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要修福首先要降低欲望


   日期:2012/6/15 9: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要修福首先要降低欲望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端心正意』,「指正心诚意,善护己念,远离三毒,不思邪恶」,从这里看起。这是佛告诉弥勒菩萨,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大家,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些开示就好像是为我们现在人说的一样。要端心正意,不为众恶,这就是大德,我们讲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正心诚意。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古圣先贤就教导我们这些道理,《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里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端心正意不容易,它先决的条件是要格物。物是什么?欲望,物欲。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欲望放下,因为它是一切恶业的根源,只要有欲望,哪有不造罪业的道理?所以古圣先贤把修身、积福,第一个条件就是放下欲望,纵然不能放下,也要把欲望降低,你才能修福。

 

  今天这个世间,圣贤的教诲没有了,佛菩萨也没有人相信,所以对于欲望可以说是已经没有底限,也就是欲望在膨胀,造成身心种种病态,这苦不堪言,同时也造成地球上这么多的灾难。这从哪里来的?全是欲望膨胀产生的现象。「格物」这两个字就非常非常重要,格物是自己跟自己奋斗,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能把欲望统统放下,这个人就可以成圣成贤,学佛就能成佛、成菩萨。这个东西是大害,没有好处。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给我们做出的榜样,都是把这些欲望看得很淡、很轻。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他日常生活确实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放下了,他的生活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经典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一次人家看到他有忧愁、他有烦恼,一次也没有,也没有这个记录。人家为什么能过这种快乐幸福的人生?就是没有欲望。

 

  所以欲望给人带来的是烦恼、是忧虑,现在人讲是紧张、是压力,这是现在人的术语。这样的生活,纵然地位很高,拥有很多的财富,他生活得不快乐,依然生活在痛苦的世界,远远比不上所谓贫而乐。贫而乐是谁?圣人,孔子、孟子、颜回,那都是贫而乐。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值得我们去思惟。我们这一生是做一个快乐明白人,还是做一个烦恼胡涂人?那些大富大贵是烦恼的胡涂人,这在经上讲的,这是花报。果报呢?幸福明白人来生生天堂,他要念佛他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作菩萨;那胡涂人呢?烦恼胡涂人来生堕三途去了。这是这段经文里面讲的五痛五烧,五痛是花报,五烧这个烧是地狱,它代表三恶道。所以想想这个就太可怕了!「降化其意」,降是降低,降低欲望,要把欲望化开,彻底给它放下,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做到端心正意。欲望没有了,智慧就生起来,所以格物下头是致知。人有智慧才有诚意,有诚意的人一定有智慧,没有诚意的人,换句话说,他有烦恼,他没有智慧,统统有连带关系。有诚意的人心就正,正是什么?没有邪念,没有妄念,这样才能够端心正意。

 

  所以这里底下接着「善护己念」,这个念是正念,护自己的正念。远离五毒,现在三毒要加两个。为什么?我们愈想愈可怕,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可是慢跟疑带给我们现前的灾难太恐怖了,傲慢是心不平,感应的是地震,怀疑更可怕,它感应的是大地松散了。我们在《地藏经》上念的「坚牢地神」,地是我们一切众生所依靠的,它坚固。现在的地不坚固了,松了,那就很容易往下沉,所谓地陷了。地为什么会陷?疑心、怀疑所感的。山,山会倒下来。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什么都不相信。所以信,世出世间圣贤都把它摆在第一位,它太重要了。你看净土头一个就是信,信、愿、行。《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得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就是说它能生一切功德,这称为功德母。不信,麻烦可大了。中国过去这些读书人,把这个字看得很重要,「人无信则不立」,人要没有信心,你不能立足于社会,把这个字看成这么重。它是五伦里的一个,五伦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现在这五个字全都没有了,「仁者爱人」,现在的人不自爱,他连自己爱护自己都不懂得,他怎么会懂得爱人?为什么我们生在这么一个苦难的社会里头?这个时代就是五伦没有了,五伦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这个关系没有了;五常没有了,四维八德没有了,社会都乱了,地球灾变异常。

 

