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佛十二名号的含义


   日期:2012/6/9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佛十二名号的含义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这是经上所说的“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楞严经》的经文省略,没有将十二如来都说出来,只说无量光,只说了一个。在《无量寿经》里面,这个十二如来,圆圆满满的给我们列出来了。尤其难得的,世尊为我们说明,这个十二如来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换一句话说,也都是我们自性的名号。由此可知,经里面所说的种种境界,与自己非常密切,不是说外面的事情,都是说我们本身的真相,本身的真实相。首先为我们说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光明善好”。好,还得要善。我们这个世间,日月的光明很好,但是夏天太阳晒起来并不舒服。好是好,不善啊。阿弥陀佛的光明,你接触到之后,全身非常舒适。不但舒适,而且能叫你心地清净。清净就是断烦恼。这个光有能力帮助你断烦恼,有能力帮助你开智慧,身心舒畅,这个光就善好。“胜于日月之光,千亿万倍”,这就简单地说,日月光的光明,决定不能跟佛光相比,那差得太远了,不能为比呀。“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了。这个赞叹是不是事实呢?给诸位说,是事实。佛的言语,没有妄语的。《金刚经》上说的很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不假,真实啊;“实语者,如语者”,如就是恰到好处,所说的完全是事实,没有加一点,没有夸张一点,也没有不及之处,恰如其分,这叫如语。阿弥陀佛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之中,弥陀光明极尊,任何一尊佛,佛的光明都比不上阿弥陀佛,这是事实。佛中之王,一切诸佛如来,就他的功德来讲,也不如阿弥陀佛。可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佛佛道同”啊,成了佛都一样,没有哪一尊佛比哪一尊佛殊胜、特别,没有。这是不是事实呢?是事实。那阿弥陀佛跟一切诸佛不一样,是不是事实呢?也是事实。这个话就有了问题了。诸佛如来从果证上、从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这是真的,这是无二无别,智慧德能是平等的。可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发的愿不一样,这是事实啊,所以他成了佛之后,他跟一切众生法缘不一样。你要度众生,众生不听你的,那你有什么办法呢!不是你智慧德能有差别了,众生不喜欢你,不听你的嘛,这个,佛不能勉强人。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他老人家发的愿,跟众生结的缘,那是一切诸佛如来都比不上的,是这么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他老人家的法缘殊胜,所以成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那么这些事情从哪里看得出来呢?诸位《无量寿经》念的多了,你自然就明了了。我们试问一问,再问问自己,问问你们这些同修道友,你们来学佛,为的是什么?你为什么到这儿来听经,为什么要学佛?你说来我们大家听听。为了些痛苦、苦难、挫折,或者是为了要求平安,求发财,求升官,总是为这个而来的,这占大多数。有几个人说,我是为求往生而来的呢?嘴巴里是这样说,实际上不是真的,心口不相应啊。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心量多小。我过去读经,只看到一个人,我非常惊奇:读《六祖坛经》,看到惠能大师第一次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嗬!这个口气,我没听说过啊。他到这个寺庙来干什么?他要来作佛的,这个口气了不起呀。我们几个人到佛堂来,“我要来作佛的”?没听说过,我从来一个也没遇到过,只是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这么一个人。六祖以前,好像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口气,六祖以后,也没有遇到。这只是“作佛”啊,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法藏比丘的时候,他不但要作佛,他还要胜过一切诸佛。那六祖比他就比不上了,差很远了。六祖只是作佛,还没有敢说我要胜过一切诸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法藏比丘啊。他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要求的就是不仅要成佛,要胜过一切诸佛。因地所发的这个愿,到果地上就兑现了,果地上就成为事实了。他的愿非常广大,在大经里面,四十八愿,这是他老人家在因地上所发的宏愿。一尊佛,常常想到我将来成佛要度众生。度哪里众生呢?度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这个世界与我有缘,度这个世界众生。这世界不是地球这么大,这个世界是讲的大千世界。通常我们讲,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这发愿这就了不起了,发这么大的愿哪。还有人发愿,这一个大千世界他还不满足,他还要度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有这样的,乃至于有十几个大千世界都有的。这个范围就太大太大了。唯独阿弥陀佛,他发的愿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没有一个不度的。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这样的愿是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少见的。所以他成佛之后,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有道理的呀。我们读《无量寿经》,我们这个心量很小,希望读经,借着阿弥陀佛的大心、大愿、大行,启发我们的自性,希望我们也能跟阿弥陀佛一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才是弥陀真正的弟子。“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这个下面十二个名号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这些德号,显示出弥陀从修因到证果,果地上显发出无量的智慧德能,完全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性德不可思议,性德也没有办法言说。这是世尊善巧方便,在不可说不可说,他以巧妙的方法为我们透出了一些。我们从这些德号里面细心去体会。

