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照祥法师:佛教与生态和谐


   日期:2009/5/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进步,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和谐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之一,是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精华。“和谐”一词,意为“和睦协调”。“和”是一种彼此之间的相互承认与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含,“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可文;五味和,则可食。”

  “谐”是事物之间关系的谐调。佛教倡导的和谐观,就是众缘和合的世界同体共生,和谐圆融。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和”的思想,着重体现在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之上。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生命教育,佛教深刻地揭示了人及万物与宇宙的真理实相,主张“缘起论”,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因缘也就是关系的条件。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相互结成一种密切的关系,即“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也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和一定条件所构成。一切现象都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因,就是关系的根本条件,而缘,则是关系形成的辅助条件。一切事物都由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由因缘生灭而产生现象界万法,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关系而独立存在。正如《杂阿含经》里所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依据“缘起说”,整个世界处于重重关系网络当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整体论则是佛教生态观的首要特征,它认为整个自然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分割。每一个单位都是相互依赖的因子,是关系而非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与自然,如同一束芦苇,相互依持,方可耸立。而每个人与其他众生都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因此,佛教把平等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倡“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的伦理。

  所谓众生,分为无情众生及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即“器世界”,是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矿物或山河大地等,都是无情生命;有情生命指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有我、爱我、爱他所执着的我,这样的有情生命称为有情众生。在《大般若经》里曾说:“上至诸佛,下至旁生,平等平等,无所分别。”《金刚经》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众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朋友,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就是说,一切众生无论生命形态不同,生存状态不同,都是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共同体。

  同时,佛教把我们由于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正报”,把山河大地、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依报”。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所以,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弘扬众生平等、和谐共生的伦理主张,彰显和合精神与慈悲情怀,“众聚和快,和则常安。”众生平等,意味着强弱、贫富、大小、上下彼此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依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按着佛教的和谐观,众缘和合,众生平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人的生命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人作为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成员,面对共同的自然环境,则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体意识与终极关怀,佛教所建立的不杀生、非暴力的原则,就是告诫人们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对待一切生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爱国家,爱自然,爱家园,爱一切有情生命,也爱一切无情生命,利己利他,和谐共生。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在追求自身生态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同时,由于不断地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能量和养分,以换取保证自身在生物意义上的活动,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及伤害。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及科技发展,不断刺激着人类的征服欲,无节制地控制和改造自然,致使自然界沦为人类利用、开发、改造、掠夺的对象,以至于自然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人们示警或报复,致使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酸雨现象、海洋污染以及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及环境的不协调等。长此下去,只能造成生态上的不和谐,导致人类生存的潜在危机。因此,依照佛教和谐的思想,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即“自律”和“珍惜”。也就是教育人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平等求和谐,以和谐促文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不同而和”,求同存异,平等相处,互相包容,生态平衡,“自他兼利,同体共生”,达到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佛教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和谐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因此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和主动创造,发掘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佛教文化的精华,把佛教的和谐观,运用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而发挥作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四川省西充县       圭心寺)(五明学佛网:四川省西充县       圭心寺)  

 四川省西充县圭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