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一)


   日期:2012/7/18 16: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目录
  •     问题一、我总是起嫉妒心,还因嫉妒产生了怨恨。

    问题二、该如何去我执,要如何不自私?

    问题三、自己明白一切都是假的,但外境来了,还是过不去。

    问题四、弟子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问题五、如何对待自己的烦恼及他人的烦恼?

    问题六、如果僧值做久了,是否助长自己的大我慢,应如何避免?

    问题七、怎样突破冷、暧、触、痛的幻觉?

    问题八、怎样才能生起菩提心,及保持修道的长远心?

    问题九、次第食对于钵外的食物如何次第?要是后放压住先放的食物,或位置放反了,我们应如何次第?

    问题十、为什么我忏悔总觉得不真诚?

    问题十一、弯曲心重怎么对治,老有一种想对别人说谎、掩盖、讨好,有时还自己骗自己,怎么直心求道?

    问题十二、怎样才能不频繁地笑,这个笑的毛病怎么克服?

    问题十三、怎么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怎样不急不缓地修道?

    问题十四、有人说持戒,戒在心里,外表要恒顺众生,这样说法是否正确?

    问题十五、对父母的依赖,总也舍不得。家里让我出家,不想出家,应该怎么办?

    问题十六、佛法讲人类从光音天来。可不学佛的人,说人从猿类变的。

    问题十七、佛说我们人类现在的寿命是百年减一岁,越活越短的时期。但不学佛的人说,现在人比几百年前活得更长。

    问题十八、受完大戒应该怎样做?

    问题十九、忠孝心和情怎样来理解?

    问题二十、如何消除我慢心?

    问题二十一、楞严咒有传承吗?如何修持楞严咒法?

    问题二十二、弟子认为“边学戒,边持戒。”有人说“先学戒,后持戒。”对此争论。

    问题二十三、如果业力使病治不好的话,就应该不去治它。

    问题二十四、依教奉行,是不是以戒律为准绳?与戒律不相符时,也依教奉行吗?

    问题二十五、YIN欲心重怎么办?

    问题二十六、我一起烦恼,身心俱疲。从手指尖到全身,每一个部位都疼。

    问题二十七、道场中大柴、蔬菜、粮食等小虫特别多,挑不过来。

    问题二十八、弟子不爱打七不爱绕佛,到打七绕佛时总是闹心,是不是造业太多的障碍?

    问题二十九、按佛制,僧人一天只睡四个小时,但是四个小时之外,有很多昏沉的现象,中午要有空,还会午休。这样做违不违反戒律?

    问题三十、什么情况下给客僧开缘,什么情况不给开缘?

    问题三十一、执香板时人家有因缘也不起来,她就站在那打几十下或故意使劲打。甚至把香板给师父送去。这样行吗?

    问题三十二、《楞严经》中,佛说“若大妄语,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这里“永”是“永远”的意思吗?若是,这是否与“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这话矛盾呢?

    问题三十三、《楞严经》说“以火净食,无啖生气”是什么意思?我们生吃的如白菜、生菜之类是否也算“生气”呢?

    问题三十四、佛已经说了“二十五圆通”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亿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的说法对吗?

    问题三十五、听话干活,依教奉行是对常住居士的基本要求,居士对僧值依教奉行有哪些条件、范围吗?是否会增长僧值的大我慢?

    问题三十六、整个僧团的素质重要,还是不断个别人的法身慧命重要?

    问题三十七、从个人修行角度来讲应完全依教奉行,但确实影响到常住利益时怎么办?

    问题三十八、想常住的活儿,是精进还是执著?

    问题三十九、上殿为什么昏沉,应怎样对治,打坐昏沉怎样对治?

    问题四十、为什么有人不愿上殿或诵戒、绕佛?

    问题四十一、请恩师长住于世。

    问题四十二、请恩师再度开示《四十二章经》。

    问题四十三、粮、菜、柴都发现了很多虫子,应以何种心态面对此事?

    问题四十四、如何保持长远心?

    问题四十五、易犯口业,在说话时总是喜欢刺伤别人,没有耐心。

    问题四十六、打坐时观呼吸可以吗?如何观才好?

    问题四十七、如何经行?

    问题四十八、请问早上可不可以吃小食?

    问题四十九、怎样持戒,才不能持偏?

    问题五十、如果师父不在家,饮食比较好。我们以惭愧心舍那样的食物,应不应该?

    问题五十一、如果心上起恶念,自己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五十二、弟子总是乱发脾气,这时应该怎样把它消灭?

    问题五十三、为什么我对佛教总生不起信心?我总爱挑别人的毛病?

    问题五十四、为什么弟子总有种感觉说不出来,好像所有的事情我都做过。

    问题五十五、过斋起贪心,是立即不吃呢,还是忏悔以后不吃?

    问题五十六、怎样坚固道心和信心?

    问题五十七、对师父起疑惑心怎么办?

    问题五十八、如果有人老磨我,怎么办?

    问题五十九、如果自己说话表达出来,别人理解错了,算不算打妄语?

    问题六十、弟子有很多需要干的活,因为时间紧干不过来,我就让师兄弟们和我一起干,这样做好吗?

    问题六十一、我们(平时)出家人和白衣分开诵咒,可不可以?

    问题六十二、您说,“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是指内在的烦恼习气有一个不除,也不能成佛,还是指什么?

    问题六十三、上晚殿为何将“大众勤精进”改为“忏悔”或“惭愧当勤精进”?

    问题六十四、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鲁莽冲动。

    问题六十五、为何您要求大悲寺外来的护持男居士比要求尼众严?

    问题六十六、为何晚上一个人会感到恐惧害怕?如果小食中有五辛味的,师父吃出来,没制止大众,有无过失?

    问题六十七、乞食时前院特别长,后门与屋子连着,可以看见家里有人,可不可以敲后门乞食?

    问题六十八、“乞食余分施饿众生”如何解释?

    问题六十九、在沟里有小草有虫,过斋如法不?

    问题七十、咖啡能不能喝?

    问题七十一、《楞严经》讲的道理非常好,可我看不明白。我们学佛连罗汉果都证不到。像《楞严经》所讲的自然现象,我们看不明白。师父能不能给讲《楞严经》?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及部分居士约七、八十人           

    唱赞:炉香乍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维那:恭请法师升座,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祥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

    众等:依教奉行。

    今天来是把上回没讲完的,和在大悲寺没讲完的补充上,这个应该感谢亲融师父一再催促我赶紧过来讲。下面我就继续给大家回答问题。

    问题一、

    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我总是起嫉妒心,还因嫉妒产生了怨恨。我很烦恼,该怎么办?

    嫉妒心在尼众修行中是最容易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往往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有所求的基础上,求不到就产生嫉妒。所以说我们首先应该从无所求做起,如果你能够无所求,嫉妒心必然就下降。因为有所求,求不到就怨恨,就起嗔恚。所以我们平时对自己所有的财、色、名、食、睡都应该放下,都无所求。特别对名利更应该放下。

    我们修行中的各种方法都是为去掉财、色、名、食、睡。虽然我们去了一些,但是不等于已经清净了,已经完全做到没有贪、嗔、痴了。我们现在的修行,也就是不断与贪、嗔、痴做斗争的过程,不断地克服,不断地磨炼。只有长期地磨炼才能形成功夫,也就是贪、嗔、痴在逐渐地减少,所以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时常地要反观自己,也就是时常地警惕自己。一旦发现自己起心动念,就知道自己在清理灰尘中,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一个过程。如果知道是必然发生的过程,心里就有所准备,就不会起嗔恚了。

    有时候这个种子识啊,它有很大的力量要爆发出来。我们一定要有警惕性,也就是“觉”,知道它是在修行中的一个过程,这样它的气势必然要减弱。有很多人的嗔恚和嫉妒为什么强烈呢?就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真的,你认为它真,就无形中给了它力量。实际上我们就等于帮助了贼,也就是火上浇油了,所以说越烧越旺。我们要知道它是修行中的一个过程,冷静地观察它,它逐渐就没有了。因为这些嫉妒和嗔恚,它都是妄想,也就是烦恼。它都是虚妄的,没有根的,不是实有的。

    我们心里如果清楚这点,这个嫉妒和嗔恚就不会有了。主要在平时下功夫,就是无所求。怎样去无所求呢?不管是什么,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无所求。我们经常遇到一点很麻烦的事情,比如说吃饭,要对好和坏无所求,不分别。而且对行堂的人也无所求,行到我那,今天可能给我很少,给别人很多。给我的上座很多,给我的下座也很多,唯独给自己少了,甚至没有给自己,行堂的人没看到自己伸钵。应该是这么想:“我应该无所求,这正好是帮我修炼的好机会”。就是说宁可饿着,也不能有所求。有的人认为“饿了是不是会饿坏啊?”饿坏不算个问题,就是饿死了也无所求,有这种决心才可以。当然了,它也要起心动念,要警惕自己不要因此而起嗔恨。而且特别是对名利的东西,更应该是无所求。

