然这个世间有聪明智慧的父母,也有糊涂的父母,迷惑颠倒的父母,对你的期望就完全是名闻利养,希望你得到这些,这是错误的。因此养父母里面,不但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最重要的要养父母的智慧,要让他开智慧,要帮助父母破迷开悟,帮助父母成佛作祖,永脱轮回,孝养才做到家。这一生对他怎么样好的奉养,让他快快乐乐,死了以后还搞六道轮回,这个孝养里头亏欠太多了!要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这才叫真的养父母!

  所以在事相上来说,父母总希望儿孙在学业、在事业都能有成就。所以在你读书的时代,你功课不好,就是不孝,父母担忧、父母难过,你对不起父母。由此可知,要用功读书。品性不好,父母也操心、也忧虑,所以要修养品德。学校念书,品学兼优,父母欢喜。踏进社会一定要从事正当的行业,我们这个行业不造罪业,这个第一要紧,选择的行业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种行业是积善、积德,这个重要!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们开素食馆,不卖荤腥,这个就是不造杀业,符合第一福里面的第三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总而言之,不能违背佛的教诲,这个非常重要。在家庭里面,如果兄弟不和,父母也难过,兄弟要和睦,亲戚朋友也要和睦,要互相帮助,你的父母看到的时候,他怎么不开心?怎么不欢喜?心里面欢喜,他就长寿、就健康。诸位要知道,老年人疾病多、苦多,这些病苦谁给他的?不孝的儿孙给他的。父母心里面有结、有忧虑,长远的忧虑在心里面,就变成了病毒,病是这么来的。如果父母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他怎么会生病?年岁再大,他也不会生病,健康长寿!所以你才晓得孝养父母不容易做。

  不仅是饮食上侍候得好,那个是微不足道。除这一方面,还有许许多多方面都要顾及到。父母如果是有智慧、有学问、有眼光,对你的期望更不一样,希望你在这个社会上能够作贤人、作好人、作圣人,能够利益广大的群众,不仅利益现在的群众,还希望你能够利益未来的大众,这个眼光就远了。习圣、习贤,他是圣贤的父母,这受到广大的尊敬,不但是人尊敬,天神鬼神见到他都尊敬。所以养在事上讲,实在说是无量无边。我们讲演的时间很短,只能够略略的举几个例子,希望诸位能够举一反三,多多的去想想,我们才能尽孝道。

  而孝敬是性德,佛陀的教育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如果人家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成佛就是获得圆满的智慧、福德,这两样东西是大家希求的。究竟圆满的智慧、福报,成佛就得到了,得到就叫成佛,就这么回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大家知道希求,知道成佛的好处。你用其他的,甚至佛教里面许多术语跟他讲,他听不懂,他没有办法去理解。你跟他说成佛有什么好处,你想不想福报,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得到了就叫做成佛。实在说,他的脑子里头,成不成佛对他不重要,但是福慧对他很重要,他不晓得福慧跟成佛是一椿事情,不是两椿事情!

  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晓得现在的社会,师道逐渐消失,这是众生苦难的根源。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确确实实,他的思想、观念、行为很接近禽兽。教育,特别是圣贤的教育,也就是作人的教育,人知道应该怎样作人,做一个有智慧、有福德之人,做一个决定不堕三恶道的人,那才叫作人,这个很要紧,这靠老师。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我们作人,看这个样子是像个人,其实不是人。

