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修福与修慧(第二集)


   日期:2012/5/23 22: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福与修慧  (第二集)  1994/12  台湾深坑观自在念佛会  档名:22-015-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

  昨天我们讲到《观经》「三福」里面的第一福。从《观经》上来观察,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学佛是真正有福报的人,没有福报的人不能学佛,这是从《观经》上,我们有了很深刻的体悟。这就是佛教导我们要学佛,一定要从修福开始,能够接受,肯认真修福,才能够进入佛门,接受佛的教诲。

  三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当中的细节,我们往往都把它疏忽掉了。因此我们在佛门里面,无论怎样用功精进,好像都没有得到像佛在经上讲的那些效果。不是经典有问题,也不是佛的教诲有问题,实在是我们没有能够体会佛的意思。所以在开经偈里头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的确是相当不容易。要怎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佛的真实义?能够理解、能够体会,这就是智慧。

  实在讲,福与慧是相辅相成。福里面有慧,我们中国人常讲「福至心灵」,那个人福报来了,他忽然就聪明了,这就说明福跟智慧,有密切的关系。实在讲,没有福就没有慧;没有慧,当然也就没有福报,这是关系很密切。

  「三福」一开端,佛这样子指示我们,我们要重视在生活里面的细节,细节才是福德的根基!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也就是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能违背佛教给我们的原则,我们要认真的去修学,知道这是修福、这是修慧。

  从人天福再向上提升,就入佛法了。由此可知,孝亲尊师、培养慈悲心、修十善业,只是学佛的预备功夫而已,还没正式学佛。正式学佛要从「三归依」开始,这就是第二条所讲的「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从这三句,我们恍然大悟,为什么现代人学佛学不好?从历史上去观察,我们比古人相去太远了,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在语录里面看到,过去无论是出家、在家,很多人三、五年就有成就了。参禅得「禅定」就不用说了,有开悟的;学教有「圆解」的,圆解就等於禅宗的开悟;念佛得「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乱」的很多。

  现代人学佛,念佛念了一生,没有得念佛三昧,妄想、杂念、烦恼还是很多,这就是功夫不得力;学教不但不能圆解,很多把经典意思错会了;学禅不要说开悟了,禅定都得不到。这是什么原因?现在我们总算搞清楚了,没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础。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打地基,所以房子老是盖不成,而不晓得原因在哪里。现在我们晓得,第一福是地基、基础!我们没有做到。没有做到孝亲、尊师、慈心、十善,於是怎样努力精进,这一辈子到最后还是落空,还是要搞六道轮回,你说个多苦。

  错不怕,怕的是不知道错在哪里!知道错在什么地方,我们能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行了,改过来就不错了,我们与古人的成就决定不相上下,古人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所以「三归」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归依三宝的条件,必须要具备孝亲、尊师、慈心、十善,才有资格入佛门,接受三归的传授。三归,就是把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方向传授给你,你这一生依著这个方向、目标去修行,就决定不错。这是一条成佛之道,也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之道,是这么一回事情。因此,我们要明了三归真正的意思。

  佛陀在世的时候,以及古时候的承传,都会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归是回归,我们俗话讲回头,从哪里回头?要知道。要从错误回头,依靠什么?要依靠正确的,这是归依的意义,纯正。佛为我们说了三条,称之为三宝。

  我们世间人对於珍宝非常重视,所以佛用这个作比喻。世间人有了宝物,他就有了财富,宝会带给你财富,财富能给你一生很富裕的生活,所以佛把这三椿事情比喻作宝,这三椿事情真的是宝。我们要依照佛的教诲,遵循这三椿事情来修学,我们的物质生活就能够得到不缺乏。佛不说丰足,佛只说不缺乏。为什么?丰足容易长贪心,长贪心就错误了。所以说不缺,你的生活上样样都不缺乏,这个就好!而且这三宝能断烦恼、能断妄想、能出三界、能证菩提、能成佛道,这真的是宝。世间无论什么样的宝物,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称它作三宝,决定不为过。

  这三样东西都不是外面来的,外面没有,都是各人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本有的。虽然个个具足,大家本有,你并不知道,你迷失了,所以你长劫轮回受苦,实在是很冤枉!诸佛菩萨知道、明了,他就得受用了,受用就显示出大自在、大圆满!