    大家听大悲寺做行脚报告,提到亲藏师。你想一想他背了十多天的睡袋,而没有用,大家也都在称赞他,能够苦修、不倒单,而且又能抗住风和冷。他自己也会感到欢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差最后一天已经要圆满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做到这点。而我告诉他要用睡袋,他就毫不犹豫地依教奉行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自己用这种行为来破除对这个功德的贪恋和执著。因为什么是功德?功德就是烦恼。而我们不认为功德是烦恼,认为功德就是功德。当你知道是功德的时候,它已经变成烦恼的一种。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又讲功德呢?是用这个功德来去掉更大的烦恼。但是不等于说“功德”这个字不是烦恼。所以说亲藏师毫不犹豫地依教奉行,而且放下眼前所得一切的利益,包括圆满地做到底,和有可能将来对法的行持产生的不彻底。特别哪怕是到修行最后的一步,一旦要做到有可能这一辈子再也不怕冻了,都能坐着睡等等,带来的一切利益他都放下了。而尊重孝道,依教奉行,这就是难舍能舍。

    我们修行人最可怕的就是这一点。为什么是最可怕一点呢?就是我们很想修行,很想修好,特别是有一点修行的时候,眼看就要到手的功德,马上垂手可得。而却要放下,这在我们心中是最不愿意的一件事情。因为不能及时的放下,我们就会产生怨恨、嗔恚、还有一些嫉妒。特别对别人的成绩,我们就会产生嫉妒。如果我们能够依教奉行,能够放下自己所有的贪念,而无所求,这样我们的嫉妒就无从生起了。嫉妒因为什么生起?就因为贪恋财、色、名、食、睡。

    特别是我们尼众,在这方面的修持应该更加谨慎。因为佛的戒律,特别对衣食住行这一方面提得特别多。我们在衣食住行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别人得到一件很好的衣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赞叹,这也是去掉嫉妒的一种方法。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要低下头,要帮助别人。比如每天打扫打扫寮房,扫扫地,整理整理内务,甚至把别人掉地下的东西给收拾好。有的东西埋汰,或一口痰,他吐完走了,我们用纸轻轻擦起来,放到一边,做这些而且不去讲。这都是去掉我们嫉妒的一种好方法。

    再一个,如果嗔恚比较大,嫉妒心起来了,我们可以打扫卫生间。因为卫生间这个臭气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对治良药。我们的嫉妒心,远远比它臭、比它脏,所以我们用这个方法对治也是非常好。如果我们对世间没有什么贪恋了,嫉妒心就不会起来。再一个要识大局,一切的利益要为常住着想。

    当然了,我们要去掉嫉妒心和嗔恚心,也有它很难的一个方面,同时需要很长时间。首先要从大局着想,僧团的和合来之不易,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所以说别人好就是自己好,常住好就是自己好。以常住的利益为最重,个人的损失事小,常住的损失事大。

    刚才我们讲了,亲藏师因为用睡袋而放弃了垂手可得的圆满的效果。但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发现他的善名流布。平时大家对他的敬佩,特别是在行脚报告中,一再被提起,大家都非常称赞。我也看了你们写的听“大悲寺行脚报告”的体会,也反复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就是说你不要名的时候,实际上反而得到名。你越不执著,反而能获得它,你执著了,反而变成虚假,不真实,反而容易毁掉。因为建立在虚假上,早晚有一天它都要被毁掉的。

    问题二

    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该如何去我执,要如何不自私?

    这个去我执,一个是我们在严持戒律上多下功夫,严持戒律本身就是去我执、去法执的一个过程。因为我执和法执,都建立在财、色、名、食、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去掉财、色、名、食、睡,我执和法执它就会破,你去一分它就会破一分。因为我们的知见,往往都建立在分别的基础上,特别是对财、色、名、食、睡的分别就更强烈了。还有一种,对法的分别也特别强烈,好和坏反复地计较。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思想建立在知见上。什么是知见?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的思惟。我们的思惟不是正思惟,这种思惟实际上是烦恼,只要我们分别,烦恼就会生起来。

    为什么我反复地强调要大家依教奉行,不要讲理?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师父,还有一些居士产生了不理解。你比如说,“我依教奉行,谁说话我都听,如果那个人说错了,我怎么办?”恐怕这是大家最大的一个疑惑。即“他说错了我依不依教奉行?”

    首先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他说错了,我们也依教奉行。你心里要先有这种准备。为什么说错了也依教奉行呢?因为你心里没有对错的问题。你心里首先立一个对错,这就是病,外面的事物随着我们心转而转。我们平时对依教奉行,首先就产生了“对的我依教奉行,不对我先不依教奉行”的概念。你已经起了分别心,这个依教奉行已经被破坏了。虽然能少许做一点,但是你还放不下对错的问题。

    为什么让大家要放下对错的问题?因为对错来源于我们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它这里有一个善念,有一个恶念,但凡是有念都是邪的,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知道起心动念都是错的,知道依教奉行就是为根本成佛而准备的。外面事物的好坏,不是靠我们分别来处理,要靠什么呢?要靠我们智慧来处理。你没有智慧,用分别心虽然去处理了,但是终归不圆满。这个事情处理了,下个事情又起来了,永远没完没了。因为分别心它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分别,以幻生幻,永无止境。

    我们讲依教奉行,就是去掉这种分别心,而生起来的是无相的智慧,无相智慧它会一断永断(分别烦恼)。你想哪个利益大?它会直接成佛。那有的说“对眼前的事情是不是有损失呢?”看着是损失,实际上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成就。换句话说,也未必能损失,损失的无非是自己的面子,损失的是自己的担心。既然生起智慧,就会解决世上我们所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我们往往就执著着我们的分别心在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因为分别心多了,也叫聪明,也是八难之一。聪明不能得到佛法,它远离了佛法,这就是我们要远离分别的原因。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接近佛法,要了知佛法,入佛知见。

    所以说现在对这个问题,我反复地讲,目的叫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小看了依教奉行。而且对分别和智慧的问题,应该分清楚。通过讲,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智慧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能产生智慧,能抑制分别。分别只能是分别再分别,它不会产生智慧。特别是以前念过佛学院的人,更得加小心,就是他的心里,以前老师灌输的都是文化。文化实际上就是知见,不能正确地吸收,它就会变成了一种毒害,所以说一定要正确地吸收。我们反复强调要依教奉行,不要讲理。什么叫不要讲理?就是给你一个大道理,去体会、去获得。只有不讲世间的理,才会得到出世间的理。一旦你堕落到世间的理中,就体会不到出世间的理。只有出世间的理现前了,我们才能成佛,只有灭掉了世间的理,才会获得出世间的理,它是不可兼得的。

    我们往往都是又想自己心里痛快,更想成佛。但光想成佛,他这个成佛是用什么心呢?想用分别心来成佛。分别心是不能成佛的。所以《金刚经》也讲,虚云老和尚也反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世间法里,不住在分别里,才能成佛。才能获得这个清净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觉悟,也就是智慧。

    所以说“如何不自私”?如果我们远离了世间的分别,它还会自私吗?它就不会自私。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获得了这个不分别。所以说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以常住为重,不要分别,而且放下我的面子和我的感受。特别是我们修行以后,我们的心比较坚定,这很好。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叫自私?你用分别心去处理问题就是自私,你用感受和情感处理问题就是自私。因为这是满足你心里的需要和你的想法,这就是自私。什么是不自私呢?按照佛的教导去做,就不是, 自私。

    当然了,大家可能有疑问,如果这么做了,我们置戒律何在呢?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戒律?摄心为戒。要不懂得这个根本道理,本身就是犯戒。有的人就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在持戒,但是你要真正问问自己,相上做了,心里是不是在持戒?我们要求的是心和相要一致,不光相上要做到,心更要做到。心要做到了,相上没有做不到的,因为外面的相随心转,所以说这个道理也很重要。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打着持戒的名义,来破坏心里的持戒。以为外面的相持戒,心里可以不持戒,这是不允许的。首先应该是心里持戒,外面也要持戒,两下必须统一。当我们在心里不能持戒的情况下,对外面(出现的)相应该怎么看呢?就应该谨慎,反复地忏悔:“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当批评别人不持戒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不是在持戒,是不是清净心?”如果发现自己并不是以清净心去帮助别人,是准备批评别人的时候,就应该先放下,不要马上去批评别人,要反复地忏悔自己。当我们忏悔以后,心里确实生起了这种清净,这时候不再自私了,再去帮助别人。这个方法很好。有的人放不下“我”持戒的面子,或是“我该批评别人,我一定要说”。你去说,不见得效果就好,你不说,效果不见得不好。 

