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4)(《大经解》讲授)


   日期:2012/5/31 14: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量寿经24(大教缘起第三)

   这一品别序,是无量寿经三度所有的瑞现,阿难看见世尊放光,以前从来没见过,所以他长跪合掌来问佛,"而白佛言",就是向佛来禀白,说:世尊今日入大寂定。入了这个殊胜的定,住奇特法,安住于最奇特之法,什么法呢?住在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为佛放光,阿难就了解到这个情况。问:"佛佛相念,念什么佛呢?"首先是入大寂定,大寂定是指什么定呢?《涅槃经》说:"我于此间婆罗双树,入大寂定"。佛在涅槃的时候在双树之间,在这儿入了大寂定。大寂定是佛最后圆满涅槃时所入的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大涅槃三德,往生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都圆满,这是大涅槃。大寂定是什么呢?是大涅槃。《甄解》说:"普等三昧及大涅槃,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是念佛三昧另外的一个名字。"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啦,所以就安住于念佛三昧,就是根据《涅槃经》,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甄解》结合我们净土,这是念佛三昧,佛说要让大家念佛,住于念佛三昧,这两说有矛盾吗?没有矛盾,念佛三昧就是大涅槃。所以大寂定,通说就是佛的禅定,通指一切可以这么说,本经指念佛三昧。
    奇特法,这奇特两个字,经中解释,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啊,不是菩萨和其他人所能得到的,世间所无啊,这叫奇特。《合赞》说:"济凡秘术",是救济凡夫,最奇的,不可说的难宣的方法,今天要说啦,就是奇特。这些解释都对,《甄解》他特别赞叹发挥,说明奇特,日本古德特别钦佩善导大师,他们对善导大师恭敬到了极点,也亲近到了极点。而善导大师也是特别弘无量寿经,特别重视第十八愿,所以这样传下来,日本古德对净土宗有很深的体会,所以赞叹也很突出,很突出,而在中国要这么说,很多人要出来辩论。《甄解》又说:"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是一个果海,叫奇特,这个果觉,果之广大,这个广大怎么来形容他呢?如海之广来形容如来的果觉,名为奇特,奇特之极,就是无量寿经莲花光中,出了很多光,光中又出了很多佛,是华光出佛,就是彰矣!是明显,这个奇特法就显现出来啦,说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奇哉!奇而非特,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正觉智慧,这个正觉智慧跟佛一样,由于妄想执着,就不能证得啦。他就说这一句话,一切众生都具有本觉智,看出奇哉!奇哉!释迦牟尼佛都奇哉,奇哉,奇就是确实奇,然而奇也不是特,只是奇。佛都说奇哉,奇哉,怎么不奇啊;又说不是特,人人都有不特别啦,连苍蝇、蚂蚁都有,地狱众生都有,一切含灵都有这个特。有如《法华提婆品》龙女成佛,八岁作畜生女,特则特矣,特而非奇,这么一个龙的女儿,畜生之别,仅仅八岁,而且还是女的,确实很特别,然而特而不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他已恢复到本来,这个事情不奇,人人都有份。各个现成,所以特是很特啦,一个几岁的龙女就成佛,当然这个是很奇,而就是特,为此一法是最奇、最特,这个经,世尊要说这个念佛法门,就是最奇,而也最特,解释就要提出个论点,要有论据说明。经中说:莲花品,"宝莲佛光品第二十一"。宝莲花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每位佛又放无量光给十方说法,极乐世界,莲花都变佛,每一个莲花有无量的莲花瓣,每一个瓣放无量的光,每一个光中就显无量的佛,普为十方说微妙法。这是经文,引了这段经文,这很好,全部把它介绍一下。经说:"众宝莲花,周满世界",宝莲遍满世界,你说这个宝莲是依极,是正极?如说是依,可是华里出这么多光,光里出这么多佛,那是依吗?莲花能放光,光中能现佛,说是依极,是佛以外的境界,不然怎么出光出佛啊,所以是依的话,华以外就没有佛,没有正极,就不能放光,故不能说正,若说是正极,这一切华呀、木呀、山呀、水呀、七宝地而非佛身,你不能说是正极,百千莲花亿叶,就是莲花嘛,那不是佛,怎么能说是正极啊,那是依极。说是正极也不行,说是依极也不行。说众生的情况在这里都用不着,所以叫奇特。