无量光,这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不是修得的,是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一切诸佛如来,乃至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这是平等的。我们今天的智慧没有了,虽有不起作用了,等于没有了。为什么不起作用呢?这上面有障碍。好比太阳,太阳光明非常明亮,今天阴天,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了,所以天非常之暗,见不到光明了,有东西把它遮住了,障碍了。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实的智慧,这个智慧被障碍,透不出来了。什么障碍呢?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如来果地上那种圆满的大智慧相同。如来万德万能,我们的德能跟佛亦同。如来有无量的相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经上常常赞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都相同啊。“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害就害在妄想执著,这是我们的病根。妄想执著就是浓厚的云层,把我们智慧的太阳遮盖住了,虽有也不起作用了。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说穿了,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不过是去妄想执著而已。只要把妄想执著去掉了,你本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完全透露出来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佛法修学的枢纽是在禅定,只有用定这个方法把妄想、把烦恼都克服住。所以禅定是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手段。戒律是帮助你得定的,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到相当程度,心开意解,智慧德能就现前了。所以大乘经佛讲的都是真实话:佛不度众生。佛有什么能力帮助你呀,佛没有办法。什么人度众生呢?自己度自己,因为定是你自己修的,别人不能代修。佛对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境界告诉我们,其他的就帮不上忙了,其他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所以这是句句说的老实话。无量光就是般若智慧,是我们性德的本能,本具。

第二个名号叫无边光佛,边是边际,是形容这个光没有边际。小注里面讲,这是表“解脱平等一如”。边际就是界限,界限从哪里生的呢?从分别生的,从执著生的。有分别、有执著,就有界限。界限就是边际,就有边际。如果分别执著这个意念都没有了,边际就没有了。这个叫无边光,这个时候得大自在。有边际就好像人有约束,如果你烦恼执著、分别执著越深,你就越不自在。执著的范围越小,你就越苦,那就苦不堪言。能够把这些执著打破,就得大自在,所以叫解脱。把这个结解开了,脱离一切系缚,这个是般若智慧的德用,所以称他做无边光佛。

