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法在原子时代(上)


   日期:2012/5/25 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在原子时代(上)

 

罗无虚

 

一、科学与佛法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今天的讲题是“科学与佛法”。在未讲之前,有两点须加说明,第一,我选这个讲题,似乎自不量力,因为我既非科学家,又非佛学家,虽说学的是工程,信佛二十多年,却很少研究,对于科学与佛法,只能说是肤浅的认识,我之所以大胆尝试,以此为题,只是一种信心鼓励,我相信用通俗讲法,可以阐明科学与佛法的关系,供大家作为参考资料,引起追求真理的兴趣,至于进一步专门性的研究,有待法师和专家们来竟其全功。我相信,佛法是多方面的,可以用常识去理解,也可以用科学来说明。第二,这次以粤语讲述,亦可说是大胆的尝试,以我生硬的粤语,可能词不达意,但为求普及和免除翻译之烦,试以粤语出之,希望各位原谅。

 

科学的定义及科学方法

何谓科学?简单地讲,科学是分科之学识,是对事物现象之相互关系作有系统地研究,经过实验证明成为公式化之知识,这种知识,便是科学知识,由此而获得的结论,便是科学的结论。这种科学知识和结论,虽然也是由人类经验中得来,但科学方法是必须经过实验的,一种假设须经实验证明,才能确立,所以通过科学方法而作出的结论,一定能正确地解释某一种事象,因为依靠实验的科学方法,才能避免主观的臆测和判断的错误。人类对于周围的事物,各有各的看法和想法,这种看法和想法,多数是主观的,不一定是对的,譬如人类对天地的想法,起初以为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太阳是绕着地面而旋转。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这就是科学纠正了人类主观的臆测。

 

科学知识及其演进

科学对于宇宙实相方面的认识和发展,近世纪来不断有极其重大的发现,对于宇宙的构成,有了更进步,更具体的认识,现在分两节来讲:

 

(1)、对原子概念的演进:在十七世纪,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认为任何物体是由一种基本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所构成,这种物质微粒,称为原子,它的原义,就是“不可分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道尔顿首创原子论,认为宇宙间一切物质,均由有限类的元素构成,元素是同类原子的集合,原子则不可再分。一九一三年,丹麦科学家波尔,经过实验而获得的结论:原子可以分为两部分,就是电子和核子,电子围绕着核子而活动,核子坚实而电子含有磁力线。电学专家法拉第描述原子的形状好似星鱼,身体小而手臂长,这一概念甚为重要,已打破原有的原子独立存在的概念,说明了物与物之间在互相摄拒、互相影响、相对存在,这与佛法内“诸法众缘生”的哲理可以会通。

 

一九○五年,爱因斯坦预测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变,并认为极小的物质可以变成极大的能量。他把物质和能的关系立出一个公式 E=MC2,E代表能,M代表物质,C代表光速,C2就是光速的自乘,换句话说,物质乘光速自乘的数字,就是能。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即是说极小的物质可以转成庞大到惊人的能量。如果把一磅煤转化为能,就可变成为9.6乘以10的17次幂磅的能量。(一呎磅,就是把一磅量的物体,高举一呎的能量)

 

他的预测,已由原子分裂的成功而得到完全的证实,原子不可分裂之说终于打破了,确切地证实了物质和能可以互相转变的,而更重要的,把不可想像的假设——极小的物质变为极大的能量——化为现实。这是科学史上极端重要和具有革命性的发展。毫无疑义,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整个历史,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原子分裂及其它科学上的新发现,对于一般宗教来说,不啻投下了一枚原子弹,动摇了某些宗教的神造万物的理论基础。唯一的例外,就是佛教。科学的发展,不但不足以否定佛教的理论,而且替佛教的理论作了有力的论证。在二千多年前,佛经中就用“芥子纳须弥”来说明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收缩的时候,可藏之于芥子,释放的时候,可以大过须弥山,(最大的山,形容其大)释迦牟尼佛在过去讲法华经时,一坐就是五十劫,(劫是亿万年的长时间)这就是佛家对时空的体证。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上,如果乘坐速度数倍于光速的飞机在太空飞行,时光同样能不流或倒流,看到过去世的种种事物,这种科学的时空概念,与佛家的时空体证正好相符。科学界的分裂原子,使极小的物质变成极大的力量,打破了原子不能分裂的理论;在佛教的理论上,如能打破“我执”,同样可以产生无可比喻的精神力量,不过物理上的力量可以看到,精神上的力量却是无法衡量的。用比喻讲,觉者破我执后所产生的大智慧与大慈悲,与物质界原子释放后所产生的光和热,极为相似。

 

(2)、静的力学概念演进至相对论动的力学概念:牛顿的静则恒静,动则恒动的力学概念,对于地球上各种物理现象的应用是适合的,但对于太空外的大宇宙和原子内部的小宇宙,牛顿的定理就无法应用。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新的力学概念,代替了牛顿定理,它认为动静相对,绝对动与绝对静同样没有意义,所有一切物质能量都在相对情形下而存在发展,甚至时间与空间亦属相对地存在,由空间的变动才能产生时间的概念。现在太空航行中已证实了这一点。对于此后闵科夫斯基创立四度空间的理论至关重要。

 

所谓四度空间,即是长、阔、高三度空间加上时间(也就是时间加空间),物质在三度空间内存在,并不能充分描述动的宇宙,必须加添一时间因素进去,才能表达宇宙实相。这便是科学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是科学家以数学方式推求出来的,科学家认识这四度空间的宇宙虽是实相,但无法为我人意识所了解与思议出来,这正与佛法中所说的“一真法界”,或是“诸法实相”一样,是不可思议的,至少在这一点上和现代科学家所作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正如尤智表君在《佛教科学观》中所说:“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能发扬光大”。佛教的教义,不只经得起科学的考验,科学上的新发现,更能有力地为佛教教义作了注解。

 

科学发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从一般的说,科学发达,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增进了生活的享受;而另一方面,科学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特别在都市方面,由于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工作繁忙、生活紧张,都市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尤以物质文明高涨的国家为甚。最近报载,英国心理学家霍士称:“英国成年人有四分之一都有精神病,原因是由于焦虑与恐惧所致。(见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星岛日报)其它工业发达的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现象。即在本港,过去三月中,就发生了一百○二起自杀事件,这在农业社会时代,是无法想像的,这可说是科学发达对人类所引致的一种不健康情绪。科学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烦恼!推其原因,主要不外下列数点:1、过去维系人心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由于科学发达而逐渐被冲淡了;2、科学本身并未建立新的道德或新宗教,致使人类精神方面出现了真空状态,失却了精神的寄托;3、物质方面的成就,增加了人类对物欲享受的要求,所谓欲壑难填,是现代人苦恼的根源!人除了工作、享乐外,就惶惶无所适从。

 

(2)、就特殊方面讲,科学的发达,论证了四度空间的宇宙实相,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在哲学上自有其极重大的意义,但对一般人说来,艰深的数字公式,并无多大用处。不过以佛学观点看,这种科学宇宙观,不违乎佛法内的宇宙观,无异替佛教理论作了科学的说明!同时也构成了使科学与佛法融会贯通的桥梁,故对于佛教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发展,必然有助于今后佛法的发扬光大!

 

对科学应有之认识与评价

科学丰富了人类的知识经验,科学提高了物质的利用度,科学满足了人类的生活享受,科学也制造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科学究竟为人类带来幸福抑或罪恶呢?这是运用科学的“人”自己的事,科学本身,原是人类的一种工具,无所谓功过,譬如火,善用之,可以煮餐,不善用之可以成灾。现在人类对人生宇宙的真理尚未有正确的普遍认识,内心的贪、嗔、痴、疑、慢无法控制,在这时候忽然拥有了绝大毁灭力的核子弹,无异小孩子手执火把,实属极为危险的事,我们需冷静地去面对现实:

 

(1)、科学在物质方面的成就,可以增加人类的幸福,也可毁灭整个文化,关键所在,还是人类怎样去运用,是祸是福,仍在人类自己去选择。

(2)、科学对于精神方面的研究和成就,远不如物质方面,相对地,在科学领域中,精神方面就显得落后,因此,双方发展失却平衡,实是增加人类种种困惑、烦恼的主因。

 

(3)、由于科学的发展,某些宗教的理论受到破坏;某些社会道德观念受到影响;某些人精神上丧失信仰,造成人类精神上的空虚和彷徨。

 

(4)、科学所推导的宇宙实相的数学公式,很少人能了解它的哲学意义,以致无法成为一般人追求真理之研究对象,科学所产生出来的“瑰宝”,却无法为人普遍享用,以弥补科学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空虚!

 

这些事实,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也无法使人类的历史开倒车!今后人类精神上何去何从?应该把已有的丰富科学知识转过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本体;认识知识的本源,才能进而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和真理!于此,只有介绍佛法来解答及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

 

佛是什么?