若言是因,有因有果啊,说是因的话,那么这个花是阿弥陀佛果德之成就,阿弥陀佛万劫的修行,万德的庄严来成就的愿,这个愿成就啦,这花现出来啦,你说这是因,这是果德的果所现啊,这否定因,欲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弥陀果觉功圆,则不是果。若说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含摄一切,所伴甚多;若说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极乐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弥陀佛如来自心所现,你说伴不行,都是如来正觉,所以主伴也不可说。这么看来,这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如来自性所现,若说是一法,但一花中就有无量光,无量光中无量佛,无量佛于十方都演说妙法,度脱众生;若说是无量,则只有一句名号,所以《往生论》着说是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菩萨庄严,佛土庄严,这主伴都庄严,这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也就是这一句名号,万德庄严,说一里有无穷无量的法,如是多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个就是奇特中奇特,特中极特,不可称,不可说,不思议之法,也不可安名字,给它安了名字也不对,勉强称之为奇特,这里我们解释了《甄解》的话。
  阿难当时看见这个说:世尊现殊胜的稀有瑞相,所以他就知道佛在住奇特之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佛所住者,《净影疏》说:"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这个就是《净影疏》的原文,就是今天佛住的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就住了涅槃、大涅槃,这大涅槃能起殊胜的教化作用。《会疏》说:"佛所住,不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之住",又说:佛说三乘随他教时,佛说阿罗汉道,而又说什么阿含又什么唯识呀,这都是三乘随他教,又圆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三乘法随他教,因为众生的根器,就指这个根器,而你又合乎他们的水平,对他们的水平来给他们进行教化,所以称之为随他教,而不是佛,畅开这个胸,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境界呀,今天在那儿,佛就是住自己的,随自己所住,所以放稀有之光,这才叫诸佛所住,这一点就是显出来啦,佛之放光,就平常说法,都说其他法,随他教,今天才是随自所住的,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放稀有之光。《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名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在三昧中念佛,都成就啦,当然都得了念佛三昧,说念佛三昧,念佛当然是在三昧中念佛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么诸佛所住,今天释迦牟尼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甄解》就跟本经更切合,这个三昧念佛称为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称为宝王。这个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导师者,指引他人入于佛道者,《十住断法经》曰: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导师者,你给众生指出一条正路。导,引导,如导航,导航很重要啊,如长江中很多礁,水又这么急,一个不小心船触礁,船上的财宝、生命就全完了,所以导航很重要。那个导航极重要,海里也一样,很大的油轮一触礁,全完。所以,导师在修行路上更比船重要,示其正道故。这个路该怎么走啊,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华首经》曰: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为导师,能教人说法,免于生死,出生死。无生死,不是像现在这个一般的世间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啦,不是那个意思。出生死,不是根本没有生死之说,当然这一切生死如梦幻泡影,你梦醒了就没这些事啦,所以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觉后空空无大千正好是出生死啊。