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日期:2012/5/25 9: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是研习《孝经》最后一天。今天要讲的是最后一章「丧亲章第十八」。「丧亲章」这一章是讲到孝子父母过世,应如何来做好送终,办理丧事和祭祀,这个丧就是亡故的意思。父母亲亡故了,孝子应该会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为,这是本章所讲述的内容。这也就是在「纪孝行章」里面提到的孝子之事亲有五个方面,其中最后两个方面是「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一章就重点的讲述这两个方面。因为孝子一生对父母都爱敬,当然父母亡故这个时候是最哀痛的,哀痛之后三年之内对父母那种哀思,常常因为想念父母而吃不下饭,这是孝子之情,守孝三年。守孝三年之后,每年的春秋到了祭祀的时候,也必定要祭祀父母、祖先,以表达自己的哀思,这样就能够尽到孝子的本分,所以本经最后以「丧亲章」做为结尾。我们来看这一章的经文,先把经文从头到尾念一遍: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我们来一条条经文学习。先看第一句,『子曰』,这是孔子说的话,『孝子之丧亲也』,孝子一生行孝,对於父母尽到了爱敬,父母在生的时候可以说是尽心尽力的孝养。通篇的《孝经》主要是讲到父母在世的时候孝子如何行孝,到最后就应该讲一下父母去世的时候,过世以后孝子又是如何行孝的。唐玄宗他在解释中说到,「生事已毕,死事未见,故发此章」。所以经文讲到这里,这是父母在生如何侍奉,这个事情已经谈完了,父母去世的这种行孝的方法还没有讲到,所以用此章特别来给我们说明。孝子父母亡故的时候会怎么做?下面说,『哭不偯』,这是第一条,总共这里讲了六桩事情,这是第一个事情。「哭不偯」,这个哭就是哀哭,痛哭流涕,这个哭是放声来哭。不偯,什么叫不偯?唐玄宗这里注解说,「气竭而息,声不委曲」,这叫做哭不偯。偯是指哭的余声,余声是曲折委婉的,不偯就是哭得连余声都没有,没有一点曲折委婉的那些声调。这是哭的非常厉害的时候,这一口气哭下来气结了,就是这口气尽了才停止,所以后面都没有尾声。声不委曲,哭的是我们说号哭,没有后边的这些曲折韵调,这种是形容一个孝子那种因为丧亲而哀痛的心情。自己的父母一生生我、养我、教育我、照顾我、帮助我,现在我长大成人,正要想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结果父母就离我而去,正所谓古人讲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留」,孩子想要多一点时间孝养父母,但是父母他的寿命到了,一口气不来,孝子想要孝亲也就没有机会,所以想到这些地方,孝子当然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下面讲的第二桩事情是『礼无容』,这个「礼」就是行礼,对人要有礼节、要有礼貌,对人行礼的时候容貌也要配合。譬如说一般我们见到长者、老人或者是老师、长辈,总是要深深九十度鞠躬,这一鞠躬下去,抬起头来脸上浮现著微笑。这是说明这个礼是发自於自己诚敬之心,「礼者,敬而已矣」,诚於中而形於外,礼节是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恭敬,所以要跟容貌相配合。但是在孝子丧亲这个时候,父母走了,朋友亲戚当然也会来吊祭,这位孝子尽管是平时非常有礼貌的,温良恭俭让做得很好的,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亲戚朋友来的时候,自己心里很哀痛,行礼对待他们这个礼节还是要有,但是内心里太痛楚,所以容貌不能够配合,这是「礼无容」,所以平常的这些礼貌也就没有那么周到,这个当然大家都能够理解。唐玄宗这里注解说,「触地无容」,触地是跪拜礼,遇到长辈或者是遇到领导,在古代是要行触地的跪拜礼,像对君王要三跪九叩,在这个时候,父母去世了,孝子头著地也就没那么样的从容,没有那样的表情,悲伤的情绪已经笼罩了他的身心,这是第二桩事情。

  第三桩事情是『言不文』,「言」是讲话,讲话没有文采。唐玄宗《注解》说,「不为文饰」,讲话,一个有学问的人讲的话都是很有文采,他不粗鲁,而且很委婉,甚至有时候很含蓄,一种给人温文尔雅的印象。这是通过要学文、学言语,讲话也要有文饰、修饰,不能够直裸裸的,一点文采都没有,或者是想什么就说什么,都不经大脑的,这都不应该。但是在奔丧的时候,孝子因为心中悲痛,讲话也就真的没有办法太多用脑筋思考,所以讲的话就没有什么文采,也没有那个心思去说一些经过修饰有文采的这些言语,这是第三桩事。

