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大日经(白话文):住心品


   日期:2012/9/12 1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日经 住心品
 

译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天大日如来住在佛所加持的高大无比的金刚法界宫殿,所有的执金刚、无数的菩萨以及众多的天神仙人,都到这里来集会。

这时大日如来以他那超越时空的神通之力,化现出一幢最为珍稀的大楼阁,其高没有上,其大没有边,种种珍宝,装点其间,光采耀眼,金碧辉煌,香烟缭绕之中,宝铎和鸣,幡盖高扬,妙乐悠悠。大日如来安然端坐在以其菩萨之身化现的师子座上。(所有的集会者环绕而坐,重重叠叠,层层排排,其数之多如恒河之沙, 其量之广如佛剎微尘,而近佛侍坐者,则是以金刚手秘密主为首的上首执金刚,和以普贤菩萨为首的上首大菩萨。)

其中上首执金刚有: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胜迅执金刚、无垢执金刚、刃迅执金刚、如来甲执金刚、如来句生执金刚、住无戏论执金刚、如来十力生执金刚、无垢眼执金刚、金刚手秘密主。上首菩萨有: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诸大菩萨。所有的与会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翘首而望,想在这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佛日圣时, 亲耳聆听大日世尊宣讲的住身语意平等处法门。

就在这时以金刚手为首的诸大执金刚,以普贤为首的诸大菩萨以及所有大会之众,都因受到如来神力之加持,眼前忽然映现出佛以神通化现的种种境界,看见神奇莫测的世界,目睹从未曾有过的胜事,听见妙语深论,闻诸悦声绝音,犹如置身其中,彷如自他不别,茫茫然,不知此境此情来从何处,去向何方,起灭边际不得而知。

又所至之处,所历之时,都见闻大日世尊为一切有情大众宣讲真言教法。而眨眼之间,又见闻金刚手、普贤、莲花手等菩萨像貌者,出现在十方世界之中,宣说真言道最清净高妙之教法,这就是如何从发菩提心开始,一步步地修行,渐次达到十地,而就能在此生中,如何消除造成身口意种种虚妄不清净业,及导致轮回六趣、备受诸苦的根源——业寿种子,由此进而得到如来平等种子,并在大悲藏中生出佛性之芽,及至增长成果这样一个道理和门径。

原典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①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②共沙门一行译

入真言门住心品③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④者皆悉集会。

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

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憨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胜迅执金刚、无垢执金刚、刃迅执金刚、如来甲执金刚、如来句生执金刚、住无戏论执金刚、如来十力生执金刚、无垢眼执金刚、金刚手秘密主⑤,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及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诸大菩萨,前后围绕而演说法,所谓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身语意平等句法门⑥。

时彼菩萨普贤为上首,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毘卢遮那如来加持故。奋迅示现身无尽庄严藏,如是奋迅示现语意平等无尽庄严藏,非从且卢遮那佛身或语或意生,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

而毘卢遮那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又现执金刚、普贤、莲华手菩萨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缘业生增长,有情类业寿种除。复有芽种生起。

注释

①「经」字之后,诸本均有标明卷数的「卷第一」三字,底本还有标明帙号的「染」字,今均略去。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亦略称《大毘卢遮那成道经》、《毘卢遮那成佛经》,略称《大日经》。梵文题: Maha-vairocanabhisambodhi — vi-kurvati- adhisthana-vaipulya-sutra-indaraja-namadharmaparyaya.或Maha-vair-ocana- visambodhi-vikrinita-dlista—sutram-indra-raja.藏文译本题:

Rnam-par snan-mdsad chen-po mnon-par rdsogs-par byan-chub-pa rnam-par SpruI-bp byingyisrlob-pa sin-tu rgyas-pa mdo-Sdehi dhan-po rgyal-po shes-bya-bahi chos-kyi rnarn-grans.大毘卢遮那,或译作「摩诃毘卢遮那」,略作「毘卢遮那」,显教各派又有别的译法,均为梵文maha-vairocana的音译。「摩诃」,有「大」之义;「毘卢遮那」,有「日」、「光明遍照」之义。故意译作「大日」、「大遍照」,为秘密佛教奉为最高之佛的名号,通常称作「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一行《大日经疏》解释说:「梵音毘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卷一)「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求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也。」(卷十六)然「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毘卢遮那也。」(卷一)而《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又有不同的解释,说:「梵云毘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毘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王如来也,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并略而名义阙也。」密教以大日如来为法身佛,亦为建立本宗教法之教主,而显教各派依据不同的译名,又有不同的解释。

②「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与丽本同。《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宋、元、明、宫,《中华大藏经》校石、资、碛、普、南作「大唐中天竺三藏轮波迦罗」,《大正藏》校明,中华藏》校径、清作「唐中天竺三藏输波迦罗」。