你在梦中不醒,那就是生死相续。导师者这才是导师啊。《佛报恩经》曰:大导师。加一个大字,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涅槃是佛最后的果。涅槃三德,一条正路示出涅槃,这是涅槃三德,让他得到无为,不是有为。我们现在往往若起精进心,是妄心精进,结果要精进心,这个是妄念,不是精进,有为啊!主要是引导佛徒弃舍有为,了达无为,才能直趋涅槃,证到常乐我净。所以我们要正路让他得到无为,常乐我净,对"常乐我净",我净两字省了。所以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本没有我,凡夫执着有我,把极脏的东西,认为很清净,我追求啊,可美啊,可爱啊,所以我们是无常,转眼就是空,还以为去遛个弯儿商厦啊,乘凉啊,命就没啦。这一切无常啊。无常中以为常啊,无我中有我,以为这都不是苦事,而是很乐啊,要说实在是苦事,自己觉得很乐,其实都是苦,没有乐,就是个苦啊。凡夫的四倒,无我当作有我,脏当作净,无常当作有常,拿苦当作乐。到了阿罗汉,他就都解决啦,他就没有这些啦,他有四倒。而不知道菩萨的常乐我净,他没有妄我,还存有真我。真我实际上也不可得,虽然他不是断念,这个境界很微妙。这种乐超过一切世间,常乐不是无常,本来无生死,本来无生死就无灭啊,那无灭常乐,最清净。这是阿罗汉的四倒。事实上一切学问,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然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就像写字,未能险绝,先求平正。你不能写到险绝,先要平正。既能平正,力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文章也是如此,先是没有波澜,有了波澜,还要趋于平静。所以研经很难啊,这个地方是最难的地方。一个就是平正,还是不能险绝的平正;既能险绝又归平正的平正,形式内容还一样。这都是如此。所以大导师,用正路示涅槃,得到了无为的常乐我净。《甄解》说导师行者,什么叫导师行者呢?导师之行是什么?是弥陀世尊平等接引无所遗故,前边已经讲过了,是导引众生,到了常乐我净。这个《甄解》的好处就是结合了这个经。那么世尊平等地,平等地度没有分别的。不是对聪明人、愚蠢人有不同,对于好人坏人一律平等,大悲普度啊。更不用说这些人跟我有怨,那些人跟我亲,是平等的,无所遗故,没有一个剩下的、遗弃的。遗就是遗弃不要,不舍一个众生,这个是导师之行。大导师就指弥陀,他以本愿引摄五乘,把阿修罗这一趣打散,就成五趣,就成五道,说成六道,就在这儿把阿修罗立为一道。把阿修罗打碎,有天阿修罗归天啦,有人阿修罗归到人啦,有畜阿修罗归到畜道啦,有鬼阿修罗归到鬼啦,那么这个阿修罗就不成为一道了啦,这就是五趣。五趣六趣都通啊,阿修罗也有特别的特性,他就是嫉妒、逞能、好胜,这是他的特性,而且很有能力,有人说奇异功能这都属于阿修罗类。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阿修罗很苦啊,但一般地说他嫉妒,他就要破法,他嫉妒释迦牟尼佛,他不服,这个是五趣。这个本愿都引摄,其实这五趣就是六趣,把阿修罗分到其它里去了。所以释迦牟尼正要演说无量寿经,正是行弥愿之所行,所以说最胜之道,导师之行。下面他就说一定是这样啦,今天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不但是导师之行,而是导师之行中最殊胜之道啊。
  底下是他的想法。他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这三世,过去、未来、现在,这佛跟佛都是相念的,同心啊,他相念啊,同一个志愿。我现在是最胜之道,这是他的话,为什么这话又没明说,他说最胜之道必定在念佛,他说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呢?还是念现在佛?《合赞》的说法,佛佛相念,今天的佛也是在念诸佛,然而现此奇相是何缘故?经文说,你是念什么佛呢?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啦。不知道佛佛相念,是念过去佛呢还是现在佛?不是念佛的话,何以今天光明显耀,如此殊胜呢?这里解释这一个问题,就是念什么佛。
