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汇总】


   日期:2012/7/5 11: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师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汇总】

 

 

(一)

 

    真得了止,心就像墙壁一样隔离了内外。达摩祖师当年在嵩山面壁九年,二祖来求道时问,禅有什么方法可以契入?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禅宗在未开悟以前,必须要走的路子,也就是修止的功夫。外息诸缘,把周遭环境的事物通通放下,因此上坐前必须先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了无牵挂了才好打坐。

 

    内心无喘,因为念头一动,呼吸就动,念头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无喘了。 “心如墙壁 ”,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墙一样,隔开了世间的习染及六道轮回。 “可以入道, ”若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就差不多可以来谈学佛了。可见学佛有多难,不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入道。没有 “就是 ”呀!而是 “可以 ”入道,可以有资格来进入菩提大道。

 

    南师《宗镜录略讲》 

(二)

 

    很多人学禅,到了这个境界,这个念头空了,慢慢影响身体,也是一堵墙一样,就是像达摩祖师所讲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学禅的人,达摩祖师的这四句话:“外息诸缘”,一切外缘空,没有了。“内心无喘”,怎么弄个喘气这个喘呢?这个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动了,同时呼吸好像停止了,“内心无喘”。这个时候心啊如墙壁,心怎么如墙壁?身体嘛,梗起来了,寂然不动的样子。心怎么如墙壁?内外隔绝了。

 

    外境界任何都不动心,打不进来。达摩祖师说,到这个境界,“可以入道”,他并没有说这个就是道。所以一般人看禅宗祖师的语录,(要)特别注意!达摩祖师说,你如果修持到这个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门了,慢慢地可以入门了。并不是说这样就是对噢!

 

    那么我们现在引用达摩祖师这个话,这个时候心如墙壁、三际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们注意啊,很多禅师到达这里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都没有到家的,这只是意识的空。

 

    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讲禅学的,到了这个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为对境心不动了。换句话说,见人不是人。“见人不是人”是什么?看到别人在前面一站,也晓得你是人啊,也晓得你是张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过看起来你这个人啊就像个电影上的影子一样,看这个世界都是梦中一样。这个第六意识的空灵到这个程度,可以是这样。所谓这种情况是第六意识的境相。

 

    诸位能够修持到这一步,已经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识能够经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达了这一步经常空掉,那的确你后面的路好走了。达摩祖师也讲过啊:“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们现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净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禅的,最困难的是这一点切不断,不能“切断众流”,这个念头空不掉,这还不叫做空。这只是第六意识的三际托空。但是我们要知道哦,第六意识的三际托空是容易的。

 

    南师《唯识与中观》 

(三)

 

    二祖跟了达摩祖师几年以后,达摩祖师告诉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走修证的路子,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宗、在家、出家,凡是修持的人,非照这几句话走不可

 

  “外息诸缘”,外界一切环境都要丢掉,我们学佛修证不成功,就是这一句话做不到。我们的心都是攀援心,这件事做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情永远做不完,外缘也永远息不了

 

  “内心无喘”,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门里头,做到不呼不吸,进入四禅八定的境界

 

  “心如墙壁”,内外完全隔绝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动不了,也没有妄想出现,也无妄念起来。

 

  注意,做到这样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证悟菩提,可以去证“道”。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这一句话,应该是在问安心法门之前的事。达摩权衡二祖的禅定功夫,再教他禅定的路线。二祖问此心不安,应该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后的事。为什么?假定一个人做到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敢说自己成佛了吗?心安了没有?悟道了吗?这时究竟什么是佛?什么是菩提?还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这个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是一个大问题。没有成佛以前,谁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罗汉、菩萨,都没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彻大悟,谁都不能安心。

 

  拿现在学术思想来讲,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两者在争战。我们晓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么样能够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谁都下不了结论。所以,在理上尽管谁都会讲,事实上心却安不下来。

 