  第四桩,『服美不安』,「服」是服装,服装美了,漂亮的服装穿在身上心里就不安,这个心情我们能理解。想想现在家里出了这样的丧事,全家人都沉浸在这种悲痛之中,你还能够穿漂漂亮亮的时髦的衣服吗?穿在身上确实心有不安,也不会快乐,他所希望穿的是最朴素的、最粗糙的衣服,古人讲丧服,披麻戴孝。所以唐玄宗这里注解说,「不安美饰,故服縗麻」,这个美饰是指服装、首饰,打扮自己的这些衣物,即使是有这些美丽的衣装,也都不想穿,穿了心有不安。所以就服縗麻,縗麻就是丧服,它是用粗麻布制成的这些有毛边的丧服。如果我们看古代的那些戏,电影里头能看到披麻戴孝是什么样子。心里因为哀痛,所以只想穿最朴素的、最粗糙的麻衣,麻衣不美,可是穿著心里才比较安。这个古代叫做斩縗,斩縗就是披麻戴孝,孝服。这是讲到第四桩事。

  第五桩是『闻乐不乐』,「乐」是音乐,听到美好的音乐一般情况下是很快乐的,良好的音乐,艺术是陶冶人的性情,让人抒发内心的一些烦恼,心中也就清凉了,欢喜自自然然就出来了,所以音乐和艺术都有这样的一种陶冶性情的作用。可是在孝子奔丧的时候,听到美好的音乐,再动听的音乐他不乐,一点快乐都没有。为什么?唐玄宗这里说,「悲哀在心,故不乐也」,他的心思没有想到去欣赏音乐,一点想享受的心都没有,因为他心悲哀,思念的是父母,这是孝子之情,所以他不快乐。这是讲到要把世间的这些享受都放下,连美好的音乐都听的不快乐,怎么可以去世间歌舞场,娱乐的场所?像一些什么现在讲的卡拉OK、KTV场所,甚至赌场,这些地方都不能去。去了以后这是把父母的恩德都忘掉,父母过世一点悲痛心都没有,还要去这些地方,你想想他德行在哪里?所以孝子守丧三年,一点享受娱乐的心都没有,完全是过一种清净的、寂静的生活。

  下面说的,最后一桩『食旨不甘』,这个「旨」是讲美味,吃到美味都不觉得甘美。唐玄宗说「旨,美也」,这是吃到美食,「不甘美味,故蔬食水饮」,就是对美味已经没有心思去吃,食而不知其味,所以也就不能够吃美味。一来不要去浪费它,二来,更重要的,不能够在此时此刻去享受。所以《弟子规》上面说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去世三年之内都沉浸在哀痛悲咽当中,悲咽是哭泣。居处变,居处这是生活当中的环境要改变,原来睡的漂漂亮亮的大床,现在得改成小床,夫妻要分房,甚至应该去守灵,古代人都守灵的,守灵就变换了居处,你就不睡在家了,搭个茅蓬在陵墓旁边守灵。父母走了是如此,父母和老师是一样的,老师走了也要守丧,只是老师走了可以不用穿孝服,守心丧三年。当时孔子去世,孔子的这些学生、门人,就在孔子墓地那里搭茅蓬守丧三年。孔子的学生子贡他特别的怀念老师,在老师墓地前守了六年才离开。这都是给我们做出的榜样,居处变。「酒肉绝」,酒肉绝是吃素,不能够吃酒肉,所以吃是菜食、蔬食,吃点蔬菜填饱肚子就行了,水饮只能喝清水,不能喝酒。为什么一定要吃素?这我们可以想像到,动物它都有灵知,都是贪生怕死的,我们现在父母死了,心里那么哀痛,动物呢?动物它也有儿女、也有父母亲人,它现在死了,它的儿女、亲戚是不是也是这么哀痛?一样的道理。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有灵知这些动物、这些生命都跟我是一体的,我因为父母去世而如此哀痛,就不能够让其他的生命也遭受同样的哀痛,这是一种慈悲爱心,这是一种孝道,怎么能够为了自己满口腹之欲,贪图美味享受,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於心何忍!人都有一分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一种慈爱心、一种不忍之心,所以吃不下这些肉,吃点蔬菜,清茶淡饭足够了。不能喝酒,喝酒也是一种贪图享受,贪图美味,而且喝醉了,「饮酒醉,最为丑」,喝醉了酒之后,什么父母恩德都忘掉了,这就损德。

  所以这讲到六桩事情,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这是孝子丧亲以后,举出六个方面来表达孝子的哀痛的心情。所以经文讲,『此哀戚之情也』,这个「哀」是悲哀,「戚」也是哀痛的意思,很哀痛这种感受。所以这六桩事情是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说孔老夫子在这里说的这个礼我们一定要遵守,所以我们故意要做出这么个样子,哭、号泣也就故意号得泣不成声,行礼也故意表现得一点容貌都没有,懒懒散散,讲话随便乱说,「言不文,服美不安」,不穿好衣服,就随便乱穿,自暴自弃,这种他是内心里没有哀戚之情而故意学这个样子,这错了。夫子讲的这六桩事情都是讲一个孝子因为内心有这个哀戚之情,而表现在外就有这些举动,所以不能只学个形式而忘记内容。所以孝心是在父母生时就已经养成这样的爱敬之心,念念想著报恩的心,等到他在走的时候就自自然然会有这些表现,这不是故意造作,故意造作就变成虚伪,没有那种真诚心。