  三宝的名称叫「佛、法、僧」三宝。可是法传久了会变质,何况佛法传到现代。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三千多年了。大家一听说佛法,就联想到宗教,想到宗教,立刻就排斥,就不愿意听了、不愿意看了,这里面就造成很多的误会。说到「佛法僧」三宝,也起了一个很大的误会。说到「佛宝」,一定就想起佛像,泥塑木雕的佛像。世间人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有什么宝贵?它怎么能救我们?提起「法宝」,就想到古老的经书,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旧东西,过时了。说到「僧宝」,就想到出家人,出家人在这个时代所表现的,很难叫大众尊敬。这些观念是错误的,是不解如来所说义。

  佛给我们讲的三宝,刚才说过了,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的。我们今天提三宝,都想到身外这三样东西,佛讲的不是这个。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悟,觉悟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所以觉是佛宝。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也是我们自性本有的。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所以唐朝时候,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给一般人传授归依的时候,他就不用佛法僧。我们在《坛经》「传香忏悔品」里面看到,他老人家讲三归依,他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用「觉正净」表自性三宝。这样说法,我觉得对於现代人来讲,好,不至於产生误会。然后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的意思,僧是净的意思。六祖所以这样说法,我们就联想到,大概对於三宝的误会,在唐朝那个时候已经很普遍了;如果不普遍,六祖传授三归,没有这种必要。必然是对於佛法僧,已经有相当误会了,所以六祖才这种说法,这就是智慧。说出来的时候,让人家明了真正的意思,不至於产生误会。

  所以,觉是觉悟。於是我们就明白了,归依是从迷惑、从不觉回头,要依觉悟!这就叫学佛。从什么地方回?从什么地方觉?从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从迷而不觉,回过头来,一定要依自性觉。换句话说,不迷,我对一切人不迷、对一切事不迷、对一切物也不迷,不迷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话说得容易,实际上要做,还挺难的,不容易!我们自以为觉了,实际上是在迷。不容易!

  第二条,归依正,就是归依法。正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这是教导我们,要从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哪一个人的思想是正确的?佛没有说:「我的思想是正确的,你们要依我。」佛教给我们依自性,性是正确的。所以禅家修行的标准是明心见性,为什么?见性了,他的思想、见解就正确了。没见性之前,不正确,决定不是正知正见!

  从这些地方,我们要明白,佛见了性(佛很谦虚,佛不说),菩萨也见了性。见性的人,思想、见解是正确的。经典、经论是佛菩萨说的,是见性的人说的,换句话说,他们这些东西是很值得我们作参考的。我们的见解是错误的,没见性。这一椿事情,佛在经上很明白的告诉我们,教导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

  佛说到哪一天我们证得阿罗汉果了,这个时候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因为阿罗汉就是正觉,他的思想、见解不至於有太大的错误,可以相信自己了。没证阿罗汉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的意思会造业。好事造善业,不好的事情造恶业。善业,三善道受报;恶业,三恶道受报;换句话说,出不了轮回。出不了轮回,那个见解就不是正知,就不正了。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出三界了,不再在轮回里面受生死了,所以他的思想、见解可以相信,自己能够相信自己的意思。

  所以,我们应当尊重经典。经典是佛菩萨明心见性的思想、见解。我们能够在自己没有开悟之前依靠它,大致不会错。可是这里头问题很多,我们也很难理解。佛所讲的,也就是经论当中所讲的,几乎都是一些原理原则,特别是大乘了义的经典。如果依照文字去解释,往往就有很大的偏差,所以你要体会它的精神,体会它真实的意思,这样我们才能够用得上,这就是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

  它的意思是在言外,这是古德教给我们「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我们就明白佛所说的「佛知佛见」,帮助我们作参考。不要著言说相,言说记录下来就是文字,不著言说相就是不著文字相,这就是离言说。离名字,就是名词术语。佛讲经用了许许多多专有的名词术语,便利於表达意思,名词术语是表达意思的工具,也不能执著。