第三个德号是无碍光佛,碍是障碍,没有障碍。这小注里面讲,“体寂用妙”,这就得自在了。体是清净寂灭,体是定的,我们这个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是体,这个在定功里面讲是最深的大定,这是自性本定。首楞严定也不是修来的,真心本性本来就是一个定体,所以他是清净寂灭的。他起作用,能够变现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清净寂灭之体变现出来的。体是能变,法界是他所变出来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乃至于讲地狱、饿鬼、畜生,从哪儿来的?都是这一个定体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个作用妙啊。妙怎么说呢?就是变现出这些境界,这个境界称之为妙有。妙有不是说没有,它有,虽有,这个相有,体没有,这叫妙。相有,体是空的。所以佛家讲,“万法皆空”,这个空是讲体上说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万法皆有”,那从相上说的。体用不二,空有一如,他哪里有障碍呢!不但体跟相没有障碍,因为所有一切事相体都是空寂的,因此事相跟事相也没有障碍。这个是真相,这个是事实真相。但是我们见不到这个真相,我们现在,理事无碍还勉强可以点头,事事无碍是决定不敢同意。你说事事无碍,我们这个身体,这是一个事相,这墙壁也是一个事相,我想走过去就走不过去,它就把我阻碍住了。那怎么会无碍呢?殊不知佛讲的话是真的,我们现在这个相,这种现象,是错误的。那个真的怎么样?真的确实可以走过去,决定没有妨碍。我们世间人常讲,某人有神通。其实,神通有什么了不起,个个人都有,只是你现在的神通被你自己糟蹋掉了,不能现前了。怎么糟蹋掉的呢?还是妄想执著,还是这个毛病。为什么呢?你心里执著,这是一个墙,我过不去,那就决定过不去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嘛。你要把这个墙忘掉了,没有分别执著了,那随你怎么走,决定没有障碍,那就过去了。这些事,我们在古人传记里面、笔记里面见到很多。现代人笔记里面记到的,距离我们不太远的,像圆瑛法师,他在《楞严经》序文里面,他那个序文写的很长,叙述他一生研究《楞严》的经过,当中有一段记载着说,他曾经有一天在自己寮房里打坐,突然想到有一桩事情他要出去办去,立刻下了座,他就走出去了。走出去之后,他就想到,我房门是关的,我没有开呀,怎么出去了?回过头来再推一推,房门是关的。就是在那一刹那当中,他没有想到那个门是关的,他就通过了。通过之后才想起来,我门是关的,我没有开门,怎么出来了?回头再一看,他门是关的,他进不去了。证明了只要有一丝毫念头在,它就成了障碍了。这是一桩事情,这个事情还不希奇。更希奇的是虚云老和尚,你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那是哪一年的事情,我记不得了,我是初学佛的时候喜欢看这个东西,老和尚有一天晚上不晓得到什么地方去了,晚上要回家了。他住在山上,住在茅棚。大概是下午的时候回去,他心很清净,走到半路上的时候遇到两个人,也是同参道友,两个人打着灯笼,路上碰到了,看到老和尚一个人走路,也没有灯,天很黑,就跟老和尚说,天这么黑了,你到哪里去呀?老和尚一听这个话,天突然黑下来了。没有这个话的时候,比如他三点钟走,他始终就保持这个境界,他的境界是一片光明,天没有黑。他没有分别,没有动念头,连明暗都保持得永久。人家一提天黑了,这分别心起来了,分别执著起来了,天真的就黑了,这时阳光就没有了。这个比那个通过门还奇怪呀。所以这个有是妙有,真的妙啊。佛告诉我们,这个境界当是一片大光明。我们今天光明见不到了,是因为分别执著。到了几点钟,天应该黑了,当然就黑了嘛。这两位老法师,他们所见到的境界距离我们不远,这个不是假的,这是真实的事。这个也证实了,佛在经上讲,一切法确确实实是从心生的。所以他这个作用确实是自在的,是无碍的。

第四个德号叫无等光佛,等是等于,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这个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也有经里面不叫无等,叫无对光佛。无对光跟无等光,是一个意思,对是对待。这个德号是从佛菩萨大悲心度众生上建立的,说明佛度众生智慧能力没有人跟他相等的,等觉菩萨也不如他。这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能跟佛相等,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因此善导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常常劝勉学佛的人要相信佛的话,要依赖佛所说的教训,不要听菩萨的。菩萨所说的与佛讲的不相应都可以不听,何况菩萨以下的。善导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圆满的,菩萨虽有智慧德能,也有看错的时候。当然这是很少,但是总还有不明,没有佛这么究竟,没有佛这么可靠,一定要相信佛的话。

亦号智慧光,前面无量光讲的是真实智慧,这个地方又有智慧光,这两个重复不重复呢?不重复。一个是说的根本智、真实智,一个是说权智。权智是什么?应用在教化众生上,教化众生能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这就是属于权智,权智是帮助众生的。“除无明垢,惠真实利”,惠是帮助别人,给予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现在我们明了了,什么是真实的利益。大乘佛法是真实的利益,克实而论,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消除业障,不能帮助我们得到轻安自在,那就没有利益了。我们学佛,学得还天天苦恼,有什么好利益了。要学得一天比一天欢喜,一天比一天自在,一天比一天明白,这就有利益了,这才是真实利益。所以就大乘佛法里面,讲到最真实的利益,无过于念佛,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念。念要专心念,这个利益你才能得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还想别的,这个里面就有夹杂,那这个利益你就未必能得到了。真正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那个真实的利益你就决定得到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得大自在,得大安乐。为什么会得大安乐呢?你不迷惑了嘛。刚才说了,你样样都明了了,你过去生从哪里来的,明了了;将来到哪里去,也明了了,那怎么不自在呢!太自在了。