  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一个孝子丧亲的时候,因为悲痛欲绝吃不下饭,三天之内都吃不下饭,甚至连水都喝不下去,这身体就会搞得很虚弱,三天不吃不喝的这身体就受不了,再往下去这就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圣人制定的礼法规定要有个限制,不能够让自己哀戚的心情把自己的生命都毁伤,所以要三日而食,顶多是三天不吃不喝,三天以后一定要进食。这是什么?「教民无以死伤生」,教导人民要有个节制,尽管是孝子的哀戚之情,这是自然的,这是天性,但是还是要有所节制。这是希望能够不要以死伤生,死这是过世的人,就是父母走了,人已经去世了,一去不复还,你再悲痛他也回不来。所以要晓得,人总是有生老病死,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轮回,了脱生死,在这六道当中舍身受身,每一期生命肯定有死的一天,死带来的就是哀痛,尽管你是个大孝子,你也没办法挽回他的生命。所以要有所节制,不要伤害自己的身命,这是教导不要因为死者而伤及生人。「毁不灭性」也是一样,不要因为亲人性命没有了,毁就是失去了生命,不要因此而灭性,灭性是使自己的性命也遭到毁损、毁灭,这也是跟以死伤生意思相似的。「此圣人之政也」,这就是圣人制定丧礼的这种政策。这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所抒发,但是三日之后还是要吃饭,还是要进食,还要保养、保重自己的身子。如果自己也跟著死了,这也不能够尽孝道,因为尽孝不仅是事亲,还有事君、还有立身。现在父母亲死了,我们悲痛之余,化悲痛为力量,要很好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是事君。自己立身行道,成圣成贤,光耀门楣,以显父母,扬名后世,这样是大孝。所以身体发肤也不要去毁伤它,用它来去行孝、去尽孝。

  谈到这里我们也要多说两句,轮回当中,我们这一期遇到有父母,看到他的生老病死我们没办法去救助他,做孝子的当然非常哀痛,所以自己要怎么做?要赶紧成就,要了生死,了生死就是让自己的灵性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状态。灵性其实本来就不生不灭,只是因为我们迷了,迷了以后,看到外面境界有生灭我们误以为在生灭,所以不了解这个真相,迷在生死当中,现在要觉悟,要回归本性,这就是了生死。不仅自己了生死,还要帮助自己的父母、帮助亲人了生死,来真正报答他们的恩德,真正让他们得到圆满的、究竟的离苦得乐。所以这里讲到毁不灭性,如果我们把它的意思再引申,这可以联系到性理上的事,这个毁就是指身体的毁灭,身体是有生灭的、有生死的,但是我们的性,这个性就是自性、本性,本性不生不灭,不因为我们身体的毁灭而毁灭,这就是毁不灭性的意思。所损毁的是身体而已,身体没有了灵性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修就修这个性。身体是个假的皮囊,它不是真我,真我是这个性,它不随身体出生而生,不随身体老死而灭,能够证得这个自性这就是圣人。所以这里面也有很深的意思,夫子这里讲「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一般儒者他们把无以死伤生和毁不灭性两个解释的意思差不多。那意思不是重复了吗?这一个意思为什么要讲两次?毁不灭性应该是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是讲到生灭当中有不生不灭的,可以毁坏的身体当中有一个不可灭的自性。所以圣人教我们所追求的是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这是夫子讲的智与道,这就是道,道就是自性。