佛是觉悟的人,就是彻底觉悟人生、宇宙实相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第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他彻悟宇宙人生真理,从彻底认识能知的自己是什么?所知的对象又是什么?其间又有什么关系?宇宙间一切事理现象——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不离能知、所知以及其间因果变化的关系。这种一切事物变化及其因果关系,总而称之,便是“法”,了解了这种法法之间的关系,去认识体证本来面目,去究竟一切,去寻求觉悟,便是佛法!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就是对世间法的彻底觉悟。任何人能依法——佛法——而行(修持),人人都可觉悟!亦即是人人都可成为觉者——佛。

 

法是什么?

依照我们的常识,“法”可以分类,如下表:

理法

真空

[1]佛教哲理——实相及实践方法的方便假说(理论属知)

[2]科学假设事物间(或心物间)相对关系的说明

[3]一般情见——不离主观,对事物现象的理解

本体

妙有

属四度空间——超时空,不可思议,唯证相应

原则性的,普遍性的法本体——实相

方法

(实践属行)依因因果法则,求证实相的方法

现象

心理的

明了意识

潜意识(第八识)

物理的

色声香味触等(主观感觉物件)

由电子以至整个大宇宙(客观物件)

说明:

1、法本体是不可思议,不可说,唯证相应的。方便的说法,在本体里事与理不是二件事。从事方面说,事物的实相,即是缘起而有的妙有。从理方面说,本体即是理性(真理),缘生而无自性的真空。妙有非实有,所以妙有显真空之理性。真空非顽空(执顽空,其实即执实有)。

 

2、佛教哲理是不可说本体的假说,是假立的,比如房屋的图则(二度空间)用以说明立体的房屋一样;又如静的照片,用以显示动的人物一样;哲理与本体的关系,亦复如是。

 

3、科学的假设,亦是实相的投影或图则,不过因为它的出发点已假定事物是实有的,实存的,最后推论出事物是相对的有,相对的存在。但因为研究的是认识的对象,而非认识本体,所以无法体会“假”是“真”的图则,想从认识对象中去求实相,就像从照相中去找真人,了无可得。

 

4、假如知道了科学假设是“假”的,即可与佛教哲理相融会贯通,以确立对实相的正确认识。

 

5、一般情见,因为不离爱(情感的)见(理智的)的主观作用,把实相幻成不正确的图则,有如戴了有色的眼镜,看不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情见虽妄,妄的本质却也不离实相,只要能除去有色眼镜(除去情见)实相原在眼前!

 

一般觉证实相的步骤

1、从关系性——事物或心物之间相对关系(因果关系),去了解一切法,去认识法的本性——诸法实相,以获得正知和产生正信!(从假说里体悟真理)

 

2、由正信而生的力量,依照因果法则,引发与实相相应之行为——修持。

 

3、由行为的逐步成熟,以至圆满(即是觉行圆满),最后究竟,觉证一切法(人生、宇宙)的实相。一是觉;二是行;三是觉行圆满,彻证诸法实相,便是佛。依此体证,依此修持而究竟一切彻悟人生宇宙的本体的方法,便是佛法。

 

佛法真理简介

佛经上说明一切世间法的关系,常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前二句,说明事物同时相对存在;后二句,说明异时因果关系。前者是横的说明,后者是纵的说明。第一句和第三句是“流转门”,执此而不悟,就难脱出六道轮回;第二和第四句是“还灭门”,能使人超脱生死。总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关系),是互依互成的相对存在的。

 

龙树中论偈说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因为因缘生,所以无自性(无独存,实存的性质)故说为空,以破除执有、执实、执常等情见;又因为无自性,所以一切法是假名有的,以破执实、执空、执断等情见。于“空”“假”都不执,彻悟空假之理,即是中道。换言之,排除一切主观的情见执着,观察非空、非有的一切事物的本体,始能究竟觉证诸法实相,彻悟人生。

 

这里有两点,须附带说一说:1、佛法是智信,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客观的排除我执(主观)的理智产物,是破除人类暗愚、幻觉和迷信的!有些人指佛法是迷信,只是对佛教的外表有所误会,佛法经长期来流传,不免掺杂了当地原有鬼神信仰和某些宗教仪式,使人混淆水清。在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就有掺杂了崇拜祖先或神道说教的色彩。这是学佛的人,应该加以分别和澄清的。2、佛经的文字,过于深奥。高古的文字,使现代人难于理解。这一点,是亟需设法改进的。用浅显的现代文字语言来阐扬佛法,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佛法,彼此互相印证,使大家易于了解,易于起信。佛法是对机而说,说法不对机,等于闲言语,因此,也不应囿于固有方式,应该拈现代的题材,作佛经的诠释。使人易于了解,易于接受。

 

以上两点,愿已信佛者予以澄清,予以提倡。

 

佛法与科学间的桥梁——真理

缘于上面所说佛法和科学的关系,可见非但并不对立,而且有很多通同之点:科学的立场是客观的,而佛法的立场绝对排除主观的(我执)。科学是理智的产物,曾经破除人类对物理上的谬见;佛法是理智的彻证,彻底地破除人类心理上的迷执和愚暗。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依靠逻辑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进行演绎归纳,经过实验而作出正确的结论。佛教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更深入地观照,体证世间一切事物的真相。佛法和科学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追求真理!真理可成为两者的汇合点,亦是沟通两者间的桥梁。因此,科学与佛法是互相发扬,相辅相成的。

 

过去许许多多科学上重大的发现,佛教不但不像其它宗教的理论不耐科学的考验而告破产,相反的,都成了佛法理论的有力注解,证实佛法的伟大和正确性。如上面所提的四度空间,在基本宇宙观方面,科学与佛法的知见,完全和协而一致;其它方面的例子也多得不胜枚举——尤智表居士在《佛教科学观》一书里,例举得很多,各位可以参阅。

 

佛法与科学相辅相成

科学的发展,无疑已震撼了某些宗教的理论,动摇了某些人的固有信仰,使他们丧失了精神上的寄托,造成了精神上的空虚。但是对佛教来说,科学的发展,是科学替佛教作了科学性的验证,有力地证实了佛法理论的正确性。以科学的论证,充实了佛法的理论,加强了原有佛教徒的信心,同时也必然扩张了佛教的新领域——成为更多人的新信仰!使彷惶歧途丧失信心的人,对人生宇宙重新建立新信仰,恢复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发展。这一点上,科学和佛教的结合,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运用现代科学的智能,以弘扬佛法,论证佛法,必然使更多人容易起信——特别是服膺科学的知识分子。使科学与佛法为人类谋幸福的共同目标下,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和谐幸福的境地。

 

佛法与科学异同之比较

科学与佛法有通同的目标,也有通同的特点,结果也相互助长,相辅相成,但两者之间显然也有方法上的差异,现在把两者异同之点表列如下:

,

区别

佛法

科学

方法

观察物件,见诸法无常性,无我性,摒除主观成见和欲求,使正确认识诸法实相。

观察现象,创立假设,须依实验证明,使主观成见无所渗入。

观察

方向

内观的(对认识的物件言)

向外的(对主观认识言)

证成或发现

直证实相,非言说思议所及,但仍不妨相对地假立无量哲理及方法。

一切现象作用,都是相对地存在与发展。本体是不可思议的四度空间。

效用

彻底明白人生宇宙真相真理,根除忧悲苦恼,解脱生死束缚。

物理、化学、工程、医药等方面的物质成就,由于物质的偏面发展。使人类精神方面失去平衡。

现代科学的发展,在物质方面取得的成就,无疑大过心理方面的。其心理方面的研究远不及佛教对于心王心所等研究的深入,而心法的生灭变化,又较色法(物质的)灵活而难于捉摸,因此,心法和色法在科学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因其如此,今后心法(心理学)在科学上的发展,自有其广阔的前途。我对于心理学素少研究,但我确信,科学的心理研究及其成就,必将有助于佛理的阐扬,一如科学在色法上的成就,对佛法所作的贡献一样。

 

上面是我对科学与佛法粗浅的看法。也是希望引发各位的兴趣,作更深的研讨,来发扬佛法的微妙精义,使现代人得益!多谢各位的惠临。

 

讲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学讲座

 

二、变异的世间观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上次所讲的“科学与佛法”中,曾讲到近代科学上的发现,与佛教的理论非但不冲突,而且作了有力的旁证。换言之,佛法也可用科学的方法来论释。现代科学对于物质世界的构成,已可从数学公式推出它的真相——宇宙是在四度空间的情况下存在。

 

这一科学的发现,在科学上自有其重大的意义,在哲学上,这是数千年来纷争不休的本性问题,科学虽提供了肯定的资料,但进一步的实证,在现代科学范畴内,只能说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境界,以此为止。佛法中所谓涅槃,所谓实相,所谓一真法界,虽也是离言说思议的境界,却是可以体证的;并且有方便的讲法,有助于对这种境界的认识。现在把这个不可说的实相,试以方便的说法来说明,预定三次讲完。今天先讲变异的世间观。

甲、略说三法印

一、人生宇宙三大真理

在说本题之前,先约略说说三法印。

 

三法印是什么?三法印是区分佛法与外道的准绳。印,就是印证,就是以此三项准则印定某法是否真实的佛法。一切法与这三法印一一契合的便是佛法,若不能完全契合的,就非佛法,所谓:“若无此三法印,即是魔说,而非佛法”。三法印是佛法精义之综合:所谓“佛法该摄而立三种之法印”。学佛之人,如不了解三法印,就无法了解佛法精义。

 

三法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阿含经》中所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此是三法印”。诸佛菩萨皆通达三法印而证佛果!