    我讲个例子,原先从五台山行脚走到秦皇岛南达寺的时候,很多的居士请我讲法。我说:“我没有啥可讲的。”他们说:“师父讲一讲,师父怎么修行?”实在推托不过去了,我就给他们讲,(修行中)怎么样吃饭,怎么样行道。这些在当前的佛教里,都是人家不愿意提的,认为是小事一件。我没给他们讲更多的理论。当讲到一部分的时候,我心中的理论就升起来了,和那些平时看书所得的理论一下就起来了,可以冠冕堂皇地讲一些无相啊等等很多的理论。我硬把它压下去了,不讲。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我证的,我要说出来,一个是有慢心,另外有一个虚妄的心。所以我就没有讲,还是讲吃饭等很普通的事情。

    当时还有一位法师,是佛学院出来的。他看我讲,认为可能有点不太像话,他就接过来讲了一些。但是他怎么讲,我发现居士都不愿意听,还是围着听我讲。秦皇岛的居士很有素质,没有现出一种烦恼相,但是我已经看出他们并不愿意听这种理论。我还继续讲普通的事情,不管那个法师怎么提醒,还是继续讲我所做到的,我心内和外面要相应地讲。做不到的,就再好的理论我也不讲。是,这个面子没有了,人家法师能讲出这么多好的理论。而我呢,讲得很普通,不能说是讲得实在,而是给人看着像小学生一样。但是我感觉我的内心坦然,觉得虽然没有面子,感觉到对得起大家。

    当我讲完以后,再看他们的反应,反而生起更大的恭敬。而听者中也有老师,还拿着笔记本在作记录。我很感动,我这样的小人物,讲了这么多的农村话、小孩话,而他们都能够认真地听。所以说我有一个体会,讲法也好,持戒也好,一定要心和相相应,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修行不是修一天、两天,一定要长期地坚持下去,不能来得半点虚假。我们持戒修行,外面的相我们要遵守,同时我们内心要平静,一定要和外面的相相应,(这时发现别人有错误,)才可以去批评别人,说别人。这样久而久之,我们(持)戒就会深入,我们就养成内外一致的这种心性,也正是《楞严经》所说的:“直心为道场。”直来直去,就是你心和外一致为直心,心和外不一致,并不是直心,那就是自私。

    比如说,我们要批评一个人,这人做得有点不太对头。首先要看看自己,准备批评他的时候,是不是来源于我的情绪,是不是来源于他破坏我的利益,我才说他。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要先放下,要把自己的利益抠出去,从心里反复地思惟、斗争。抠出去以后再讲,如果抠不出去,我先放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破坏了戒律呢?不是的,反而是把戒律落实在真实之中,不落实在斗争之中,不落实在表面,不落实在虚妄。这就是我们要修行的,持戒的精神。

    另外我们要相信智慧,相信自己的真心。有时候我们虽然说智慧好,但并不相信智慧。相信什么呢?相信我们的相,外面的东西,不相信内心的力量。认为如果我不去说,这个事情就没人知道,我不去说这个人就不可能更改,我不去说他就不可能明白,这就是我们的分别心。“说”只是保持自心的稳定的一种方法。不是用嘴就代表了你的心,这个嘴往往代表的是分别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无相的,它不在于说。

    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不然修行路上有很多的岔路,我们往往把假的当成真的,这是很可怕的。一定要知道真心的力量,要相信真心的力量。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礼佛、拜佛、拜菩萨?就是要相信真心的力量,要相信佛的力量。什么是佛?不分别心就是佛。我们都知道佛有大智慧,三千世界无所不能,能给我们智慧,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我们相信佛,但不相信心。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心就是佛。

    我们不断地礼佛,目的就是要相信我们的心,要敢于放下、敢于吃亏、敢于丢面子,这样我们才获得外面的相和心是一致的。虽然做的是外面的相,但是心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往往分别心,就是“见相是相,被相所转”。如果我们见相,心内外一致,就不会随境而转了。

    问题三

    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自己明白一切都是假的,但外境来了,还是过不去,想不开,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我们多虑了。当你要真正知道是假的时候,假的它就不存在了。比如说我们当知道一个馒头,它就是馒头的时候,你说叫这个馒头生起萝卜味儿,它不可能的。你再怎么想它也是馒头味儿。所以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那为什么我们明白一切都是假的,但外境来了还是想不开,过不去呢?就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知道是假的。只不过, 是从书上和师父讲的,知道了一些理论,说是假的,但是没有经过实践。如果经过实践以后,没有放不下的。

    比如说,有一句话叫,“悟后起修。”为什么悟后起修呢?因为他悟后明白了什么是修行的道路,在修什么,我的本体是什么?当明白以后,他会真正的开始修,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当你明白外境是假的,还会对外境有个执著吗?它就没有了,它就破了。当然悟后他还有他的习性,有他的余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明白一切都是假的,外境来了还过不去,想不开?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是假的,应该从实证去知道,不能光从理论上知道。理论只是一个助缘,是一个指导。你想真正知道假的,还得通过实证。

    过去祖师大德有那么一句话,“风吹草动,无非是般若”。为什么风吹草动是般若呢?就因为风吹草动能让你觉悟,能知道风吹草动也是假的。所以说六祖在《坛经》就讲:“仁者,不是风动,幡动,是你的心动了。”六祖为什么对两个争执的人去讲述这番话?就是说这两个仁者发现了问题,发现了这个假。但是他们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是什么根本原因引起的。但他们已经发现假了,所以两人争执不休,他说是风动,他说是幡动。不是说这两人很笨,不懂得,他们已经发现问题了,在讨论这个问题。而六祖已经彻底地实证这个问题了。也可以说六祖看到他们俩在争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看到他们的心,不是顺口说的,所以说是“仁者心动”。

    如果六祖没有看到他们的心,顺口就说,套个规律,套个公式说是“仁者心动”,那就不成为六祖了,因为不知道他们的心在动,而去说他们的心在动,这就犯了妄语。我们最容易犯的就是这个毛病。有人说“这个苹果是好吃的,那个馒头好吃,”他就走过去了,说“馒头也不好吃,苹果也不好吃,是你的心起了贪念。”实际上不光是别人心起贪念的问题,你同样也犯了个妄语。因为你并不知道说这话人心里的实际情况。一个罗汉也会说“这个苹果好吃,这个馒头好吃。”他也不会说,“这个是假的,那个是假的。”因为罗汉他是实心者,不妄语者。

    所以说真假必须有实证来讲,没有实证就是再好的语言也要放下,我们的心一定要变老实才可以修道。你不老实,虽然嘴上很利,很能说,讲了很多的理论,要知道这是障道的因缘,它不能得道,而且还障道。我们往往会把假的当成真的,有一句话“谎言说千遍变成真理了。”我们就会堕落那里去了,你说多可怕。所以说我们修行,就要一个老实劲,老实。

    因为我们的修行,大家已经有一定层次,而且也有一定的收获,也有了一部分的真实,但是这还不行,还应该进一步努力,从内心下功夫。比如说我们通过学戒、背经、诵经、讨论问题……已经有了一部分的真实,但这里容易有一个岔道,讨论问题都一定要记住要真实,不妄语。是佛说的就是佛说的,是别人讲的就是别人讲的,如果是自己体会到的可以不讲,可以不说是自己体会到的,但不能把别人的成绩归为自己的,这个不行。

    为什么要反复注重这个问题呢?就是末法时期,人的妄语业越来越厉害。我也看到了一些讲法,有些理论讲得确实很好。我听了半天,最后一琢磨这都是佛说的,并不是他自己实证的。但他说的口气,完全是自己的实证,也就是倒果为因,把佛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理论了。并不是你通过了实证,证得了佛的理论,这变成你的理论,这对。但是你把佛的理论拿过来就变成自己的,就像包装一样,而不说明是佛说的,实际上就犯了盗窃。当然了,对初学佛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这么高。对我们来讲,就应该要求高一点。

    今天特意给大家讲这一块,一定要加小心,特别是有文化的人,认为我文化高,要比别人强。你不知道,你文化高正是一个障碍修道的地方。文化高也就是八难之一啊,很容易生起自己的知见而不闻佛法。所以说文化高的人怎么办?一定克服这种慢心,把这种慢心放下。要少说,要多做、多谦虚、多谨慎,这才是文化高的人所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注意的事情。