  更重要的是离心缘。佛所说的一切话,我们今天读的佛经,不能够分别、不能够去思考。我们拿它来研究、思考,一定会错会佛的意思。为什么?一思考、一分别,落在意识里头,佛所讲的东西,是从本性里面说出来的,不是从意识里头说出来的,我们用意识去了解它,决定会搞错,所以不能用意识。怎么办?办法有,而且很简单。办法是多听、多读,不要去研究,读的遍数多了,意思就明白了。我们中国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读书千遍,作者的意思都能明了,佛的意思怎么会不明了?何况还有佛力加持,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诸位要晓得,一千遍念下来之后,心清净了,心定了,佛心清净,我们的心也清净,这个心就相应,佛所讲的意思,豁然开朗,就明白了。所以不能用思考,思考是愈思愈远,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愈思惟就愈错误,不思惟才能得真实义。这个诀窍,从前人晓得,现在人晓得的好像不多了。

  现在拿到佛经,拚命去钻研、去研究,研究几十年,实在讲,还在言外,还没能够搞清楚,原因是方法错了。他如果循正规的方法,三年五年没有不开悟的!纵然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小悟、大悟是必定现前。佛的意思不能完全明白,明白个五成、六成、七成是应当可能的,那就有很大的受用。不按照方法去做,就没法子。这是讲我们如何去求正知正见。我们用佛经典来做帮助,要从错误回头,依靠正确的。

  第三个归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梵语僧伽翻成中国意思叫「和合众」,所以僧里头有清净、和睦的意思。我们不求别人跟我们和睦相处,不这样求法,求我自己应该与大众和睦相处,这是佛法跟一般教学不相同的地方。

  佛法一切求自己,不求别人。无论别人以什么态度对我,我要以清净心、和睦对他,这是佛教导我们的。为什么?如果你要求别人都和睦对待我,你想能够达到心地的清净、和睦,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要是求自内心的话,求我应该怎样清净和睦对人,这个决定是可以得到的,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是相通的,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一定同时得到。自性这个体就是「觉、正、净」,就好像三个门一样,三个门都能够进来,无论从哪个门进来,进来都一样,没有进来的时候,不一样。像这个佛堂有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於是我们明白了,佛法修行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真的,无量法门到最后就变成三门。像我们这个「念佛会」一样,每一位同修从四面八方许多不同的路,走到这个地方要进佛堂,到最后就变成三个门了,这三个门,随便从哪一个门进来都可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个意思。

  理如是,事也如是。我们究竟要从哪个门进?距离哪个门近,就从哪个门进来,不要去绕圈子,就对了。所以佛祖告诉我们,众生根性不相同,於是显得法门就有难易了,所谓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本来是平等的,难易在人,不在法门,法门没有难易。人的业障习气不一样,所以面对法门才有难易之分。

  「觉、正、净」三门,觉门好,一觉悟就开悟了、就见性了。在中国禅宗是从这个门进,在大乘里面,性宗是从这个门进,法性宗、禅宗由「觉门」进。但是从觉门进的人不多,修学的人虽然多,能进得去的人不多。为什么?《坛经》上说得很好,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他接引的对象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中以下根性的人没分,你没有法子觉;只有上上根人才有分。这就是说明他的烦恼轻,业障习气薄,老师一点他就开悟。像我们业障深重,怎么点也点不醒,没法子开悟。

  中下根性的人怎么办?可以走「正门」。正门就是教下所修的,也就是说除了禅宗以外,都叫教下。其他每一个宗派,接引的根机都是中下。中下根机,依照经典,有次第、有浅深,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好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可以说都能得利益,没有一个不得利益的。得利益的浅深、大小,在乎你自己的根性。如果是上根人,在教下就能大开圆解,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两样。根性没有那么好的,循序渐进,多少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所以佛法对於一切众生,它实实在在是真实的教诲,能满一切众生的愿望。你的愿大,它能满足你,你的愿小也能满足你。有人想得人天福报,有人想证阿罗汉果,有人想成佛、成菩萨,只要你有愿求,都可以帮助你满愿,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可是你要懂道理、你要懂方法,如理如法地去求,没有得不到的。

  凡是求愿求不到,必然是方法上错误了,或者是理论上有偏差,你求,求不到。如果是合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我们求往生、求成佛,都能够得到,何况其余?其余都是小事,成佛往生是大事,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所以,的确是没有一样求不到。这是中下根性,从教下入门,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提升,但是时间长,费力多,这是一定的道理。

  从觉门进去是自己有真功夫,他有真本事,他不必要楼梯,他一步就跨上去。像我们中国练武功的,三层楼房,他一下子就飞上去了,他有那个本事。我们没有本事,怎么办?爬楼梯,用这个办法。所以,有本事的人少,没本事,爬楼梯的人多。这就是受得辛苦,要长时间才能够达到。

