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把教育丢了,修的是经忏佛事


   日期:2012/6/13 1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把教育丢了,修的是经忏佛事

 

    自净土法门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64集 2012年6月6日讲于香港

 

    “一、不杀生,止前杀生之恶行,当行放生之善。”

    过去没有学佛,不知道。不知道事实真相,不了解因果报应,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伤害了很多众生。这现世报,死了以后,三途地狱,要受苦报;三途地狱受完之后,再回到人间,要还命债。安世高是个大修行人,是个修行有成就者,在中国还做了两次示现,还命债。是过去生中他误杀了两个人,不是有意的;这一生当中还命债,也被人误杀。为我们表演,“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那么于此可知,我们这一生,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因果,绝对没有偶然。所以在这个世间,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事实真相。尤其不能杀生,杀生造短命的果报。“当行放生之善”,不但不杀生,要有慈悲心,救护一切苦难众生。这些动物被抓到了,被捕捉到了,在市场里面去卖,人家买去宰杀,接着把它吃掉,我们有缘遇到了,看到这个捕杀的动物,很活波,可以能活的下去,应当发心把它买下来,放生。你买下来放生,它感恩你,它将来也会报答你。你遇到灾难的时候,它会救你。这种事情,史书里头有很多记载,不是假的。

  “二、不偷盗,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

    过去不知道,不了解道理,也不知道有因果报应,做了这些错事。现在明白了,再也不造偷盗的行为,连盗心都不生了。盗心是什么?占便宜的念头。现在人常讲:钻法律的漏洞。比如纳税,纳税是每一个人民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纳税的人总希望少纳一点,找法律的漏洞,尽可能地少纳税。那么这个心就是盗心。盗谁的财务呢?盗国家的财务。这个严重。那这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全是你的债主。你什么时候能还得清?所以偷盗,偷盗一个人的财务容易,你只有一个债主;你要偷盗公共设施,那个麻烦就大了,那多少债主?这个财务是属于市政府的,比如市政府设施的,公共的,比如电话、电话亭,公共的,政府设施的。这个是属于这一个都市人民的,你要把它偷回家去了,那么全市的市民都是你的债主,还不清!这个帐要会算。如果说是国家的设施,那个麻烦就更大了,你要偷盗的话,全国人民都是你的债主。万万不可以有这个念头。

    那最严重的呢?最严重的是三宝物。为什么?三宝物它没有界限。十方三世,一切出家人都得受用。那么你要是盗三宝物,佛说了,“五逆十恶“,佛可以救你;盗三宝物,佛不能救你。为什么呢?十方一切出家人都有份,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这算不清,这帐没法子算。所以三宝物是决定不能动心。盗三宝物,果报都在阿鼻地狱。地狱出来之后,生生世世哪一劫你才能把这个帐还清?这个是最可怕的事情。《地藏经》上讲的很清楚。

    可是今天,佛法衰了,盗三宝物的变成了家常事了。没有人懂这个道理,没有人懂得这个因果,没有人知道这个报应可怕。这些遇到有缘的时候,我们今天碰到这段经文,这就是有缘,一定要讲清楚,要讲明白。讲清楚、讲明白,我们的责任尽到了。那么他是不是听得懂是他的事情,他听懂了能不能去做也是他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必理会,不必放在心上,我们的责任尽到就是圆满的。不但不可以占别人便宜,而且要发心。

    “当行布施之善。”