    底下就是世尊的回答,"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悯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雷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世尊告诉阿难,善哉善哉,善哉就是好啊,连说了两个好,称赞好呀好呀,赞叹阿难提出这个问题,汝为哀悯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为了哀悯,哀就是悲哀,就是悲悯,其实哀悯就是悲悯,古时的文字和现在文学习惯还略有点不同。悲悯就是拔苦,利乐就是与乐慈心,慈心与乐啊。善哉善哉,你是为了救度众生,给众生拔苦啊,让众生得到安乐,这一切众生得到一个正果啊,你是这样的心啊,所以你才能够问如是殊胜之义。你才能问这样殊胜的意思,这就表示阿难问,世尊非常欢喜。《净影疏》说阿难所问"称机、当法、合时",是相称合的,称这个机,当法就是恰当,这个法当令不当令,就是合不合这个时;当令这个法,合时,时也合的,机法合;机、法、时相合,时节这个法都相合,所以说世尊就欢喜。《甄解》说:"所问称可佛心故",这个问题正称佛的心啊,经中说,只有两个人善报佛恩,一个善问,一个善答,所以提问题很重要,善问提出好的问题,这两个人善报佛恩,善问答的人,他就善问能答,这个法门就转啊,佛就赞叹他,你是因为一个好心才能问如是殊胜之义,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微妙两字,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不是微小的微,微小有什么可称赞的,这个微现在作为空间,很多高度的空间极微小时他才能通过、穿越,咱们这个空间随便透过。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笼子养了两只鸟,人不能进去,鸟也出不来,蚂蚁随便出入。微不是微小之微,而是微妙之微,绝思议故曰妙,你没有法子说啊。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啊,就是说不清楚,说九十天也说不清楚。绝思议称为妙,这佛法甚深甚深,讲部经只一个妙字讲九旬,如是微妙之义,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能问这样的问题,是个很深入的问题,世尊就是称赞他。汝今斯问,现在你问的这个问题啊,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是一句。底下是布施累劫,布施又是一句,布施一切连动物都在内,这个功德很大。一天下,我们说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古时候有些人把它误解啦,他把这四大部洲都认为是在地球上,认为须弥山就是昆仑山,他都这样解释。这个解释肯定是错误的,他说须弥山日、月都绕须弥,那么现在咱们说地球绕太阳,他说须弥在地球上,那就是太阳绕地球了吗?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那时还说的很有误会,说北俱卢洲是共产主义什么,衣服、菜很丰富,要什么有什么,男女之间毫无约束种种的,就是苏联。这事很荒诞,这也不对,科学不发达,有错误很难免。大家更多的人是随顺,现在确实有外天来的事,现在都在争议外天来人,前两天电视还说英国每天发现这个。科学家观察,电视屏幕中看见远处飞来的东西放亮。这就是四大部洲,还有别的呢,这只是一个小天下,另外还有无量的银河,银河中有无量的日月,这个天是非常之大啊,一天下就等于一个南瞻部洲或者什么,你这个供养是你供养一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你都供养啦,也胜于你来布施诸天的人民、蜎飞蠕动,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动就是小爬虫,累劫就是时间很长。这一切人间各种生命以至于小生命小爬虫小飞虫都布施啊,胜于累劫的时间这种布施,供养普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这样的功德大于一百一千万倍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太殊胜了,所以我们刚才说什么人能报佛恩,善问有这么大功德啊,何以故,是为什么?因为你的问题引出了佛的回答,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个问给我们现在极大的启发,因为你这个当来,从这个问以后,当来就是以后,当来就是未来的,诸天不但地球各天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含灵,包括六趣天的最高,把天啊、阿修罗啊、人啊、畜生啊、鬼啊、地狱啊,一切含灵,含有灵性就是众生,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都因你这一问,他将来得到度脱;因为这样一问,佛就说这个法,佛要说这个法,这个法就宣流,将来这一切含灵,都是因为你这一问而得度脱。这一问大家要知道,这里的当来一切含灵包括咱们今天在座的诸位啊,咱们能在这一切之外吗?所以要把自己把自己摆进去。当然现在我还不生信心,那就是时间还不到,最后还要等弥勒菩萨都得度,弥勒菩萨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拜托弥勒,弥勒也要弘扬无量寿经,皆因此问而得解脱。结了佛缘的人,到了三度龙华,就开始得度啦。