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华山思过崖:落实佛的教育,从吃饭开始


   日期:2009/5/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昨天看碟片的时候,看到‘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不了,滴水难消。”,知道三心是贪嗔痴,但仍然不明白五观的具体内容,于是开始搜索。找到了下面这个文章。

“佛教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文化,它对我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详尽的论述,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仅就饮食方面而言,佛教也有一套完整的饮食理。作为佛弟子,明了佛教的饮食观,对我们培养慈悲之心和促进道念增长很有帮助。本文现拟就佛教饮食观分述如下:

一、佛教提倡清心素食。作为一个佛教徒,(特别是出家人)戒杀素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佛教之所以提倡素食是出于以下理由:

(1)培养慈悲心。佛教认为,食肉即是杀生。虽然食肉之人没有亲手杀生,但由于他们的食肉,导致了屠者多造了杀业,从而也间接犯了杀生戒。《沙弥律仪》云:“或自杀、或教他杀、见杀随喜,均犯杀生戒。食肉之人,亦复如是,若人食肉,即是断了慈悲心。”因为凡是有慈悲心的人,都是使一切众生和睦共处,不相侵害。而食肉的人却使一切众生相互结怨,不得安乐。食肉之人不仅断了慈悲心,他们与道相违,防害道业,虽百千劫修道,却一事无成。而人若食素,不仅可以使人不造杀业,而且能够培养起我们怜悯生灵的慈悲之心。

(2)免造恶业。素食不仅可以使我们培养起慈悲心,而且可以使人远离恶业。如前所述,若人食肉,即是造作了杀业,同时也是为自己种下地狱的种子,来世不但会受到短命的苦报,而且还会在地狱中受诸苦难。苦报受尽,转为人身,还常遭受贫穷冻饿,相貌丑陋,身体残疾,常为人轻贱等果报。

食素则是间接的放生,放生之人,将来会得到诸种善报。现世放生,来世可得长寿的善报,而且生富贵之家,容貌姣好,受人尊重,因此,素食是使人远离恶业的最佳途径。

(3)远离怨怨相报的回圈。若人食肉,则会引起永无休止的怨怨相报。因为我们啖食众生之肉,会使众生生起怨恨之心,将来众生也会以此相报。若人啖食众生之父母子女,众生也会以啖食其父母子女相报复。不仅如此,有的众生有可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兄弟,若食其肉,无异于自食其六亲眷属。《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以经云,食众生之肉,实即食自己多生多劫之父母兄弟,明白此理,我们又怎能忍心为之。

不仅杀食人之父母会引起众生的憎恨,食自己多生之父母,亦会引起他们的怨恨,将来他们会以同样的手段相报偿,如此怨怨相报,生生不已,实可悲哀。只有食素,我们才不会造作恶业,最终才会跳出怨怨相报的因果回圈,从而使自己清心寡欲,增进道心。

二、佛教主张饮食调和。对于出家人食素,要不要吃得六味调和,香甜可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主张出家人的生活应尽量可口一些,以滋养色身,成就道业;也有的人主张,出家人应当远离美味佳肴,以食粗饮淡度日,以防贪心生起。其实,从佛教诸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是赞同佛弟子食六味调和之食,只不过是反对佛弟子一味地贪求美味而已。

我们都知道,每天中午,出家人在念诵供养咒时,都会唱言:“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其中“三德六味”即是在告诉我们作为供佛和僧人的饮食,一定要六味俱足,方为合法,否则便是对佛和僧有失恭敬。

所谓“三德六味”即是清净、柔软、如法三德,淡、咸、辛、酸、甘、苦六种味道。若厨中之人,备办僧人之食,能够拣择干净,便合于清净德;食物若能精细甘和,便合于柔软之德,若能应时置办,制造得宜便合于如法之德。对于“六味”,紫柏大师在其《示厨》一文中指出:“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脏腑之热,故味啬者为苦。”

紫柏大师认为,寺中饮食应按“三德六味”之理来备办,以使三德俱足,六味调和,令诸佛菩萨及大众僧伽生起欢喜心。紫柏大师在《示厨》中云:

“三德无阙,六味无私,此等饮食,若入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显资心力。色力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神无扰,则观智易成。若饮食不如法,则身得病,心多扰。身心既病且扰,而又能精进开悟者,无有是处。”

紫柏大师的这段论述则是让我们明了出家人的饮食,必须六味调和,只有这样,出家人都会身体健康,专注于道业,设若让一个生命不保的人来修道,无异于痴人说梦。佛教中也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不是让我们放弃美味,专注苦行的宗教。早在佛陀初出家修道之时,他曾误认为修道即是修苦行,他“前后就外道问道一年,以无所得故,入伽阇山苦行林中,端坐思维,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如是六年,极苦行已,形体赢瘠,有若枯木。”六年苦行,佛陀不仅形容枯槁,甚至几乎为此丧命。

在经过六年苦行之后,佛陀才终于“悟知苦行非菩提因,亦非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佛陀于是从座起至尼连禅河澡浴,并接受牧女乳糜供养,随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从此安心修道,终证无上菩提。