  第三个门是「净门」。净门在宗派里面是两个宗派,净土宗走这个门,密宗也走这个门。密宗也是修清净心的,心净则土净。这两个门,特别是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非常特别,既不是教你一步爬上去,也不是教你爬楼梯,怎么上去?现在人知道有电梯,一下子就上去。所以这个方法对我们就好太多了,这是弥陀净土无比的殊胜,叫「二力法门」。我们自己要肯上电梯,电梯是谁设的?阿弥陀佛设的。他帮助我们,把我们拉上去。

  诸位想想,如果真正觉悟了,觉悟的人,他的思想见解哪里会有错误?不会错误。觉悟的人,心地一定会清净。所以一个字得到了,那两个都得到了。我们念佛修清净心,你看《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我们心清净了,思想见解就正确,没有妄想、没有烦恼,自然就觉悟。可见得「觉、正、净」确实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了,那两个都得到了。

  所以,从难易方面来观察,就我们现前这个状况,觉,我们没有能力;正门时间太长,经典太多了,我们学习受不了;净门最适合我们修学,弥陀净土,经典不多,世尊传下来的只有三经。

  天亲菩萨做了一个《往生论》,《往生论》也不长,《往生论》的内容是什么?是天亲菩萨依据三经修净土法门,他给我们做的修学心得报告。他的报告非常好,很有参考价值,所以古德把这一部论看作经一样,三经一论。《往生论》前面总共是二十四首偈,五言偈,二十四首,一首是四句。它的内容把三经精华,全部都收在这些偈颂里面,后面再以长行文来解释这个偈子。

  从经典的教训,皆归「五念法」,就是念佛的方法,为我们说出天亲菩萨念佛往生的方法。这个方法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从历史上记载知道,昙鸾用这个方法,善导大师也是用这个方法,近代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还是用这个方法,叫五念法。

  第一个是礼拜,第二个是称赞,第三个是作愿,第四个是观察,第五个是回向,念念都具足这五法,所以天亲菩萨跟我们念佛不一样。我们念佛只是口念,其他的都没有,天亲菩萨每一句佛号里头有这五样,我们每一句佛号只有一样,只有称念,其他四样没有,所以我们念佛的力量比不上他,他念佛得力,我们念佛不得力,不得力就是常讲的「有口无心」,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力。

  第一个礼拜。附带在此地给诸位说说,我们大家都是念佛人,礼拜并不指每一天去拜佛,不是这个意思。礼拜是恭敬,我们要用恭敬心念佛,恭敬当然一定真诚,心不真诚就是不恭敬,用真诚恭敬的心,就是礼拜。

  第二个称赞。称念是佛号念出来,古德教给我们,佛号从心生,从口念出,从耳朵里听进去,这叫称念。

  第三个作愿。我为什么念佛?是为了求生净土、是为了见阿弥陀佛,念念都有这个目标,不是盲目在念。我念这句佛号,就是要生净土、要见弥陀,所以那个愿就在里面。

  第四个观察。观察是对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五个回向。回向是心,我愿意生西方,我也愿意一切众生同生西方,我愿意见弥陀,我也愿意一切众生同见弥陀,这就是回向。

  所以每一句佛号里面都具足这五念,这五念不是分开的,五念融於一句佛号当中。他念佛跟我们念不一样,他念佛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今天念佛,不能够「都摄六根」,问题在哪里?我们念佛,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打妄想,怎么行?人家没有妄想,人家有观察、有发愿,所以他就没有妄想,他六根就都摄了。

  三经一论比起任何宗派所依据的经论要少。纵然现在有祖师大德们把《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后面,称为五经一论。五经一论合起来印,薄薄的一册,不多。任何一个宗派里面的经典,堆起来都是一大堆。净土宗一册薄薄的,所以就很适合现代人修学。经典少,读诵便利,容易记住;记不住,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的标准就没有了。能够记得住,标准就在。

  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符合经典里面的教训。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去做,如教修行,老实念佛,这样的人就决定往生。所以这个法门好,无论是上上根或者下下根,九界有情众生依这个法门,平等得度,这个不可思议。我们讲福与慧,福慧达到最究竟、最圆满,无过於此!