  再看唐玄宗对此句经文的注解,他说「不食三日,哀毁过情」,这是如果三天不吃饭,哀痛就毁坏身子,这就有点会超过正常的情分,就有点过分,如果是真的有因为不吃东西而死了,这就也是有愧孝道,所以说「灭性而死,皆亏孝道」。玄宗皇帝讲的这个灭性,就是把这个生命、性命给毁灭了,死了以后当然这也有愧孝道。为什么?因为我这个身体是一个行孝的载体,我要用这个身体来去行孝,来去传承我们的家道、家风、家业,而且这个身体是父母所赐予的,「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我们要让这个身体继续下去,不是为自己,而是真正为行孝,为传承家道,对得起自己祖先,对得起自己父母,也要好好的养育后代,让自己的祖宗之德得以发扬光大,这样才是不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於殒灭」,圣人,这是指制定这个礼的,谁?周公。夫子他是在这里述而不作,把它讲述出来,把这个礼敍述出来,它不是夫子创作。所以制礼施教,制这种礼节,祭礼、丧礼,这都是人们的生活行为规范,施教就是施行这个教化,教什么?教孝道、教礼,礼教是不至於殒灭。这个殒就是死的意思,灭也是毁灭。所以如果是毁灭了身体,这就不符合礼教。这是告诉大众,虽然我们要有丧礼,是可以也是应该表达自己哀戚之情,但是不能过分,应该有所节制。礼里面都有节制,礼节、礼节,没有节制这个也就不成礼。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这个「丧」就是奔丧、丧礼,也是孝子守孝、守灵这个时期要不过三年,以三年为期,三年之内都是做到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个是以三年为期,也不要超过三年。为什么?总有个节制,「示民有终也」,示就是指示给大众是有一个终结的,凡事我们要懂得节制,不能够一直太过,这就过犹不及。玄宗的《注解》中说,「三年之丧,天下达礼,使不肖企及,贤者俯从」,三年之丧,这个丧礼,也就是三年当中都是以哀戚之情,不贪图享受、吃素,这是天下达礼。这一句实际上是出自於《礼记》,《礼记•三年问》这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这个达意思就是通的意思,通天子、通庶人,自天子至於庶人,从上到下,由国家领导人一直到平民老百姓,都要守这个三年的丧礼。哪怕是国家领导人,过去是天子、皇帝,父母过世,哪怕是自己继位了,也是要三年当中守丧,继承自己先父留下来的家业。述人之事,继人之志,述就是继续,继承先人的这些事业,以先人之志为己志,这是礼,天下人都要这么做的。这个礼是周朝周公开始就制定的。圣人制定这个三年为期,这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使到不肖者,这个不肖者就是内心里也没什么孝敬的,不能够感念父母恩德的这种人,也要必须守这个礼,他企及,企及就是他也要做到。如果他不做,社会大众的舆论会给他压力,你这个人不孝,父母走了三年,你还不到三年就在这里贪图享受,搞自己的这些生活享受、娱乐,这是不孝。所以古人历代都是如此,假如父母过世,就要辞职、辞官回家乡,在父母那里守孝三年,三年以后才能够出来复官。这是什么?尽孝,先尽孝才能够尽忠。

  所以古代的人,古代的帝王他制定这些礼法他都有道理的,他用这个培养臣子的孝心,他有孝心就有忠心。所以一个人你让他,说「你要忠於我,你要忠诚於我」,这个话一般很难说出口,皇帝他让臣子,说你一定要忠诚,有时候还挺难为情,而且臣子未必服气,你有什么德行,为什么要我来忠於你?皇帝他懂,他教孝,所以教以孝,他才可「忠可移於君」,教老百姓、教臣子孝道,老百姓他自然对父母尽孝,他的孝心移到国家就是忠诚,忠君爱国。制定的三年守孝期这也是教孝,所以皇帝他让这些官员统统都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守孝三年,这很有道理。所以英明的领导他懂得如何去教化自己的部下,不用赤裸裸的说你要忠心,这样说反而会引起叛逆的情绪,不服,让你尽孝,你的孝心出来了你自然就忠心。我们这两天听到北京的企业的一位老板胡总,他给我们介绍《弟子规》如何在他们企业当中去落实,老板自己落实《弟子规》,劝导员工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从哪学起?从孝道学起,「入则孝」。所以他很高兴的告诉我,他们企业下个月开始就进入全面以孝道为中心的学习,回家孝亲、爱亲。你看企业鼓励、要求员工学习孝道,一般老板他就觉得这个好像有点不太符合他们的经营业务范围之内,好像别人的家事,管不著。不是,这领导英明,能够让员工们都有发起这个孝心,他能够感念父母的恩德,念念能够报恩人就厚道,厚道的人就没那么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会损公利私。所以在企业里面当然他也就是个好员工,他能够认真负责,这是能够移孝作忠。

  下面这里讲的三年之丧这个期限是「贤者俯从」,这个俯从就是不能够超过,也要服从这三年的限制。因为一个贤者,这是孝心真切的人,他对父母那种报恩心特别重,思念哀戚的情特别重,如果不限制他三年就要停止,他可能一生都会这么做,这样也可能会让他的身体受不了。所以这是圣人制定一个节度,不能够超过三年,以防止这些贤者、这些孝子哀心过切,损坏身体,这也就有亏孝道,就不能够太过分的用这种情执,也要用理智,以理智来行孝,「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孝,所以制定了三年为期这个丧礼。实际上邢昺他的《注疏》里面说到,「圣人虽以三年为文,其实二十五月而毕」,这里是讲的三年,不是足足的三年三十六个月,而是二十五个月,头尾三年,这就已经可以结束丧礼。有人可能就会发起议论,说行孝三年,当官的也要辞官回家,三年不出来为国家服务,所有的社会上的人、工作人员都是这样,常常都会有人父母去世,常常有人去奔丧,一奔丧就三年,这不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都遭到损害了吗?难免会有人提出这些疑问,特别是现在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社会的步伐非常的快速,争分夺秒的,你这三年又不工作又不贡献,这能行吗?是不是太落后?是不是这有点属於封建礼教的糟粕?这些话实际上早有人问过,不用你来问,孔老夫子的学生就有人问过。二千五百年前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谁提出来的?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宰我,宰我他在言语方面是相当有成就的。孔子他是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排在德行之后。换句话说,言语要在德行基础上,所建立的言语才是好言语,否则那就是不良的言语,即使是能说会道的,也对社会不利,德行是第一。

