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太虚法师谈梦的意义


   日期:2009/6/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梦的意义

  佛学上说「梦」是什么东西?佛学谓一切众生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梦既不是前五识,也不是末那及阿赖耶两识,乃是第六意识在睡眠时的心心所相应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梦。所以梦是睡眠相应的第六意识心心所,而与他识无关。在第六意识有有漏无漏之分,在诸佛圣人的意识是无漏的,在平常人类的意识是有漏的。有漏之意识,又有五俱及独行之分;五俱意识是眼识乃至身识之五官感觉之一,与第六意识同起的作用,此在醒时才有,如见色、闻声等。独行意识乃离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觉之后,单独构成的。但独行意识的范围亦甚宽大,又分三位:一、清醒的时候,心力分散而非集中统一的为散位独行意识;二、经过修定工夫而增加许多超越的力量,为定位独行意识;三、梦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唯是第六意识之分别现忆,为梦位独行意识。而不称为睡眠意识者,因平常所谓睡眠,只是指血液的休息状态,而梦是睡眠时的意识现起活动,此可知梦是第六意识在睡眠中现出来的。有了梦位意识的见分相分同时现起,就是有梦了。

睡眠心所

  梦是在睡眠中演成的。要知道梦是什么,兼要知道睡眠。通常所谓睡眠,但是生理的;而佛典所谓睡眠心所,则是心理的。成唯识论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寤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睡眠心所,乃第六意识作用之一,谓意识心理作用与定心所合作,则成定位意识;与睡眠心所共起活动,就成为梦。

梦的来源

  睡眠不定就成为梦。佛典善见律说梦的来源有四种,大智度论、毗婆娑论说有五种,内容所讲大同小异。今用毗婆娑论的五种:第一种、是由「诸病」:即身体上四大不调发生出来的病态,如身体在冷则梦水,身体感暖则梦火,即由生理关系而生梦。第二种,是由「思惟」:即心理有所希求,因感情和思想的不安宁就生梦,略同前心理说中的观念复起及想像二说。第三种,是由「曾更」:即前所经过留下来的习气,在梦中重演出来;凡人生的经验,都谓之曾更。第四种、是由「当有」:这种、在现代科学没有讲到,所谓当有,就是将来要实现的事情,先在睡眠的梦中发现出来。到了某时某月某日所发现的事情,果如睡眠的梦中所梦见的。余从前在湖北听一个人说,他在武汉起义前,有一晚上梦见许多人没有辫子,过了几天果然革命军政府成立,大家都剪了辫子,这是由当有的梦底一个例证。这种梦的性质,虽然有时发现,不过不是常有的。第五种、是由「他引」:由人心力底关系,所引生的梦,简名之曰「他引」。他字所包括的很广,凡他心等关系皆属之。譬如母亲爱子的关系,心理上有种像磁石相引的力一样,子女远别,常常梦见母亲的现状。从前伍廷芳说:可由梦中和朋友通信会晤,亦是「他引」的功用吧!

梦位意识与其他七识及五根关系

  做梦的本身固然是第六意识睡眠相应心心所的活动,但是第六意识与眼识,乃至末那、阿赖耶识及五根亦有间接底关系。第七识与第八识是永不相离的,平常经验的印象,普通心理学以为是藏在脑府,在佛典则谓藏在第八识里;可知「曾更」及「思惟」的梦,都是与七识或八识所受熏的习气有关系。至于与前五识所依的五根底关系,不过没有十分显明,譬如以磨墨的声音影响到梦舂米,尤其是与身根的关系更切。由此可知梦位意识与七八二识一定有关系,与前五根识亦有相当的间接关系。

梦的空有及俱非

  在佛典或说梦是空无的:如一般的经论多用梦来讲空,如人生如梦等说。或说是实有的:一切有部以为除自我是空,其余一切法都是有的;如现代“新实在论”所说,不惟具体的事物是有,即概念也是有的。这一切有部以为梦的事物虽有时不合事实,其实梦的构成是实在的;如梦有角之马,乃从角与马相加而成。或说非有非无的,如二十唯识的即空即有说:以梦喻天地人物都是唯识所现,如梦位意识所现的宇宙万有一样。然实际上,南普陀有一定的处所,开花有一定的时节,如何是唯识?故二十唯识以梦的功用来显唯识,以平常根身、器界都是共不共业所感所变的,都是如幻如化没有实体的,故二十唯识以梦位意识所现,既不是实有,亦不是全空,构成即空即有、非有非空的如幻有说。但照二十唯识论所说,则醒时的世界与梦时的世界殆无分别。然则前所言梦的几种特徵,不几可以推翻吗?以醒与梦既无分别,自无特徵可言了。故应进一步更讨论到梦与醒觉!

梦与醒觉

  梦位的意识比较醒觉时与五根身同时现起来的五俱意识薄弱。复次、醒觉的根身、器界乃是第八识共同变现,梦时只第六意识睡眠相应心心所活动而有。更简单的说:醒觉位乃八个识所现,梦位但意识所现,范围之大小自不全同。在佛典上以醒觉时人生为「业识所现的梦」,经相当的训练修证,也有再醒的希望,所谓大梦然后大觉。乃指无明业力空掉了,成为大觉而言,犹之睡眠亦可醒觉一样。无如睡眠,业识所现如梦中境象;不过吾人破无明的盲动,完成大觉,与睡眠后的醒觉是不一样的。佛学的目的,端在求破无明后的大觉。

人间本是一大梦,朗然觉醒即为佛

太虚法师《唯识观大纲》云:
今更可以梦喻之:吾人入梦时,或见花鸟人物,或感苦乐悲欢,当其时何尝不声色俱备,情怀真切;却至南柯醒后,都杳无所得。究竟真耶?妄耶?推之现前所见事事物物,非不在在是实,一一逼真;如得无明豁破,慧目开朗,反观现在之境,亦等如梦中所见,毕竟一无所得矣。是故对于现在之境,先应作如梦观,以遣意识上偏计所执之我法,则根身器界,宛然唯识心变现之虚幻相而已。或谓梦境既空,梦心亦空,应云唯空,何谓唯识?不知梦中之心即醒时之心,境异梦醒,心贯醒梦,故醒后心中亦能了然梦中之境物,而欲求梦物于醒境,则必不可得也,是以梦境实空,梦心幻有。境空不离心有,心有元即真觉,境空心有,善成唯识。然则心可通幻,亦可通真,真妄之转,统依一心。是为悟入唯识之第二步。

梦幻观

且初诸法如梦幻观者(即当事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诸法,全体不实,皆如梦幻。此能观智,亦如梦幻。《华严经》云:“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又云“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又《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肇公云:“虚兮妄兮,三界不实;梦兮幻兮,六道无物。”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一切法而为实有,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亲、三界六道,全体不实,皆如梦幻,则爱恶之心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梦幻观,《圆觉疏》中名起幻消尘观。天台名假观。亦名方便随缘止。谓分明鉴照曰观,寂然不乱曰止,即观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观,乃止观双运也。余诸止观准此解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业力)(五明学佛网:       业力)  

 傅味琴居士:业力、法力、师力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沩山恋梦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一、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说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幻人离幻境——说“梦幻中有 

 杨云唐居士:如梦如幻的烦恼 

 如本法师:业力不可思议 

 陈兵教授:梦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