  大乘佛法里讲得很清楚,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都有十法界,我想常常读佛经的人,都知道这个佛学常识。我们人间,有人里面的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不是人中之佛吗?有人里面的菩萨、有人中的声闻、缘觉,有人中之天、有人中之人,这都算是不错的。还有人中之鬼,你们见过没有?我们常听「那个人鬼头鬼脑」,人中之鬼!有人中的地狱,人中的畜牲,现在样子像个人,再过不久,他就要到饿鬼、地狱、畜牲道去报到了。佛为我们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作人,也就是说,在十法界里面,我们能够不失人身,死了以后,来生还能得人身,而且比这一生还要幸福,福报比这一生还要大一点,这是世间圣贤教育的目标。如果不接受这个教育,要想免堕三途,就难了!为什么?贪心生饿鬼。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检点一下,我有没有贪心?我的贪心严重不严重?如果自己贪心很重,贪的对象不必去问,贪财、贪名、贪色,甚至於学佛的人贪佛法,那还是贪!不是讲对象,是讲贪心。贪佛法还是贪,还要到饿鬼道去,贪功德还是要到饿鬼道去,别人做的功德,我做的要比他大一点,还要胜过他一点,贪心!傲慢心!贪心再加上傲慢,修积的功德到哪里去?阿修罗道去了,麻烦事!这就是没有智慧。瞋恚心堕地狱,愚痴变畜牲,愚痴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接触、看到的很多,这些都是把圣贤的教育失掉了。

  古时候,一个小孩从六、七岁就教导他作人的道理、作人的原则。中国古时候的小学教育,现在废弃掉了,所以今天的社会才大乱。我们台湾虽然富有,可是实际的状况是富而不乐,富了日子过得好苦,就冤枉!远远不如一些地区,贫而乐,我们比不上他们,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现在还能讲一点作人的道理,还能讲一点孝道,只有在佛法里头讲,佛法之外没人讲了。社会一般要提起这个,这个思想落伍了,一般人都不要了。可是在最近,我们听到一个从大陆传来的好消息,在大陆一些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社会年轻人世风日下、道德沦落,他们很担忧,就想到还得要用中国过去传统的教学,好的教学,来教育年轻人,来培养底下一代。这个省悟,我们听到之后非常欢喜。我们讲迷悟,这是悟,这是一念觉悟。如果能够恢复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教人处世待人的教学,这是我们国家民族之福。所以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欢喜。

  师道要尊重,尊师重道,这是讲奉事师长。在古时候,师长的恩德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所以学生对父母的孝顺,对师长的恭敬,也没有差别。在古礼里面,最重视的是丧礼,父母过世服丧三年,穿孝服三年;而老师如果也过世了,心丧三年,在心里面,就是没有孝服,除了没有孝服之外,哀戚纪念的心情跟父母没有两样。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兄弟是一样的,一生当中都要照顾。所以从前做一个老师,他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

  假如说他有学生,当然他也有儿女,他的儿子跟学生都是他教学,儿子考试考中了,中了举人、中了进士了,学生没有考取,他就没有脸见人。社会上的人都会骂他,这个老师偏心,「你看,儿子中了,学生没中」,他就不能做人了。所以全心全力要叫学生中,儿子不中没有关系,学生中了有面子,社会大众对他尊敬,这个老师认真教学。在整个社会价值观来讲,过去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对待老师的感情也不相同。老师对学生教学的认真、负责、爱护,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学生对老师的恩德,一生不会忘记。

  学生要怎样报答老师?跟孝顺父母一样,老师对你的期望。在古时候,老师对待学生,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成就功名,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能够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老师就有光荣!由此可知,他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从老师的教诲,不敢违背。老师教孝、教忠、教仁、教义,老师教你这个,你都能够遵守,都能够把它应用在你的生活上,老师欢喜,没有白教,学生真成就了,这叫做「奉事师长」,就是佛教经典里面所讲的「依教奉行」,我们才对得起老师。

  中国传统的教育跟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发扬光大!在大乘经论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尤其是《菩萨戒经》,佛教导我们把孝道发扬光大,从孝顺父母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所以整个佛法就是把一个孝道彻底发扬光大而已。不但这个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佛法所求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和谐,这是佛教教育的目标。

  从孝敬,自自然然我们的性德就会流露出来,那就是慈悲,慈悲一切众生。经文里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不杀」。不是说除不杀之外,其他的就不必了,那你就错了。举出这一个例子,「不杀害一切众生」,不但要做到不杀害,大乘经上讲的「不恼害一切众生」,你要叫众生生烦恼、叫众生不高兴,你就不慈悲。所以「四悉檀」里面的第一个「世界悉檀」,它怎么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菩萨,这是真正的慈悲。