常照光,“寂而常照”。这个常照,浅而言之,就是时时处处事事都明了,觉而不迷,这就是常照,智慧常照。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人对事对物都觉而不迷。

清净光,觉当然就清净了,三业清净。三业是身业、语业、意业,我们现在人讲,身心清净。有烦恼就不清净了,有妄想就不清净了,有执著也不清净了。妄想、烦恼、执著通通都没有了,身心清净,这是真正的受用,真正的快乐。世间人常讲幸福,幸福在哪里?嘴皮上说说而已,谁幸福了?三业清净的人幸福,他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恐怖,这种人叫真正幸福,这是自受用。

欢喜光,这是他受用。“慈令安乐”,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自己法喜充满,也把这一分喜悦让一切众生分享,他有方法帮助别人。

解脱光,“离相普益”。益是利益,普是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自己要不著相。如果自己著相,教化众生就很累,也很麻烦。自己要不著相,那就得大自在了,对于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以最适当的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所以也称之为光。

安稳光,这个安稳“离生灭相”,这是真正得到安稳了。自己确确实实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像前面讲的无生法忍,经题里面所讲的首楞严。首楞严的意思是一切法究竟坚固,这才是真实的安稳。

超日月光,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有常光,有放光。这个常光,通常我们见到的佛的头顶有圆光,我们画佛像,画一个圆光。其实不但头顶上有圆光,他是全身都有光,这个光明叫常光。常光里面有十种功德,这十个名号都是如来的常光。他这个光明里面有这么许许多多的智慧、德能、功德,都在这个光明之中。这个后面两种是放光,放光必定是为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而现的。所以放光,他有特别的因缘。佛光放出来之后,不是日月光明所能够比的,这前面说过了。

末后叫不思议光。这个不思议,里面含的无量功德,不可思议呀。无量功德不可思议,就难讲了,古大德把它归纳为五点,五种不思议,我们也把它节录在下面,提供大家做参考。这是特别指的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第一是

横超三界不俟断惑。

这个不思议,诸位要知道,诸佛放光都是有缘的,没有缘不会无故放光的。阿弥陀佛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缘最深,那么换一句话说,阿弥陀佛这个放光,跟常光几几乎乎就分不开了,因为他不是偶然放,他是常常放,常常放,跟常光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哪个地方有人念佛,佛光就注照在这个地方。佛光虽然注照在这个地方,你不能感觉。你为什么不能感觉呢?是因为业障太重了。所以你念佛,如果诚心的念、专心的念,不要多,六个月,我跟你讲的都是真话,要是专心念,一切通通放下,专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六个月,就会感触到佛光,很明显。你会感触到,你自己念这一句佛,跟佛的光明能够融洽在一起,就能接上了。事实上,本来这光光就是相融的,但是因为你有很重的业障,你不能体会,你不能发现。事实上确实像这个烛光跟灯光是互相照的,但是你不会感触到。你要是依照这个经典的方法,老老实实认真学,六个月就能够感触到。所以这个法门真快呀,其他法门确确实实没有这么快。这个法门能感触到。那么,我给你讲了,你从今天起天天念叨,哎,我念阿弥陀佛,我想着阿弥陀佛的佛光,那到六个月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呢?我再告诉你,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你这个妄念是个障碍。这个念头也不能有,自然感触到。好像我们念佛,我们求一心不乱,你这一生一心不乱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呢?“一心不乱”那个念头是个妄念,这个妄念掺在里面,怎么可能得一心不乱呢?求一心不乱,那个一心不乱念头都不要,自自然然才能到一心不乱,所以是一个妄想都不能夹杂。你还夹杂很多的妄想呢,那就很难成就了。所以要专、要纯,才能真正感触到。这个不可思议呀。其他大乘法门一定要断惑,就是见思烦恼要断,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个法门不要断,只要念到跟阿弥陀佛光光相应,那就往生了,不断就行了。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把烦恼压住,我们这个心里头没有别的妄念,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只有这一念,用这一念伏一切妄念,这一念真有力量,叫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现行,这就功夫得力了,有这种功夫就决定得生。这个不可思议呀,比起其他大乘法门容易太多了。因为其他法门,要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这个法门伏烦恼就行了,伏跟断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第一个不可思议,横超三界。第二个,

