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然教法师:‘环境有利于修行’的说法与佛法相违


   日期:2012/5/24 9: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一家人驾车到郊外野餐,见到一处秀丽风景便停了下来。摆放好各种饮食,正准备就餐的时候,忽然闻到阵阵牛粪的味道飘过。真是晦气,只能收拾起来,重新选择地点。车又开了一段时间,又见到一处不错的风景。于是停下车又开始摆放各种食品,就在刚要摆放好的时候,又闻到阵阵牛粪的味道,真是倒霉透了,不得已还要再觅新境。就这样连续找了几个地方都是一样的结果,没有办法,一家人灰头丧气的结束了郊游。当汽车驶入车库的时候,还是闻到阵阵牛粪的味道,仔细寻找,原来是在路上车胎压到了牛粪。

车胎上沾到牛粪,无论到哪里停下来,也没有清新的空气。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却是一般人不明白的。人都会有烦恼,人也都追求快乐。但往往一般人找不到烦恼的根源,过分依赖外在人和环境的改变。诸如不停的搬家、换工作、离婚再婚。《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握。正像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学佛的人也是一样,在家人向往寺院的清净生活;寺院僧人向往一个清净的道场;道场住久了向往山林生活;生活在山林间还不行,于是追求闭关。总之心依赖外在环境的清净,从不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好的环境有氛围,可以帮助自己修行。可是修行的关键是安心,不是安身,心不安,身体没有办法安。

就闭关一事来讲,不仅很多人自己认为应该这样做,并切很多人认为出家人都应该这样做。甚至刚出家就要闭关,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确实很多经典中,佛讲到出家人应该居住在安静的环境中修行。比如《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但同时佛还有后话:“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此处说的很清楚,怕我们只执着舍外在环境的他境,紧接着就告诉我们关键舍己众的五阴心心所法。也就是说心清净是很关键的,心要能够独处,心不受外在影响,舍掉心里的执着烦恼,就是求寂静处之一。 如是思维三界如火宅,如果心在妄想,哪里有清净之地?

闭关是独住关房,精进专修,闭行诸恶业,关息众邪缘,以隔绝尘世杂念,随时保持內心清净;闭关是先独善其身,充实自己,等待时节因缘的成熟,以便将来出关后,再兼善天下,利益群生。开悟后要住房子闭关,称为初关;破了初关,要住山,但可在山中自由往来,称为重关;破了重关,则住闹市,在声色场合中调练,称为牢关。

闭关不能没有见地,最重要的须有“四念处”作为思想基础,思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因为观身不净,生起无常心,精进修持,减少染污,以防因无常而横死;观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觉受空掉,以免烦恼和执着;观心无常,不随之乱走,以减轻散乱和昏深之心;观法无我是为了证入空性。具备了这些条件,闭关才有习定的正当动机,才能坚持下去。禅宗则在未开悟前要参访行脚,参访就是学,不许闭关。

如果不开悟,住山闭关,与世隔绝,没有什么大用,无名烦恼还在,贪嗔痴慢疑,念念妄想不断。唐代永嘉玄觉禅师在《永嘉集。劝友人书第九》中提到︰“先须识道后乃居山。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若尚未破除烦恼,不能随便闭关;若尚未开悟识道,不能独住深山,以免在关房中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记载:“吴泗洲寺僧性空,弃应院,闭关尧封山,尝寄予所发誓愿,及禀告十方等语。予嘉叹希有。俄而魔著,遂癫狂以死。予甚悼焉。揆其繇,盖繇乍起信心,有信无慧故也”。说的是吴县泗洲寺有一位法号叫‘性空’的比丘,离开经忏的道场,到尧封山闭关。但不久他却著了魔,疯癫发狂而死。莲池大师说追究原因,是由于初发信心时,有信心没智慧的缘故。

明代憨山德清法师在《費闲歌》中指出:“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此处显而易见,闭关关键是关住心,而不是单独关住身。既然如此,心不攀缘外境,到处都是关房,当下就是闭关。否则纵然身体不动,心猿意马,关房也不清净,何况其他有人的地方,终归白费力气。一切外境都是心的显现,心不清净而妄想换个环境就清净,则与佛法相违背。

天台家依据《摩诃止观》的道理,主张阴妄介尔之一念心具足十界三千之性相;佛界乃至地狱界之依止,皆此一念心中本具。因此,净土亦非存在于心外。大乘经典主要讲的就是修心是关键,境随心转的道理。《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大乘起信论》中说:“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维摩经》中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唯识之理,心外无别法,万法万相皆是自心。《解深密经》中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见少法,然则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相显现。”《厚严经》颂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这些经论都提到了外境的表象(识所缘),其实都是心识本身所显现的(唯识所现),皆视心为主体世界之所依,这就是唯识理。

那为什么人们的认知感觉环境会对人影响很大呢?其实是一种假象,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是一种逃避的心态。一个对自己负责人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最多的是找自己的原因;相反,而更多人是找出许多客观原因,相对应的,这两种人最后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有人拿孟母三迁来做例子,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其实大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孟子的成就和他自己的天分以及母亲的教导有直接的关系,否则单凭搬家,是不会成就伟大的圣人的,否则现在教育就简单了,只要不停的搬家就好了。再比如,凭着自己的天分该考什么样的学校就读什么学校,这样结果就很好。如果单方面认为一流学校对孩子好,试问几个靠其他手段进入一流学校的学生有质的改变,其实结果如何根基最重要。

之所以说环境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我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班级,新的公司,新的部队等等。刚去的时候是因为这个环境在自己的认识中,比以前的环境好,于是看到新的同学、新的同事、新的战友人都不错。但只要时间一长,周围人形形色色的性格都会在你面前展现。有人用参学来为自己躁动的心遮掩,岂不知古代人参访是参学的法,不是参学的环境。并且修学要有一定的认知之后,才可以离开师父参学,也就是五年不离依止。否则没有正法眼,学到的都是随顺自己习气的东西。就如虚云老和尚曾经说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

由此可见,我们追求环境的清净,以为可以帮助我们修行,这个大部分人认可的道理,确和佛法相违背。心不改变环境就不会改变,到哪里都一样,因为你看待问题的心是依旧的。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心更加散乱烦恼;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逃避现实;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放弃担当;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成为心外求法之外道;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迷失自性。只有按住本心,守住念头,心不随外境转,从而心转外境,才能进入选佛场——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然教法师       环境)(五明学佛网:然教法师       环境)  

 普献法师:心影响环境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下)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黄夏年教授: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 

 陈星桥居士: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佛教 

 开愿法师:真正的修行不在环境,而在正确的认知 

 明奘法师:放飞心中的众生 珍爱身边的环境 

 方广锠教授:再有几个地球便如何?──兼谈佛教文化与环境保 

 仁焕法师:再谈生命与环境 

 道坚法师: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 

 卢志丹居士:选择环境,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