    这就是遇到有困难的众生,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这些年,地球上的灾难频繁,也有很多信息,劝导我们要准备一些粮食、准备一些水,怕的大灾难的时候,吃的东西没有了,这个是救命的。有些人在做,做的人都是为自己。为自己你储存这些粮食、储存这些资源,你能享受到吗?在我想象不可能。为什么?到那个时候,大家没得吃、没得喝的时候,看到你家里有,一定到你家里抢你,你就是被抢劫的对象。还不如没有,没有还没这个事情。那准备怎么个准备法呢?要准备救人,不要准备为自己,那就没事,那大家都欢喜你,不会伤害你,你是大家救命恩人。所以我们这个澳洲净宗学院,我现在很少去了。那边同修打电话告诉我:要不要准备?我说准备总是比不准备好。我说:你准备救多少人?他说:一百个人行不行?一百个人灾难就来了。一个本身是你自己家里,所有目标都对准着你。他说:那怎么办呢?我说至少你要准备能救一万个人,这是最低限度。大家会爱护你、会保护你、会感恩你。我们自己家里不到一百人,钱不要留,留钱没用处;要准备粮食,要准备生活必需品,这种资源,至少要能救一万人。我附近的一个村、一个镇,我通通都能够帮助他,这一个镇的人都保护我,都能团结起来,这样就对。能够救五万、十万最好。至少要有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至少居住的这个小镇,你都能照顾到。这就是对的。决定不要想到你一家人,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不如一切都不要。所以“布施之善”,布施有时候也不善,必须要认识清楚。这要智慧。

  “第三,不YIN欲(不邪YIN),止前于非妻妾YIN欲之恶行。

  ”YIN欲,古人有一句话说,“百善孝为先,YIN为万恶首”。一切恶念、恶行的根源就在YIN。我们读历史,多少朝代末代帝王因YIN欲而亡国。不但中国如是,外国历史上也有这些记载。只要这个国王好色,他决定不会得善终,国破家亡。这个多可怕。世间人犯了这个毛病,会倾家荡产,也会造成家破人亡。这不是好事,必须要把它禁止。佛法里面对出家人完全禁止,对在家人止于妻妾,这是佛法的慈悲。因为一切众生的执着,第一个就是情执,这东西最难断。情执断了,才能证阿罗汉果,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一条是六道轮回的根。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不能超越;只要有这个念头,念佛不能往生。它是一条非常坚固结实的绳索,把你绑捆在此地,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这个利害得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把这个念头放下,“当行恭敬之善”。中国古人,教人一生行诚敬,真正尊敬。佛法亦如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教诫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那么现在学佛难,难在哪里?是真难。对于经教真正研究的人少了,讲解的人不多。学佛的人凭着一腔的热情,对于教理不明白。经能念,不懂意思,没有办法把经典的教训落实在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所以,佛法的的真实利益他没有得到。这是今天的佛教困难之处。

  我们常常在呼吁,希望回归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一天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这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要细心去想想。佛法是教育,人是教得好的。如果我们把教育抛弃了,问题就来了。佛法本身确确实实是教育。今天把教育丢了,修的是经忏佛事,有没有作用?如果明理,修它有作用;如果不明理,跟着别人学,所谓依样画葫芦,这个不行。为什么?有口无心。依照佛门忏悔的仪轨,在佛前痛哭流涕忏悔,好像是真样子;理不懂,忏悔完了,坏事还是照干,那有什么用呢?这就什么?有口无心,有行没有理,不懂道理,这收不到效果。包括现在我们所谓早晚课程,有很多在家学佛的,早课、晚课都念经、念咒,一生当中都不缺课,很精进,我们看到也赞叹,而实际上呢?实际上得的利益很少。什么原因?就是有口无心,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无论是念经、念咒、念佛,“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心在里头,没有诚意在里头。真正有诚意,那一句佛号与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前面我们学过,管用!一句佛号抵得普通人念十万声佛号,都比不上人家一念佛号,他一念有真心。所以,用真心重要,用妄心的不行。用妄心念十万声佛号不如用真心念一声,他是真的。你不是真心,你是虚妄的,做再多也枉然。真心就是真诚心、至诚心。每天早晚拜佛我用真心,待人接物又用妄心,这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佛法说的“一真一切真”,待人接物要用真心。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处事待人用真心,一心无二心,这个心念佛管用。经上讲的,一天只念十声佛号,你都能往生。为什么呢?你是真的,经上讲的清楚。这个是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接着下面,口有四业。你看,口它多出一业。为什么呢?口业它最容易造,所以佛说了四条。第一个,不妄语。妄语是欺骗别人。“止前虚言诳他之恶性”。这叫我们把妄言断掉。妄言是虚而不实、假话,诳是骗人。那现在这个虚言诳他的行为,在这个社会上非常普遍。干什么都是假的,包括我们日常必需品。饮食、医药,都是假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经忏佛事)(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经忏佛事)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