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

其他大乘法门里面修,我们以圆教为例子,真正证得初信位了,圆教的初信在断烦恼上说,跟小乘初果相同,但是智慧功德小乘须陀洹不能够相比,他的智慧高。从初信到七信,还是在凡圣同居土;七信到十信,他在方便有余土。到初住以上,这才入实报庄严土。他是慢慢往上升的。西方极乐世界不如是,一生一切生。我们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西方世界有阿罗汉,西方世界有许多大菩萨,阿罗汉住方便有余土,这些大菩萨住实报庄严土,我们一到西方世界统统都见面,统统都在一堂。他的四土是在一起的,不是分开来的,所以一生一切生。这个是十方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这种事情的,唯独西方特别。所以下下品往生与上上品往生有什么差别呢?说实在话,没有差别。但是在其他世界,那就有很大的差别。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在凡圣同居土,这个世间有很多阿罗汉,我们见不到,他们住的是方便有余土。有许多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人家住实报土,我们也见不到。西方世界是天天在一起,这个不可思议。他不是渐进,他没有渐进,一生就是一切生。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管你的功夫怎么样,只要你到达那个地方,等于是四土同时都得到了。这个不可思议。第三,

但持名号,不假方便。

这是讲他修行的方法不可思议。就是这一句名号。假是假借,不必假借其他的方法来帮助,就这一句佛号,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就有这样不思议的成就。所以念佛人不必参禅,也不必持咒,什么都不必。有很多念佛同修,家里面有人生病了,要念念《地藏经》,给他回向,这都叫夹杂。这借其他方便法了。真念佛人要不要了?不要,就一句佛号。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面,就包括地藏菩萨。你念地藏菩萨名号不包括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名号包括地藏菩萨。所有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统统在这一句佛号当中,所以一念一切全部都念到了。你念这一部《无量寿经》,或者念这一部《阿弥陀经》,这一部经里头包括《地藏经》,也包括《金刚经》,我们中国人常念的,也包括《药师经》,什么经都包括在其中,念这一部全都念了,大藏经都念了,一部经都没有缺。你念其他的经典不能包括,念这个经典能包括了。这是不思议经,知道的人很少啊,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慌了。有病赶快找药师佛,超度要找地藏王。唉呀,好像把职务都分开了,没有想到念阿弥陀佛会这么灵光。你念阿弥陀佛,你有事情,那些菩萨来帮你忙,主动来了,不要找他,他自己来了。你这心地杂乱的时候,你找他他未必肯来,这个要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第四个不可思议,就是时间短,不要很长:

一七为期,不藉多生时劫。

这个不可思议,这讲时间上不可思议。《弥陀经》上讲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无量寿经》上也讲七天。可见得这个法门的修学,短时间能有成就的。而我们看到,不是看过去,就看现在,很短时间念佛成就的,确实有人。我上一次到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新加坡有一个老太太,念佛半年往生了。他预知时至,他没有生病,走得那么自在。他学佛是学了很多年了,但是不知道念佛。人家把念佛法门介绍给他,他很欢喜,就接受了,死心塌地就念佛,念了半年就走了。不可思议呀。所以这个法门修学,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人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成就。其他法门时间要长,这个法门时间短,容易成就。第五个,

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弥陀名号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大家都赞叹的,大家都受持的,而且每一尊佛都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欢喜的。你不念阿弥陀佛,念某一尊佛,某一尊佛固然也点头,“唉,可惜呀!”还叫可惜。这是事实,这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这是不思议里面略说五种,这五种功德,真的是学佛的同修,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都受用不尽。我们要想得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得佛菩萨保佑,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个修法,才能真正得到。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经文上,“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这个经文里面有很多的意思,特别是他表法的意思。我们看这个注解里头:

相继一劫——此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名号同者,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是故同名不可穷尽,