 

从现实世界说,三法印所包涵的:无常性、无我性,无生灭性,也是人生宇宙间三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这种真理,而生倒见,进而执着倒见,才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成为一切苦的元本。佛说三法印,便是针对不明真相、执着倒见的人而说法,使他们明白真理,产生正见,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流转!

 

用现代话来诠释三法印:

a、无常性——变异的世界观——‘无常’法印。

b、无我性——相对的人生观——‘无我’法印。

c、无生灭性——人生宇宙的实相——‘涅槃’法印。

 

二、三大真理的联贯性

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是相互联贯的、由浅入深的观照法门,也是修持的一般层次。

 

从现象上观察一切事物都不断地在变,所谓:“世事无常”,这是大家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容易接纳的概念。无我的道理,就不易为大家了解接纳了。因为大家从生出来到现在,一直执着了一个“我”,一旦听到无我,不免引为惊奇,大多数人一定感到难于想像。但是如果对于世事无常的道理有了认识,再从无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没有这个“我”。无我的道理,也就不难于理解了。懂得了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不难通达本来无生无灭的道理。

 

无常、无我、无生灭、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可列出来说明:“幻”知道它是幻而不执;“假”知道它是假而不执,即能证真。所以通达了无常性、无我性,也就自然通达无生灭性。因为“真”是“事”的实相,“理”的实性,明白了无常性的事相,渗透了无我性的理性,就显现出无生灭性的本体——“真”。

 

证真时,幻事、假相,都成为本体之用。须附带说明的,这里所说的“真”,也只是对幻、假的对比而言,不可执着。如能不执着即证离思议言说,非文字所能形容的自性。因执着事相、理性为常、我,因而产生世间一切苦恼。故《增一阿含经》中,在三法印之外,另加“一切行苦”(即诸行是苦)为四法印。使大家了解苦之本元,以体证无常、无我,也即体证无生灭的实相。反之,如果能参悟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可以正本清源,消除诸苦的根源!同时,因为不执我法(事相),一切现象事理本来寂静,生死烦恼均归息灭,自然而然进入四度空间无生灭境界,而体证人生宇宙实相。

 

佛说种种法,无非使众生自求觉悟,自证自性。三法印是统摄人生宇宙诸法,最赅要、具体、浅显的说法。

 

乙、变异的世间观

变异,就是变动,因空间的变动,而产生时间的概念,故时间可代表空间的变动。宇宙虽大,可以“动”字一以概之。宇宙之间的任何事物,时时刻刻在动,刹那之间就变,一念之间,此世界即非旧世界!试想转瞬之间,世界多少事物,移转了原来岗位,宇宙之间的星球,已不知移转几千万里!宇宙虽大,却找不出一样不变不动的事物!各种事物只是变得快或慢而已。平常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变和动,只是些变得快或较快的,而变得慢或较慢的,有时不容易觉察罢了。

 

一、观察现象——依常识说

从常识去了解无常的道理,一切不出生、住、异、灭的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决没有生而不变,住而不动,变异变灭,亦复如是。试从物理、生理、心理各种现象上去证无常之理:

a、物理现象的变异——成、住、坏、空。

b、生理现象的变异——生、老、病、死。

c、心理现象的变异——生、住、异、灭。

 

现在先看物理现象的变异,现代科学进步最快的,是对物质的研究,因此人类对物理上的了解也最多。物质、元素、原子、核子、山河、大地、太阳、星云,直到整个宇宙,均为物理现象。在原子内部的小宇宙所包涵的核子和电子,就不停地在转,不息地在动;推之于大宇宙,地球不停地转,不断在变,其它星球、星云,亦是如此。今日之太阳,在科学观点上讲,已非昨日之太阳,太阳已形成了三十万万年,据科学家估计,再经一千万万年,便会逐渐降低以至失去它的光辉和热力,也即是说,太阳也在变动,太阳黑点周期性的出现,足以说明太阳不只在动,而且动得很显著,只是人类感觉不易直接觉察而已。总之,整个宇宙,跳不出成、住、坏、空的法则,不论从科学或佛法来讲,均是如此,一切息息在变,息息在动,永无休止的变动;永无休止的流转。

 

生理现象的变异,不出生、老、病、死的规律。从人生来说,从出生、长成、老病以至死亡,是必然的过程,也就是说明生理上的变异。从科学眼光看,构成动物机体的细胞,时时刻刻在新陈代谢之中,生理学家说,人体全部细胞,约经十一个月的新陈代谢作用,就会全部更换一新。其他如血液不停的运行,吸收氧气,排去碳酸气;筋骨、皮肉、毛发等等,都不停地在变动。严格地说,今日的身体,已非昨日的身体,不变,只是错觉而已。最近《觉世报刊》上有一篇诗《胡子》,可以借来说明变动、无常的道理:“几天不刮,你就长长,十多年前,你在何方?现在你黑,将来你白,再将来呢?无常无常”!

 

心理现象的变异,有生、住、异、灭。佛说:“念念生灭”,我们如能一念反观,即能自己发现,心理现象时刻在变。以人类心理状态来观察,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转化分为知、情、意三种状态:

 

知——知识、知觉、认识作用,时时刻刻,对内对外,起分辨认识作用。

 

情——情绪、情操、由知觉、认识、感受而起,如喜乐、忧愁、悲伤、恐惧、愤怒、焦灼等等,刹那起伏,变化不息,有些由于生理而引起,出现周期性的变异。

 

意——意志。由欲求或愿望的推动,不停地指挥身体的言行举动,诸如男女、饮食、生存等等,都是推动行动的基本欲求,这些欲求在明白真理之后,方可转成比较固定的愿望。

 

以上三种是明了意识,是自己可以觉知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不分昼夜,时时刻刻地活动,即使在睡眠时,亦是不息活动,不过稍朦胧而已。

 

潜意识——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也即第八识。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能潜藏我人经历中之各种复杂经验,保持不失,成为一种潜在势力,不自觉地支配了某些思想、行动。表现最显著的,就是潜意识中的执“我”的势力,有生以后,无时不以我自居,从不怀疑,习惯成自然,潜意识中深深刻画了不可磨灭的幻影的“我“!不自觉地顽强地执我为实有,成为一种极顽强的中心势力,在有意无意之间表现出来,成为“我”的个性。换言之,性格受潜意识所支配,也是潜意识的反映,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一般人的性格,不自觉地受潜意识的支配,而潜意识又是以根深蒂固的我执为中心,确乎很难于改变,但也不是不能改变,只是改变很难而已。

 

因为潜意识也是在变动的,经过长时期的教育,或是突然或强烈的刺激,都可能改变人的性格,依靠着一种经常的重复的行为,也可以逐渐代替或冲淡原有的潜在意识。例如写字,原来学习颜真卿的字,信手写来便是颜体(旧的潜意识),如果想改为赵孟頫体,只要经常不断地练习,日子久了,也就一手赵体了。在佛法上讲,藏识的内容,是可以改变的,佛法中的念佛、观照、戒律、禅定等等修持工夫,目的就在纠正改变潜意识中的错误,颠倒的潜力。譬如执我、执常,原是我人藏识中根深蒂固的倒见,我人懂得了无我、无常的道理,却也不可能一下就排除我执,必须经常不断下工夫去修持,犹如写字那样,工夫到了,才能写出你所要的那种字体,修行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作凡成圣的关键,就看明了意识能否改变藏识中的错误倒见。潜意识也是变动的,平时明了意识内所作所为、所见所闻,不知不觉陆续潜藏起来,同时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潜意识的内容。

 

由上述这些分析,可见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物理、生理、心理的现象,由生住到异灭,不息地在变,不停地在动,找不到一成不变的东西,也绝无呆着不动的事物。变异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演化的基本特征,我们也须正视此种变的特征,从而在这种变异——无常的观点上去了解一切事物,寻求其真相,才能获得正确知识。

 

反之,如果对于某些表面现象,执以为常,以为大地山河,历久不变,日月星辰,周而复始,永恒不易,常住不改,由此而寻求真理,真理犹如兔角,渺不可得,由此以概人生,人生就烦恼无尽,执常而实在无常,执我而实在无我,为名利得失,生老病死的旋涡所转,难免要受生死烦恼的苦果。

 