  宰我,在《论语》当中我看到有一段对话,对夫子的,宰我问,「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他就问,这三年的丧礼,这是不是时期,期已久矣,时期太长久了?这已经问了,而且他后面还讲出一些道理,来证明他自己讲的这些提问是有根据的。因为当时在孔子,那是东周末年春秋时代,很多人都不守这个丧礼,有的人还提出一年就够了,要三年这么久吗?宰我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他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很叹息的就是当时礼崩乐坏,这三年如果奔丧,礼节也不讲求了,言不文、礼无容、服美不安,这些都不讲求礼、不讲求乐,闻乐不乐,那不是三年下来就变得礼崩乐坏了吗?你看宰我是很懂得讲话,讲得很有道理,这是孔子平时叹息的,他拿这个提出来,不是讲不能够让礼乐断掉吗?君子就要去复兴礼乐,怎么能三年不讲求礼乐?下面又讲了另外一个道理,「旧谷既没,新谷既升」,这是讲到种这些粮食,粮食(谷物),旧的谷物已经尽了,没就是已经没有了,新谷既升,旧谷没有了以后新的谷物才能长出来,才能成熟,一年一年都有新的谷物成熟,所以一年为期也就够了,这好像是自然之道。还有下面讲钻燧取火,「钻燧改火」,这个是取火的时候用钻木取火,像我们现在有点像擦火柴,但是古时候没那么先进,他钻木来取火。这个木,一年当中用的木有很多种,所以常常改换不同的木,春天用的木、夏天用的木、秋天、冬天用的木都不一样,因为性质不一样,所以用的材料就常常改,叫改火,一年都要改好几次,所以奔丧这个礼是不是也应该改?三年能不能改成一年,一年就能够终止,「期可已矣」,这个期是念基的音,这也就足够了。

  他这个提法听起来是好像有道理,孔子怎么答覆他?「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汝安乎?」孔子问他,问宰我,你在这个时候,守丧三年,父母走了,你在这个时候吃的是稻米,因为夫子那时候是在北方,他是山东人,鲁国,山东人,北方稻米比较少,比较珍贵,所以稻是珍贵的粮食,衣夫锦是穿著锦衣美服,你在奔丧三年当中享受这些生活,吃得好、穿得好,你心安吗?「於汝安乎?」就是你能安吗?下面宰我说,「曰:安」,宰我说我安,心很安。夫子这时候就呵斥他,说「汝安则为之」,说你要是心安那你就去做。「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真正是个君子的,他居丧守丧三年,他这三年当中食旨不甘,吃到美味都不觉得甘美,闻乐不乐,听到美好的音乐都不快乐,居处不安,睡在自己床上都觉得心不安,想要去守灵,所以不会去享受生活,故不为也。不为,为什么?就是刚才讲的,食夫稻、衣夫锦,享受生活,一个君子有一点点享受他心都不安,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在了,自己很哀痛,怎么能够享受?怎么能够心里还念著世间名闻利养生活享受、五欲六尘这些享受?他不会这么做的。「今汝安则为之」,他对宰我说,你要觉得心安你就去做。结果这时候宰我就出去了,「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孔子就在这里对大家批评宰我,予就是宰我的名字,说宰我不仁,不仁不义。为什么?没有孝道,心里不孝,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心是仁的本,没有孝就没有仁。为什么人孝心会失掉?这是社会的污染。所以宰我为什么会问夫子这个话?也是因为当时东周时代也是礼崩乐坏,大家都没这么做,大家都不守丧三年,虽然夫子要求大家守礼,严格的守礼,但是宰我也难免有这个疑问,看到大家都没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还要墨守成规?这是什么?受到社会的污染,再加上有五欲六尘的享受的诱惑,才会把孝心蒙蔽,才问出这些话来,才有孔子这样的严厉批评。