③「品」字之后,诸本均有标明品数之「第一」二字,今略去。据《疏》说,该品梵本原有二题,初题〈修真言行品〉,次题〈入真言门住心品〉,故现题兼有「入住」、「修行」二义。真言,为梵文mantra的意译,音译作「漫怛攞」。词根man,有「思惟」之义,后缀tra,有「用具」之义,合起来就有「用来思惟之工具即言语词汇」之义。在密教中真言具有真实而非虚妄的言语之义。《疏》说:「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卷一)不空《总释陀罗尼义赞》说:「真者,真如相应;言者,真诠义。」

从广义上说,真言具有四种含义:法真言,清净法界以为真言;义真言,胜义相应,一一字中有实相义;三摩地真言,由瑜伽者用此真言于心镜月轮上布列真言文字,专注心不散动,速疾证三摩地;文持真言,从唵字至娑、嚩、贺, 于其中间所有文字,一一皆名真言。而从分类上说,有如来说、菩萨金刚说、二乘说、诸天说、地居者说五种,前三种通称圣者真言,后二种通称诸神真言。密教认为真言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以此加持,小则可祛病除害,护身积福,大则可消除罪业,超生净土,相应成佛。

因念诵、观修真言是密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所以密教往往自称真言宗、真言行者,称其教法为真言门、真言教。真言, 也称密语、密言、密号。由于真言的念诵形式及其用法、功能、意义等,与陀罗尼(梵文dharani 的音译,意译总持)、明(梵文vidya 的意译,有知识之义)、民间禁咒相似,故往往互译混用。

④持金刚:为梵文vajra-dhara 的意译,音译伐折罗陀罗。vajra,音译伐折罗、跋折罗、嚩日罗,意译金刚杵、金刚智杵、坚慧杵,原为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密教中作为一种法具,表示如来智慧力的标帜。dhara,有执持之义,故持金刚, 亦译作执金刚,有执持如来智印之金刚杵者之义。持金刚是密教中主要的一类神,与表现如来「慈」一面的菩萨相对应,表现如来「悲」的一面,摄伏摧破一切烦恼之敌(《疏》卷一、五等)。

⑤金刚手秘密主:或称金刚手、执金刚、持金刚、秘密主、持金刚具慧者,有时称金刚萨埵,特指诸执金刚中为首者。以手持金刚杵,名金刚手,以执持如来身语意三密,而为心密之主,名秘密主。密教认为大日如来的密法,均由金刚手亲承传诸于世的(《疏》卷一、不可思议《大日经供养法疏》卷上、《理趣释》等)。

⑥身语意平筹句法门:指本经所要说的教法。身语意平等,是说如来种种三业,都达到了第一实际、极妙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三业平等无别。句,有「止住」、「住处」之义;平等句,就是达到了三业平等、三密相应之处的意思。

密教认为如果修行者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意平等之妙观,作为进趣修行的方法和途径,便可逮见加持受用身,成就平等智身,相应成佛。故《疏》指出:「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为平等句。一切来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故名平等。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 卷一)下文所说的「真言道清净句法门」,与此身语意平等句法门的含义相同,说「清净」,也就是从身语意三业平等无异的意义上去说的。

译文

就在这时,金刚手秘密主见大日世尊有如此大的神通,具有如此高的智慧,而能在同时为各种有情众生宣说妙法,便在大会中坐着向佛问道:

世尊,我们应当如何像您那样遍知一切而受供养?怎样才能得到像您那样智慧中的智慧——一切智智呢?为什么得到了一切智智,就能为无量无数的有情众生广演教法?何以能根据不同的趣向种类,区别不同的性情爱好,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而来宣说一切智智?或者示现声闻乘道,或者示现缘觉乘道,或示现大乘道、五通智道,或者愿生天、人中,以及龙、夜叉、干阖婆,乃至愿生摩睺罗伽者的说法。

如果有的众生信奉佛法,喜欢由佛来度脱,就现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缘觉身,或现菩萨身。如有的众生信奉梵天,就现梵天身;有的信那罗延天,就现那罗延天身;或者现毘沙门天身,乃至罗睺罗伽、人、非人等身。都按他们各自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说他们能够欢喜信受的道理,都按他们各自所遵循的行为模式,去示范他们视为崇高神圣的教义。然而,这一切无论如何的不同,最终讲的只是一个原理,也就是一切智智的道理,最终要达到的是同一个目的,也就是身心得到完全解脱的目标。

世尊,我对一切智智的原理是这样理解的:像那高渺空旷的虚空,清净纯粹没有任何东西可掺杂其中,广大无边没有谁还能分出彼此界限,超凡脱俗却含容万象,没有什么概念和词汇来想象形容。我想,您所具有的智慧,也是这样超越了人们的一切虚妄认识和思惟模式。又像那深厚坚实的大地,繁衍生息的人类,栖息生长的鸟兽草木,无不依靠着它而生存,无论怒吼的狂风、震颤的惊雷,都不能使它动摇倾覆。我想,您所具有的智慧,也是这样万事万物赖以依止,任何烦恼都不能影响动摇。又像那熊熊燃烧的烈火,不管积薪如山,不管坚木如铁,都将胜进无厌,焚烧殆尽。我想,您所高举的智慧之火,也是这样,将一切愚痴烦恼之薪焚尽无余,为迷惑颠倒者驱逐黑暗、照明道路。又像那滚滚席卷的飓风,烟尘云雾,一扫而光,所至之处,势不可挡。我想,您所驾驭的智慧之风,也是这样,扫净一切烦恼尘埃,摧毁无明大树。又像那清澈见底的流水,滋润草木而生花果,利乐众生而止饥渴。我想,您所包含的智能之水,也是这样流趣世间,润泽群生心田而增长菩提花果,清凉热恼劳倦而神旷意悦。然而,世尊啊!如此智慧,以什么为其原因?以什么为其根本?