这个是就事相上来说。事相上来说,是大势至菩萨叙说他自己修学的经过,生生世世都有师承,都有老师。这个缘太殊胜了,十二如来相继出世,他都遇到了,都侍奉佛陀,所以他的成就就不可思议了。这是从迹象上讲。从表法上讲呢,

表行者十二时中,不念世间尘欲,念佛无间,

我们要特别重视的,是这个意思。他为什么不说十三佛,为什么不说十一佛,要说十二呢?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大势至菩萨过去修行,决定不止承事供养十二尊佛,决定不止。那么说出这个,他有表法的意思,说明我们念佛人,这一句佛号是决定不能间断的。十二代表十二个时辰,一天到晚不能间断。为什么呢?这一间断,你就会打妄想,你就有妄念。这个妄想是什么呢?妄想一定是世间五欲六尘,就想这东西去了。诸位要知道,想这些东西,是在那里制造六道轮回。所以,你为什么不能脱离轮回?天天在制造,天天在加强,你还能出得去吗!你出不去呀。佛今天教我们,我们念念念阿弥陀佛,不念世间五欲六尘,与世间五欲六尘逐渐逐渐疏远,与阿弥陀佛是一天一天亲切,这样自自然然就脱离了。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这个佛号决定不能间断。当然,要保持二六时中不间断,那是功夫啊,这是真正的功夫。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很容易间断哪,一定要提醒。那为什么会间断呢?要追究起因素,还是烦恼习气太重了,对于净土、念佛,还是相当的生疏,所以常常会间断。我们知道这个原因,要想方法把这个因素消除。如何消除呢?首先,对西方净土要有真正的认识。你认识得越清楚、越真切,你信心就具足了,愿心就坚定了,你非去不可啊。为什么呢?我了解,我清楚,我明白呀。对于这个世界要清楚,这个世界什么状况,了解了,我不想在这里再住了。那个地方我也清楚,我明白,我很想到那里去,你才真去得了,这个地方才真正放得下。真放下了,那么你念的这个心就恳切了,你念的这个佛号能真正生欢喜心,才会相应,才会不间断。现在用念佛机、用录音带,这是提醒你,这是靠外面的力量,这不是自力,是外面力量帮助你,提醒你。大众在一块儿共修,好处也在提醒自己。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容易懒惰。大家在一块儿修的时候,依众靠众,这是共修的好处。可见得他的根本还是对于西方世界真正的明了,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说真正明了,那就必须深入经藏。这个净土三经是整个经藏的纲领,是整个经藏的精华。但是这个三经要彻底透彻,那你对于大乘经论不熟,那很难。大乘经论要熟,不但要熟,还要真修。熟是教上的明了,自己真修那是境界上的透过,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对于念佛,一句佛号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方法,可以能够帮助我们做到的,做到念佛不间断。

又表转凡成圣,转妄想成佛德也。

这个十二如来,也代表这个意思。刚才我们说过了,这个十二如来是代表性德光明的,这个十二类的德能。我们常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熟了之后,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转凡成圣了,就转烦恼成菩提。菩提是福德。

这是把他修学经历的老师为我们介绍出来了,我们知道他有师承,他的这个修学成就是可信的,是值得赞叹的。那么佛教他什么方法呢?这就非常重要了。这是底下这一段: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是把修行的方法名称说出来了,教他是“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称,大乘经常讲无量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话的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心清净才叫正常的享受。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三昧的境界,所以称之为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是因,三昧是果。

念佛有事理,

就是有事念,有理念,这是方法不同。其实方法很多,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事理两大类。