  孔子接著说,「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他说你出生三年之后才能够脱离父母的怀抱,你从刚出生到三岁,父母都是天天抱著你、护著你,你饿了给你喂奶,晚上尿床马上给你换这些被褥,逗你玩,让你高兴,吃的、用的、穿的哪一个不是父母细心的照顾?然后还不止,三年以后,最辛苦的是头三年,三年过后会好一点,孩子慢慢也能够自己懂点事,没有那么脆弱,父母才放心,不用天天抱著,但是照顾还是无微不至,一直长到成人。古时候成人是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了,这是行冠礼,才成人。成人了,父母的忧心,心上的石头才放下来,然后还要想著很多事,孩子长大了就得求学,给他安排学业,请先生、请老师、找学校,读书读完了出来了,工作,找工作父母也要操心,找到好工作了,要谈婚论嫁,要找对象,父母也要操心,找了对象结了婚,生儿育女了,父母也要操心,自己的孙,又要照顾他,你看看父母对我们的那种一生的照顾,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人有讲,「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活到一百岁,儿子也八十岁了,一百岁的老母亲还在忧虑著八十岁的儿子,所以真的到死这个忧虑才停止。这种恩德无量无边,比山高,比海深,报答不尽。所以夫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三年的丧礼、守孝,天下之通丧。《礼记》上写著的,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从天子到平民老百姓必须遵守的丧礼。这什么?缅怀自己的父母,念著父母恩德,三年这是一种报答。对父母至少是三年,因为我们从出生到长大,头三年父母是对我们什么样的心,难道我们用三年来行丧礼、守丧,这还算过分吗?所以夫子讲,「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予就是宰我,他说宰我他有对父母三年之爱吗?这种孝心、这种爱心能持续三年吗?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止三年,是一辈子的,我们对父母?父母一走,这个爱能维持多久,能不能维持三年?这孝心,孝与不孝从这个心可以看出来。所以不是说圣人制定这个礼乐一定要规范我们,让我们遵守,搞这个形式,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不能够听音乐,不能够享受生活,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真正的孝子念念想著父母的恩德,他没心思去享受。所以孝是仁之本,没有孝道可以说他的仁德就不是真实的。

  我们继续看玄宗他下面还有一句话,注解,注「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他讲「夫孝子有终身之忧」,如果一个孝子你不给他限制,他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守孝的,这是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忧虑父母、念恩他是终身不改的,这是他终身之忧,报恩的心很殷切。所以「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为什么圣人,这讲的主要是周公,制礼,圣人制定三年为期?这是使人知道有一个终尽、终结,有个期限,三年之后心里依然是念著父母的恩,但是在形式上就要终止,还是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心里常常念著报恩,自己精进努力,立身行道,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真正做一位有德君子,做一个圣贤人,报答自己的父母,利益万民,让万民都能够享受到自己的贡献,自己对万民的贡献就是父母对万民的贡献,所以百姓念著你的恩就等於念著你父母的恩一样,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这个恩德。

  下面这是讲到如何去下葬,有一个葬礼。经文讲,『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唐玄宗注解这个「棺、椁、衣、衾」是什么意思?「周尸为棺,周棺为椁」,棺是棺材,棺材是装著尸体的,棺材外面又有一层椁,所以椁是装著棺材的,等於有两层,两层的棺木,叫棺和椁。在入殓的时候也要为之衣衾,为之就是为自己父母,「衣,谓敛衣」,这是指入殓的时候父母要穿的衣服,我们一般讲寿衣,「衾,被也」,这是父母除了穿著衣服下葬以外,外面身上还要裹著被子、被服。这是一种礼节,也是对自己父母的一种恭敬,隆重的、恭敬的来为父母下葬、入殓。「举之」,举什么?举父母的尸体,父母的身体把它举起来,「举尸内於棺也」,举起来然后入殓放置到棺材里面,这都是怀著一颗郑重的心去做的。接下来经文讲,『陈其簠簋而哀戚之』,「陈」是陈放、陈列,「簠簋」,唐玄宗注解说是「祭器也」,这个祭器,就是祭祀的祭品放在这个器皿当中,两种,一种叫簠,一种叫簋,簠簋都是器具,都是用竹子编的,是一种很朴素的器具,盛放著祭品,盛放在父母的灵前。所以唐玄宗讲,「陈奠素器而不见亲,故哀戚也」,盛放的这些祭品为父母来做祭奠。素器,很朴素的器具,装著这些祭品,但是只能够供奉在父母灵前,譬如说他的照片,这上面还有一朵黑花,看到父母相片上的音容笑貌,但是不见其人,不见亲,这个内心当中是很酸楚,「故哀戚也」,哭哭啼啼,内心当中是非常的难过。所以这里讲到办丧事要懂得注重实质,不能够只搞形式。祭祀必定是朴素,你看簠簋,这都是用竹子编的祭器,古来都是很朴素的,不是说讲究什么排场。好像现在人有一种错误观念,奔丧的时候丧礼搞得排场很大,请很多的人,浩浩荡荡的,敲锣打鼓的,还放鞭炮,请很多酒席办这个丧事,所谓红白喜事,特别是老人家高寿的,去世了,把它当作大喜事来办,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能显示出自己是个孝子。我们看到二00六年四月一号人民日报上面有一篇报导,说到某个地方有一位老母亲养活了五个儿子,兄弟五人,这兄弟五人,有的是当公务员的,有的是经商的,有的是汽车专业户,都混得不错的,但是对他们的老母亲却是一点孝心都没有,谁都不愿去养活,这个推给那个,那个推给这个。最后他们商议决定,每个人勉强拿出每月五块钱人民币,五五二十五,二十五块钱人民币供养他们的老母亲。这二十五块钱一个月,吃什么?他老母亲气的,又是贫困,年纪大了遭受这样的刺激,受不了,一气之下服毒自杀。结果这兄弟五人在母亲死了以后大家就合在一起合计,现在母亲死了,大家都看著我们,我们这个丧事也要办的有点排场,不能让别人说我们不孝顺。所以他们五个人合计了以后,每人约定拿出五千块钱人民币,五五二万五,办一场隆隆重重、轰轰烈烈的丧事。大鱼大肉请客,请了很多亲戚朋友在母亲灵堂这里吃饭,结果请的人都不来,亲戚朋友都唾弃他,唾弃这五个人,在背地里都骂他,说你要真有这一分孝心,那你母亲就不会死了。所以活著不孝,死了乱叫,父母在生的时候一点爱敬之心都没有,人家死了以后搞什么排场,欺世盗名,这是虚伪的心,这哪是孝敬,一点真诚都没有,他的这种心是显耀自己,还是自私自利,不是孝道。

