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叶茜卓玛:幸福是什么?


   日期:2009/6/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size=16px] 人生的意义何在?一言以蔽之,即追求幸福。换言之,唯有幸福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可以说,整个人类从古至今都在探索幸福,每一个人从小到老也在追求幸福。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只要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也就揭示了人生之真谛;同时,也只有找到真正的幸福,才能揭示人生之真谛。
[size=16px]
[size=16px] 从历史与现实的世俗社会来考察,尽管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千差万别,但若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这么四类:一是财富,二是地位,三是荣耀,四是名声。(看雪客不解:为何不用“爱情”代替“荣耀”?
[size=16px]
[size=16px] 财富,包括金钱、珍宝及各种物质享受。这是追求者最多的一类。
[size=16px]
[size=16px] 地位,即社会地位,其中以官位为主。由于地位往往同时带来财富与荣耀,因而最多实惠;可是由于地位的“名额”有限,得之不易,所以追求者少于第一类。
[size=16px]
[size=16px] 荣耀虽然也属名声,但较为浅近,侧重于当时或生前。荣耀往往离不开一定的财富或地位,不过也有人纯粹以荣誉为追求目标。此类追求者本来为数不多,但若把那些图慕虚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加进去,则又为数众多了。
[size=16px]
[size=16px] 名声,主要指身后的芳名,即所谓“垂名千古,流芳百世”,“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目标的“名额”最少,难度最大。要想留名史册,一要修身,二要立业,三要晚节。修身就是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以符合规范。立业则要立宏图大业,非宏大不足以跻名史册。晚节即要求始终不渝,纵然立过丰功伟绩,若到晚年失节或失足,便前功尽弃,黯然失色。追求名声如此之难,自然追求者也就最少。
[size=16px]
[size=16px] 我们先看看前三类,即对财富、地位与荣耀的追求。它们都有共通的弊病:相对性、变易性、杂染性。
[size=16px]
[size=16px] 相对性,一方面指自身与他人有所比较,另一方面指目标本身有所差异。
[size=16px]自身与他人有所比较,是说财富、地位与荣耀都是与旁人相比较才能成立的。财富的多与寡,地位的高与低,荣耀的显与微,以什么为标准?只能以旁人作为“参照系”相比较而言,不可能有什么“绝对值”。这就必须维持一个不平等、不合理、不和谐的社会。因为,在一个平等、合理而和谐的社会中,财富匀衡,地位平等,人人都在为社会自觉地奉献,还有什么财富、地位和荣耀可言呢?个人的幸福追求,要以社会的不平等、不合理、不和谐作为前提条件,这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大悲剧,并且必然酝酿出许许多多的个人悲剧。
[size=16px]
[size=16px] 目标本身有所差异,是说财富、地位与荣耀本身存在许多等级,所有财富、地位与荣耀,跟较低等级的一比,自然洋洋自得,满面春风;但若跟较高等级的一比,便顿然相形见拙,黯然失色,几乎毫无意义了。由于这些目标都漫无止境,即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们往往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像这样欲壑难填,又怎能避免种种悲剧的发生?古人有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试想,那些为财而死者,岂是无财?那些血染枷锁者,何尝无帽?都只因争权夺利,贪得无厌,反而落得身败名裂。
[size=16px]
[size=16px] 变易性,一方面指这些幸福得失无常,难于稳定;另一方面指物质享受所给予人们的幸福感不是恒常的,而是变易的。
[size=16px]
[size=16px] 这些幸福得失无常,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或如苏轼所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何如此?如前所述,财富、地位与荣耀都须与旁人相比较才能成立,并且要以社会的不平等、不合理、不和谐为前提,自然不可避免得失之争——你得别人便失,你失别人才得。而世上无论战争还是竞争,从来没有只胜不败的绝对胜家,也没有只败不胜的绝对败家。既然胜负不定,得失也就只能无常了。
[size=16px]
[size=16px] 物质享受所给予人的幸福感不可恒常,这就像蜜糖固甜,久食生厌。正如古人所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此,纵然得而不失,其幸福感也要渐渐淡漠,岂不是未失而犹失吗?事物的辩证法总是这么奇怪:物质享受愈是丰富便愈感不足,感官刺激愈是频繁便愈是如饥似渴。这就像俗话所说:“嘴越吃越馋。”或如《老子》所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size=16px]