由此可见,佛陀通过亲身经历说明减饮食,食恶食于修道无益。真正的修道是由心而悟,而不是通过食粗劣饮食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我们现代寺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为僧众备办“三德俱足,六味调和”的饮食,使大众身心安适,道心增长。

三、不非时食。不非时食是佛制基本戒条。佛制从清晨明相出现至日正午(中午十二点钟)为僧食时。从日过午至次日天未亮之前为非僧食时,故名非时。若出家人非时而食,名为破斋,往往结罪。《毗尼三昧经》云‥“瓶沙王问佛,何故佛日中食?佛言:早起诸天食,日午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牲食,日暮鬼神食。”由此可知,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牲午后食,饿鬼夜食。为佛弟子,诚应以诸佛为准,不过午食。

不非时食,是为了怜悯饿鬼的痛苦。一切饿鬼,都是由前世悭贪不舍而招得的果报。这些饿鬼腹大咽小,时常为饥渴所苦。假使饿鬼听到碗筷之声,咽喉饥火燃烧,痛苦莫名。午后是饿鬼进食之时,假使诸佛弟子在午后进食,饿鬼听闻碗响之声,会倍感饥渴难耐,加重了它们的痛苦和嗔恨心。修行之人当修菩萨行,常念饿鬼之苦,坚持不非时食戒,以免动诸饿鬼的念头。

对于身体健康的出家人,佛制皆应持不非时食戒,但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人,无法做到日中一食,必须少食多餐者,允许为其开方便。如《五分律》云:“时诸比丘,服吐下药,不及时食,腹中空闷,医教令食。诸比丘问佛,佛听以囊盛谷,煮汁令服,不能得瘥;佛听以囊盛米,煮汁服之,稍有起色,但不能愈,佛乃慈听,以米煮粥,画不成字,令屏处服之,病愈即忏悔。”

古人称晚食为药石,意即药石能治疗脏腑内科病及众生饥饿。晚食对佛子身体有益处,但当身体康健之后,则不应再午后进食。

诸佛弟子,因病的缘故,午后进食,应当生起忏悔之心。经常念及饿鬼之苦,生起慈悲之心。虽允许午后进食,但不应多食,不应美食,不贪求适意之食。

持不非时食戒的人,能得诸多殊胜功德。《处处经》云:

“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YIN,二少睡,三得一心,四少下风,五身得安稳,亦不作病。”

四、食存五观。食存五观主要是对出家人而言,出家人临食时,当存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所谓计功就是计算作食的功劳。我们所吃的食物,从种植、耕耘、收获、加工、炊煮,其中饱含了农夫的血汗,我们若贪心,当堕地狱,地狱期满,转为畜生,偿人之债。我们常作如是观想,便会真切地感到,只有真实修行,才能消此饮食。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出家人若饮食时,应当仔细思量自己的道德与行持,看自己的德行是否符合佛制要求,假使不持戒、坐禅、诵经、行三宝之事,便是德行全缺,便不应受此饮食。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众生的过患,以贪为根本,如果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出家之人,常念心中过患,使其远离过恶,恶念不生。《明了论》云:“出家人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经常作此种观想,方可少犯过错。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我们的生命仰赖饮食得以存活,若无饮食,则会变得形容枯槁,疾病缠身,无力办道。对于饮食,我们视之为对治身体枯瘦的良药,只要其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即可,不必刻意去贪求美食。

(5)为成道业,方受此食。我们每天维持新陈代谢,需要从饮食中摄取热量及营养,以保持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促进道业增长,为了成就道业,我们因而受此饮食。若饮食时,应当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所修善根,回向众生,共成佛道。

对于饮食,我们不宜妄加评论其好坏,若评论好时,人易生贪心,若说不好时,容易生嗔心,如此评论将来会遭受愚痴的果报。正确的态度是对美食不贪心,对劣食不生嗔心,以平等心待之,则是如理如法之行为。

佛教的饮食观,系统而全面。其中不仅有对佛弟子素食观念的阐释,而且还有关于饮食就“六味调和”的论证。对于出家的佛子而言,不仅在饮食时坚持不非时戒,而且还应食存五种观想,如此则会身体康健,道念日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山思过崖       吃饭)(五明学佛网:华山思过崖       吃饭)  

 陈坚教授:终日吃饭,未曾咬米 

 蔡礼旭老师:教育没有小事 吃饭的智慧 

 宽运法师:饥来吃饭 困来眠 

 济群法师:让吃饭也成为修行 

 净土法门法师:早晨起来穿衣吃饭都是修定修慧 

 如瑞法师:吃饭也要有正念 

 原来世上真有管人吃饭的神 

 吃饭前一定要念的一个咒 

 晚上吃饭必须要注意的一点 

 宣化上人:吃饭、穿衣服、睡觉怎么都在“漏”? 

 宣化上人: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净土法门法师:有没有修行,​通过吃饭就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