这一句就是赞叹的话,这个经句很重要,所以各种修持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真正到了很多,你看其他佛国,很多佛国,很大的菩萨,还往生极乐世界啊。这就是不直接,我们是凡夫,就能到了凡圣同居土,你如果到了其他佛国,成了菩萨之后,还有很多无量的无边的都在往极乐世界里跑啊。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三世。什么是无尽的大悲心,《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的本体就是大悲心,悲心是极端的重要,密宗的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都是从悲心出发。诸佛大悲心而为体故,又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这棵树要开花要结果,你怎么办呢?你得拿大悲水去浇这棵树,就是饶益众生啊,这样它们才能开。诸佛才能够因为你浇了这些树,你才能够得到智慧花果啊。无尽者,无有穷尽,这愿有无穷无尽的,诸佛菩萨是无尽的大悲。"矜哀三界",矜哀者,怜悯。三界悲悯啊,怜悯三界的一切众生啊,所以出兴于世。佛早已成佛啦,佛就是为了度众生,开佛知见,才能度众生,这是一件事,所以出兴于世。《法华经》曰:"诸佛世尊唯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正是佛之知见,佛是这样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阐是开也,光大开演正教。拯是救,是帮助、救度。群萌,萌是发芽,群萌就是众生,欲救一切众生。《会疏》曰:"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故曰拯群萌。"他说有渐法,有顿法,佛都让称众生之所机,让他们都得度脱这是拯群萌。欲拯群萌,欲这个字就是愿,是要,欲是愿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承上。咱们不是说诸如来以大悲为体吗,所以就是度脱一切有情,没有让他度的也度,不安的让他安,所以要光阐道教,这件事就是欲拯群萌。第二呢,为什么要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如来愿众生入弥陀海故,所以这个就是《会疏》说的这个欲字,是指释迦大悲所愿。惠以真实之力救度众生的这个内容,《甄解》说:"诸佛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他就是要说诸佛出兴于世,就是要说弥陀的愿力,拿这个来救度众生,这是显示出诸佛的本怀。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联系起来这个力量很足,说欲拯群萌,我怎么拯呢,我就给他真实的利益,不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有的人忙了一辈子,也没有给众生真实利益。说佛出兴于世,阿难这么一问,这么要紧,佛的本怀就是这么一件要紧的事儿,要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彻底的、究竟的、真实的、长久的、不是虚幻的暂时的。惠就是惠施,恩赐之义,赐给他真实利。按善导大师的意思是指弥陀誓愿是真实之利,所以日本承善导大师的教化,我们中国对善导大师中间有一个错误的记载,以为他自杀啦,我当年看到他自杀也觉得对他不满,后来才知道,在居士林那个时候,特别给善导大师另外写了一个传,不是自杀,他没有自杀。自杀那是问话的人,记载有时候,读书不能太片面,常常有错的,尽信不如无信。我们说沙里淘金,沙里有金子,就这么一点点,其余的都是沙子。这个在哪儿,谁都不知道,是日本人考证出来的,在道宣著的高僧传里头,略在那个焚身类里头,也没提善导,他就提了这么个问题,怎么这个焚身,怎么那个焚身。就提了这一段,有一个人问善导大师,他说念佛,最后念佛,他就念着念着死。你念着佛死,死的时候还念佛吗?那么好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着就跑到山上跳了下去,所以上头跳下去的人是问话的人,不是答话的人。后来是记载错了,说善导大师从上头跳下去了,这是错误的,所以日本人对善导恭敬到了极点。说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祖师是善导,第三代祖师是日本人,他不大看得起中国这些个净土宗的大德,日本人接弥陀过去了,有时加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的意思,这个真实之利就是弥陀誓愿所能给众生的利益,善导大师自己的偈子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十方如来所以出兴于世为什么呢?"唯说本愿海",善导大师讲的很绝对,唯就是唯心唯物的唯,唯说,唯说什么呀,唯说弥陀本愿海,只是说弥陀本愿海啊,所以善导大师这个赞叹。