    (编者注:八难:八种得闻佛法的障难。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造成得闻佛法的障碍,故总称为“难”。

      一、地狱难。二、饿鬼难。三、畜生难。此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得闻佛法,即使得闻也很难依之修行。

      四、无想天难。言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所以无法得闻佛法。

      五、北郁单越难。即北俱卢洲,其人寿一千岁,果报殊胜,但没有佛法。为着乐故,不受教化,是以佛法难至。

      六、盲聋喑哑难。谓此等人业障深重,诸根不具,形成见闻佛法的障碍。

    七、世智辩聪难。谓世间之人,邪智聪利,难以相信出世正法,不肯下心修行。

    八、佛前佛后难。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后,佛的教法不存于世,没有机缘得闻佛法。)

    为什么外境来了处理不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妄语的成分,所以处理不了。我们都知道佛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力驱除一条恶龙没驱动。后来来了一个法师,不用禅定力,只说:“贤善远去。”一句话那龙就走了。这五百罗汉就问他 “你用什么功夫把它驱走的,也没看你用禅定力啊?”他说:“我就因为严格持戒,持轻戒犹如重戒。”就持轻戒为重戒,一句话那龙就走了。

    那龙它怎么懂戒律呢?这里就有个问题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我想说明一个问题,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龙听到这句话它就走了?是龙明白戒律才走的,还是因为什么原因?谁来讲一讲?华性(比丘尼)讲。

    弟子答:因为他心真实。

    师父:心真实,怎么真实?什么叫真实?亲应(比丘尼)讲。

    弟子答:持轻戒为重戒。

    师父:这都是我刚才讲的,这哪是你讲的。你讲讲你的体会,我现在是问你体会。

    弟子答:弟子忏悔,因为持戒不清净。

    师父:先别忏悔,我不需要听忏悔,我想听你讲。

    弟子答:不会。

    师父:亲普(比丘尼)讲。

    弟子答:一个是守戒,再一个无我,能舍去自己去做。

    师父:这个问题,谁还能讲?亲弘(比丘尼)讲。

    弟子答:因为他持戒的时候使用了定力。

    这么多人讲,就亲弘把它讲对了。为什么?因为持戒才是最大的定力,是真正的定。不像有的书上(解释)说的他没入禅定,他虽然没有做那种禅定功夫的表现,但他是一种真正的定,所以说龙不得不走。所以持戒清净,这个是能超过五百罗汉的大定力。你看看这么简单一个问题,也这么深一个问题,亲弘能答出来。号称佛学院的,号称持戒精进的,号称行力第一,你们这三个人还没答出来。为什么没答出来,你们的脑子比亲弘脑子笨吗?不笨,就因为你们太聪明了。这就是我们学佛所暴露出的弱点,因为我们心里有了知见,它就有了障碍。亲弘她没有那种障碍,“反正我就是傻,我就傻到底,我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平时观察问题和说问题,我就是直来直去,想到的我就说。”她就养成这个习惯,等真正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心它就能解决问题。

    大家也都听到了,看到了,我讲的大家也有所体会,就是说智慧要来源于真实,不来源于知见,所以一定要克服知见。有的人放不下,说:“我这佛学院白学啦,我那个大学白念啦,我教授白当了,我还硕士哪!”那些东西在世间法确实很有用,你利用好了,它可以广度众生,你利用不好反而障道。我们首先要克服的是别障道,然后再考虑利益众生。光考虑利益众生了,把自己的道都障住了,内外不真实,怎么去普度众生啊?如果我们心里真实了,再加上辩才无碍,那才能广利众生。不是说文化不好,而是一定要克服它带来的弊病。

    说心里话,我看到你们能说能讲,讲出的道理很真实,我从内心里佩服和赞叹。但今天讲到这儿,我要提醒大家,就是说应该把它变得更真实。等遇到境界就不会存在“想不开,该怎么办了”的想法。我们知道佛是无所不能的,我们只要相信“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说“依教奉行,万一和戒律冲突怎么办?”它会吗?它是不会存在的。我们光恐惧、害怕,没看到真实做的时候,反而有一个更持戒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生起来。好,这个问题就答到这儿。

    问题四

    下一个问题:顶礼恩师,弟子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这件事明明会做,但却信不过自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样解除?

    这个问题呀,就是说疑心太重,不光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样也怀疑别人的能力,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依靠别人依靠惯了,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怕人说。应该不断地锻炼,这样的话怀疑就会少了。这个疑心人人都有,怎样去掉疑?就要真实。比如说我们念佛,就要真实地念,不断地念。参话头就要不断地参,念头一出来,我们就念佛,就参。

    有那么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心里有疑惑,你把疑惑去掉了,就会开悟。并不是说你有“大怀疑”就大悟,不是这个意思。大疑大悟,是因为你把所有的怀疑都清出来了,它就会大悟。你清得少就会小悟。如果你一点都不清就不悟。并不是说“我没事就怀疑吧,使劲怀疑,我就要大怀疑,我这样就可以大开悟。”那正好相反,这句话不是这么解释。是要把我们心中的疑惑解除,你不解除就不可能悟。所以说疑惑心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太容易怀疑了,什么事都怀疑。

    “刚才师父讲了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他也怀疑,“这和戒不冲突吗?”你看他就怀疑了。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掉你的疑惑心。我们对待事情没有不疑惑的。“这个事万一错了怎么办?和戒律冲突怎么办?万一我做错了下地狱怎么办?”还没等做呢,就开始怀疑,这就是我们的弊病。我们往往是烦恼的奴隶,在烦恼下被驱使,从来没有真正地放下这个“我”字,而去做事情。所以我跟大家讲,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去掉疑惑心最好的一个办法。因为疑惑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的自私,来源于我们的利益,表面看着好像是怀疑,真正的根源实际上还在贪嗔痴那块。

    比如说,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斋堂的时候,有个师父告诉我:“你去给那个小斋堂送点馒头去。”我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呢?“你看看你不做饭,叫我做。你在那儿偷懒,我这里做好的东西,你拿去,你就闲着了。”第一个想法就先怀疑他在偷懒,第二个想法:“你支配我,我多没面子。原先你就管我,走了还管我。”你看这前两个念头,它完全都是建立在这个疑惑、怀疑上,是不是这种想法啊?是不是偷懒啊?是不是你在支配我啊?

    当我刚想到这儿的时候,那个师父说:“依教奉行。”他告诉我依教奉行,他知道我平时习惯“依教奉行”。实际我嘴里从来没说过“依教奉行”,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依教奉行,也许看出来我的神态,一下把我提醒了。那心里就很别扭的,把那个馒头给送过去了。当送过去馒头,我寻思放下就完事了,他不让我走,“你别走,给我做菜。”因为他招待客人,我又帮他做菜,没办法,依教奉行。我帮他送东西,帮他做菜,我那边的活儿没人替我干,回来还得我干,也得硬着头皮去干。但是结果呢,我获得了“依教奉行”,我的活儿也照样完成了。

    活儿也干了,这个(依教奉行)也完成了,心里对这个依教奉行有所体会,而圆满地解决了。并没有耽误自己什么,而心里更加扎实,更加实在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今天哪能给你们讲“依教奉行”啊,是不是?你看那个获利是长远的,不是暂时的。不然你们就不会听到“依教奉行”,也不会听到“听话干活”,这么熟悉的话跟你们讲了,当成宝贝给你们讲。所以还得感谢那个师父。就是说我们要依教奉行,就会把自己的怀疑去除了。

    而所谓的能力,什么是能力?只要你肯去做,就是能力。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事情。那是出家前的事。一次正在给一个老师父修闭关房,那时候我上盖县去找道场,坐车回来很疲劳,应该直接就回到自己休息的地方。但是我想到,虽然下午三点多钟,离天黑还有两、三个小时,要直接回到休息地方,是完全有理由的,谁也不知道。但是我想这两、三个小时,也是看你是否真心的问题,后来我下车就奔老师父的道场去了。一看大家正在干活,虽那一天走路、爬山很疲劳,也就不顾疲劳地拿锹去干活。拿那锹根本就没劲儿,原先就没怎么干过活。用锹撮东西都拿腿顶着,腿一点点使劲往里顶着锹,胳膊根本就没劲儿。那我也拼命坚持,只要是胳膊不折,我就努力,就这样一直坚持干活。

    后来老师父看到我,跟我讲了一句,具体讲的什么我记不太清楚了。是一种称赞的话,还是什么话,最后又给我讲的法,这个具体的有点想不清楚,不准确了,就不说了。但是确实给我讲法。

