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家教与母教


   日期:2012/8/10 1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家教与母教

 

正文:

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了!大家办学校的要注意了,传统上,中国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从怀胎就开始教育了。古时都有规定的,夫妻分房,然后家里挂的画、有的东西都要改变,胎儿会知道。生出来以后重要的是家教,是家庭父母的教育,不是靠学校的。我看现在人,大都把儿童教育寄托在学校,父母家长自己本身却都有问题。

依我几十年经验看来,许多家长都犯了一个大错误,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书没有读好,希望孩子读好;自己没有发财,希望儿女赚钱发财;自己没有官做,希望儿女出来做官。这个目的是很严重的,每个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后托给学校自己不管,自己的言语行为又大多是乱七八糟的,影响到孩子。

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胎教,母教,母亲更重要。记得当年我在辅仁大学上课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好担任哲学的讲师,以为顶多五六个学生要听哲学,上去一看,坐满了一堂。本班有八十几个人,大都是女学生,因为我来上课,其它系的同学都来了,窗子外面站满了。我说你们疯了,怎么来学哲学了?哲学是疯子的学问啊!我说你们是联考分过来的吗?现在教育随便把你分了系,不管学生的意愿,也不管学生的成绩。他们说,是啊!我说,不得了,你们赶快转系,或者去谈恋爱吧!同学们哗然大笑。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样讲?我说,现在的女孩子大学毕了业,看不起普通人了,至少要找个硕士、博士啊,比自己高一点的,东选西选,最后一个种田的都不敢娶你做妻子了,看到你大学毕业好可怕啊!你们先把人生目标,人生哲学搞清楚,读什么哲学啊?

这就是哲学!做女性,最难的是做一个贤妻良母。现在女性受了教育以后,出去做事了,孩子不会带,饭不会做,菜不会煮,衣服不会缝,家管不好。譬如生个孩子,第一流的家庭,受的却是末等的家教,把孩子交给佣人们去带,然后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头,责任推给学校;要是犯了法,还推说这是社会问题。我说我不认同,我们都是社会一分子啊!他犯罪做了坏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和大家又有什么关系?社会是个抽象的名称耶!怎么能把家教的问题推给社会啊?

我们有一位同学,她说想办女子大学,这更要注意《礼记》里头的〈内则〉一篇,还有《列女传》,是我们传统上关于女性的教育,包含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性的教育,告诉你性行为是怎么一回事。性的教育很重要,古代都有啊!现在反而逃避了。这些道理,必须要注意的。

《廿一世纪的前言后语》

---------------------

讲到家庭教育,听起来是很普通的名辞。任何一对父母,有了子女,由婴儿至孩提,由儿童到青年,谁又不施管教?古今中外,哪个孩子又没有受过家庭教育呢?除非少数的例外,属于不幸者的遭遇,那就另当别论。因此,所讲家庭教育,岂非极普通而不成问题的问题吗?然而,如何是家庭教育的标准?家庭教育应该要怎样做?哪些父母才有资格担任家庭教育的主角?这等于说:凡是学校,都有老师,可是哪种人才有为人师表的资格?谁又是真正的好老师呢?所以当父母或家长的人,他自己本身的家庭教育,和他所受的其他教育,是否都够水准而无差错呢?这些都是决定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倘使讲家庭教育而忽略了这些问题,或者把问题青少年的过错随随便便,一概归咎于家庭教育,这就真成为家庭教育思想的问题了。

依照中国人一般通俗的观念来讲,大体上都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是最完善、最悠久的伦理教育。历史悠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否最完善,那是多方面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列有明训的,最早莫过于《礼记》。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也须人人一读《礼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详引。但是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

难道六岁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没有教过“洒扫应对”的事吗?事实不然,所谓“洒扫应对”的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事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指这个青年阶段前后的教育而言。总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让我们重复地说一句:除了《礼记》上所列举有关的记载以外,并无别的专书。

汉、魏以后,对于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了专书。但是严格地说一句,那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皇皇大著,并不见得是为教育的理想而立论,而且更不是由教育哲学的基础而出发。那些著作大体上还是受到秦、汉以后门第观念的影响而作。例如汉、魏之间班昭的《女诫》、隋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而且它是成人的伦理思想教育,并非绝对可作为儿童家庭教育的范本。宋、元以后,理学家的儒者们,渗入佛、道二教因果报应的观念,散见于个人学案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更为普遍。自元代儒者郭居敬选定了《二十四孝图说》以后,到了明代理学家朱柏庐所作《治家格言》,便更普遍地被认为是儿童教育的读物。而原属于道教教义的《太上感应篇》,以及亦儒亦道亦佛的《阴骘文》、《功过格》,也普遍流行为家喻户晓的家庭教育指南。清儒陈榕门所著《五种遗规》中的“教女”、“训俗”两种遗规,都可以说是儒、佛、道三家的有关家庭教育思想的汇流。实际上,这些著作,大体都是伦理思想和人格养成的成人教育的范围。所以说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的思想、理论、实施,是否真能称为最完善的,就须重新磋切商量,不能空泛而骤下定论。