  所以《孝经》这里说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生民之本。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尽爱敬之道,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怎么能够见到母亲这样不管?大不孝!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他这个丧礼不用非常的隆重排场,但是内心真有这个孝心。因为家里如果经济能力差的,简单的有一些这样的仪式,表达自己哀戚之心,也比那种轰轰烈烈搞排场的要好。所以夫子在《孝经》当中不主张搞排场,搞得轰轰烈烈的,实际上内心里到底是不是真有那种孝敬,自己心里要想一想。丧礼也要「上循分,下称家」,符合自己的身分,跟自己家境要相应,不能够太勉强,更不能够存心显示自己孝道,存心显示自己是孝子那已经不是真诚,孝也不真。

  下面经文讲,『擗踊哭泣,哀以送之』,这个「擗」,我们讲捶胸,哭得太痛切,捶著自己的胸,「踊」就是往上跳,「哭泣」,哭是放出声音来的哭,泣是已经没声音,哭到最后没声了,这是讲到捶胸顿足号哭,最后泣不成声,擗踊哭泣。「哀以送之」,这是很悲哀的送著父母的灵柩到外面去安葬,送之就是送著父母的尸体、灵柩(棺木)去安葬。唐玄宗《注解》说是「男踊女擗,祖载送之」,男子是哭得跳起来,女子跳起来并不是很庄严,而且身体没有男子那么好,所以她用捶胸,捶胸顿足,比喻哭得很厉害,这不是装出来的样子,装出这个样子出来反而显得很虚伪,真的是很哀痛,泣不成声。「祖载送之」,这个祖,邢昺的《注疏》里面讲是「始也」,就是开始。在什么时候开始?就是灵柩准备出行,准备要送去下葬,临行前要饮酒,「生人将行而饮酒曰祖」,这是有一个仪式,等於像送行一样,饮酒送行,这是讲到送行。这个载就是有车,灵柩车载著灵柩(棺木),送之,就是送他到墓地去安葬。

  底下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这个「宅」就是墓穴,唐玄宗讲「墓穴也」,就是这一块的坟墓,「兆」这是指「茔域也」,茔域就是墓地,就是你要找一块墓地,然后做一个坟墓。这个「卜」就是去问、去选择,所以说问卜、问卜,去选择一块很好的墓地来安葬父母。「而安措之」,这个是要安葬父母,这是父母永远栖身之地,所以要非常慎重的选好这块墓地。这是父母,我们讲的他的灵魂永久所在的家园,因此这个要讲求。古代甚至要去问风水,这个卜,看看这个墓应该放在哪里风水最好。实际上要不要去问风水?实际上风水它好不好那是果,因是什么?因是有没有积德行善。真正是一个孝子,平时积功累德,他好心自然就能够感得好风水,这感应。虽然他不懂得占卜风水的这些方法,他自自然然选择的墓地就是风水最好的。为什么?这是因果的感应,心好风水就好,心坏风水也跟著坏。所以如果心不孝的,想请一个风水先生帮他看风水,找一个好的墓地安葬自己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从来不孝顺,父母走了以后找一个算命先生找一个好风水的墓地,为的是什么?还是为了自己好,想著这个墓地,选择了好风水,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就能够很好,自私自利。这样能选择到好风水吗?不能,即使是给他选了个好风水,那块风水地本身是好的,但是被他这么一葬下去,那个风水就被改了,改了以后风水就不好了。为什么?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所以有好心的才有好命运,才有好风水。所以古人讲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你真有福的,什么人有福?有德行的人、好心的人有福,他们所居的地方都是好风水,福地,福地就是留给福人来居的。所以这是讲到占卜、问风水找墓地,而安措之,安葬。

  玄宗讲,「葬事大,故卜之」,这个卜就是占卜,安葬父母这个事情是大事,所谓「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走了要给他找一个安身之地,这是个大事,所以选择要好,一般来讲,选择一个阳光、水分、空气都好的地方就是很好,这是讲找墓地。现在很多地方,人也多了,建筑面积都不够用,要找墓地是愈来愈困难,现在有什么方法?一般他都不用下葬,不用土葬,一般都是火葬,烧了以后成了骨灰,有的骨灰有的人把它请回家里供奉,专门设置一个父母的灵位,平时做祭祀用的。有的他可能是送到固定的安葬骨灰的场所,现在也有不少的墓园他们是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安葬父母的骨灰,也有包括像一些宗教的场所,像佛教的寺院可能也会有这样的一种灵堂供奉骨灰用的,这些地方都是可以去问一问,这是卜之。也按照父母自己生前的意愿,譬如说父母他希望自己骨灰撒到大江里,或者是撒到空中,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办。