二、研求真理——依佛法方便说明

世事无常:为什么无常?因为在变异,为什么变异?用佛法来解释,一切法是众缘(即条件)所生,相对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既互依而存,也即无有自性(没有独立存在的不变的实有性)。生是幻生,灭是幻灭,是随其因缘变异而有生灭,佛法中的缘生真理,是心物关系的因果法,是极为细密、繁复的心物间变动关系的法则。人人都受这种因缘法则的规限,设其中一缘有变,一一缘都随之而变。依科学来说,一物体在影响其周围之其它物体,同时亦被其它物体所影响,如此互依互摄的存在,亦即是佛法所说众缘所生的存在,在此种存在的情形下,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极显而易见。

 

事相变异的过程说明:任何事物都脱不出生、住、异、灭的法则,这个法则,也就是事相变异的过程,生和灭在现象上是突变,在性质上是质变;住和异,是渐变,是量的变异。突变大家可理会,渐变就容易为人所忽视。不过任何事物不停地在变,这是可以肯定的。以人为例说吧:

 

生:是众缘和合的现象,也是一种“异熟果的开始”。何谓异熟果?依佛法说,过去世的行业,结成这世的果报的主体,新生命的开始,由生到长成(二十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变化,甚为显著,大家可以体会到的。

 

住:从长成到中年(五十岁左右)形态渐趋稳定,外表上似无激烈变动,实际上仍是不断在变,不过不像幼年时期那么快速显著,以致往往被错觉为常此不变,忽视了无常、变的真相。所以这期间的人,往往不容易或不愿意相信事物的无常性。

 

异:经过短时的稳定,慢慢从中年步入老境,生理上逐一出现老态,齿发动摇,精力衰退,使人不得不承认变异无常的现实,在这时期往往因自身的经验,体会到无常的事相。

 

灭:量的变异,最后必然发展到质的变异,是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结果——坏灭。对于人来说,就是死亡。

 

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觉者对人的看法,提示变动快的事例,使人体悟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变动中。一般人以为人的一生,有的是绵长时间,如果站在历史观点上看,只是刹那之间的事,而好多人把这“刹那”误认为永恒,就是对世事无常认识的不足。

 

不觉悟人生无常的后果:无常是一切有为法——一切事物的真理,谁都无法否认这个变异的真理,可是大多数人执着倒见,以无常为常,因此不可避免的引致种种矛盾,常为烦恼、痛苦、以及死亡所恐怖,这些都是不认识无常真理的必然后果。对于“我”和“我”的一切,强烈希望它能常住,特别是对生命的欲求,古往今来,除了觉者以外,虽功业如秦皇、汉武、富有四海,都无法求得不死之药,脱出无常的法则,也就是免不了无常所引起的苦恼!

 

解除倒见,即见实相:人能不能跳出“无常”的圈子呢?答案是可以的!常与无常,相对而来,执常是颠倒事理的倒见,把倒见倒转过来,就是真知。执常就不免于无常。能离常见,亦无无常。如果了解众缘所生“本无自性”的道理,明白众缘和合的“有”是幻有,时时不起常见,内对身心,外对一切事相,常作如是无常观,体验一切法只有幻相并无实体,久而久之,不期而然会体证无常的真相(实性),见到无生灭的本体而超脱生死烦恼的苦海,这就是佛法中的“无愿三昧”,又称“无愿解脱门”——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之念而得的禅定解脱——这可说是情意上的解脱。在理智上,亦可从诸法众缘生无自性的认识而进入“空三昧”、“空解脱门”,详细的,留待下次第二法印时再讲。

 

事相的无常感,因为认识体的执常而起,执常之见解除了,事相即是实相,实相中一切相对而统一。说常、说无常,皆属多余,根本无所谓常与无常。但是对于执常的人说无常,对执无常(执断灭见)的人也不妨说常,自在无碍,即是无生灭的涅槃境界。在讲第三法印时,再详细研究。

 

佛说法就是如此圆融无碍,从多方面启发人们的深思,活泼生动,方便自在,并非死板的教条主义。于此可顺便说一说,有些经内个别的措词看来好似矛盾,实则皆是圆融无碍自然统一。例如有人看到《金刚经》所说:“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与无常、无我法印的道理固然符合,但与《弥陀经》内所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似有矛盾,不能领悟。其实《弥陀经》所说,乃是觉者“果地境界”,即是说不执寿者相(常见),寿命即无量,在果地,任何矛盾皆归统一,正反相成,不一不异,所谓不二法门。

 

佛说无常,是指出一切事物的真相,警示众生执常的妄见。说无量寿,是对有些顽固执常的人,听说诸法无常反过来执断灭见,顺应他们,循循善诱的方便说法。果地境界,自证自知,不生不灭,也就是超脱时空,而空间无边,时间无边,岂不是“无量寿”?究竟地说,无法可说,常与无常,皆为佛方便说法,均不可执,无执、无著,始可圆融无碍,自证实相。

 

兹录唐代高僧善导和尚《劝念佛偈》,以结束本文。此偈以无常观,导人求觉道,能发人深省。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要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讲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教讲座

 

   三、相对的人生观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三法印中的第二无我法印。用本题“相对的人生观”来方便说明。

 

无我法印与无常法印,虽同为说明人类倒见妄执的佛法哲理,可是两者的含义及性质各有不同。上次所讲的“变异的世间观”(即无常法印),是从事相(现象)上观察一事物的变易的道理,这是具体可见的,所以是比较容易领会的。

 

无我,是进一层去研求事相内含的理性。理性是抽象的,是无形相的。在佛法中,虽然到末了是可以证知的,但是对初学者来说,这个抽象的而又与习惯想法相反的概念,显然是不易于了解的。不过佛法中有种种善巧方便,只要我们能摒除成见,便可以从理智上去认识无我的真谛。

 

在说明“无我”原理以前,我们先检讨一下以“我”为中心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烦恼等现实问题。

 

甲、生活、生死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可说无量无边,今但举主要的大问题,不外生活问题与生死问题,以及此二问题所引起的烦恼与苦闷,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问题

人一生下来,即有谋求生存的本能与意欲。为这生的意欲所驱,不自主地必须活动谋营生活,因而发生生活问题。生存是有条件的。就人类来讲,一生下来就需他人抚养,否则无法自存。在物质方面,衣、食、住、行,缺一即无法生存。要解决此种需要,必须作种种谋生工作。及至长成,又有男女配偶的需求,由此种欲求,即产生组合家庭的需要。以家庭为基层,形成社会的组织,国家的组织,发生种种人我、物我的错综复杂关系。其原始的动力,是谋求个体生存。

 

但是一般人并不注意或追溯这些问题,只知向外地谋求生活所需的一切,并对所谋求的对象生起种种贪著,因而又产生对食、色、名利,权势等等的爱著与追求,使生活问题更趋繁复。

 

本来讲,无衣无食,会使一般人感到求不得的苦恼。但是因向外追求欲无止境,有了衣食,又想更多更好,得不到便生烦恼,得而复失,更生烦恼,所以尽管富有天下权倾四海,免不了恐惧失去的烦恼,即使一切巩固,但欲占有享受此一切的“我”却不坚固,长生乏术,生死的威胁,无意识中无时或离,生活在不明真相之下,其实大致上是充满了痛苦与烦恼的。

 

二、生死问题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是人与生俱来有“生”的欲求,除了觉者能彻了生死,人人对于死亡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有人以为自杀的人是不怕死的。殊不知自杀者并非不怕死,只是感到苦的威逼,超过了死的恐惧,误信“死”可以解决生的痛苦,才做出这愚蠢的行动,没有生的勇气,即是怯者,哪有怯者反而不怕死的道理?

 

乐天的人,他可以把死亡看作自然的结果,把它看得淡些,但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既不彻底,更不能予人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绝不是一种完满的人生观。

 

一般人在没有掌握正确人生观之前,所谓“生活”,其实即是“生死”。因为一生下来,即无可避免地走上了死亡的路途。惟有能彻了相对人生观的人,才能生动活泼地过生活。因此一般地讲,生活问题与生死问题是分不开的。

 

由于人类生活问题引起的种种烦恼,对生死问题不明白所产生的苦闷,在思想上便产生了种种哲学、宗教、人生观、宇宙观,企图诠释人生宇宙之谜。但是思想有先天性的限制(见“科学与佛法”详候下一讲“涅槃法印”时解释),只能把时间与空间分开来观察,所以一有对象(所知的概念),即成静的、死的生灭法(亦即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一切世间的哲学、科学、宗教等,假若有一套可立的思想想解释人生宇宙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思想上不能思议四度空间的实相,这点在佛法内说得最明确清楚,在科学内亦已证明其确切(见“科学与佛法”)。如是说来,那么人生宇宙问题岂不是永远不能解答吗?那也并不是。佛法内有善巧方便,虽然言说不能说,却可用相对的方法解粘去缚,引导人们自证自知人生宇宙的实相。现在试把现实生活中生活与生死等问题,依佛法方便来讲。

 

依佛法说,人生问题宇宙问题,表面看来似甚复杂,其实找到问题中心去观察,甚为简单!其关键在人们不能正确了解人生的主角“我”的体性与宇宙间事事物物“法”的体性。如能把“我”与“法”的性质弄清楚,其它枝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乙、我、法的究竟意义