    更主要的不在于谁给我讲和不讲,关键我心里踏实、真实。不能因为自己的疲劳,而放弃了自己真心的机会。往往就是在利益面前的时候,我们顺着利益走,而忽视了我们心的真实,也就是舍掉了大利益。那天虽然身体很疲劳,但是内心非常清净,没有半点的疲劳,这就是我能够去体会到的。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什么是力量?你的真实就是一切力量。虽然胳膊、腿那时候很累、很疲劳,但心并不疲劳。

    我想起老师父说的话,他说:“你已经很累了。”当时我回答:“我心不累。”老师父就拿眼瞅着我,看我是不是撒谎?或是看我刚学佛才不长时间,怎么能说出这话来。所以说有些语言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它自然就蹦出来了。老师父说:“你已经很累了。”意思多休息一会儿吧。我告诉他:“我心里不累。”这话要现在叫我讲,我还反而讲不出来了。那时候为什么能讲出来?就是因为我们需要的是相信。怎样去相信?必须通过真实去相信自己的力量,依教奉行才能相信。

    好,这个问题解答到这儿。先休息十分钟。

    刚才在休息的期间,我问了几个师父听法的感受,她们回答得都挺好。怎么挺好?因为都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回答,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怎么想怎么说,这就是真实。这就说明她们听明白了。并不是说我讲的问题你理解了,就叫明白。而是你去按着我讲的去做,那就是明白。读佛经也是这样,不是说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叫明白,而是你按照佛经去做,那就是明白。什么叫明白?做就叫明白。如果你把佛经都能背下来,而不去做,那叫听(看)清楚,而不是明白。下面继续解答问题。

    问题五

    下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烦恼及他人的烦恼?

    什么叫自己的烦恼和他人的烦恼?就是因为你有了个“自己”,本身就是烦恼,有了“他人”那又是个烦恼。当你说出烦恼的时候,对待自己烦恼和他人烦恼,你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明,你认为有自己,就有了无明。我们都说去掉我执,去掉法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我”就是无明,所以说我们必须去掉。

    什么是他人的烦恼呢?他人是什么?他人就是你。你认为他人不是你,所以就是烦恼。如果你认为他就是你,这个烦恼就轻。这个烦恼的根源也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如果你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如果是“无我”,知道自己是虚假的,烦恼就立不住;你认为他人就是自己,那个烦恼也立不住;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有自己有他人,那烦恼必生。说“我今天没有烦恼。”那是你没看到烦恼的发作,但它必生,这是不可回避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烦恼?特别末法时期,为什么烦恼这么多?就是“我”坚固,烦恼就重。为什么对他人的烦恼重呢?就因为你的分别心重,所以烦恼就重。你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痛苦?就因为有了我,有了他。所以说我们想修行佛法一定要克服这个。虽然我们没有证道,我们要时时提起正念,要注意观察。有人可能要问,“师父你所说的注重观察是不是分别?”注重观察不是分别,我没让你用分别去观察,是让你用定力去观察。怎么样是用定力去观察?谁能讲一讲?

    一尼众答:就是持戒。

    师父:持戒是一方面。还有谁能具体讲一讲?你说。

    一尼众答:阿弥陀佛,在实践中看,做的对常住有利,或者没有利。

    师父:好。谁还能说一说?后面的人也可以回答,居士也可以讲。什么叫用定力去观察?没人回答,那看来就得我回答。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草在动,这个幡在动,或这个风在动。这个草动,你不动。比如这个草正在摇晃的时候,你瞅着它,它动你别动。你别说草动了:“啊,这草在动。”不要作这个结论。用定力把自己心摄住了,去观察这个草,看这个草还动不动?

    你不起分别心,不动念,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当然了,这个结论我不给你讲。讲完你又顺着我这个结论去说,我只告诉你这个方法。为什么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一个是六祖看到他们的心,另外六祖看那个幡和那个风,它就是不动的,(这是随顺众生而说不动)。当然了,六祖的境界要比这高,因为他也看不到风,也看不到幡。有幡就有动,有风就有动。所以说没幡没风,哪来动和不动?我想这是六祖的境界,当然这是猜测。

    问题六

    第二个问题:如果僧值做久了,是否助长自己的大我慢,应如何避免?

    如果僧值做久了,必然会去掉我慢。做僧值不是增长我慢,是去我慢。为什么做僧值能去掉我慢呢?因为他想把僧团管理好,就得为大家服务。以为大家服务的心,去说别人,去管理别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实际上管理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管理自己,所以说当僧值是最能去我慢的机会。

    当然了,在这个期间要有反复的表现,甚至生气,或是自己有时候感觉到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想法等等。它是不是当僧值生起来的?不是,是原来心里就有的东西。在当僧值期间,在不断地去掉。为大众服务怎么能生起我慢呢?这个为大众服务的心是正确的。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这是心里原先已经存在的一种想法,通过当僧值是在快速地去除的一种过程。

    所以佛讲:要发菩提心、要发大心。戒律里也反复强调,要为僧众服务。律藏里记载,有为僧众分卧具的,最后那手指都放光。就是他在为大众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最后达到的效果。我们首先应该有正念,如果念头都不正确,说:“当僧值就好像当官一样。”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佛教是用不上的。当僧值是干什么?就是为大众服务。服务之中必然会生起种种的烦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说大家一定不要回避为常住服务。因为你为大家,大家必然为你,这是因果的道理。

    当你为大家服务的时候,大家已经为你了,当你的心里不清净的时候,大家已经来帮助你解决问题了。因为你平时为大家解决问题,大家必然会解决你的问题。你为大家,为常住的衣食住行在服务,大家必然要为清除你心里的烦恼来服务。这是个因果的道理。

    这么好的利益,有时候我们就错信了一句话,“当僧值不如自己修,省得耽误自己的修行。”什么叫耽误自己修行?放着僧值的位置,放着为常住服务的位置,你不去做,那才叫耽误自己的修行呢!所以说我有时候看着这种人,他那才叫傻哪,比我还傻。

    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今天在这儿能给大家讲法,为什么有时候能讲出一点道理,这来源于什么?就是来源于我要给大家服务所得来的,是大家给我的。如果我不为大家去服务,不会得到这些理论、感受。所以说你舍去多少就会换来多少,甚至是舍去小的换来大的。

    所以有的人(错误地)说:“你要当当家师,可能下地狱。”对这种说法,你要仔细推敲一下,太没有道理了。为大众服务,行菩萨道,反而下地狱。而自私反而去成佛。有这个道理吗?我们就用笨理推测一下,都不可能的。那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当执事人,反而受到果报?”那是他没做好,是他没去努力,而且他太自私了。只要是你大公无私地去做,努力去做,不但增长智慧,也会早日成佛的。就是即使有一点果报,也是下去得快,上来得快,成佛也快。所以说我们大家一定要努力去当执事人,努力为大家去服务,人人争先,这佛法才会兴盛。

    千万千万不要自私,有的人太自私了,太注重心里的感受,“我在那儿一打坐心里太痛快了,太舒服了!”你只能在感受的那个圈子里去做,已经停滞不前了。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但那是个小进步,不是真正的大进步。所以佛讲:“罗汉不发心为焦芽败种。”罗汉不回小向大,佛都批评为焦芽败种,什么叫焦芽败种?就是说种子要发芽,你却把这芽给烤熟了,最后它不能发芽,不能更好地生长了,已经坏掉了,只能停滞不前了。把自己的善根灭了,所以佛称为焦芽败种。我们不能做焦芽败种,不能自私,一定要为度众生而去努力。

    度众生从哪儿开始?从我们眼下开始,为大众服务开始,从当执事人开始。执事人包括很多种,包括当僧值、当维那、当衣钵、敲鼓、敲云板等等,这都是在不断地去掉我执,去掉大我慢最好的方法。当然了,在这过程中,必然又生起了一种我慢。但它决不是你做这些事生起的我慢,是你原来就有的,是在去我慢的一个过程,对这点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

    但是大家也不要抢,我这一说完,回来全体报名都去当僧值,那完了,不能那样,终归只能选出一个人当僧值。但是大家一定要称赞当执事人,当执事人出现毛病的时候,应该知道他正在去掉他无始劫的毛病,毛病决不是当僧值所带来的。所以说一个不正确的说法,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一个害处,特别是破坏了佛教的这种清净,也不符合真理。

    (编者注:“为僧众分卧具,手指放光”,《四分律》卷第三:时尊者沓婆摩罗子得阿罗汉,在静处思惟心自念言:此身不牢固,我今当以何方便求牢固法耶?复作是念我今宜可以力供养,(为)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

    时罗阅有客比丘来,沓婆摩罗子即随次第所应得卧具分与。时有一长老比丘向暮上耆崛山,时尊者沓婆摩罗子手出火光,与分卧具语言:“此是房、此是绳床、是木床、是大小蓐、是卧枕、是地敷、是唾壶、是盛小便器、此是大便处、此是净地、此是不净地。”时世尊赞言:“我弟子中分僧卧具者,沓婆摩罗子最为第一。”

    此中所言的分“卧具”,包括住宿所需的房间等各种物品,用现在话讲即为分配管理僧众住宿而服务。尊者沓婆摩罗子得阿罗汉后,还为大众僧服务,被称之为“沓婆回心”,回小向大,力行菩萨道,此亦为《四分律》“分通大乘”的五处主要标志之一。)

    问题七

    第三个问题:怎样突破冷、暖、触、痛的幻觉?