  那一个众生很讨厌我,看到我就生气,我看到他赶紧躲开,他就高兴了,不让他生气,这都叫修菩萨行!菩萨行在哪里修?就在群众里面修、就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依照佛所讲的纲领,佛给我们讲的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依照这个纲领修。

  「布施」是放下。不是说看到布施,就到庙里面去捐点钱,就叫布施,这个大错特错!那哪里叫菩萨行?是迷惑颠倒!布施是舍弃、是放下。把什么放下?错误的想法放下、错误的看法放下、错误的作法放下,这个要紧!教你舍财是放下贪心。人都贪财,在一切贪里面,这条最严重,所以举一个例子而已,太多太多了。一切都要放下,为什么?因为你的真心里面本来是干净的。禅宗六祖惠能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有了这一物赶紧布施掉,那就对了,「本来无一物」,所以这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你心里有妄想、有执著、有牵挂、有忧虑,你的心就不清净。佛教给你这些东西统统要放下,统统要布施掉,恢复你的清净心!

  「持戒」是守法。对人对事对物,有一定的法度、规矩,要遵守。所谓「事有本末,有先后,有顺序」,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有条不紊,这是持戒。所以菩萨这六大纲领,每一条内容都是无限的深广,我们要知道。

  「忍辱」就是培养自己的耐心,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处顺境、处逆境,跟好人一起或者跟坏人一起,统统都是菩萨修行的境界。没有哪个境界好、哪个境坏,境界是平等的,顺、逆境界是平等的,十法界是平等的,菩萨眼睛里面没有高下,没有优劣,因为菩萨是清净心,没有分别,他哪有高下!

  所以《无量寿经》好,因为经题上把修行的总纲领教导我们了,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修觉。诸位要晓得,「清净」是福,「平等」是慧,「觉」福慧就具足了。有慧没有福,不觉;有福没有慧,也不觉。所以「觉」里面是福慧圆满。

  修十善业,十善非常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十善就是十法界里面,取得人法界的标准,你说多么重要!佛告诉我们,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我们十善应当要打个七八十分才够标准,下品十善就很勉强,还得看其他的助缘,中品的十善稳稳当当得人身。修十善业,十善业必须要遵守。

  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这个都是对在家同修说的;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你能够做,认真的去做,福慧都在其中。你肯做,认真做,这是智慧!你所得的是大福报,决定不堕三途。如果你不念佛、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享人天福报,来生的福报一定比这一生殊胜。

  但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果报并不究竟。为什么?人到一享福的时候,往往就迷惑了。我们看现在这个社会上,发大财的、作大官的,都是前生修的。现在他们在享受,享受又迷了,他不再修了,他对佛讲的东西都不懂了,你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换句话说,他的福报享尽了,三途的苦报就现前了,所以人天福报是不究竟的。你决定可以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告诉我们这些原理,告诉我们方法,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但是都是不究竟的。最怕的是我们没有智慧,一念迷失,这一堕落,要想再有机会觉悟,真是很难很难!

  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不是假的。再遇到一次好的机会,能够提醒我们觉悟,不容易遇到。这个事情,实在讲,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能够明了。你想现在这个世界四十几亿人,多少人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当中,几个人闻到正法?你这么样一观察、一比较,你才晓得好难!

  多少人得人身,一生没有闻到佛法,一生不懂这个道理,糊里糊涂过一生,来生又要搞三恶道,你说多冤枉、多苦!看起来这些人权势比我们大,富贵及一切享受都超过我们太多太多了,自己在那里作威作福。我们在这里看得清楚,再过几年,他到三恶道去了。我们现在样样不如他,看看前途比他光明、比他好多了。如果能够认识净土、明白净土、修学净土、求生净土,那个福报,诸佛菩萨都说不尽!真正是究竟圆满的福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再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修福与修慧)(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修福与修慧)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