“我”的定义包含二种意义:

(一)有独立存在的性质;

(二)有能自己主宰、自由自在的性质。

如能证明一切有情于中并无此两种性质,那么“我见”即无所根据,也即是确立“无我原则”。

 

“法”,是被认识的客观对象,所以说“法”有没有“自在”与“主宰”并不确切,而只要能说明宇宙间一切事象理则都“无自性”都不能单独存在,即可证成“法无我”原则。

 

确立了我、法的真义,即能正确地解释和解决人生宇宙的根本问题。

 

顺便一说,佛法对人生宇宙的解释,不定说唯心,亦不定说唯物。一般总是心与物相对说。因是人生问题与宇宙问题在佛法内并不分开来说。有“有情”即有其所处的世界,离“有情”说世界,只得抽象的假名,要想象它,仍是凭“有情”以往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基础的。本题说“相对的人生观”,其实已无法不提及与其关联的宇宙观。但是本题是偏重于人生一方面的。佛法是不尚空论的,处处着重现实,着重实践,着重基于苦乐的价值观点。因此,单独说宇宙如何安立在佛法内是不多见的,因其与实践及苦乐均无直接关系。现在先讨论“人无我”或“有情无我”。

 

一、“我”往哪里找

一般最通常的见解是以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但如一经分析了解,则大成问题。

 

依常识我人的身体是由血肉、筋骨、毛发等组成。依科学此等组成物又由碳、氧、氮、铁、磷等各种化学元素所组合。依生物学又可说由动物细胞复合而成。又人体时时需要空气、食物等的营养吸收,另一方面又需排出废料,换言之即是人体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乃此均足以证成:我人身体实不能单独存在;进一层说,我人对外吸收营养,如呼吸与饮食等动作,实是身不由己的,绝无自由主宰的能力。既不能独存,更无法主宰,即无“我”的性质。“我”只是“情有理无”的幻相。反之“无我”性方是“实相”。

 

精神方面是不是有“我”呢?精神作用不出意识方面的知、情、意,与潜意识里面的本能、习性等,这些都可能是为一般执为“自我”的。

 

“知”是不是“我”?西哲有云“我思故我在”即认“知”为“我”。不知我人的知识、思想都是依外在环境而起而变的。没有所知的对象,如何能证明有独立的能知“自我”?所以能知的“知”,与所知的对象互依相对而立,都不能独存。又我人当外境现前,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是可证我人对“知”实无主宰自在作用。所以“知”没有“我”性。

 

我人日常生活中,情绪起伏犹似波涛,推其动机,十之八九为外境所牵引,不是单独生起的,更是难以自作主张的,所以“情”亦无“我”性。

 

我人的意志,表面上好似可由自己作主,究其实,内受内在欲求所左右,外为环境所左右而不自觉。所谓自由意志,在执“我”为中心的人说来,简直是没有的。我人的内在欲求如生的欲求,男女的欲求,都十分剧烈,我人的意志多数受彼驱策,不得自在,所以“意志”亦无“我”性。

 

以上所说知、情、意三种作用,其实是互相牵连的,知可以影响情,意;情可以影响知、意;意也可以影响知、情,不可分割。更证明各无单独存在性,即无“我”性。

 

潜意识一方面有保持我人以往知识与行为方面所得的经验,一方面又形成潜势力影响以后我人知、情、意的活动。此等活动的总和形成我人的性格。所以潜意识与明了意识互为因果作用,并不是单独存在。又潜意识里含藏着与生俱来的种种原始冲动与本能,都是不能由“我”自由主宰的。所以潜意识亦无“我”性。

 

综观身心二方面,没有独存自在的“我”性可得。即是身心中找不出一个“我”来,“我”只是情意上的错觉和执见。所以说情有理无。

 

依佛法说,“我”只是我人物质作用与精神作用的假合体,集在一起的时候假名为“我”。我只是代名词而已。例如众木聚在一起称之为林,“林”只是代表众木的假名,除了众木,别无有林。

 

佛经上有一段关于无我的寓言,颇发人深省,兹录如下:“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着其前。后有一鬼,逐来骂前鬼:‘死人是我所有,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诤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二俱不免,何为妄语,语言:‘前鬼担来’,后鬼大瞋,捉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补之即著。如是两足头肋,皆被拔出,以死人身,安之如故。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其人思惟:我父母生我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身肉。我今为有身耶?为无身耶?若是有者,尽是他身;若无者,今现身如是。思惟已,其心迷闷,譬如狂人。明日寻路而去,到前国者,见有佛塔众僧,不可问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诸比丘问:‘汝是何人?’答言:‘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以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以四大合故,计为我身’。即度为道,断诸烦恼,即得罗汉道。是为能计无我,得道不远’。”

 

上述寓言,以现代知识说,亦很合理。因我人身体中细胞新陈代谢,每十一个月全身细胞就统统换成新的。可惜我人不知不觉地被“无常”鬼,偷了换了,竟不能由此体悟无我的至理。

 

二、法的体性

人生除了主观认识以外,还有客观的事物。以个体主观方面说,客观的事物即成为“环境”。在佛法内统称为“法”。广义说,“法”包括一切物质、精神、事理、概念等等,无所不包。所以有时称为“诸法”,或“一切法”。现代名词无以相当,勉强可说为“宇宙万有”。

 

宇宙间物质精神种种事象,表面上好像各个独立地存在,各有它的特性。现在说“法无我”,即是要说明一切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谓个法的特性,亦是要依赖其它各法始能显现的。换句话说,宇宙间一切心、物、事、理,各各都不是绝对地存在,而是相对地,在互依互含的状态下存在。

 

佛法内说一切法都是众缘所生,而无自性。缘,意思是条件。譬如说一座房屋,是水泥、砖瓦、木材、玻璃等材料加以各种技工按照建筑的设计,众多条件凑合起来才能完成。除了各种的条件,在适合之情况下(这情况也是条件之一)凑合起来,房屋即产生。而完成后这房屋的特性与功用,也是依组成它的各种材料而决定的。除此以外,没有房屋的“自性”可言。例如说房屋有遮避风雨的功用,这功用好像是房屋所特具的,其实假如我们想像,有一扇窗的玻璃打烂了,这功用即时就打了折扣,可见房屋没有所谓“自性”,在众缘和合的条件下,起一种暂时的性能或功用。说“暂时”,是因为组成它的各种“缘”若经进一层了解,亦是各各依其它条件而存在,所以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刹那刹那在变(见“变异的世间”一文),既然是在变,即否定了“自性”二字的意义,因“自性”应有自己独存的性能,有不可变异的含义。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用一首有名的偈,说明这诸法缘生无自性的精义。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从没有自性方面说,称之为“空”;在众缘成就时,相对的相状,作用非无,名之为“假名”。空对本体非有说,假名对相对的相用非无说。如偏执诸法定是空,则忽视了众缘生的相,用不能起功用,成为断灭邪见。如偏执假名的相、用为实有,则成我人通常的常识观点,成为决然的人生宇宙观,无法体会诸法无自性的实性。二边不执,即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能说明的以此为止。因为究竟中道实相,不是以言说可以说明的。唯能离言自证自知。一切言说(思想与文字)都建立在假名上面,只能是诸法的代名词而已。诸法实相按科学说是四度空间的,而言说、思想、文字都只能代表三度空间的。诸法实相,好比一个活动的人,诸法假名,好比那个人的一幅照相。无论照相如何像真,决不能真正代表一个真人。

 

众缘生无自性,是佛法说明“法无我”的方便。因为我人对内对外执诸法为实有,由来已久(与生俱来),绝不怀疑,所以每觉得“法无我”的道理,甚为深奥。此处顺便说及,详细待说“涅槃法印”时,再予讨论。

h="47%">

观察现象,创立假设,须依实验证明,使主观成见无所渗入。

观察

方向

内观的(对认识的物件言)

向外的(对主观认识言)

证成或发现

直证实相,非言说思议所及,但仍不妨相对地假立无量哲理及方法。

一切现象作用,都是相对地存在与发展。本体是不可思议的四度空间。

效用

彻底明白人生宇宙真相真理,根除忧悲苦恼,解脱生死束缚。

物理、化学、工程、医药等方面的物质成就,由于物质的偏面发展。使人类精神方面失去平衡。

现代科学的发展,在物质方面取得的成就,无疑大过心理方面的。其心理方面的研究远不及佛教对于心王心所等研究的深入,而心法的生灭变化,又较色法(物质的)灵活而难于捉摸,因此,心法和色法在科学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因其如此,今后心法(心理学)在科学上的发展,自有其广阔的前途。我对于心理学素少研究,但我确信,科学的心理研究及其成就,必将有助于佛理的阐扬,一如科学在色法上的成就,对佛法所作的贡献一样。

 

上面是我对科学与佛法粗浅的看法。也是希望引发各位的兴趣,作更深的研讨,来发扬佛法的微妙精义,使现代人得益!多谢各位的惠临。

 