  你能够选择净宗,选择五经一论作为修行的标准,一心一意求生西方,这是无比的智慧。在大乘佛法当中,大家晓得,智慧最大的是文殊师利菩萨;福报最大的是普贤菩萨,文殊、普贤的福慧达到究竟圆满,都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的;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智慧福德不圆满!所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是选择这个法门,这是智慧的选择,没有高度的智慧,他不可能选择这个法门。

  认真修学,决定求生,那是大福报,没有比这个福报更大的。你的决心一下,就得诸佛如来的加持;也可以说,你的命运立刻就转了。我没有发愿求生之前,我们的身是业报身,业报很苦;你一发真实愿,你的愿力超过业力,业力比不上愿力。换句话说,愿一发,这个身就是乘愿再来身,这个身是得弥陀本愿加持、十方如来加持,怎么会一样?不一样了。

  换句话说,你今天求生净土的心,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就得不到,真的就立刻得到。所以,一定要发真实愿,真实愿一定是舍弃这个世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没有妨碍的,心上放下。我心里面再也不把世间事情放在心上,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净土,除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外,心里头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你是真的发愿了。如果你还有世间拉拉杂杂的事情在心里面,你的愿不真,你的愿不纯,你的心是杂乱心,杂乱心念佛只能成种子,现前的利益你得不到,关键在这个地方,这是讲到福慧达到顶点。

  我们晓得三归从哪里归,我们从什么地方依。今天,我们不但要从世间一切拉拉杂杂的回头,在整个佛法里面,我们也要回头。过去,无论我们学的什么法门,读诵什么经典,我统统都放下,专依《阿弥陀经》,五经里头任选一种都可以,因为它都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行愿品》也是往生西方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更不必说了。

  所以,五经一论都是导归极乐,任选一种就可以,不必五种都读,五种太麻烦、太多了,念一种就行了,老实念佛,我们今天依靠这个。依靠阿弥陀佛、依靠观音、势至。观音是慈悲,势至是智慧,怎么依靠观音、势至?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智、要慈悲,这就是依靠观音、势至,观音、势至的威神就能加持得上,这才叫归依三宝。

  然后佛教导我们「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句也是广义的,虽然我们讲它是小乘善,但是佛这些话,都在大乘经上讲的,不是在小乘经上讲的,所以我们一定用广义来看它。

  「具足众戒」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大,佛在所有经论里面对我们的教训都是戒律,我们都要遵守。最基本的就是三福,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律。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包括在饶益有情的戒律,利益众生的戒律。饶益有情、利益众生,佛只讲一个原则,没有一条一条说,这些东西全部都包含在里头,我们要遵守!

  除此以外,像修学的次第,我们办事情的程序,有先后,有本末,这些也在戒律的范围之内。可见得这个意思,真的是很广泛!不能说「具足众戒」大概是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你这样看法,戒律的范围就太窄小了,这绝对不是佛的意思。所以,持戒用我们现代话来讲是守法,这个比较接近。要守法、要守规矩,我们办事情才会顺利、才会畅通无阻,减少障碍。

  「不犯威仪」是作人的基本态度,威仪是现在人讲的礼节。古时候的礼节跟现在不同,中国跟外国不同,这些我们都必须要讲求的。现在佛门里面,还保守著很多古礼,我们常常提倡佛法要现代化、要本土化,众生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食古不化是错误的。

  譬如,我们最常见的佛门礼节还是顶礼三拜,当然我们对佛像可以,早晚课诵里面,佛堂里面对佛菩萨可以,这是修敬。对人就不必了,人是现代人,佛菩萨塑的像,服装是古时候的,没有穿现代人的衣服,我们对他用古礼可以。人是现代人,现代人用现代的礼节就通畅无阻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提倡的。现代人见面一鞠躬,我们顶多合掌一问讯就很好了,恭敬之心没有差别,形式要提倡现代化,非常重要。

  因为佛法要教现代人,特别是在外国,中国人他还会磕头顶礼,外国人就很少了。但是外国人也有,也很可爱,学了佛,他也知道拜佛,见到法师也会顶礼。但是我们觉得不太好,因为不能把佛法在外面很快速地发扬光大,这都是阻力,应该要把它排除掉,我们要明理!所以「不犯威仪」,要讲现代的威仪,在每一个国家地区,要讲当地的威仪,就是讲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礼节。我们到哪个地方,遵守地方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我们就能跟人家打成一片。