以什么为其究竟?希望世尊为我们大会听众开导。

金刚手秘密主这样一番问话之后,大日如来微微一笑,便开口说道 好啊!好啊!金刚手,你能问这样的问题,非常好,现在请你仔细地听着,并认真思考、善于领会,我开始讲了。

金刚手说:如果是这样,世尊,我们很乐意洗耳恭听。

佛说:一切智智,以菩提心为其原因,以大悲为其根本,以方便为其究竟。秘密主,这就像播下的一粒种子,凭借土壤养分、沐浴阳光雨露,蒙受农人培育,而生根发芽、长茎展叶、开花结果一样。菩提心是那粒含藏基因的种子,有了它一切才有可能发生,因而它是成佛的内在根据,有了它志求菩提的信心,一切才有了开端,因而它是找到智慧的大门。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大悲是那些能使种子发芽生根、茁壮生长的土水耕耘,有了它一切才能正常进行,因而它是成佛的必要条件, 它是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以慈爱之心,施善与乐,以悲愍之情,拔苦济难,只有为了无量众生,修行才有意义。方便是那施肥浇水的适宜,是那培育管理的合理, 有了它一切才变得有效而圆满,因而它是成佛的根本方法,它是到达彼岸的舟航。只有掌握三密方便,才具神通之力,发意顷即达佛地。那么,秘密主,一切智智成就的究竟菩提是什么呢?就是如实知自心,如果能如实地观察、完全地认识、清楚地证知自心本性,就叫成菩提。其实如来智慧宝藏,不由他悟,不从他得,只有在众生自心中找到,即心是道,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哪怕是最微小的东西也无从可得,这也就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或无上正遍知的意思。但为什么这样说呢?

菩提就像虚空存在的相状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永恒常住,清净无为,超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存在方式,超越任何概念思惟上的分别和认识。菩提既没有去感知和觉悟的主体,也没有什么可以感知和觉悟的客体,为什么呢?因为菩提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把握的具体东西。秘密主,没有任何可以具体把握的状态,就是虚空的相状,所以说虚空相如同菩提。

说到这里,大会听众无不皱起眉头,金刚手也心生疑问,便接着佛的话头问道:世尊,上面您说菩提心就是发心志求一切智智,现在又说发菩提自心就是一切智智,那么此中谁是能求?谁是所求?谁为可觉?谁为觉者?又如果离开自心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么有谁能发起此心,一步步修行进趣直到佛果呢?如果事情不必有什么其他因素而能成办,那么众生也就不必借助任何方便了?这样,众生岂不是自然成佛了吗?

如来见金刚手这样一层层提问,会意地点了点头,便回答说:秘密主,是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是自心自觉、自心自证。虽然众生自心之本性即是菩提,众生与佛本无分别,法身本性常自清净,但众生不能如实自知,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愚痴无明,而此无明便颠倒过来认识事物,这就产生了爱、恨、贪、欲等烦恼,由情感思想上的烦恼,进而引起种种行为活动,最终导致趣入轮回之道,获种种身,受种种苦,如同蚕出丝无所因,自从己出自缠里,而受诸煎熬之苦。由此可知,除了众生自心之外,确实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所以说心自证心、心自觉心,就是本性清净的缘故。秘密主,你想想看,如果心不是处在这种清净的状态,那么它应该在某一个地方了,请你观察具有认识功用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是否藏在其中?当然找不到。又观察感官认识所对的客观对象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也不可得。再观察内六处对外六处生起见、闻、嗅、味、触、思虑的六种感官认识,也找不到心在何处。秘密主,如来的正等正觉,并不是那些外道,对其所谓真我所说的那样,如说真我的颜色是青的或黄的,红的或白的,红紫色的或水精色的。有的说真我的形状是长的或短的,圆的或方的。有的说真我是一种光明体或一种黑暗体。有的说真我之体是男子身,或女子身,或不男不女身。这些外道邪见都不如实自知心实相,而把那些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的假相当成实在的东西。

秘密主,心的本性也不是与有情众生之欲界相同,也不与物质的色界相同,也不与非物质的无色界相同,更不与天、龙、夜叉、干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类同性。(这些东西也不过是从众缘而生,没有自己固定的规定性,当然谈不上与心性有什么相同之处了。把此类奉为神明,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虚妄的执着。)