《亦新亦旧的一代》

---------------------

教育,我们小的时候,开始“六岁入小学”。六岁左右,中国几千年的《礼记》啊,传统文化,叫做“小学”。小学干什么?什么叫“小学”?先认字,认字叫小学。六岁先认字,那么六岁开始认字的,先学小学,先认得中国字。

然后呢,生活的教育是什么?洒、扫、应、对,家庭的教育。所以教育啊,中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为基础,不是靠学校的。

这里我又岔过来讲,真的讲中国教育啊,那很严重了。我们几千年古代的教育,从哪里开始呢?“胎教”开始。一个太太怀孕了,马上开始教育,先教育这个太太,这是中国古代。你们讲的儒家,中国文化啊,《礼记》中都有的。周朝以前,一直到差不多秦汉这个阶段,教育严重到这样,胎教开始的。太太一怀孕了以后啊,住的房间不同了,挂的画也不同,讲的,穿的衣服也不同,教育胎儿。孩子生出来以后呢,父母家庭教育开始了。

现在的教育,我发现是,第一流人,家庭受最末等的教育。尤其在香港啊,在外面的华侨,在台湾,我所看到的,第一流的家庭,很有钱,两夫妻都是有汽车出去做事了,孩子生了呀,找一个菲律宾的、印尼来的保姆啊,哎,保姆,就交给她。所以第一流家庭的孩子,都受最末等的教育开始。

教育是从父母的言教、身教开始,由胎教到家教。像我们小的时候到别人家里去,人家看我们讲,哟,这个孩子是谁家的啊?嗯,人家说,哎,这个孩子是南家的啊,南某人的儿子。哦,很好噢,很有家教。没有说,像现在一样,他什么文化程度啊?他读到博士没有?哎,那不理你这一手,你拿到博士做官回来,一看你这个言行举止不对,哎,老辈子说,这个孩子没有家教的,还出去做官呢?这样骂人的。这是我们传统文化。

《南怀瑾先生在海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

---------------------

讨论“齐家”问题,必须要特别了解,在中国的上古历史上,“家”是聚族而居的群体大家庭,也就是宗法社会的中心代表。用现代话来讲,“家”就是一个族姓社团,并不像二十世纪初期以来,学步西方文化,只有一对夫妻,或加上父母、子女的小家庭。当然,无论为聚族而居,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或是小两口子的小家庭,总是以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子女为主体所组成的。

天下、国家、社会的基本单位便是“家”。所谓“齐家”的“齐”,在古代读作持家的“持”,也有读作治国的“治”,同时也包括有维持和治理的两重意义。

如果了解了这个基本道理,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理想中的“齐家”,只有在过去朴实无华的农村家庭里,每每可以看见那种“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的情况。不过,这样的殷实家庭,一定是有一个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真正幕后的主持者,并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妇女牺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伟大,不是男士们的功劳。至少由上古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如此,中国宗法社会的大家族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也许我的所见不尽然,但须要人家再冷静一点仔细去研究,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淡了!

《原本大学微言》

---------------------

依照古礼,父亲不教自己的儿女;但是为了教育子女日后的立身处世,社会上有些坏事情,是应该让儿女知道的。反观我们中国的父母们,有几个敢把社会上的坏事,或者某些人的丑事教儿女了解?从前我有一个朋友就很难得,对于烟、酒、嫖、赌等不良嗜好,都带儿女去看。可不是由自己带,而是转托朋友,带他的儿女到这些场合去,好让他们自己认清楚,这些都是坏事,对自己都是有害无益的,都不能做的。这是教育的一种方法。

现在的年轻人真可怜!家长们拚命要他们读课本,不许看小说,结果念得一个个呆头呆脑,念到大学、研究所都毕业了,而对于人情世故,一点都不懂。所以我常常鼓励他们看小说,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不喜欢他们读死书,有时候我带着他们看小说,武侠小说、传奇小说,无论什么小说都看。不过他们自己找来了什么小说,要告诉我一声,因为有一部份小说,如果还没有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则不必看,看早了,不见得有好处。小说看多了,会懂得作人,也会通晓人情世故。小说上的那些人名,差不多都是假的,而所描写的事情,却往往都是真的,在社会上就真的有那些事情。至于历史上那些人都是真的,但有些事情,你没有经验就无法了解。没有做过大官,就不知道大官的味道,那就只有看小说才能通晓。