    冷、暧、触、痛这种幻觉为什么有的人轻,有的人重?就是因为定力不足。如果定力大了,那触觉自然就不敏感了,慢慢就回收了。因为定力大,它的分别心就小。分别心大了,定力就不足,定力是控制分别心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突破冷、暧、触、痛的幻觉。

    为什么要严持戒律?因为戒律它本身就存在降伏冷、暧、触、痛的问题。比如说吃东西,它有一个味觉,一个触觉,感受。觉得那个好,就顺着它采取行为,这就是我们顺着妄想去走了,顺着烦恼去走。越是贪恋味道,它的这种幻觉就会越重。如果你能够日中一食,次第吃,一坐食,不分别,这种感觉自然就会下降。下降它就会产生定力,产生定力了,这种幻觉就会轻。

    还有一个从实践来。特别值得佩服的就是你们有很多包括大戒师,小众每天都磕大头,妙融师父一罚就是五百,我听完了也非常心疼,但是我也非常佩服。这就能克服冷触疼痛这种幻觉,这都是很好的方法。昨天我还想,大悲寺是不是叫新剃度的沙弥也磕大头啊?这方面应该向你们学习,确实做得很好,妙融师父要求得很正确。特别是尼众,对这种细腻的感觉更容易去追求,只有这种大刀阔斧的,像大丈夫一样去做,反而能放下这些。有人讲:“咱的下院啊,这尼众是越长越丑。没出家之前,还挺漂亮,等出家以后,越来越丑都变成男的了。”这确实令人欢喜呀,大丈夫相。这就是妙融师父不断地努力带领大家,和大家的努力,才换得这个成果。克服了多少的女人态,太好了。

    所以说我们不要去追求这个东西,另外要敢于实践。我讲了“经行”,遇到石头,踩石头过,遇水踏水过,就是克服这些冷、暧、触、痛的感觉,就是为了不分别。特别是咱们下院的洗澡条件比较差,原先我听说都弄个棚子,擦一擦就完事了,这都是为了克服这个冷、暖、触、痛的这种幻觉。有时候艰苦的环境反而能锻炼我们,条件太好了反而失去了。比如说,一个人像这个(冬天)天气拿棚一搭,在外面洗洗澡,如果你要不分别,可能这一瞬间什么问题也没有,洗得很清净,也不知道自己在洗,是很好的。如果你一分别,马上就冻跑了,还冻坏了。像世间人有个冬泳啊,你看那个人冬泳一点不怕冷,那都是很大的一个定力,他对外界的这些感受就差多了。

    克服这些主要不在于思想上说,关键是在于我们去做。像斋堂干活,水里啦,埋汰啦,灰尘啦,都得去克服。包括掏厕所啊,这都是很好的。另外早起,为大众服务。有时候(冬天在外)经行,那手指冻得都握不住拳头。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不开悟?就是因为我们对冷、暧、触、痛的保护性太强了,就不能开悟。如果你去克服它,必然有开悟的因缘,因为就是它障着你的道,它就是五阴,挡着你的自性光芒,只有克服它,才能见到自性的光芒。

    问题八、

    下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生起菩提心,及保持修道的长远心?

    这个问题以前也讲过。有菩提心必然有长远心,长远心必然是菩提心的一种。我们平时发愿,说“我要行菩萨道”等等,这是不是菩提心?这还不是菩提心。有的发愿:“我要往生西方。”这是不是菩提心?这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无相的,不建立于见闻觉知,也不建立在我们的分别心上。是远离了分别,才有菩提心。怎样才获得菩提心呢?那就是严持戒律。我们都知道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就是说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戒律。你能持戒律,才会生起菩提心。你戒律不清净,不会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改变的一种方式,也叫次第。所以说必须得这么做,也叫基础。

    我们能够不分别,逐渐地才会生起菩提心。菩提心不是用思惟所得到的,是远离了思惟才得到的。它不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上,是远离眼、耳、鼻、舌、身、意才获得的。生起无相的这种心,我们可以称为菩提心,它是成佛的种子,也就是成佛的心。这种心它会生起度众生的心,但是这个度众生,是“无众生可度”的那个“度”,也就是说这种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说我们所生起那种怜悯,那是我们的意识心在作怪,不是它生起来的。菩提心不建立在生灭的基础上,是建立在远离生灭的基础上。所以说这个心不会退转,长远无穷无尽,尽未来际,一直到成佛。它下地狱也不会坏的,所以说这个心非常好,非常难得。难得不等于得不到,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做。

    我刚才给大家讲了,“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严持戒律”,这都是获得菩提心的一种方法。只有在这种方法下你才能获得,大家在这方面多体会。这在以前讲的(录音)带里也有,你们可以再重新听。今天早晨坐车(到这里时)我还听呢,虽然是我讲的,我听了,觉得也等于给我再重新讲一遍。为什么说我讲的我还要听呢?因为那个讲的不是我,是大家,所以说我也得重新听。

    问题九

    下一个问题:顶礼师父,请问师父,次第食对于钵外的食物如何次第?要是后放压住先放的食物,或位置放反了,我们应如何次第?

    这问题也很重要。次第食,对钵外的食物应该是以最近的为准。比如说钵里的食物离我们最近,我们先吃钵里的食物。如果外面的食物离我最近,钵反而放远了,我们先吃外面的食物。这是一种次第,以最近的为准。

    如果钵里东西已经吃完了,开始吃钵外桌上的食物。这个食物也按次第食。除非这个水果,对水果我们有个要求,就是说师父没动水果,我们不动。为什么这样?这就是师父有个平等心,怕有一个人没分到水果,所以师父就先不动。意思有一个众生没吃,我也不吃。这样的方法能控制谁呢?能控制斋堂。斋堂的人有时候光给师父打好的,把师父愿全满了。有的后来的居士在那,他弄两个水果,或者就不给了,或者就忘了,或者弄不点,他就糊弄了。所以说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后来我就采取一个办法,我先不吃。不光我不吃,所有的僧人都能不吃。后来他们看我不吃,都不吃了。不吃等着我最后的决定,我吃他们再吃,他们爱护师父。那师父爱护谁?师父首先得爱护下面的所有的众生,包括出家的师父,和在场的居士,或是第二堂的师父、居士。

    在吃上一定不要起分别,对一个吃的再起分别,那恐怕连做世间人也很难做到了,和狗差不多。狗就抢食嘛,自己有食,你再过去拿东西,它马上就叫唤,不让你抢它的食物。所以这样做和畜生没啥区别。所以说做人,首先不要做畜生。从哪儿开始?就从我们的食物上开始。就是说一定大众都有我再有,大众都吃了我再吃。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和合。六和敬中不是讲吗?“利和同均”。不是食物分到他那就完事,得让他吃到嘴里,进他肚子里,我们心里这才踏实。如果只分到跟前,或是分得少,这都不合适。

    所以说这个食物,一定得等到师父举起来,师父要观察大家有没有,是否都分到水果了?后来斋堂就形成一种形式,就是小食都分完以后,他会端个盘过来,从我跟前走过去,再走一圈。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告诉我已经分完了。因为我有挡着看不到的地方,他端盘过来告诉我:“已经分完了。”第二个再走一圈,看看有没有没分到的。

    最近也出了个毛病,这个斋堂老换人,斋堂新来行堂的人就不知道这个意思。端果盘从我这过去了,过得倒挺快。他走到别人那,就拿盘停住,意思:“你要不要?”都分完了,人还能要吗?这些师父还挺守戒,没有一个要的。要真遇到不守戒的,“行,既然分一盘不够,可能再给我分一盘吧。”这就坏了。所以对斋堂也得勤讲。

