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大乘的现代意义


   日期:2012/7/5 12: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索达吉堪布:大乘的现代意义

 

试想,假如你的母亲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缠身,正处于非常危险的悬崖边,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会什么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样,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众生,前世都当过我们母亲,她们如今没有智慧的双目,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无明愚痴、疯狂颠倒,在轮回的悬崖边,随时都有堕入恶趣深渊的危险,如果我不去救,那谁去救呢?倘若看见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想到这一点,这才说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来了。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实这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种子。印度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过:大悲心对成就佛果来说,初、中、后都特别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行菩萨道时,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成就佛果时,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才能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众生要想成佛,必须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对大乘佛教有兴趣,不妨在实际行动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来一刹那,这种功德也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当然,对一个不学佛的人来讲,可能觉得有点玄,但即使你不相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像跟一个不懂珠宝的农夫讲珊瑚、玛瑙、钻石,纵然他对此一窍不通,但这些珠宝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他不信而大打折扣。

若想生起这种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倘若经常串习这些大乘精要,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那你的生活态度定有极大改善,无形中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也会因此而脱胎换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有个人叫冼娜(ZinaRachevsky,1930-1973),她是前俄国太子的女儿,母亲是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华的环境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她的少年时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YIN乱的男女关系而备受媒体关注。60年代,她还受过嬉皮士文化的影响。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及其上师耶喜喇嘛。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吧,她马上对佛教生起信心,并皈依了三宝,从大乘菩提心开始,系统完整地了解佛教。经过九个月的学习,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纵欲、处处受人迁就的刁蛮公主,变为一个开始为众生着想的人。

随后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个国家,为上师建立了上百个佛教中心,引导成千上万的西方人修行。据说她是格鲁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师。我以前去西方国家时,看到过很多关于她的介绍。

所以,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过是不了解而已。不了解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因为语言的隔阂,大乘佛教从印度传入汉地、藏地后,中间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致使汉地很多人并没有了解它的意义。

还有一种是,现在不少人认为的佛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谓的佛教,说实在的,是一种教育。而在寺院里烧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不能完全代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个建筑。就像一所大学,校舍造得再壮观,也不是大学的核心所在。大学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教育理念。同样,我们佛教也是如此,这在藏传佛教中做得相当好,到目前为止,有系统、有次第的闻思修传统,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汉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门多年,只是见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边上打转,这样的话,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义,又怎么称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汉传佛教的很多寺院,最关键是要有讲经说法;汉地许多大学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课程。

其实在汉地,不管是佛教历史、大小乘经论,都有足够丰富的千经万论,但遗憾的是,这些现在全部堆在藏经楼里。有时候我看到汉地的藏经楼,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古往今来,那么多译师历经千辛万苦,翻译了如是多的珍贵教典,现在这些却无人问津,只是供奉在藏经楼中,整日与灰尘为伍。要知道,这些佛典中有无数的窍诀,足以对治众生的一切痛苦和烦恼,但你不去学习的话,就像干渴的人守着水却不愿意喝一样,这些再殊胜对自己也无济于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现在应该把这些拿出来,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无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别念所推翻。佛陀从涅槃到现在,已有2555年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它是最经得起观察的一种学说。且不论佛陀亲自传讲的诸多经典,就算是佛陀的随学者,像龙猛菩萨、法称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菩萨、静命论师,所传下来的论典,义理也极为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话,可能也会雾里云里,很难一窥其堂奥。因此,佛教并不是有些人想得那样简单,大家若能对它稍有涉猎,得到的利益会不可言表。

其实,人类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来世痛苦,那就是一种鼠目寸光了。作为修学大乘佛教的人,不但会考虑自己的长远幸福,还会将这种幸福的范围遍及所有众生。关于此举的意义,佛教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可以成立,并可通过辩论的方式,接受各种质疑。尤其在我们藏传佛教,寺院里历来保留着辩论的传统,依靠这种方式,会让你对佛教的道理越辩越明,将自己深层的智慧挖掘出来,从而引生的见解非常纯正,不会被任何邪见和怀疑所摧毁.