  今天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在寻求怎么来拯救社会、拯救地球。只有像孔老夫子那样的心态,我们才有下手之处。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祖宗,不相信父母,不相信老师,对于圣贤佛菩萨更不用说了,完全斥之为迷信,这就该受苦、该受难。孔老夫子一生的态度,这是中国大圣人,外国人也尊敬他,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一生,我们可以说做人的态度,基本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就八个字,夫子信心具足,相信自己、相信父母、相信圣贤,这信心十足,喜欢跟古人学。现在我们古人东西都不要了,要新奇的东西,奇奇怪怪的东西,麻烦在此地。夫子老实,一生述而不作,没有创作、没有发明;现在连幼儿园,上幼儿园老师都要教小朋友要创新,你看看。创新,那都是些稀奇古怪的,都是对自己有害的,对别人有害的,对地球有害的,他创这些东西出来。我们也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本质都好,「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都好,被教坏了。想想中国古代的教学,确实都以孔子做为标准,「信而好古」,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创新的这个念头,没听说过。旧的东西你都不了解,你怎么可以创新?中国有一句老话讲「推陈出新」,你了解旧的东西,你才有能力创新;你对旧的东西一无所知,你创那个新,那个新决定是有害的东西。这个成语里头含义很深。

 

  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自信心,回过头来相信自己。自己是什么?儒家讲的本性本善,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要相信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人人是佛,你是佛,他是佛,我也是佛,本来是佛。那我们要回头想想,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经教里头讲得很清楚,迷了本性。破迷开悟就回过头,就成佛了,迷而不觉这就变成凡夫,这么回事情。虽变成凡夫,自性没有失去,本善没有失去,只是迷了,它不起作用。我们对于这桩事情要能够相信,那就有救了。我们这一生,人生第一个目标是什么?是要把我的本善找回来,是要把我的佛性找回来,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头等大事。那现在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从哪里找起?从降低欲望、放下欲望,从这儿开始。这个欲望里头,细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七情五欲,佛家讲情执。情执是七情,五欲是七情里面有个欲,这个欲又分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生活不能没有,一定要知道适可而止,过得去就行了,不能有贪心,更不许可有贪而无厌,那灾难就现前了。所以大乘经教里佛常讲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要远离。不思邪恶,没有邪思、没有恶念。

 

  又义寂师说:「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义更深。」这个意思深了。前面我们所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常说的,说的是人道,没有离开我们人,义寂的说法提升了,提升到大乘。「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这是大乘佛法它的标准。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直趣菩提这是大乘菩萨心,所谓发菩提心。我们在最近这二十多年,讲菩提心都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端心用这个标准,这是大乘菩萨,这是专求佛道。在我们净宗,一心专求净土,亲事弥陀,以这个为端心,你就决定在这一生成佛,不求余事这叫正意,就是没有其它的念头。所以这个意思深!唯求菩提也就是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就决定求佛,我这一生要成佛,因为我本来是佛。对自己有信心,对佛菩萨有信心,遇到这个法门,对这个法门有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除了作佛之外,作菩萨我不甘心,作辟支佛、作阿罗汉那我更不要了,余无所求,那人天福报更低,统统放下,这个意就正。儒家讲诚意,诚跟正的意思是一样的。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为众恶』,那肯定的。我们讲的「众恶」,就是现代人从大乘经上所看到的,现在人造的杀盗YIN妄酒,这干的事情;念头,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疑;情绪,怨恨恼怒烦,这十五个字。我们冷静看社会,看一切众生,谁不在造?大家都把这个当作正常,认为都是应该的,毫无节制,普遍在造作,不知道现在灾难是因为这个起因的,果报已经现前了,现在觉悟还来得及。觉悟之后怎么办?说个老实话,觉悟之后唯有念佛可以救。为什么?念佛是正中之正、善中之善,除念佛之外没法子,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端正身心确实就是老实念佛,自然不为众恶就是放下万缘。故云『甚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至高无上之德称为大德。今天学佛的人很多,修净土的人不少,几个人真修?也许我们自己都认为我是在真修,那你就得要问一问这十五个字有没有?你还有没有杀盗YIN妄酒,干这个事情?你起心动念有没有贪瞋痴慢疑?每天情绪发作有没有怨恨恼怒烦?如果有这个东西夹杂,就不是真修。念佛是大德,这些东西夹杂在里面把你这个大德都破坏了,佛是念了,没有德。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多多去看看,慈云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注疏,后面念佛人一百种果报,就好好看看这篇东西,这篇东西我们可以把它印成单张来流通。我们念佛在一百种果报里头自己好好去想想,一百种我会得哪一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