秘密主,心性也不像那些偏见戏论所认为的那样,它并不是住在眼、耳、鼻、舌、身、意界,因为这些东西从众缘而生,性相自空,无有住处,何况还能有什么心实相住在其中。

心实相,也不是什么可见可显现的东西,因为可见可显,说明有一定的相状,而有相状者,都是从众缘所生之物,是虚假不实的,这怎么能说是无上菩提呢?所以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实际上,具有虚空之相的心性,超越一切此是彼非的分别思惟,和非此非彼的无分别思惟。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性质相同于虚空,就是相同于心,相同于心即是相同于菩提,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相本同一相,而有三个名称。秘密主,自心本性虽然不是因缘和合之物,是超越的不生,但是要认识、证悟它,却是需要有一定因缘条件的,需要发心生起,这就是前面说的大悲万行的条件和基础,巧妙有效的方便和快捷方式,这样才可得到最高智慧。

所以,秘密主,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说的教法随机而说,种种不同,但究竟同归,本无异辙,讲的无非是因根究竟三句,教菩萨大众懂得清净之菩提心,如实认识觉悟自心。秘密主,如果男女众生想要知识菩提,就应当知识自心。那么,秘密主,怎样知识自心呢?

如前所说,要观察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如呈现为颜色和形体的事物,感官所对的客观外境,发生认识功能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认识及作用,以及我、我所、能执、所执等主体和客体等等种类,其中分析推求都得不到心之所在,因为这一切都是从因缘中聚合而成的,都没有固有的本质特征。当这样观察的时候,就能认识到自心原来是在不生之处,而这本来不生之处,即是清净之自心。

秘密主,这种直接观察净菩提心的真言道修行方法,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所以叫初发明道顿悟法门。秘密主,菩萨要是按照这条道路去修行动学,可使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 皆悉清净除灭,少用功力,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如果得到此种三昧,就可以净除贪、瞋、痴等烦恼障碍,过去及现世所造之重罪业障,因先业而受报生之生障,因先世有障法而不逢正法之法障,闻法而不能理解认识之所知障。这时,在自己心中常见十方一切诸佛,妙相湛然,如观明镜,自知自心,与诸佛菩萨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之力发起五神通,而以神通力不动本心游诸佛剎,现种种身语意,广修诸行。还能通晓十方三世种种语言方音,获得总持不忘的陀罗尼。由此便知道众生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能力,以及性情好恶,进而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相应的说教,将佛法广演分布,因此之故,于一切时、一切处受到十方诸佛的护持。而如此内具功德, 外为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着,犹如莲花出水,不为污泥之所染污。常住无间地狱而拔众生苦,胜进不息,不辞劳倦。以其清净之心,如金刚坚固不坏,恒处世间而无犯失。能以实智认识到中道正观,制止八颠倒,远离二边。

又,秘密主,住此除一切盖障三昧菩萨,具最上信解力之故,勤修不久,便能通达一切佛法。秘密主,一言以蔽之,此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佛法所有功德,都能成就无余。

原典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

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干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

若有众生应佛度者,即现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缘觉身,或菩萨身,或梵天身,或那罗延、尾沙门身,乃至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

世尊,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世尊,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世尊,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智,烧一切无智薪无厌足。世尊,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烦恼尘。世尊,譬如①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如是一切智智,为诸天世人利乐。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

如是说已。毘卢遮那佛告持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执金刚,善哉!金刚手,汝问如是义,汝当谛听,极善作意,吾今说之。

金刚手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菩提心为因②,悲为根③,方便为究竟④。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⑤。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

尔时,金刚手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⑥,心不可得。秘密主,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红紫非水精色,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⑦。

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无色界同性,非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趣同性。

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

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

是故,秘密主,我说诸法如是,令彼诸菩萨众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秘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识知菩提,当如是识知自心。秘密主,云何自知心?谓若分段,或显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识,若我、若我所,若能执、若所执,若清净,若界,若处,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⑧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⑨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⑩,知众生心行,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着,为法界众生不辞劳倦,成就住无为戒⑾,离于邪见,通达正见。

复次,秘密主,住此除一切盖障菩萨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满足一切佛法。秘密主,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注释

①「譬如」,原作「喻如」,丽本同,今按《疏》文及上下文用词一致,改正。

②菩提心为因:讲修行的依据和起因。菩提心,在此具有双重含义,一指众生本来具有的、与佛共同无别的本性,也就是觉悟成佛的因性、内在根据、本原或可能性。二指追求菩提真理的自信心、信心力。

《大智度论》所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就是指此而言。因一指内因,即作为内在根据的菩提心,二指外因,即作为外在条件的菩提信心。