当今时代,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追求,已与初衷背道而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一个词,叫“文质彬彬”,意思就是说,人类后天的文化,要与先天的本质相协调。文化一旦脱离了道德本质而盲目发展,必会将人类引入歧途。各位应该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呆在学校里这么多年,但到了社会上,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人,最终离开人间时,心中也是茫然一片,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应该思考一下。

佛陀见我们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众生,迷茫愚痴、相当可怜,就慈悲地宣说了解脱法要,指明了趋入幸福的正道。诚如《大集经》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说法。”对于如此深恩厚德,我们实在难以回报。

佛陀见我们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众生,迷茫愚痴、相当可怜,就慈悲地宣说了解脱法要,指明了趋入幸福的正道。诚如《大集经》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说法。”对于如此深恩厚德,我们实在难以回报。

佛陀见我们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众生,迷茫愚痴、相当可怜,就慈悲地宣说了解脱法要,指明了趋入幸福的正道。诚如《大集经》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说法。”对于如此深恩厚德,我们实在难以回报。

在这个世间上,老师和父母的恩德非常大,但真正去观察的话,老师只教了我们今生的知识,让我们到社会上怎么赚钱、怎么生活、怎么扬名;而父母教给我们的,则是如何成家立业、如何灭敌护亲……就像《入行论》中所说,让我们永远脱离痛苦的方法,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揭示了,除此之外,世间的智者、婆罗门、国王、大臣、仙人、天人,都不能讲得出来。因此,佛陀的恩德超越一切。

佛陀如今虽然已不住世了,但许多善知识仍在世间,我们若能找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得到一些出世间的真理,对一生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有时候你遇到一两个人,送你一本佛经,介绍你认识一位大乘善知识,以此让你找到了人生的究竟目标,命运有了重大的改变,这些人也可以说是你的善知识。他们带给你的利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当然,完全断除的话,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不太现实,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对治烦恼的窍诀。佛教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穷极一生也难以彻达,但最根本的几个道理,如《三主要道论》中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却不得不了解。这些就像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可让我们尽情地享用里面的珍宝。

现在很多大学生非常迷茫,知识学了却用不上;即使用得上,在工作中也不会待人接物,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过去自己在家时,被家人围着团团转,当成小公主、小王子一样,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学校时,校园环境也很单纯,自己活得非常自在、潇洒。可是一到了社会上,以前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好多事情都不会顺着自己了,此时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容易自杀。所以,如今的大学生,特别需要佛法的智慧,断除我执和自私自利。

当然,完全断除的话,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不太现实,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对治烦恼的窍诀。佛教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穷极一生也难以彻达,但最根本的几个道理,如《三主要道论》中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却不得不了解。这些就像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可让我们尽情地享用里面的珍宝。

学了佛法之后,你会慢慢明白,自我的傲慢、自我的执著,是危害自他的根本因。印度论师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讲过:“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过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没想过对社会承担责任、对父母报答恩德,感恩一切与自己结过善缘和恶缘的人……现在明白了这些以后,就要扭转自己的心态,常常以利他为重,如此你为人处世就会非常得体、取舍有度。纵然个别人暂时不理解,最终也会被你的责任感、你的利他心所打动。

要知道,世间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这种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现在学校里的老师,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有了这样的基础,这些学生将来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会赢得众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会活得丰富多彩。

关于怎样断除我执、生起利他心,在佛教中有许多方法。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利他心足够了,平时做人也特别慈悲,没有必要学这些,那不妨以此来衡量一下自己。

在修心的过程中,首先要修“上师瑜伽”——当然,这个名词你们也许不懂,但希求真理时不要怕这些,应该勇敢一点。就像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通过大胆尝试,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有毒。同样,任何真理都有一些专用名词,依此可开启未知领域之门,假如对此一直避而不谈,这也不是智者的选择。