    斋堂行堂的人走一圈,一看确实每个人都分到了,最后回到他的位置,大家这才放心,师父也放心了。这时候师父开始动水果了,大家这才动。不是单方面地尊重师父,是师父爱护大众,大众反过来就尊重师父。在表面现象看着是师父不动,谁也不动。换句话是大众不动,有一人不动,师父也不动。所以说尊重来源于互相,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应该学会这个。

    然后就开始吃食物,食物哪个在前我先吃哪个。以什么为线哪?以横为线(按食物摆放顺序,按一条横线向前次第而食),不是以顺为线(不是按食物摆放顺序,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而食)。有的是从跟前(左右)这么直接吃,这个不对。有的是顺为线,就是前后这么吃,吃完这块(左边),再吃这块(右边)。有的从这头往这儿吃,这不对。应该是什么呢?应该从这条横线往前吃。因为你以顺为线吃有个什么弊病呢?它不能次第,因为你光从这块,好像往前逐渐吃。有时候光吃到一种食物,一直往前吃不威仪。如果你以横为线这么吃,它就威仪了。(编者注:图示见

    另外我们吃食物,不要分别一种食物,不贪恋一种食物。你这么吃,可能前面五种食物摆在一条线上,那五种食物哪个在前,我吃哪个。要这条线全放的苹果,全吃苹果。要全放着花生,全吃花生。要放地瓜,全吃地瓜。有时候他就容易起怨言,另外它也不是正确的一个方法。不如以横为线好,所以咱们采取了一条横线。比如这面是一个瓜子,瓜子在前我吃了一个瓜子,后面还有一大堆瓜子,但是一个花生又在这个瓜子后面(离人最近),紧接着我就再吃这个花生。吃完花生,这个苹果又在前面了(离人最近),那我就吃苹果。不分别这个食物是什么,只是哪个在前(离人最近),我就吃哪个,以小的分别,获得大的不分别。

    我们的心是以不分别心来做的,但是它不可能没有一个相。不能说:“那你这样做也着相。”那也不能闭眼睛抓啊,是不是?今天闭眼,明天闭眼,后天你可能就睁一半眼睛了,先看准了再闭眼睛,这时你的心就歪了。还不如放开,咱也别做假的,就是次第吃,就完全可以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说这是一个苹果,我咬了一口,又放下了,放下的时候,顺手就放下了。应该放在前面,但随手正好放在另外一个食物的后面。下回吃啥呢?就吃在前面的食物(离人最近的)。不要考虑这个苹果我已经咬了一口。为什么不考虑?有时候不要以食物为食物,我们以不分别心为胜。在钵里也是这样,有时候吃那个水果,都快吃差不多少了,又扔那块了,它就放在后面。怎么办?就吃最前面的食物。就这么样往前次第吃,虽然不好看,但是这个心是逐渐趋向于平等、不分别,这个非常好。

    还有的食物,比如说钵里食物,正好放在后面了,当刚吃的时候,拿到筷子为准,就是夹到筷子里就不要再分别了。如果没夹之前,刚想吃这个食物,这筷子还没夹上之前,正好上面那个食物骨碌下来了,也骨碌到这食物前面。怎么办?那就放下还没夹上的那个食物,先夹这个滚到前面(离人最近)的食物。但是一旦已经在筷子里了,比如说有几个食物压在一起,三个食物压在一起。应该吃下面(离人最近)的食物,我就拿下面的食物,别考虑上面的那两个食物,我把下面(离人最近)食物拿出来,上面那两个滚下来了,滚到前面(离人最近)我也不管它,因为以筷子夹上为准。(编者注:以上只是用筷子举例说明。大悲寺僧众过斋时持钵过斋,居士只允许使用一个盆,并不使用筷子,只使用“匙”。)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时候在钵里,饼压在下面,上面可能放着菜什么的,还有其它东西,馒头什么的。这饼你抽不动它,虽然它在前面(离人最近),但是你拿不动。怎么办?这时候我拿一下子,拿不动,我再吃上边那一个。不能说我知道它拿不动,所以我就不拿了,我就吃上面的,那不行。你不知道拿动拿不动,还没拿就自以为是,那不行。必须先做出这个动作,先去拿,没拿动,这不是我分别,而是拿不动,我再去拿上面的。如果你不做这种表示的话,你那个心还是有分别心在那,会给你下一回造成一种所谓的方便,也就是投机取巧。

    我们吃食物应该次第食。应该把这个食物要看得很重。为什么说对食物要这么费力气?因为食物它是生死的助缘。怎么是生死的助缘?因为食物可以起贪念心,可以起欲望心。佛经讲:“众生皆依食而住。”所以说,你对食物必须看破。不是说我每天只吃一顿饭就已经做得很好,就已经彻底,不是这样。每天日中一食,只吃一顿饭只是我们基本的功夫,还有次第食,还有不分别食。做到不分别食也不是说我们就究竟了,还要忍饥忍饿。忍饥忍饿之中还要“他饱我不饱,他得我不得”。还要行菩萨道呢。还要乞食生活。

    这里面还有一个无相——“吃而未吃”。什么叫吃饭?“坐见本性为吃”。见本性为吃,那就是更高的要求,不是我们所一时能达到的,这就不多讲了。

    对食物最后的目的,是通过吃饭这个问题来达到我们的成就。财、色、名、食、睡,对哪个都不能放过,就是说地狱五条根,哪个都应该断,哪个不断都会下地狱的。不要以为是小事。很多的戒律就是在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所制的戒,我们既然守戒,就要把它守好,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做,不可以轻视。我想大家来到这里一起修行,基本上都是有这个愿望才来的。没有这种愿望和定力的人早就跑了。你叫他不摸钱哪,还可以,你叫他吃一顿饭,他说什么也不干了。

    昨天有个木匠,来为寺院做一个牌匾。他告诉:“以后我再也不来了。”一个是不让抽烟,他说太难受了;第二还吃一顿饭。所以就这一回,以后再不来了。来不来,不主要,你想让把戒律给开缘了,让你抽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在戒律面前我们一定绝不投降。

    对次第吃,应该是这么看。本来应该看着你们吃好了,谁错了拿香板直接就打。老想有这个机会,等着有机会了,我一定看你们吃饭,看你们到底是分别不分别?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个小事。我在做居士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才得出这个体会。但是大家不要误解,以为我在做居士的时候就会次第吃了,不是。是因为将来有因缘,我要跟大家讲,所以我就先学了一步。这种体会来源于什么呢?还来源于你们大家。因为将来肯定要发心,肯定要讲,有这个因缘,所以才能提前就获得。怎么提前的?就是有发心这个愿力。

    大家也是这样。刚才我讲了,你不要以为当僧值那是苦差事,其实那是难得的机会,那都是提前得法的一个机会。所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其位必谋其政,你在其位先获法。要不然你怎么管别人,不是别人教不教你,它自然的规律,就得想法把你先武装起来。所以佛告诉“要发大心哪,要度众生。”什么意思,就是让你获得佛的那种加持力。我把这个秘密都告诉你们了,这个事还不能宣传。为什么不能宣传?最后人家都挖空心思跑这儿来当执事人,那坏了。咱用不了那么多人,是不是?得挑优秀的,发大心的干。

    比如说,最近腊月初八没剃度的那个居士叫什么名,管客堂那个郑居士,就很了不得嘛。看到常住有难处,宁可放下剃度,也要护持常住,这个心就是发大心。成佛不在你出家早晚,就在于你发心是否真实。所以六祖讲:轻视后学有无量的罪。对后学不可小看。所以说这个发心对我们修行很重要。

    大悲寺腊月初八剃度仪式,有一个没剃度的居士,发脾气,要燃身,要走。我一听他要走,告诉赶紧让他走,马上叫他离开。他一听说真要离开,又不走了,他醒悟过来了。为什么有一些人不能马上剃度?为什么要多考验?就是想将来让他能够承担大业,把毛病习气彻底改一改。要经得起不被剃度的考验。不要以为什么都顺着自己心,他以为这就是成就了,有时候反复地考验反而是一种成就。

    因为这个出家得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心阶段。发心阶段就是当居士阶段。虽然没剃度,但是已经等于是一少半沙弥了,已经在沙弥的边。没有考验的阶段不能剃度成为沙弥。有的去到寺院盲目地就给剃头了,那都是不如法的。必须通过发心这个阶段,发心阶段就是剃度的前奏,前方便,这个很重要。有的人就忽视了这个,以为发心呢,“这是常住缺人干活,叫我来干活,我干好了就给我剃头。干不好就不给我剃头。”他以为是占他便宜哪,这种想法不正确,他不知道这个发心阶段太重要了。这个阶段要是考验好了,将来剃度出家以后,会成很好的一个沙弥。如果当居士这一段,没有好好地考验,常住没有严加管理,最后到了僧团他只会捣乱。因为很多的习性,必须在居士阶段要把它克服掉。