③悲为根:讲修行的基本条件和过程。悲,据《疏》解释,兼有慈、悲二义,「慈如广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秽」,一方面要发慈爱之心,施乐与善,广修福业,而在修行上积极进取、增长净心。另一方面要发悲愍之心,拔苦除难,勇猛无畏,而在修行上不断克服重重障碍、扫清一切烦恼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总之,要具足种种因缘条件,要有坚固的基础,这叫「大悲万行」,而这也就是修行的全部过程和活动。所谓根,原意为执持,如树之根执持茎叶华果,使其立而不拔,在此指修行进趣的基础和净心逐渐增长成熟的各种条件。根,校本作「根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丽作「根本」。今按《疏》文及其文义,仍从底本。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方便为究竟,略称因根究竟三句,或称因行果三句。三句,为密教修行全过程的理论概括。

④方便为究竟:讲修行的方法和目的、结果。方便,即技巧、方法、途径,在此特指三密方便,即身密之印契、语密之真言、意密之瑜伽观想。究竟, 即结果、终极,指成佛之果、菩提之境、正觉之智。方便为究竟,就是以三密方便相应成佛。而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当认识到成佛之因而增发信心,进修慈悲万行,一切圆际之时,染污即是清净,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佛,世间即是出世间。在此方便,是与究竟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疏》卷一、《理趣经》、《摄真实经》等)。

⑤如实知自心:为密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本经中则是一个核心命题。所有哲学上的论证都可以归结到这一句话上,《疏》中也着重阐发了这一命题的基本涵义。如实知自心,简言之,就是完全、真实地观察,认识和体证众生自心的本性,亦即真实地存在。所谓成菩提,实际上就是如实地认识和体证自心,以自心证知自心,以自心觉悟自心。自心即是佛心,自心即是道,别无其它。但在现实中何以有众生和佛的区别呢?何以来生轮回生死呢?其原因就是众生不能如实地证知自心。如果众生能如实证知,心自证心,心自觉心,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疏》卷一)。

⑥心不在内……及两中间:内、外,指内六处、外六处;两中间,即六识(《疏》卷一)。

⑦非青非黄至非不男女:均指印度各种宗教的和哲学的宗派观点,即针对阐于「真我」的各种看法而言。如有的说真我的颜色是青的或黄的,有的说真我的形状是圆的或方的等等。

⑧「净菩提心」,原作「菩提心」,《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丽作「净菩提心」,今按校本及《疏》文补入「净」字。

⑨「久」,原作「欠」,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⑩陀罗尼:在此指其原义,即取总持不忘之义,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就是说能够获得对于各种语言方言,包括三界天人语言的总持通达。陀罗尼原为古代印度的一种记忆方法,用来记忆和背诵冗长的经文诗赞。后来才演变为陀罗尼神咒,与真言、明咒、咒术相混(参见《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总释陀罗尼义赞》)。⑾戒:此有「清冷」之义,如水性之清冷,虽薪火而终不变其本性。住无为戒,即止住于心之常恒不变之本性(《疏》卷一)。

译文

大毘卢遮那佛如此深入浅出地讲解之后,大会听众无不心悦诚服,茅塞顿开。但不知如何实践这一道理,如何渐次进修而能得到一切智智。正在这时,金刚手看透大家的心思,便又以偈颂提问道:

光明遍照大日尊,菩提种子怎发生?

如已发生菩提心,如何分辨其相状?

识心人中最胜心,必知微相而演说。

自然智慧大勤勇,几心续生得是心?

次第心相何差别,经历几时见净心?

其心微妙之功德,如何修行而获得?

众生心与行者心,有何差异共开演。

执金刚秘密主这样问罢之后,大日如来谆谆善诱,进一步告诉执金刚秘密主说:

佛性所生好金刚,利益众生如是问。

胜上大乘进趣处,不生而生诸心相,十方诸佛大秘密,外道异门不能识,集会今天为众生,皆悉开示仔细听:

越诸一百六十心,发生无量大功德,心性恒常如金刚,当知即生菩提心。

菩提心相如虚空,永恒常住不染污,大风吹尽无所动,常自寂灭本无相。

行者智慧悉成就,即是诸佛正觉现,从此就是初发心,内外供养行修行。

佛接着又说:秘密主,那些无始以来,轮回流转于生死中的愚童凡夫、种种有情众生,相信有名而无实的个体灵魂和鬼神,认为万物都有灵魂,世界上充满鬼神。秘密主,他们不能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本性,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了异己的分别人神的思想。