讲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学讲座

 

二、变异的世间观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上次所讲的“科学与佛法”中,曾讲到近代科学上的发现,与佛教的理论非但不冲突,而且作了有力的旁证。换言之,佛法也可用科学的方法来论释。现代科学对于物质世界的构成,已可从数学公式推出它的真相——宇宙是在四度空间的情况下存在。

 

这一科学的发现,在科学上自有其重大的意义,在哲学上,这是数千年来纷争不休的本性问题,科学虽提供了肯定的资料,但进一步的实证,在现代科学范畴内,只能说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境界,以此为止。佛法中所谓涅槃,所谓实相,所谓一真法界,虽也是离言说思议的境界,却是可以体证的;并且有方便的讲法,有助于对这种境界的认识。现在把这个不可说的实相,试以方便的说法来说明,预定三次讲完。今天先讲变异的世间观。

甲、略说三法印

一、人生宇宙三大真理

在说本题之前,先约略说说三法印。

 

三法印是什么?三法印是区分佛法与外道的准绳。印,就是印证,就是以此三项准则印定某法是否真实的佛法。一切法与这三法印一一契合的便是佛法,若不能完全契合的,就非佛法,所谓:“若无此三法印,即是魔说,而非佛法”。三法印是佛法精义之综合:所谓“佛法该摄而立三种之法印”。学佛之人,如不了解三法印,就无法了解佛法精义。

 

三法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阿含经》中所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此是三法印”。诸佛菩萨皆通达三法印而证佛果!

 

从现实世界说,三法印所包涵的:无常性、无我性,无生灭性,也是人生宇宙间三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这种真理,而生倒见,进而执着倒见,才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成为一切苦的元本。佛说三法印,便是针对不明真相、执着倒见的人而说法,使他们明白真理,产生正见,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流转!

 

用现代话来诠释三法印:

a、无常性——变异的世界观——‘无常’法印。

b、无我性——相对的人生观——‘无我’法印。

c、无生灭性——人生宇宙的实相——‘涅槃’法印。

 

二、三大真理的联贯性

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是相互联贯的、由浅入深的观照法门,也是修持的一般层次。

 

从现象上观察一切事物都不断地在变,所谓:“世事无常”,这是大家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容易接纳的概念。无我的道理,就不易为大家了解接纳了。因为大家从生出来到现在,一直执着了一个“我”,一旦听到无我,不免引为惊奇,大多数人一定感到难于想像。但是如果对于世事无常的道理有了认识,再从无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没有这个“我”。无我的道理,也就不难于理解了。懂得了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不难通达本来无生无灭的道理。

 

无常、无我、无生灭、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可列出来说明:“幻”知道它是幻而不执;“假”知道它是假而不执,即能证真。所以通达了无常性、无我性,也就自然通达无生灭性。因为“真”是“事”的实相,“理”的实性,明白了无常性的事相,渗透了无我性的理性,就显现出无生灭性的本体——“真”。

 

证真时,幻事、假相,都成为本体之用。须附带说明的,这里所说的“真”,也只是对幻、假的对比而言,不可执着。如能不执着即证离思议言说,非文字所能形容的自性。因执着事相、理性为常、我,因而产生世间一切苦恼。故《增一阿含经》中,在三法印之外,另加“一切行苦”(即诸行是苦)为四法印。使大家了解苦之本元,以体证无常、无我,也即体证无生灭的实相。反之,如果能参悟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可以正本清源,消除诸苦的根源!同时,因为不执我法(事相),一切现象事理本来寂静,生死烦恼均归息灭,自然而然进入四度空间无生灭境界,而体证人生宇宙实相。

 

佛说种种法,无非使众生自求觉悟,自证自性。三法印是统摄人生宇宙诸法,最赅要、具体、浅显的说法。

 

乙、变异的世间观

变异,就是变动,因空间的变动,而产生时间的概念,故时间可代表空间的变动。宇宙虽大,可以“动”字一以概之。宇宙之间的任何事物,时时刻刻在动,刹那之间就变,一念之间,此世界即非旧世界!试想转瞬之间,世界多少事物,移转了原来岗位,宇宙之间的星球,已不知移转几千万里!宇宙虽大,却找不出一样不变不动的事物!各种事物只是变得快或慢而已。平常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变和动,只是些变得快或较快的,而变得慢或较慢的,有时不容易觉察罢了。

 

一、观察现象——依常识说

从常识去了解无常的道理,一切不出生、住、异、灭的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决没有生而不变,住而不动,变异变灭,亦复如是。试从物理、生理、心理各种现象上去证无常之理:

a、物理现象的变异——成、住、坏、空。

b、生理现象的变异——生、老、病、死。

c、心理现象的变异——生、住、异、灭。

 

现在先看物理现象的变异,现代科学进步最快的,是对物质的研究,因此人类对物理上的了解也最多。物质、元素、原子、核子、山河、大地、太阳、星云,直到整个宇宙,均为物理现象。在原子内部的小宇宙所包涵的核子和电子,就不停地在转,不息地在动;推之于大宇宙,地球不停地转,不断在变,其它星球、星云,亦是如此。今日之太阳,在科学观点上讲,已非昨日之太阳,太阳已形成了三十万万年,据科学家估计,再经一千万万年,便会逐渐降低以至失去它的光辉和热力,也即是说,太阳也在变动,太阳黑点周期性的出现,足以说明太阳不只在动,而且动得很显著,只是人类感觉不易直接觉察而已。总之,整个宇宙,跳不出成、住、坏、空的法则,不论从科学或佛法来讲,均是如此,一切息息在变,息息在动,永无休止的变动;永无休止的流转。

 

生理现象的变异,不出生、老、病、死的规律。从人生来说,从出生、长成、老病以至死亡,是必然的过程,也就是说明生理上的变异。从科学眼光看,构成动物机体的细胞,时时刻刻在新陈代谢之中,生理学家说,人体全部细胞,约经十一个月的新陈代谢作用,就会全部更换一新。其他如血液不停的运行,吸收氧气,排去碳酸气;筋骨、皮肉、毛发等等,都不停地在变动。严格地说,今日的身体,已非昨日的身体,不变,只是错觉而已。最近《觉世报刊》上有一篇诗《胡子》,可以借来说明变动、无常的道理:“几天不刮,你就长长,十多年前,你在何方?现在你黑,将来你白,再将来呢?无常无常”!

 

心理现象的变异,有生、住、异、灭。佛说:“念念生灭”,我们如能一念反观,即能自己发现,心理现象时刻在变。以人类心理状态来观察,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转化分为知、情、意三种状态:

 

知——知识、知觉、认识作用,时时刻刻,对内对外,起分辨认识作用。

 

情——情绪、情操、由知觉、认识、感受而起,如喜乐、忧愁、悲伤、恐惧、愤怒、焦灼等等,刹那起伏,变化不息,有些由于生理而引起,出现周期性的变异。

 

意——意志。由欲求或愿望的推动,不停地指挥身体的言行举动,诸如男女、饮食、生存等等,都是推动行动的基本欲求,这些欲求在明白真理之后,方可转成比较固定的愿望。

 

以上三种是明了意识,是自己可以觉知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不分昼夜,时时刻刻地活动,即使在睡眠时,亦是不息活动,不过稍朦胧而已。

 

潜意识——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也即第八识。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能潜藏我人经历中之各种复杂经验,保持不失,成为一种潜在势力,不自觉地支配了某些思想、行动。表现最显著的,就是潜意识中的执“我”的势力,有生以后,无时不以我自居,从不怀疑,习惯成自然,潜意识中深深刻画了不可磨灭的幻影的“我“!不自觉地顽强地执我为实有,成为一种极顽强的中心势力,在有意无意之间表现出来,成为“我”的个性。换言之,性格受潜意识所支配,也是潜意识的反映,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一般人的性格,不自觉地受潜意识的支配,而潜意识又是以根深蒂固的我执为中心,确乎很难于改变,但也不是不能改变,只是改变很难而已。

 

因为潜意识也是在变动的,经过长时期的教育,或是突然或强烈的刺激,都可能改变人的性格,依靠着一种经常的重复的行为,也可以逐渐代替或冲淡原有的潜在意识。例如写字,原来学习颜真卿的字,信手写来便是颜体(旧的潜意识),如果想改为赵孟頫体,只要经常不断地练习,日子久了,也就一手赵体了。在佛法上讲,藏识的内容,是可以改变的,佛法中的念佛、观照、戒律、禅定等等修持工夫,目的就在纠正改变潜意识中的错误,颠倒的潜力。譬如执我、执常,原是我人藏识中根深蒂固的倒见,我人懂得了无我、无常的道理,却也不可能一下就排除我执,必须经常不断下工夫去修持,犹如写字那样,工夫到了,才能写出你所要的那种字体,修行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作凡成圣的关键,就看明了意识能否改变藏识中的错误倒见。潜意识也是变动的,平时明了意识内所作所为、所见所闻,不知不觉陆续潜藏起来,同时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潜意识的内容。