事念则一心忆想。

我们心里面常常想佛,想佛,想法也很多:想佛的相好,佛的相好很多,从前祖师大德常常教给我们想佛的白毫。因为佛的相太好了,也太多了,想不出来,想一个。相当中想一个白毫,常常想这个。想一个好想,想多了就分心了,不好想了。或者想莲华,佛脚底下踩的是莲华,或者座上的也是莲华,想这个华座,这也是一个方法。我们现在经读的多,经读的多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忆想。我们可以想佛的发心,像经上讲的世饶王,亲近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佛面前闻法、开悟了,把王位舍弃掉了,跟着佛出家。想他的发心,想他的修持,想他的大愿,想他的四十八愿,想他接引一切众生,就是教化众生种种功德,就想这些。这个都是属于事念。所以经典要熟,熟了,就能够自己有妄想的时候我就想佛,用想佛来把妄想换掉,我想这个。不想的时候,我就念佛,念佛的名号。忆佛、念佛,这个里头关键,最重要的那个字眼,就是“一心”,这非常非常重要。你忆佛、念佛了,有没有效果,就看你是不是一心。一心忆念,那个效果就非常显著。如果是杂心忆念、乱心忆念,那效果就很差了,那只是在八识田中种的善根,要想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那不可能,因为你的心杂乱。所以这个一心非常重要。这些属于我们今天所用的一切方法,忆佛也好,念佛也好,全是事念,都是在事念。什么叫理念呢?理念是要与心性相应。理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是一切万法之理体。我们要知道,但是现在做不到。什么时候我们就会从事念变成理念呢?我们由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头有事一心不乱,那还是事念。念到理一心不乱,就从事念变成理念了。那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理念了。心没有开的时候是事念,心开了以后是理念。心开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在菩萨位次来讲,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从初住一直到成佛,有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念佛是理念,无论他是忆佛或者是念佛,统统属于理念。所以这个理念跟事念我们清楚明了,不着急,我们一定是从事念会到理念。

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为念佛。

这是先把念佛这个两大类说出来了,然后再依照《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念佛有四种方法,四种念佛。这个四种就是四大类,就是实相、观想、观像、持名。

念佛有四:一、实相。念自性佛。二、观想。如十六观,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大势至菩萨在历劫修行之中,老师教导他修学的方法,这就是念佛三昧。念佛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这个四大类。这个四大类当中,第一种实相是属于理,其他三种都属于事。前面跟我们讲的,有事念,有理念。理,如果不入这个境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不能不知道。这个地方简单跟大家报告的,实相是“念自性佛”。这个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就是佛。怎么个念法呢?这个念不是口念,也不是心里想,口念心想都是属于事。离开心想口念,我们就不知道怎么个念法了。实在说,这跟禅家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也是同一桩事情。换一句话说,就是对于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实地明了,这就是实相念佛。可见得,这个实相念佛跟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名字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参禅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念佛由事念念到理念,这是菩萨给我们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的时候,就是实相念了。

第二种,观想,这也是念佛法门里面重要的一个方法。古时候用这个方法的人很多,大概在佛的像法以后,用这个方法的人少了,这在我们中国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事实。为什么少了呢?因为这个境界太微细了,我们凡夫心粗,粗心大意,佛的这个境界想不出来。虽然是依照经上去想,也想不出来。这个十六观,从第一到十六,每一观都非常殊胜,而且是一观比一观微细。以这个第一观,“落日悬鼓”,这个可以说是十六观里面最单纯的,我们从表面上来看,也是最容易的,那么诸位如果试试学学看,就知道不容易。这个观是观太阳下山,落日的时候,太阳下山,红红的太阳像一面鼓一样,悬在西方的天空里面。我们张开眼睛,这个现象,这个太阳在眼前,看得清清楚楚。闭上眼睛,这个现象也在眼前。无论在什么时候,房子里面也一样,张开眼睛看到太阳,闭着眼睛也看到太阳。你们就试试看,什么时候你能够观成。如果这一观观成了,你也决定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问题,一定得生。很不容易,很难哪。这个境界在面前,那观想真正成功了。第二观是观大海结冰。这是观什么呢?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是沙土地,西方极乐世界的地是琉璃地。经上常讲的琉璃,琉璃是什么呢?我们中国人讲的翡翠,就是绿色的玉,这是玉里面最好的。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的。我们说翡翠,跟西方世界琉璃只能够说相似,有一点像,实际上人家那个地方的琉璃,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没有法子跟人家相比,所以观这个大海。海水是蓝色的,海水结成冰,就好像是琉璃地一样。这一观要观成了,你看任何地方的地面都是琉璃地,那就观成了。你还看到这个地是磨石子地,不行,你这一观没成功。往后那个观,就是太微细了。这两观比较单纯,都不容易,何况微细。所以自古以来,有读诵《观无量寿经》的,有讲解、研究《观无量寿经》的,依照《观无量寿经》修行的很少见,非常非常的稀少。这里说的“如十六观”,这个《十六观经》,从落日悬鼓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属于观像念佛,那不属于观想。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所以,所有念佛的方法可以说都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我们这个持名,念名号,也是《观经》里面的一种方法,第十六观。经上的重点,就是教我们想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所以叫观想。这个方法的特色,也就是用这个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取而代之。我们凡夫会打妄想啊,叫你不要想别的,专想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想成了,西方极乐世界就现前了,这就能得往生了。这是观想的方法。第三种,