修完上师瑜伽后,我们开始通过呼吸修自他交换: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幸福、健康、荣华富贵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一切众生;吸气时,观想众生的痛苦、不幸、烦恼、疾病、魔障变成黑气,从鼻孔吸入自己的身体,融入心间的“我”。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害怕了:“这样修,别人的传染病、痛苦会不会传给我啊?”这个时候,所谓的“我”很明显就跳出来了。一直认为自己修行不错的人,通过这个实验,也可以看看你们的“我”到底断除了没有。

以前,藏传佛教的有些瑜伽士在修“断法”时,认为自己的“我”已经没有了,于是故意到尸陀林中搞破坏,挖掘一些神山,或在非常严厉的对境前作种种损害。这些过分的行为,引起了护法或非人的极度不悦,致使天空突然出现打雷、下冰雹等异常。见此情景,他们心惊肉跳:“哎呀,这次我肯定完蛋了!”这时候,他们的“我”就原形毕露了。

那么,这样观修会不会真给自己带来痛苦呢?不会的。这一点,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再三地讲过,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提到过。就像世间上的一位老师,天天帮助别人的话,他会不会很痛苦呢?绝对不会,反而他会有种说不出的快乐,社会也会对他非常认可。

如此修持自他交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再三的串习,当“我”的力量逐渐消失时,利他心的境界才会真正现前,这就是大乘佛教最精髓的东西。

除了这种修法,你还可以用智慧,观察万法的究竟实相。其实这个最简单,比如你学了中观的各种推理后,即可抉择万事万物是无我的、空性的。这种境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要内心中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若能如此,你会深深感受到佛陀的伟大,追随佛陀的后代大德们,其智慧不是现在很多院士、教授、博导所能相比的。自己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这是用智慧抉择空性后得到的。

在慈悲方面,佛陀平等慈爱一切众生,25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精神,真的非常稀有。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于王族,贵为净饭王的太子,当时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不同种姓之间差别很悬殊,但佛陀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就歧视别人,反而还以非常普通的身份,为一些病人、低贱的人服务。

相比之下,如今21世纪,人类关于平等、关爱、和平的理念,还没有达到佛陀所讲的万分之一。这一点不是我自吹自擂,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探索的眼光,去翻开《毗奈耶经》、《长阿含经》,看看那时候的佛教思想成熟到什么程度。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古代的思想过于陈旧、落后。在物质上可能确实如此,当时很难与今时今日相提并论;但在思想上,尤其是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却远远把现代人甩在了后面。关于这些问题,你们如果深入领会佛教的奥义,相信一定会赞成我的说法。

总而言之,佛陀所传讲的妙法,不管是智慧方面还是大悲方面,都可以涤荡我们烦恼的灼热,遣除我们的一切痛苦。《付法藏因缘传》也说:“法为清凉,除烦恼热。”对这样的佛法若能经常听闻、全面了解,就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以闻智慧故,烧诸烦恼树。”依靠佛法的智慧火焰,可以烧尽无边的烦恼密林。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追求名闻利养,被贪嗔痴所缠缚,为了虚幻不实的目标,日日夜夜奔波忙碌。其实一个人今生拥有的名利再多,百年后也会舍弃一切而往赴黄泉。当你离开这个世间时,是不是“人死如灯灭”呢?绝对不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然而,“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很多人对佛陀揭示的解脱道,怎么样都不愿意修,他们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以此错误的人生观,给自己、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如今不少人觉得人生只是几十年,玩一玩就可以,这种想法特别低劣,跟畜生没有多大差别。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曾说,人若一心一意寻求今生的利益,从来也不希求解脱,那就跟畜生一模一样了——这不是我讲的,是几百年前的智者说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胡言乱语,有智慧的人应仔细思维。

很多人因为环境、教育的影响,一辈子只追求眼前利益。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智慧没有越来越大,傲慢却越来越大了。在大学里,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都学会了,对社会、家庭、个人有利的学问,却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没有良好的人格为基础,他们离开学校后,做很多事情都不顺利,与人相处也格格不入,于是天天抱怨社会不公、单位不好,从来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不少大学生的现状,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

因此,汤因比博士说:“21世纪能挽救人类的,就是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忘我利他的精神,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它,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伤害父母、老师也无所谓,那这个世间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现在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把老师的恩德抛之脑后,完全忘了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最近我跟浙江大学的很多教授交谈时,发现有些人名副其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二三十年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学生的未来劳心费神,这种付出既神圣又伟大,是世间上最有意义的。可如今很多忘恩负义的大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见到老师连个招呼都不打,从来也没有想一下,自己的知识有多少来自于老师?