 

,

由上述这些分析,可见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物理、生理、心理的现象,由生住到异灭,不息地在变,不停地在动,找不到一成不变的东西,也绝无呆着不动的事物。变异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演化的基本特征,我们也须正视此种变的特征,从而在这种变异——无常的观点上去了解一切事物,寻求其真相,才能获得正确知识。

 

反之,如果对于某些表面现象,执以为常,以为大地山河,历久不变,日月星辰,周而复始,永恒不易,常住不改,由此而寻求真理,真理犹如兔角,渺不可得,由此以概人生,人生就烦恼无尽,执常而实在无常,执我而实在无我,为名利得失,生老病死的旋涡所转,难免要受生死烦恼的苦果。

 

二、研求真理——依佛法方便说明

世事无常:为什么无常?因为在变异,为什么变异?用佛法来解释,一切法是众缘(即条件)所生,相对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既互依而存,也即无有自性(没有独立存在的不变的实有性)。生是幻生,灭是幻灭,是随其因缘变异而有生灭,佛法中的缘生真理,是心物关系的因果法,是极为细密、繁复的心物间变动关系的法则。人人都受这种因缘法则的规限,设其中一缘有变,一一缘都随之而变。依科学来说,一物体在影响其周围之其它物体,同时亦被其它物体所影响,如此互依互摄的存在,亦即是佛法所说众缘所生的存在,在此种存在的情形下,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极显而易见。

 

事相变异的过程说明:任何事物都脱不出生、住、异、灭的法则,这个法则,也就是事相变异的过程,生和灭在现象上是突变,在性质上是质变;住和异,是渐变,是量的变异。突变大家可理会,渐变就容易为人所忽视。不过任何事物不停地在变,这是可以肯定的。以人为例说吧:

 

生:是众缘和合的现象,也是一种“异熟果的开始”。何谓异熟果?依佛法说,过去世的行业,结成这世的果报的主体,新生命的开始,由生到长成(二十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变化,甚为显著,大家可以体会到的。

 

住:从长成到中年(五十岁左右)形态渐趋稳定,外表上似无激烈变动,实际上仍是不断在变,不过不像幼年时期那么快速显著,以致往往被错觉为常此不变,忽视了无常、变的真相。所以这期间的人,往往不容易或不愿意相信事物的无常性。

 

异:经过短时的稳定,慢慢从中年步入老境,生理上逐一出现老态,齿发动摇,精力衰退,使人不得不承认变异无常的现实,在这时期往往因自身的经验,体会到无常的事相。

 

灭:量的变异,最后必然发展到质的变异,是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结果——坏灭。对于人来说,就是死亡。

 

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觉者对人的看法,提示变动快的事例,使人体悟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变动中。一般人以为人的一生,有的是绵长时间,如果站在历史观点上看,只是刹那之间的事,而好多人把这“刹那”误认为永恒,就是对世事无常认识的不足。

 

不觉悟人生无常的后果:无常是一切有为法——一切事物的真理,谁都无法否认这个变异的真理,可是大多数人执着倒见,以无常为常,因此不可避免的引致种种矛盾,常为烦恼、痛苦、以及死亡所恐怖,这些都是不认识无常真理的必然后果。对于“我”和“我”的一切,强烈希望它能常住,特别是对生命的欲求,古往今来,除了觉者以外,虽功业如秦皇、汉武、富有四海,都无法求得不死之药,脱出无常的法则,也就是免不了无常所引起的苦恼!

 

解除倒见,即见实相:人能不能跳出“无常”的圈子呢?答案是可以的!常与无常,相对而来,执常是颠倒事理的倒见,把倒见倒转过来,就是真知。执常就不免于无常。能离常见,亦无无常。如果了解众缘所生“本无自性”的道理,明白众缘和合的“有”是幻有,时时不起常见,内对身心,外对一切事相,常作如是无常观,体验一切法只有幻相并无实体,久而久之,不期而然会体证无常的真相(实性),见到无生灭的本体而超脱生死烦恼的苦海,这就是佛法中的“无愿三昧”,又称“无愿解脱门”——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之念而得的禅定解脱——这可说是情意上的解脱。在理智上,亦可从诸法众缘生无自性的认识而进入“空三昧”、“空解脱门”,详细的,留待下次第二法印时再讲。

 

事相的无常感,因为认识体的执常而起,执常之见解除了,事相即是实相,实相中一切相对而统一。说常、说无常,皆属多余,根本无所谓常与无常。但是对于执常的人说无常,对执无常(执断灭见)的人也不妨说常,自在无碍,即是无生灭的涅槃境界。在讲第三法印时,再详细研究。

 

佛说法就是如此圆融无碍,从多方面启发人们的深思,活泼生动,方便自在,并非死板的教条主义。于此可顺便说一说,有些经内个别的措词看来好似矛盾,实则皆是圆融无碍自然统一。例如有人看到《金刚经》所说:“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与无常、无我法印的道理固然符合,但与《弥陀经》内所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似有矛盾,不能领悟。其实《弥陀经》所说,乃是觉者“果地境界”,即是说不执寿者相(常见),寿命即无量,在果地,任何矛盾皆归统一,正反相成,不一不异,所谓不二法门。

 

佛说无常,是指出一切事物的真相,警示众生执常的妄见。说无量寿,是对有些顽固执常的人,听说诸法无常反过来执断灭见,顺应他们,循循善诱的方便说法。果地境界,自证自知,不生不灭,也就是超脱时空,而空间无边,时间无边,岂不是“无量寿”?究竟地说,无法可说,常与无常,皆为佛方便说法,均不可执,无执、无著,始可圆融无碍,自证实相。

 

兹录唐代高僧善导和尚《劝念佛偈》,以结束本文。此偈以无常观,导人求觉道,能发人深省。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要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讲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教讲座

 

   三、相对的人生观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三法印中的第二无我法印。用本题“相对的人生观”来方便说明。

 

无我法印与无常法印,虽同为说明人类倒见妄执的佛法哲理,可是两者的含义及性质各有不同。上次所讲的“变异的世间观”(即无常法印),是从事相(现象)上观察一事物的变易的道理,这是具体可见的,所以是比较容易领会的。

 

无我,是进一层去研求事相内含的理性。理性是抽象的,是无形相的。在佛法中,虽然到末了是可以证知的,但是对初学者来说,这个抽象的而又与习惯想法相反的概念,显然是不易于了解的。不过佛法中有种种善巧方便,只要我们能摒除成见,便可以从理智上去认识无我的真谛。

 

在说明“无我”原理以前,我们先检讨一下以“我”为中心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烦恼等现实问题。

 

甲、生活、生死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可说无量无边,今但举主要的大问题,不外生活问题与生死问题,以及此二问题所引起的烦恼与苦闷,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问题

人一生下来,即有谋求生存的本能与意欲。为这生的意欲所驱,不自主地必须活动谋营生活,因而发生生活问题。生存是有条件的。就人类来讲,一生下来就需他人抚养,否则无法自存。在物质方面,衣、食、住、行,缺一即无法生存。要解决此种需要,必须作种种谋生工作。及至长成,又有男女配偶的需求,由此种欲求,即产生组合家庭的需要。以家庭为基层,形成社会的组织,国家的组织,发生种种人我、物我的错综复杂关系。其原始的动力,是谋求个体生存。

 

但是一般人并不注意或追溯这些问题,只知向外地谋求生活所需的一切,并对所谋求的对象生起种种贪著,因而又产生对食、色、名利,权势等等的爱著与追求,使生活问题更趋繁复。

 

本来讲,无衣无食,会使一般人感到求不得的苦恼。但是因向外追求欲无止境,有了衣食,又想更多更好,得不到便生烦恼,得而复失,更生烦恼,所以尽管富有天下权倾四海,免不了恐惧失去的烦恼,即使一切巩固,但欲占有享受此一切的“我”却不坚固,长生乏术,生死的威胁,无意识中无时或离,生活在不明真相之下,其实大致上是充满了痛苦与烦恼的。

 

二、生死问题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是人与生俱来有“生”的欲求,除了觉者能彻了生死,人人对于死亡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有人以为自杀的人是不怕死的。殊不知自杀者并非不怕死,只是感到苦的威逼,超过了死的恐惧,误信“死”可以解决生的痛苦,才做出这愚蠢的行动,没有生的勇气,即是怯者,哪有怯者反而不怕死的道理?