  如果严格地来说,真的是照佛的本意,大乘经上很多,特别是般若经典。般若经典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佛有没有相?佛没有相。《金刚经》上就说得好,佛问须菩提:「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可,就是说佛没有相,佛的相是随众生的心变现的。《楞严》上说得明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佛在人间现的是人相,畜牲里面现的是畜牲相。佛要度猪,他只好变个猪,跟猪在一起才可以给它说法;变个人跟猪讲法,决定讲不通的。在鬼道的时候,他就现鬼身,在地狱道现地狱身。由此可知,在中国度中国人,现中国人身;度印度人,现印度人身,这个道理应当要懂。

  所以我们中国人塑佛像,塑中国人的面孔是正确的。你看泰国的释迦牟尼佛像,泰国是小乘,佛只有释迦牟尼佛,除释迦牟尼佛之外,就没有第二个佛。所以在泰国,一个寺庙不管供多少佛像,都是释迦牟尼佛。下巴尖尖的、长长的像泰国人,这个就是「随心应量」!日本人的佛像,你一看就像日本人,还有很多佛像穿的是鸭巴鞋。西藏的佛像,你一看就是西藏人,能看得出来。所以我在美国迈阿密讲经,我告诉一外国人:「佛教没有到美国来。」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没来?」我说:「哪一尊佛像面孔像你们美国人?」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因为佛不著相,所以能够现一切相,佛因为不执著法,所以能够说一切法。我们的麻烦,我们执著!执著就变成死的,不执著是活的,活活泼泼的。这些大乘经在我们中国,都看成是重要的大乘经论,读诵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为什么不能活用在生活之中?为什么不能用在传播佛法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深去检点、去反省。

  佛法不能够普被众生,就会造成世间的动乱不安。今天要靠其他的教育来善导人心,净化社会,只是口号而已,做不到!我们深深的思惟,真的,唯独佛法,要能够发扬光大了,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真的能够净化社会、善导人心,使这个世间,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都能够和平相处、共存共荣。除了佛法教育之外,实实在在想不出另外一个好方法。

  宣传佛法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分内的责任。佛法是真理、是至善、是圆满,因此绝对不会有障碍,绝对不会有阻力,就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党派遇到佛法,没有一个不欢迎的、没有不喜欢的。现在人家不欢迎、不喜欢,有排斥,原因在哪里?我们自己做错了,我们把佛法错解了、误传了,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我们不懂佛法现代化的精神、不懂得本土化的精神、不懂得融和的道理,所以佛法不能够普遍弘扬、不能够普及人心。

  首先,我们要觉悟,我们应该懂得怎么个作法。刚才说过,净宗跟其他宗派显得特别的简单容易。我们依据的经典很少,总共也不过是六种,而且六种当中,任何一种就行了,分量的确不多。最少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总共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还短。

  我们在行门,也就是处事待人接物,我们遵守的科目只有五科,「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好记!时时刻刻用这个条目来反省、来检点,认真努力去修学,福慧都在其中。你认识、你选择,这是智慧;你愿意修学,认真去做,这就是福德了,所以福慧都在其中。这个还是基础,从这个基础上,再建立大乘,大乘与如来果地上就相应了,可见得前面两条是基础。但是这个基础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大乘佛法的修学都落空,都得不到成就。

  今天我们所讲的重点在三归。三归,多少人归依错了,不晓得归到哪里去了?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修,都受过三归,你们自己好好反省,你归到哪里去?你依靠什么?你是不是很清楚、很明白。

  一般最大的一个错误,传授三归的法师,「我归依某某法师」,这下完了,已经迷惑颠倒了,更加一层迷惑,已经邪知邪见了,又加上一层邪知邪见,身心已经被污染了,现在又加上法师的污染,糟糕不糟糕!不但没有把「迷、邪、染」舍掉,反而加重了。这样的归依,诸位想想,你怎么能成就?你平常修行的,岂不叫白修了?怎么用功、怎么精进,都是白修了。为什么?大的方向错了、大的原则错了。佛明明教我们要依觉、正净、依自性三宝,你怎么能去归依一个人?这个错得太离谱了。所以,要知道学佛从哪里学起。

  在这个基础上再建立大乘,大乘是无比的殊胜,从大乘法里面再建立净土,这样修净土,求生净土则稳当!

  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还有一堂,我跟诸位做一个圆满的报告,谢谢诸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修福与修慧)(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修福与修慧)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