作为一个人,理应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本人而言,对出世间上师们的法恩无比感恩;对世间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也常念念不忘。每次想到自己如今有点滴智慧、点滴学识,都是他们的汗水、青春、健康换来的,就觉得老师恩深似海。不仅仅心里这样想,实际行动中也尽量地知恩、报恩,我始终都有这个原则。而现在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就忘了老师的心血,这种人即使以后步入社会,恐怕前途也不一定光明。

所以,大乘佛教的教义,对现代社会来讲非常需要。这不是我夸夸其谈,而是自己确实从中得到了受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大乘佛教,这几年我也一直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弘扬《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论。汉地和藏地许多人通过学习,有了极大的改变,前后可以说判若两人。甚至有些人前世因缘成熟,很快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就像“三车和尚”窥基大师,据历史记载,当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的途中,路过一深山老林,见到一茅屋紫气缭绕,知道里面定有异人。他进去一看,有位老僧在入定,头上、身上都长满了野草。玄奘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微温,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

一问之下,才知道老僧在此入定,已千年有余,目的是等释迦牟尼佛来度他。玄奘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涅槃了。”老僧说:“那就等弥勒佛出世吧,我跟他去弘法。”玄奘想了想说:“弥勒佛出世还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恐怕你又会错过时机。这样吧,不如你现在转世投胎,等我从印度取经归来,我们一起弘法利生,如何?”老僧点头说:“这样也好。”当下便按照玄奘的指点,去皇宫投胎做皇太子。结果他投错了地方,投到了当朝大臣尉迟恭的家中。

十九年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不忘前约去找他,劝他出家。此时他已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肯。后来皇帝下旨:不出家就赐死!他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金银财宝,一车美酒,一车美女。玄奘点头默许。

他勉勉强强来到寺院门口,一声洪亮的钟声传来,蓦然惊醒了他沉睡的记忆。他当即泪流满面,把三车都打发回去了,从此虔心皈依佛门,发奋修行,成为玄奘的座下大弟子,法号窥基,后来终成一代高僧。

可见,有前世因缘的人,善知识在旁边稍微提点一下,善根马上就会复苏。现在有些人到了寺院,听到佛法或看到佛像,不知不觉就流出眼泪,这也是前世的宿缘成熟。当然,我并不是要求你们所有人都出家,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大乘佛教。

法国有个人叫马蒂厄(MatthieuRicard,1946-),他出家后与身为哲学家的父亲有过一番对话,后编成了一本书叫《僧侣与哲学家》,又名《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书中就讲了,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样面对世间?学习佛法的种性苏醒之后,又该怎么样面对生活?这些方方面面的道理,大家最好能了解一下。

总之,今天在座各位,应当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听说浙江大学的校标是“求是鹰”,表现的是一种腾飞的个性。现代著名艺术家、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也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崇尚佛教的苏东坡还当过西湖太守,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这里可谓“地灵人杰”,与佛教自古以来就有殊胜因缘。

据说浙江大学没有真正的门,从各个地方都可以进来,如此开放才会有发展,这也是人类未来的大势所趋。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学说思想,只要对人类有利益,都值得弘扬、值得提倡;而对身心无益的学问,千万不要去接触,这样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安定。

最后,我想留给大家一句话:美丽的杭州西湖,孕育了百年辉煌的浙江大学,以及千年古刹的灵隐寺。这两处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与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每个人若能都有一颗包容心、利他心,相信会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一分美好,给西湖带来一分宁静与祥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乘       现代意义)(五明学佛网:大乘       现代意义)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其它: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