也有的把某种现象当作真实的东西,如有的认为时间是万物之因。他们说: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有的认为地是万物之因,一切众生和万物依地而得生存。有的认为水是万物之因,有的认为气是万物之因,有的认为火是世界之因,有的认为空是世界之因,说从空无生万有。修行瑜伽的人,把瑜伽境界中由心静而产生的现象执为实有。修净行者,有的认为有创造万物之主,依此修行为之净,有的认为没有创造万物之主,万物都是无作无为,故以无净为修行之道。自在天外道中,有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自在天所为,有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创世主的心中流出来的,有的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时间创造出来的。那罗延天外道主张那罗延天湛然不动,而有辅佐者受命造物。其中还有的说尊贵天遍及一切,无处不在。有一类外道主张一切事物都自然而有,没有谁去造作,如莲花色泽鲜艳,无人去染,棘刺利尖,无人去削。有的外道还说人身中除了心之外,另有自我,支配人身活动。也有的说人身中有神我,与身等同,身小亦小,身大亦大。又有的外道说有神我能造万物,世间所有好事均由他所为。又有外道说任何东西都有寿命,包括地水火风以及草木土石。有一派说有补特伽罗我,屡往生死轮回之中,为生命的主体。另有一派主张识,说识遍及一切,充满世界。还有一类派别主张阿赖耶,说有阿赖耶执持此身,造诸万物,含藏一切,它摄收之则世无所有,放开之则满世间。又有外道主张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有见者,能见世间诸事。又有外道说身中除识心之外另有能执者,操动身口意作种种事情;与此相反,有的以所执境界为真我,遍及一切处。又有观点说有内知我,专主内证;有外知我,专主外境的认识。又有主张社怛梵知我的。自在天外道中又有主张人生,说人生人,是人为真我。毘纽天外道主张有胜我在身中,常有一寸许,受身之前先受胜我。

常定生外道主张有常定生者,常住不变,无有更生。声论外道中,有的主张声本显,等待一定条件而显现出来;有的主张声本生,等待一定时机而生出来, 都把声看作体性常住不变。

秘密主,此类观点不可胜数,他们不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不能分析推论灵魂、鬼神、真我的本性,而盲目信奉自古传下来的东西, 世代承袭旧有的观念,或者转生出更愚昧的看法。由此进而依祖习相传的方法去修行,想得到解脱,偶然得到点什么,便自以为得到了真解脱,岂不知违背了事物最普遍的善恶因果关系。

佛接着又说:秘密主,愚童凡夫类如只知水草、YIN欲之事的羝羊,不知有善恶因果之法。

但有的偶尔听说有善法之事,忽然产生一种想法,觉得节食持斋是件好事,便节衣缩食,远离世务,从中得到一点身心的安宁。秘密主,这算是最初稍微认识到了善恶因果之理,是初种子善业发生, 名为种子心。又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断食舍财,施与父母、男女亲戚。

以此止息贪求,免去守护之心,又受人敬爱,这就认识到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如从种子生出芽来,这就是善心增长的第二芽种。又以此为基础,将财物施舍与不相识的人,这就表明见到了平等施舍所带来的利益,善业萌芽又增长了,如同从芽长出茎干一样, 是善心增长的第三苞种。又以此施与德高望重的人,表明施舍已有所选择了,认识到施舍价值的高低,慧性大开,如同茎干上长出了叶子,是善心增长的第四叶种。又以此施与掌握技艺音乐的人,以及献给尊宿耆旧、学行高尚、为人师范的有知识的人,这表明见到了他们为他人利益的行为,提高了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如同芽之上长出了花朵,是第五花种。又以此施发亲近爱戴之心,供养出家修行之人,表明初步认识到出离世间贪欲的意义,如同花落结果,是第六成果。又以此为基础,认识到造斋施舍只是人天福报之举,即而知道身口意三业不善,皆是烦恼因缘,进而舍弃一切,以清净为是,持戒而住;因此之故,身心完全得到安宁,命终之后又得以升天,如同种果已成、受用其实,是第七受用种子。

又,秘密主,以前诸心仍免不了生死流转,时从有学问的人那里听说某某天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如果虔诚供养,一切希望都可得到满足。这些天诸如自在天、梵天、那罗延天、商羯罗天、黑天、自在子天、日天、月天、龙尊等,以及俱吠滥、毘沙门、释迦天、毘楼博叉、毘首羯磨、阎摩、阎摩后、梵天后等世间所信奉者,还有火天、迦楼罗子天、自在天后、波头摩、德叉迦龙,和修吉、商怯、羯句啅剑、大莲、俱里剑、摩诃泮尼、阿地提婆、萨陀、难陀等龙,或天仙、大围陀论师,这些都应供养。听到这些话之后,心怀庆悦,恭恭敬敬地供养,并出家归依,依教修行,是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第八婴童心。

又,秘密主,第八无畏依中又有择善而从者,由其以前善业的基础,于所说教法中修行观察,虽然不能认识一切事物因缘而起的道理,仍然脱离不了断、常的思惟方式,但已生解脱智,是为第九殊胜心。又,秘密主,更有深刻观察者,虽然不能认识缘起之空,脱离断常的偏见,不能双离有无之见,仍认定自己所认识到的空,但已能作非有非无的平等观察,摆脱了一般的错误认识,这是第十决定心。

原典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复以偈问佛:

云何世尊说,此心菩提生?

复以云何相,知发菩提心?

愿识心①心胜,自然智②生说。

大勤勇几何,次第心续生?