 

乐天的人,他可以把死亡看作自然的结果,把它看得淡些,但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既不彻底,更不能予人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绝不是一种完满的人生观。

 

一般人在没有掌握正确人生观之前,所谓“生活”,其实即是“生死”。因为一生下来,即无可避免地走上了死亡的路途。惟有能彻了相对人生观的人,才能生动活泼地过生活。因此一般地讲,生活问题与生死问题是分不开的。

 

由于人类生活问题引起的种种烦恼,对生死问题不明白所产生的苦闷,在思想上便产生了种种哲学、宗教、人生观、宇宙观,企图诠释人生宇宙之谜。但是思想有先天性的限制(见“科学与佛法”详候下一讲“涅槃法印”时解释),只能把时间与空间分开来观察,所以一有对象(所知的概念),即成静的、死的生灭法(亦即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一切世间的哲学、科学、宗教等,假若有一套可立的思想想解释人生宇宙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思想上不能思议四度空间的实相,这点在佛法内说得最明确清楚,在科学内亦已证明其确切(见“科学与佛法”)。如是说来,那么人生宇宙问题岂不是永远不能解答吗?那也并不是。佛法内有善巧方便,虽然言说不能说,却可用相对的方法解粘去缚,引导人们自证自知人生宇宙的实相。现在试把现实生活中生活与生死等问题,依佛法方便来讲。

 

依佛法说,人生问题宇宙问题,表面看来似甚复杂,其实找到问题中心去观察,甚为简单!其关键在人们不能正确了解人生的主角“我”的体性与宇宙间事事物物“法”的体性。如能把“我”与“法”的性质弄清楚,其它枝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乙、我、法的究竟意义

“我”的定义包含二种意义:

(一)有独立存在的性质;

(二)有能自己主宰、自由自在的性质。

如能证明一切有情于中并无此两种性质,那么“我见”即无所根据,也即是确立“无我原则”。

 

“法”,是被认识的客观对象,所以说“法”有没有“自在”与“主宰”并不确切,而只要能说明宇宙间一切事象理则都“无自性”都不能单独存在,即可证成“法无我”原则。

 

确立了我、法的真义,即能正确地解释和解决人生宇宙的根本问题。

 

顺便一说,佛法对人生宇宙的解释,不定说唯心,亦不定说唯物。一般总是心与物相对说。因是人生问题与宇宙问题在佛法内并不分开来说。有“有情”即有其所处的世界,离“有情”说世界,只得抽象的假名,要想象它,仍是凭“有情”以往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基础的。本题说“相对的人生观”,其实已无法不提及与其关联的宇宙观。但是本题是偏重于人生一方面的。佛法是不尚空论的,处处着重现实,着重实践,着重基于苦乐的价值观点。因此,单独说宇宙如何安立在佛法内是不多见的,因其与实践及苦乐均无直接关系。现在先讨论“人无我”或“有情无我”。

 

一、“我”往哪里找

一般最通常的见解是以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但如一经分析了解,则大成问题。

 

依常识我人的身体是由血肉、筋骨、毛发等组成。依科学此等组成物又由碳、氧、氮、铁、磷等各种化学元素所组合。依生物学又可说由动物细胞复合而成。又人体时时需要空气、食物等的营养吸收,另一方面又需排出废料,换言之即是人体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乃此均足以证成:我人身体实不能单独存在;进一层说,我人对外吸收营养,如呼吸与饮食等动作,实是身不由己的,绝无自由主宰的能力。既不能独存,更无法主宰,即无“我”的性质。“我”只是“情有理无”的幻相。反之“无我”性方是“实相”。

 

精神方面是不是有“我”呢?精神作用不出意识方面的知、情、意,与潜意识里面的本能、习性等,这些都可能是为一般执为“自我”的。

 

“知”是不是“我”?西哲有云“我思故我在”即认“知”为“我”。不知我人的知识、思想都是依外在环境而起而变的。没有所知的对象,如何能证明有独立的能知“自我”?所以能知的“知”,与所知的对象互依相对而立,都不能独存。又我人当外境现前,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是可证我人对“知”实无主宰自在作用。所以“知”没有“我”性。

 

我人日常生活中,情绪起伏犹似波涛,推其动机,十之八九为外境所牵引,不是单独生起的,更是难以自作主张的,所以“情”亦无“我”性。

 

我人的意志,表面上好似可由自己作主,究其实,内受内在欲求所左右,外为环境所左右而不自觉。所谓自由意志,在执“我”为中心的人说来,简直是没有的。我人的内在欲求如生的欲求,男女的欲求,都十分剧烈,我人的意志多数受彼驱策,不得自在,所以“意志”亦无“我”性。

 

以上所说知、情、意三种作用,其实是互相牵连的,知可以影响情,意;情可以影响知、意;意也可以影响知、情,不可分割。更证明各无单独存在性,即无“我”性。

 

潜意识一方面有保持我人以往知识与行为方面所得的经验,一方面又形成潜势力影响以后我人知、情、意的活动。此等活动的总和形成我人的性格。所以潜意识与明了意识互为因果作用,并不是单独存在。又潜意识里含藏着与生俱来的种种原始冲动与本能,都是不能由“我”自由主宰的。所以潜意识亦无“我”性。

 

综观身心二方面,没有独存自在的“我”性可得。即是身心中找不出一个“我”来,“我”只是情意上的错觉和执见。所以说情有理无。

 

依佛法说,“我”只是我人物质作用与精神作用的假合体,集在一起的时候假名为“我”。我只是代名词而已。例如众木聚在一起称之为林,“林”只是代表众木的假名,除了众木,别无有林。

 

佛经上有一段关于无我的寓言,颇发人深省,兹录如下:“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着其前。后有一鬼,逐来骂前鬼:‘死人是我所有,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诤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二俱不免,何为妄语,语言:‘前鬼担来’,后鬼大瞋,捉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补之即著。如是两足头肋,皆被拔出,以死人身,安之如故。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其人思惟:我父母生我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身肉。我今为有身耶?为无身耶?若是有者,尽是他身;若无者,今现身如是。思惟已,其心迷闷,譬如狂人。明日寻路而去,到前国者,见有佛塔众僧,不可问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诸比丘问:‘汝是何人?’答言:‘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以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以四大合故,计为我身’。即度为道,断诸烦恼,即得罗汉道。是为能计无我,得道不远’。”

 

上述寓言,以现代知识说,亦很合理。因我人身体中细胞新陈代谢,每十一个月全身细胞就统统换成新的。可惜我人不知不觉地被“无常”鬼,偷了换了,竟不能由此体悟无我的至理。

 

二、法的体性

人生除了主观认识以外,还有客观的事物。以个体主观方面说,客观的事物即成为“环境”。在佛法内统称为“法”。广义说,“法”包括一切物质、精神、事理、概念等等,无所不包。所以有时称为“诸法”,或“一切法”。现代名词无以相当,勉强可说为“宇宙万有”。

 

宇宙间物质精神种种事象,表面上好像各个独立地存在,各有它的特性。现在说“法无我”,即是要说明一切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谓个法的特性,亦是要依赖其它各法始能显现的。换句话说,宇宙间一切心、物、事、理,各各都不是绝对地存在,而是相对地,在互依互含的状态下存在。

 

佛法内说一切法都是众缘所生,而无自性。缘,意思是条件。譬如说一座房屋,是水泥、砖瓦、木材、玻璃等材料加以各种技工按照建筑的设计,众多条件凑合起来才能完成。除了各种的条件,在适合之情况下(这情况也是条件之一)凑合起来,房屋即产生。而完成后这房屋的特性与功用,也是依组成它的各种材料而决定的。除此以外,没有房屋的“自性”可言。例如说房屋有遮避风雨的功用,这功用好像是房屋所特具的,其实假如我们想像,有一扇窗的玻璃打烂了,这功用即时就打了折扣,可见房屋没有所谓“自性”,在众缘和合的条件下,起一种暂时的性能或功用。说“暂时”,是因为组成它的各种“缘”若经进一层了解,亦是各各依其它条件而存在,所以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刹那刹那在变(见“变异的世间”一文),既然是在变,即否定了“自性”二字的意义,因“自性”应有自己独存的性能,有不可变异的含义。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用一首有名的偈,说明这诸法缘生无自性的精义。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从没有自性方面说,称之为“空”;在众缘成就时,相对的相状,作用非无,名之为“假名”。空对本体非有说,假名对相对的相用非无说。如偏执诸法定是空,则忽视了众缘生的相,用不能起功用,成为断灭邪见。如偏执假名的相、用为实有,则成我人通常的常识观点,成为决然的人生宇宙观,无法体会诸法无自性的实性。二边不执,即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能说明的以此为止。因为究竟中道实相,不是以言说可以说明的。唯能离言自证自知。一切言说(思想与文字)都建立在假名上面,只能是诸法的代名词而已。诸法实相按科学说是四度空间的,而言说、思想、文字都只能代表三度空间的。诸法实相,好比一个活动的人,诸法假名,好比那个人的一幅照相。无论照相如何像真,决不能真正代表一个真人。

 

众缘生无自性,是佛法说明“法无我”的方便。因为我人对内对外执诸法为实有,由来已久(与生俱来),绝不怀疑,所以每觉得“法无我”的道理,甚为深奥。此处顺便说及,详细待说“涅槃法印”时,再予讨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       原子时代)(五明学佛网:佛法       原子时代)  

 唐仲容居士:怎样弘扬佛法 

 唐仲容居士:从教理行果谈佛法的思想体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需要的佛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佛法在社会上有什么用处(讲演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