  下面说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这个「宗庙」就是祭祀父母的地方,古代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到士都有宗庙,庶人,就是平常老百姓,没有宗庙,一般就在自己家里安一个神位。实际上过去都讲究祠堂,祠堂就是每一个家族的祖先宗庙。「以鬼享之」,鬼就是祖先的神灵,能够享用我们的祭祀。所以唐玄宗《注解》说,「立庙祔祖之后,则以鬼礼享之」,立了宗庙,把祖先的、父母的牌位立起来,用春秋祭祀这些礼节、礼仪来继续的供养,这是所谓鬼礼,就是祭祀这些鬼神,祖先的灵,用这些礼节,这是讲究祭礼。

  下面说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一年春天、秋天,实际上有一个古人的一个说法,春秋实际上举出两个季节它是代表四时,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以时思之」,四时(四季)通过祭祀来思念父母的恩德,思念祖先的恩德。玄宗的《注解》中说,「寒暑变移,益用增感,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寒暑变移,一年到头,益用增感,都要去感念,增加对父母的感念。以时祭祀,到祭祀的时候,什么时候祭祀?一般我们讲,春天清明节,夏天有七月十五,农历的,中元节,还有冬天冬至节,这都是祭祀的日子,都是要感念祖德、感念亲恩的日子,展其孝思,这是怀著孝思、一种孝心去祭祀。祭祀这个仪式简单而隆重,古礼它有一套成礼,现在我们生活很紧张,祭祀因地制宜,譬如说设一些供品,以素食,菜、果(蔬菜、水果)、鲜花这些为主,给父母灵前或者是父母的牌位前供上,上个香,然后自己可以读读经,譬如说把《孝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再把《弟子规》念一遍,或是读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让身心清净,这一天斋戒,古人祭祀是头三天斋戒沐浴,夫妻分房,以清净的心去祭祀,这才能够感通。用这种方式去祷告、去回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立志,不要忘记祖德亲恩,不要忘记报答父母。

  下面经文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父母在生的时候能够尽到爱敬之心去奉侍,死就是父母去世,以哀戚之情来奔丧、来守孝、来祭祀。『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生民」这是一般人,天下人,根本就在这种孝道,所谓报本反始之心,报恩之心,知恩报恩,不忘亲恩祖德,这是生民之本。能够这么做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也算尽到一般人的本分。这个「死生之义」,死是指父母,已经过世的人,生人就是现在还在生的儿女,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义,这是情义、恩义、道义,也算是完备。「孝子之事亲终矣」,孝子对於父母侍奉能够做到这样也就是圆满了。

  唐玄宗的《注解》这里讲到,说「爱敬哀戚,孝行之始终也」,所以始於爱敬,终於哀戚。行孝你看真的是始於爱敬,父母把我们生下来,你看婴儿对父母那种爱敬之心念念不舍,真的是毫没有隔碍的,完全跟父母一体的心,这是始於爱敬。人能够保持这种爱敬之心,这一生都行孝,不仅对自己的父母,也对一切所有的人民,事诸父,如事父。父母走了以后,这个哀戚之心真的溢於言表,这是孝行之终,这个哀戚之心表现在「丧尽礼,祭尽诚」,这也就算尽到了孝道。「备陈死生之义,以尽孝子之情」,能够这么做到死生之义,父母跟儿女这种情义、道义、恩义也就圆备,孝子之情也就尽到。所以这是对於孝子丧亲这种做法、这种心态,夫子给我们加以说明。

  到这里《孝经》就圆满的讲解完毕。整部《孝经》讲下来,其实我们知道这是夫子的一部心传,《孝经》是他老人家亲口所述,他自己说「行在《孝经》」,他的整个行持,也是他的这种修为,他的圣贤的风范,在《孝经》当中能够落实。从孝亲、到事君、到立身,夫子也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这就是圣贤人的风范。我们真正按照《孝经》的教诲来去力行,对於自己的父母能够尽爱敬之道,对於国家、对於人民、对於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尽到爱敬之道,把父母看成是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一体,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自己认真的改过迁善、立身行道、学习圣贤,至少做一个正人君子,再进一步成圣成贤,而能够为大众,乃至为千秋后代子孙做一个好榜样,扬名於后世,这真正是对父母尽到圆满的孝道,真正成就圣人,把孝道圆满落实。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到此就讲解圆满。总共我们讲了二十集,四十个小时的《孝经》,如果当中有讲得不妥之处,也请各位大德多批评指正。非常感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集)  2008/7/23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2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