孟子在这里说,对儿女的教育,由父母亲自来教,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正面的教育很难。因为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孩子想看个电视,父母就摆出威严的态度,用命令的口吻禁止,而朋友较为客观,也就较为理智,就不至于过分严肃。实际上儿女已经很累了,看一点电视轻松轻松,并不过分。

孟子说:对于子女,我们当然要以正道教导他。子女如果不听,就“继之以怒”,发脾气了,不是打,就是骂,于是反效果出来了。据我所知,许多家庭教育,所得的都是反效果。一些青年男女出了问题,都是家庭教育有问题,而不一定是问题家庭所造成的。父母太方正了,教育出来的儿女,多半是死死板板;这样的儿子,再教出来的孙子,就板板死死,更糟糕了。另有一种反效果则是,方正、严厉的教育下,激起了叛逆的心性,那就更麻烦了。

这样看下来,我非常同意孟子这个观点。

而且在子女的眼睛里,认为父母教我不可以说谎,而他们自己却一天到晚说谎。像有人要去午睡了,怕被人打扰,于是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告诉客人说我不在。果然来了客人,孩子便说:爸爸在睡觉,爸爸说,告诉客人他不在。像这样的孩子,能责备他吗?他绝对的对,因为他不说谎。为父母的,平常也是教孩子不可以说谎,孩子没有说谎,怎么能责怪他呢?

父母不许孩子说谎,而孩子看见父母随时都在说谎,这是一个事实。父母要求孩子要这样那样,而自己所做的又与所教的恰恰相反。像孔子、孟子,常常教别人要守信,而他们自己有时却不守信,这又怎么解释?这就有层次上的差别,程度上的不同。就如刚说过的淳于髡那一节中“嫂溺援之以手”,是可以的。教育也是如此,有权宜变通的时候,但是子女还小时,是不会了解的。

所以教子女正,子女如果不正,就生气责罚他们,子女心里已经不满了。子女再看看父母所做的,正与他们教自己的相反,于是就更愤愤不平了。因此,父子之间的代沟,相互的不满,早在子女幼儿时期,就已经播下了种籽。因此,孝道是很难讲的。父母子女之间,如果有了芥蒂、嫌隙,那就太不幸了。

现在许多青年人都不满现实,其实不止是现在,无论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不满现实的。纵然是最好的时代,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在青年人的心目中看来,也是讨厌的、不满的、要挑剔的。我们都曾经走过青年时期,多少可以体会到现代青年人的心理。只要从年轻人的一些小动作上,就可以看到他们这种不满现状的心态。例如一堵墙壁,装修得蛮漂亮,他却要划上一条痕迹;一个好好的瓷瓶,他却要用东西去敲敲,似乎才过瘾。他们这样做有理由吗?没有理由的,就是潜意识的反叛性和破坏性在作怪。所以青年人之不满现实,是当然的。作为一个领导人,在教育上,领导方法上,就要懂得这个道理。

古人的教育,是易子而教,两个互相钦敬的朋友,往往相互教育对方的子女,而不教自己的子女。像现在的青年,几乎没有不犯自渎的毛病的,但父母们对于这种事都不教,因为不好意思开口。直到最近,这种“性教育”教育界才正视、讨论它。但仍有些偏僻的地方,老师们碰到这一部分的教材,就避而不谈。其实在六七十年前,也有这种教育,聪明的父母们,想出变通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用易子而教的原则,由朋友来教;或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引用某些因此受害的现实例子,做启发性、暗示性的诱导。这是为了孩子一生健康所系,不得不教。

《儿女的教育-孟子离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家教       母教)(五明学佛网:家教       母教)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六、山 

 父母教育子女应注意的五个方面 

 果卿居士:中华传统文化佛家教育经典 

 净土法门法师:佛教人不争,中国儒家教人让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我们老祖宗重视家教、重视文化 

 印光大师: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印光大师:家庭之教,母教最要 

 净土法门法师:越溪同学的报告诚敬谦和,略谈传统文化的母教 

 如何找回家教与门风 

 萝卜想当人参用?专家教你怎么吃最能治病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你不听父母教诲,你儿子会听你的吗?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你不懂得家教,你真的要后悔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