[size=16px] 杂染性,主要针对人的情感而言。人有所谓“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其中有美好的,也有不好的和不幸的。在这些幸福追求之中,人的情感往往是杂糅的,喜怒无常,哀惧难断,爱恶随迁,欲念膨胀。各种情感像一团乱麻纠缠不清,连自己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因而其心情便只能是矛盾重重的了。
[size=16px]
[size=16px] 争斗起来,可以六亲不认;反省起来,又觉于心有愧拥有之时,觉得并无大趣;失去之后,不免深感惋惜旁人面前,显得趾高气昂;私自独处,难禁心底悲凉沉醉之时,简直忘乎所以;清醒之后,顿觉无聊空虚……谓其不幸,他分明在享受来之不易的幸福;说他幸福,他又确实心怀诸多难言之隐。就连以旷达著称于世的大诗人李白,也不禁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以抒发愁情,更遑论他人?
[size=16px]这些幸福追求皆有相对性、变易性、杂染性与之形影相随,其幸福时刻究竟多少,其幸福程度究竟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世人往往仰慕权势与财富,其实,哪个权贵不是危机四伏?哪个豪门不是恩怨重重?有什么幸福可言?
[size=16px]
[size=16px] 至于第四类幸福追求——青史留名,显然比前三类高尚得多,只可惜所需时间太长,所花代价太高,而且也还难免上述“三性”。
[size=16px]
[size=16px] 青史留名,由于为世人所景仰,初怀此志者并不算少,但难禁岁月之磨耗和艰难之磨砺,能够坚持到最后并且大有所成者便如凤毛麟角了。谓其难免“三性”:相对性,乃因名声大小有别;变易性,只缘后世时尚有迁;杂染性,则因常怀愤世嫉俗之心,多有百感交集之时。似此,何尝不是烦恼重重?
[size=16px]
[size=16px] 行笔至此,不妨信口抒发几句——
[size=16px] 权贵忧失宠,富豪恐盗凶。
[size=16px] 红颜难为久,荣耀一场空
[size=16px] 华灯盛筵莫不散,
[size=16px] 曼舞轻歌叹有终!
[size=16px]绝妙!仿佛将自唐李白《将进酒》到元散曲名家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之间的所有兴叹类诗词曲全部捏碎杂糅浓缩了!——博主看雪客注)
[size=16px]
[size=16px] 真可谓穷有穷之苦,富有富之愁,贱有贱之怨,贵有贵之忧!
[size=16px]
[size=16px] 试想,在如此烦恼丛生的人世间,倘若能够摆脱烦恼的纠缠,随时随地都愉悦轻安,该是何等的幸事?
[size=16px]
[size=16px] 其实,所有的烦恼都是人们自找的,正所谓“自寻烦恼”。只要自己善于解脱,便可无烦无恼;也唯有自己善于解脱,才能无烦无恼。这就叫“解铃还须系铃人”。
[size=16px]
[size=16px] 须知,幸福并不在于身外的功名富贵,而在于内心的愉悦轻安——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愉悦,也就多一分幸福;烦恼少之又少,时时处处都感到愉悦轻安,便是最大的幸福。
[size=16px]
[size=16px]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自在自得”的境界。所谓“自在”,便是超然自在——不凝不滞,不沾不染,逍逍遥遥,随遇而安。所谓“自得”,便是怡然自得——无忧无虑,无惊无恐,怡怡乐乐,得失两忘。其实,这所谓“自在自得”,正是在人生方面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size=16px]
[size=16px] 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有两句话,深领“自在自得”之旨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下卷第70章)译得详尽一点,便是:得宠也好,受辱也好,只当庭前的花开花落一般等闲视之;离去也可,留下也可,就像天外的云卷云舒一样自在安祥。显然,这前一句正是“自得”之旨,而后一句正是“自在”之趣。
[size=16px]
[size=16px] 这种自在自得的境界,具有六大特色,下文将列专题论述,那真可谓坦荡不拘,挥洒自如,生机无限,超凡脱俗,乃人生最丰盈、最恒久、最畅达的幸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叶茜卓玛       幸福)(五明学佛网:叶茜卓玛       幸福)  

 普献法师:十个幸福方程式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贤崇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明奘法师: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湛如法师: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刘元春教授:缺乏幸福感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佛光法师: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衍慈法师:如何活得幸福 

 圣凯法师: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悟妙法师:皈依三宝是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