  达摩祖师初传的修持方法,理论上教大家注意楞伽经。到五祖时改变了,因为楞伽经的学理太高深了,为了容易证入这个法门,改用金刚经。金刚经讲性空之理,非常简化。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到了六祖时代达到了巅峰。

 

大家都晓得心即是佛,可是怎么样是“心”呢?都没有着落。以为自己虽没有做好事,但对得起良心,就是佛了。至于“心”是什么?就不管了。毛病就出在这里。因为这个“心即是佛”的流弊,而产生了宋代理学的发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越说得明,佛学则越加暗淡。修证功夫越发没有着落。其实,大而无当,还不如修止观,作观心法门,还可能拿到半个果位。走小乘到底还可以求证,大乘菩提则另当别论。

 

南师《如何修证佛法》 

(四)

 

达摩大师曾经对神光说过:“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神光依此做工夫以后,曾经以种种见解说明心性的道理,始终不得大师的认可。但是大师只说他讲得不对,也并没有对他说“无念便是心体”的道理。有一次,神光说:“我已经休息了一切外缘了。”大师说:“不是一切都断灭的空无吧?”神光说:“不是断灭的境界。”大师说:“你凭什么考验自己,认为并不断灭呢?”神光说:“外息诸缘以后,还是了了常如的嘛!这个境界,不是言语文字能讲得出来的。”大师说:“这便是一切诸佛所传心地的体性之法,你不必再有怀疑了。”

 

达摩大师初来中国所传的如理如实的禅宗法门,地道笃(du2:忠实,全心全意)实,绝不虚晃花枪。这也正和大师嘱咐神光以四卷《楞伽经》来印证修行的道理,完全契合而无疑问了。现在人谈禅,“外着诸缘,内心多欲”,心乱如麻,哪能入道呢! 

 

    看了以上所列举的达摩大师初到中国传授禅宗心法的史料故事,根本找不出一悟就了,便是禅的重心的说法。所谓“安心”法门,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等教法,也不过是“可以入道”的指示而已。尤其由“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与“安心”而到达证悟的境界,实在需要一大段切实工夫的程序,而且更离不开佛学经论教义中所有的教理。达摩大师最初指出要以四卷《楞伽经》的义理来印证心地用功法门,那便是切实指示修行的重要

 

  在佛学的要义里,所谓“修行”的“行”字,它是包括“心行”(心理思想活动的状况)和“行为”两方面的自我省察、自我修正的实证经验。如果只注重禅定的工夫以求自了,这就偏向于小乘的极果,欠缺“心行”和“行为”上的功德,而不能达到觉行圆满的佛果境界。其次,倘使只在一机一禅、一言一语上悟了些道理,认为稍有会心的情景就是禅,由此便逍遥任运,放旷自在,自信这就是禅,这就是禅的悟境,那不变为“狂禅”和“口头禅”才怪呢!这样的禅语,应该只能说是“禅误”,才比较恰当。可是后世的禅风,滔滔者多属此辈,到了现在,此风尤烈,哪里真有禅的影子呢!

 

    南师《禅话》

  

(五) 

有漏与无漏

 

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无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天眼通(现代有人称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尽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么是漏?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近视眼特别多,在电视和日光灯影响之下,眼睛的精力损耗特别大。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

 

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功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功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问我,耶稣是不是菩萨?我说绝对是菩萨!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他要劝人为善,只有那个办法,最后牺牲了自己。他最后讲,自己是为世人赎罪,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萨道。我觉得他的伟大,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盘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所以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南师《花雨漫天维摩说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开悟前       要走的路)(五明学佛网:开悟前       要走的路)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开悟前提录 

 南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05 

 南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汇总】04 

 南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汇总】03 

 南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汇总】02 

 南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汇总】01 

 净土法门法师:开悟前“广学多闻”会把你的悟门堵死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经历三次奇梦脱胎换骨 

 来果老和尚: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南怀瑾: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 

 达真堪布:没有开悟前,神通是成就的障碍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