心诸相与时,愿佛广开演。

功德聚亦然,及彼行修行,心心有殊异,惟大牟尼说。

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

善哉佛真子,广大心利益,胜上大乘句,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

我今悉开示,一心应谛听:

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生。

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

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③,从是初发心。

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着我名、我有,分别无量我分。秘密主,若彼不观我之自性,则我、我所生。余复计有时、地等变化,瑜伽我,建立净,不建立无净。

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时,若尊贵,若自然,若内我,若人量,若遍严,若寿者,若补特伽罗,若识,若阿赖耶,知者、见者,能执、所执,内知、外知,社怛梵,意生④,儒童⑤。常定生,声、非声。秘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来分别相应,希求顺理解脱。

秘密主,愚童凡夫类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起欢喜,数数修习,秘密主,是初种子善业发生。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施与父母、男女亲戚,是第二芽种。复以此施,授与非亲识者,是第三苞种。复以此施,舆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复以此施,欢喜授与伎乐人等,及献尊宿,是第五敷华。复以此施,发亲爱心而供养之,是第六成果。复次,秘密主,彼护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种子。

复次,秘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转,于善友所闻如是言:此是天大,天与一切乐者,若虔诚供养,一切所愿皆满。所谓自在天、梵天、那罗延天、商羯罗天、黑天、自在子⑥天、日天、月天、龙尊等,及俱吠滥、毘沙门、释迦、毘楼博叉、毘首羯磨天、阎摩、阎摩后、梵天后⑦。世所宗奉。火天、迦楼罗子天、自在天后,波头摩、德叉迦龙、和修吉、商佉、羯句啅剑、大莲、俱里剑、摩诃泮尼、阿地提婆、萨陀、难陀等龙,或天仙⑧、大围陀论师,各各应善供养。彼闻如是,心怀庆悦,殷重恭敬,随顺修行,秘密主,是名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第八婴童心。

秘密主,复次,殊胜行随彼所说中殊胜住,求解脱慧生,所谓常、无常空,随顺如是说。秘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常、断,非有、非无,俱彼分别、无分别。云何分别空?不知诸空,非彼能知涅槃、是故应了知空,离于断常。

注释

①识心:据《疏》解释,是心之自觉之智,次后所说之心,即是心之实相,而说识心,表示境智俱妙,无二无别。

②自然智:即是如来常智,以其心自证心、心自觉心,而最胜最妙,故又说胜。这都是赞叹如来之德。

而全句的意思是说:有如此德之佛,必能知道菩提之发生及其微相,愿佛宣说。

③「行修行」,《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修行行」,今按校本及《疏》文并文义,仍从底本。

④意生:《疏》作「摩奴阇」(manu-ja) ,并引菩提阇梨(即金刚智)的解释说该词「《智度》翻为人,是人执也,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从人生,故以为名。唐三藏(此指玄奘)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摩奴,声转意别,误耳」(《疏》卷二)。《疏》卷十六解释意生说:「满奴所生者,是一类外道见,满奴是我,言一切依我而生。」慧琳《音义》卷二十五作「摩奴沙」(manusya),解释说:「此玄人,即人之总名也。」摩奴阇、摩奴沙,均从词根manu 派生,其原义有人、人类之义,也有思想、意识之义(Arthur A. MacdonELL.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

⑤儒童:《疏》卷二作「摩纳婆」( manava),并引菩提阇梨的解释说:「是毘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言胜我,言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也,彼常于心中观我可一寸许。《智度》亦云有计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或如豆麦,乃至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己庄。唐三藏翻为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孥婆, 此云纳,义别,误耳。」卷十六则解释说:「末那仙生者,言一切从彼生也,亦是一类外道等见也,即是垢障不平之性,亦以金刚作业,除彼不平之过。」按梵文摩纳婆(manava)

有胜我、人类、人我之义。摩孥婆(manava)有少年儒童之义。

⑥「子」,《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无此字,今按校本及上下文义,仍从底本。

⑦「梵天后」,《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梵天、梵天后」。今按校本和《疏》文及前后文义,仍从底本。

⑧「天仙」之后,原有「大仙」二字,《大正藏》校宋、元、明无「大仙」二字,「天仙」作「火仙」。

《中华藏》校石无「大仙」二字,校资、碛、普、南、径、清「大仙」作「火仙」。今校藏文本,无「大仙」或「火仙」二字,据此并按校本及《疏》文,略去「大仙」二字。

译文

大日世尊依次讲罢相续而生的十心之后,金刚手又向佛请求说:世尊,诚心希望您再讲讲修行之时所要度越的一百六十心相。

大日佛继续告诉金刚手说:秘密主,请你认真听着:所谓心相,指的就是贪心、无贪心、瞋心、慈心、痴心、智心、决定心、疑心、闇心、明心、积聚心、斗心、诤心、无诤心、天心、阿修罗心、龙心、人心、女心、自在心、商人心、农夫心、河心、陂池心、井心、守护心、怪心、狗心、狸心、迦楼罗心、鼠心、歌咏心、舞心、击鼓心、室宅心、师子心、鸺(左留右鸟)心、鸟心、罗剎心、刺心、窟心、风心、水心、火心、泥心、(浊心)、显色心、板心、迷心、毒药心、罗索心、械心、云心、田心、盐心、剃刀心、弥卢等心、海等心、穴等心、受生心等等。