在中国,实际上中国后来很多大德,他们参禅开悟了,都不像日本大德说法这么畅,大畅本怀。没有什么委屈,他也是尊善导,一直他是相传的,一代一代老有人。《甄解》就赞叹善导的话"此今家独步妙释",只有他单独可以走到,这是独步,走到最高的,独步妙释,没有人能跟得上的,微妙的解释。真实之利,善导大师有个解释,《甄解》就来赞叹"他人所未谈也",别人谈不到。顺此祖释以弥陀愿为真实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什么呢,就是转达弥陀的本愿,教化众生啊!那么以真实之利就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作为光阐道教,如来光阐道教,那就弘扬八万四千法门,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那就是教导他们跟弥陀大誓愿海啊。只要是这个第十八愿,只要持名十念必生,至心的念十句必定往生。下边《甄解》讲了很多,我们从他讲的里头重点的讲一讲。真实者,就是佛的智慧为名号,这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法藏,在因地中法藏,就是阿弥陀佛发这个大愿的时候,他当时是国王,出了家,出家之后,法名叫做法藏,这时候他发了四十八愿,他是在因地所成的真实,所成的真实你把它开展起来,就是四十八愿,真实五愿里头就包括第十八愿,后边再解释一点,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我们常说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一乘大愿之海。一乘:一切众生成佛的称为一乘,一乘是愿海。六字名号,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因中所成就的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开演了这个真实之利,开之则就是真实五愿,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因此贯通于教、行、信、证,这个教,所行,所信,所证,所谓的真实之利是什么,就是名号之大利,这个大利之所究竟,这个大利彻底是什么呢?即是无上涅槃妙果。《甄解》又说,真实之利,是对权假方便,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权假之说。权假之说,说到阿罗汉,后来又到了法华,就告诉他们:"这是化城,你们走累了,在这儿歇一歇",实际上是没有的,不存在的,你们还都要成佛,这是权假。真实之利跟权假是相对的,不是一样的,所以既然这样的话,你把世间的法,看成小乘的法,那小乘法是真实的,世间法就是假的。你得了诺贝尔奖金,一天到了八宝山,都是假嘛,还是假吗?你还有什么能带的去啊?所以世间法都假,小乘是真,证阿罗汉那是真,那是以小乘相望权教的大乘。权教都是世度菩萨,就是入世去度众生,就好像舍利佛前生到处去修六度,向他化眼睛,他就退心了,这是世度菩萨。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是真,而小乘是假,佛说这个阿罗汉是焦芽败种,他没有利他的心,权大乘利他啊,以权大乘对实大乘来说。对华严、法华来说,那就小、始、终、顿、圆,你把始教、终教来对圆顿教来说,你这个始教、终教那就是假的啦。终教当然不错啦,《大乘启经论》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如来藏,但是他规定你必须三大阿僧祗劫,法华刹那间龙女成佛啊,他这个不真实,他那是真迹,谁都听见啦,这样的话怎么佛说法华还有五千人不听呢?他不听,听不下去,不能勉强。以权大乘望实大乘,实大乘是真,权大乘是假了。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和弥陀十九愿来比,十九愿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是魏译本的,这里至心发愿错了,应当改一改,他说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十九愿是真,而华严、法华是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五、记我与黄念 

 黄念祖:不要总想什么事都如意,什么都好了那就要有麻烦了 

 黄念祖: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 

 黄念祖: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证明佛教的轮回之说 

 黄念祖:一生补处 

 黄念祖:住正定聚 

 黄念祖:大势至之功德是不可思议呀 

 黄念祖:这么念,她就能救你的苦,救你的灾、救你的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