观像。

像就是佛像,泥塑的佛像也可以,木头雕的也行,金属铸造的,金银铜铁都可以。还有画的佛像,用纸或者用绢,都可以。现在印刷术发达,我们印很多的佛像。观像是什么呢?就是天天看佛像。你不要看别的,专看佛像,把佛的相好印到我们自己八识田中。这个观像念佛,总得要有一点福报,没有福报这个法门修不成。为什么呢?你家里至少要有一个佛堂,要有很庄严的佛像,你不需要工作,有人伺候你,你才有时间观佛像嘛。你又忙着工作,离开佛堂了,佛像就没有了,那你这个功夫就中断了。所以观像念佛是不能离开佛像的,那么你一天至少看佛像要看八小时,所以我说,要有相当的福报。没有福报,这个很难修。所以,

观彩画塑铸之佛像,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

我们这个佛堂,是讲经的一个道场,不是佛七的道场。真正念佛堂里面的布置,不是我们这个布置法。我们是在这个时代,台湾虽然说是很富有,我们图书馆的确是很穷的。在台湾比任何一个道场,都比不上。别人道场殿堂都很多,我们就这么一块小地方,所有一切活动都挤在这个地方,所以不是一个正规的念佛堂。正规念佛堂供的佛像,主供的佛像是供在一边,四边都有西方三圣,叫你在念佛的时候绕佛,无论看到哪一边都看到佛像。所以持名里面也有观像念佛的作用,就是佛像始终不离开我们的视线。这是念佛堂里面的布置。

第四种,持名念佛。

就是我们现在执持名号。

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持名念佛,这个三句是非常非常重要。你这一句佛号,念的能不能得力,得不得受用,关键就在这三句。其实这个三句,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净念相继”。如果怀疑,用疑心来念佛,这个心不清净,那不是净念。如果夹杂,你的心也不清净,也不是净念。这个净念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佛号一句接一句,不间断。所以此地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这个是持名念佛的秘诀。

这个四种念佛,不仅仅是自古以来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看到的,几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几乎都是以持名这个方法摆在第一。那我们要问,为什么呢?因为持名跟实相念佛相应,所以这个持名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为什么?诸位要记住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的事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观想念佛,很不容易想成啊,这想成功了,想成功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功夫要往上提升一层,还得要把这个相去掉。这个相好不容易想成,想成难,然后你把这个相去掉也难。为什么呢?印象太深了,去掉难哪。为什么要去掉?因为相是虚妄的,不可以著这个相。由此可知,现在著相修,是个手段,到达极乐世界,这个东西就不要了。那么诸位想想,你说是把那个相丢掉容易呀,还是把名丢掉容易?两者比较,名丢掉容易。那名是假名嘛,不喜欢就另外换个名字。现在世间人常常改名字。名容易,相比较难。这就说明持名跟实相接近,所以诸佛如来都劝人用持名的方法来修念佛三昧。念佛的方法再多,也不外乎这个四大类,所以四大类就包括一切念佛的方法了。

录自净土法门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阿弥陀佛       十二名号)(五明学佛网:阿弥陀佛       十二名号)  

 大寂尼师:诸佛赞扬阿弥陀佛名号的远因 

 大寂尼师: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 

 傅味琴居士:阿弥陀佛圣诞开示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临终关怀 

 净界法师: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上师阿弥陀佛修 

 张秉全居士:一句阿弥陀佛,成佛有余。 

 张秉全居士:释迦本师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吗? 

 梦参法师:用普贤十大愿念阿弥陀佛 

 梦参法师:念阿弥陀佛要这样念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于东林寺开示:用普贤十大愿念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