    所以说,我们大家一定要重视居士的发心阶段,那就等于是沙弥阶段。如果知道等于是沙弥阶段,这居士的心就会平了,他知道剃度不剃度,我已经是一半沙弥,我在进行(出家前的)考验。这个过程很重要。

    第二个阶段,就是剃度后的沙弥过程,这也很重要。当沙弥阶段怎么去克服毛病习性,继续来做。另外出家后和当居士时有些作为必须相反,不能随着作居士那一段的习性,得更加努力。这是一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受大戒阶段。特别是尼众,还有式叉摩那戒这个阶段,它分四个阶段。大僧就分三个阶段。所以这每个阶段都很重要。只有每个阶段,严加地处理,这才能有所成就。

    特别是没剃度之前,有一个关键就是问话。就问他:“你跟谁出家?多大年龄?”有的他这都不明白,都糊涂呢。他有时候说:“我跟佛出家。”跟佛出家对不对?只答对了一半,但不具体。跟佛出家,哪地方都有佛,那你怎么不上别的地方呢。为什么不提前做出解答呢?就让他要种下种子,必须自己说出我是跟哪个师父出家。因为在修行道路上,师师相授,才能获得修行。没有师师相授,很难成就的。所以说必须得说明是跟哪个师父出家,这是必然的。有的人认为,“这是不是太着相了?是不是搞个人崇拜啊?是不是想要徒弟啊?”绝不是。因为师承一定要种在种子里,而且能够依教奉行,在沙弥戒必须依师而修行,这都很正确的。所以这个问话很重要。

    再一个问:“你能不能剃度以后在常住不走,听师父安排?”咱们那儿有一个居士就答了:“我现在能做到,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因为我对僧团不了解。”你想想,这样人能不能给他剃度?既然没有发长远心,就现在目前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情况,他都发不出长远心,怎么能剃度呢?不允许剃度。虽然干得很好,但没有发长远心,也不行。所以不给他剃度,必须继续接受考验。

    还有一些人要长期考验的,就是顶撞执事人的。平时当居士就顶撞执事人。说,“你去那边干活。”他就讲理了,“那边不行啊,那边怎么怎么的。”你说东,他非要西不可,你说上句,他非说下句,总得跟你对付几句。这样的人虽然很能干,也不能给剃度。为什么这样?剃度以后,他的习性不改还会顶撞执事人。顶撞执事人是什么结果?被清单哪!

    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斋堂的时候,有个师父就因为他和客堂的知客师关系非常好,斋堂有一次做饭哪,糊了还是怎么回事,我忘了,反正没做好。知客师就批评他:“你这饭怎么做的?”他就顶撞执事人,说:“这个饭哪,你看看现在烧火的也跟不上去,还有很多事都跟不上去,这不怨我,这不就是什么事都不行吗?”说话的语气比较重,列举这些理由,不接受批评。当天晚上,客堂就通知他被清单(即必须离开寺院)了。那清单是很重的。这个师父马上就来找我,说:“老师父啊,不行了,我被清单了。”当时屋里都是人,他哭得鼻涕都流下来了。因为马上要受戒了,他被清单了。后来他忏悔,客堂原谅他了。可能这个师父现在还在五台山。

    为什么说顶撞执事人要被清单?因为不允许破坏常住。执事人代表常住去执事,顶撞执事人就等于破坏常住一样,没有规矩常住就乱了。不是说你哪干得不好,这种人往往干活还真挺卖力气,还挺努力的,为常住还付出辛苦的。但是他唯独的一个性格,就是好顶撞。大悲寺有个居士,发心四年了,为什么不给他剃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顶撞执事人,干活的时候老是顶撞执事人,所以说不给剃度。目的要保证出家人的质量,依教奉行的质量。以常住为重,不以人情为重。

    好,今天上午就讲到这里。

    中午过斋的时候,上斋堂看一看,还可以。好像今天吃饭的时间可能比较快一点,可能与吃的包子有关系。刚才我跟妙融师父说了,就是你们过斋坐的太挤,四个人一桌不行,得三个人一桌。另外僧人已经多了,居士就不要跟着过头一堂斋了,居士过第二堂斋,第一堂全部由僧人来过斋。再一个就是钟,钟挂在师父上面,这不合适,应该挂在墙两侧,对面看到对面的钟,那边看到那边的钟,比较好一点。实际上出家人不应该老看钟,看钟点也是一个习惯性,老看以后也有一个习惯。不要考虑自己吃饱吃不饱,到点就止。老看时间,按时间去下饭,也不是什么好事。就是吃个差不多少就可以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

    下面继续给大家解答问题。我刚才听说,还有人往这里放纸条,这讲了四个,可能得放八个。这今年恐怕是讲不完,得过年再说吧。趁冬天这个机会,活儿少点,经常来给大家讲一下。反正讲多了,等到大悲寺的师父就有意见了。

    问题十

    下面一个问题:一、师父,为什么我忏悔总觉得不真诚?忏悔总是只有一点点发自内心,一会儿就乱了,很惭愧,怎么对治?

    惭愧心哪,这个说是容易,但你生起惭愧并不容易。生起惭愧心得有正确的思惟,很多的时候虽然说是惭愧,大部分都是刚有那么一点点就过去了,而且没有长久、或是彻底心里清净的那种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与戒律是否清净有关,另一个就是定力不足,忏不进去。虽然知道忏悔的方法,想忏悔但定力不足。这个定力就包括我们打坐的时间不到位。所以既要有惭愧的方法,更要有定力跟上。

    怎么样才能真诚呢?就是忏悔的时候,要有个彻底悔的心,就是像俗间讲:“把肠子都悔青了。”什么叫把肠子悔青了?从上到下都悔,就是从头到肠部,整体的都有悔恨的心。并不是说我悔恨稍稍发点心就完了,而是从头到尾特大的悔恨。这种悔恨的心就不得了,而且是痛哭流涕,也就是说泪一把,鼻涕一把,那鼻涕淌挺长的,眼泪止不住啊。悔恨自己做的事情太不应该,太错了,怎么这么糊涂,怎么这么做呢!恨不得有地缝钻进去,这种心。有一种没脸见人的那种感觉。这得从心里往外悔,从肠子里往外悔,就是从里往外悔的意思。

    以这种忏悔心,忏来忏去,忏到什么时候为清净呢?见光,自性的光芒露现了,这时候才算你有忏悔清净的表现。所以说戒律中也讲:“见光、见华、见佛摩顶即是忏悔清净。”真正的忏悔要见光,这才是我们的真忏悔,这才是真诚,真诚并不是根据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说,“我心里很真诚。”那还是感觉,那不解决问题,只是表面的问题,并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要见光、见华,这才是真诚。

    所以说我们对治忏悔,有时候要静静地思惟去忏悔,这是一种方法。另一个是写下来忏悔。为什么要写下来忏悔?因为我们平时的忏悔,想一想这个问题,很快就过去了。另一个念又起来,就把这个忏悔心忘了。忘了以后再找回来,就不是刚才那个心了。所以怎么办?应该写下来,写在纸上。看一遍,忏悔一遍。忘了马上又看,又忏悔。这样不断地深入,忏悔心最后能深入进去。有时候一个事得忏悔好几天。

    第一天,忏悔觉得还没啥,挺勉强地写,“哎呀,不好意思,为了忏悔写吧,也没多大意思。”第二回一看,“哎呀,这个事是有点严重了啊,得忏悔。”第三回看,就吓一跳,“怎么可以这样呢?我怎么可以变成这样呢?”这个心在第三次忏悔时才能发现。你想一想,这多大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做。

    有了第一回忏悔,我们就可以有第二回,甚至由第一回忏悔,就很长时间都不犯过失。所以忏悔对我们来讲,是重要功课之一。普贤菩萨讲:“众生未尽,我的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就是说在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永远要忏悔的。有的人是这么想的:“我也没犯错误,我用不着忏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以忏悔的心才能不断地改正错误。如果说自己没有错的人,这句话本身就是错。一个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怎么说你都对了呢?所以佛讲:“你不证到四果阿罗汉,不要相信自己。”这几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我们知道自己是凡夫,肯定有错,肯定必须忏悔才能成就。只有肯定它,我们才能不断地生起忏悔心。如果你稍稍一模糊,认为可忏可不忏,有时候忏悔心甚至就没了。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祥法师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五明学佛网:妙祥法师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八 诵大悲咒无附加条件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七 发心出家要真实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六 出坡也是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五 不为剃度而剃度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四 少睡增定慧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三 过斋亦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八 无念才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