秘密主,什么叫贪心呢?贪心就是认定眼前出现的境界为真实,并依此观想修行。

什么是无贪心呢?无贪心就是否认眼前出现的一切境界,乃至所应进求之处,不生追求之心,而以止思绝虑为真实。

什么叫瞋心呢?瞋心就是把修行中出现的愤怒、仇恨等情绪当成真实而加以修行。

什么叫慈心呢?慈心就是把修行中出现的慈爱等心理现象,当成真实而加以修行。

什么叫痴心呢?痴心就是不观察善恶是非,不加以鉴别,遇到了便信受修行。

什么是智心呢?智心就是以自己的智力判断此胜彼劣,此应受彼不应受,而取其所谓胜上之法而行。

什么叫决定心呢?决定心就是遵从某一现成的公认的说法而依照奉行。

什么叫疑心呢?疑心就是对所行之法总是疑神疑鬼,顾虑重重。

什么叫闇心呢?闇心就是对本来不该怀疑的事情也起怀疑之心,犹犹豫豫。

什么叫明心呢?明心就是对不该怀疑的说法,仅凭听闻就一下子相信而依法修行。

什么叫积聚心呢?积聚心就是一旦相信某一种说法,便把所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和事情,当成那一种说法和事情。

什么叫斗心呢?斗心就是喜好辩论是非长短,听闻别人的言论,就说此话应该这样,彼话不应该那样,即使人家说的有道理,也用种种方法找出点毛病来,而别人来请教他,也要说此话不该这样问,那话应该那样问,总之,都要找出点毛病才算了事。

什么叫诤心呢?诤心就是对自己产生是非,如认识到某一个道理之后,又假设异端总是推求出不对之处,从别人听闻时非常相信,而过后又找出种种理由推翻它。

什么叫无诤心呢?无诤心就是没有是非确定的观念,虽然一直相信最先听到的见解,后来又听另外一种见解,就改变原来的见解,而又听说某见解不符合道理,某见解正确,便又去相信某见解。

什么叫天心呢?天心就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如天神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需要什么就不费功力而想办成。

什么叫阿修罗心呢?阿修罗心就是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如阿修罗一样,明知有解脱之利,但喜欢生死果报的快乐,不求解脱。

什么叫龙心呢?龙心就是追求财利,贪得无厌。

什么叫人心呢?人心就是好考虑别人,如想到某人于我有恩,总想有机会的时候报答:

某人于我有怨,总想找机会报复。

什么叫女心呢?女心就是迷恋快乐,不克制欲望的心理,如一些女人经历一次乐事,便念念不忘,总想着情人的音容笑貌。

什么叫自在心呢?自在心就是总相信自己的意愿都能实现,如信自在天的人一样,相信自在天随自己的意愿创造万物。

什么叫商人心呢?商人心就是什么有用就做什么的实用心理,如同商人一样,看人们需要什么就聚集什么,然后一一推销出去,获得利益。

什么是农夫心呢?农夫心就是什么都准备好了再进行的心理,如同初学耕作的农夫一样,先从老农听闻如何播种、如何浇水施肥、如何除草收割打碾储藏,然后付诸行动。

什么叫河心呢?河心就是两头兼顾,正邪兼信的心理,如同河水一样总是紧靠两岸流淌,从不只及一边。

什么叫陂池心呢?陂池心就是得陇望蜀,什么都想得到的心理,如同陂池一样,众水汇入亦不满足,名利情欲集于一身,亦不满足。

什么叫井心呢?井心就是凡所思惟好尚深远,玄之又玄,好事坏事都让人难以捉摸。

什么叫守护心呢?守护心就是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坚持不放,誓死捍卫,如同人们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不惜围墙重阁一样,只有自己的对,别人的一概不对。

什么叫怪心呢?怪心就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思想,有什么技艺、知识、见解以及财物,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秘惜不惠施于人。

什么叫狸心呢?狸心就是不求迅速,等待时机的心理,如同狸猫等伺擒猎物一样,即使发现目标,也要屏心静息地等待进入伺捕的范围,即使听闻种种法要,也只领受记持而不进行。

什么叫狗心呢?狗心就是稍得到点东西就心满意足,不再更求胜事,如同狗一样给一点粗鄙之食,便喜不自胜,受宠若惊。

什么叫迦楼罗心呢?迦楼罗心就是总想着取得朋友的帮助来办成事情,不能独立进行,如同金翅鸟一样,必须依靠双翼才能飞行,假如少了一翼便无所能为。

什么叫鼠心呢?鼠心就是见了别人的好事,总是心存离间败坏的心理,如同老鼠一样系缚箱箧之物,不管值不值得,总是咬断损坏才肯罢休。

什么叫歌咏心呢?歌咏心就是总想着,以自己的花言巧语让人相信的心理,如同唱歌的人,想以自己美妙的歌声打动听众的心,使之喜欢一样,从他人听到一点说教,就要广演分布,想让人人都知道。

什么叫舞心呢?舞心就是想掌握五花八门的本领,来变化出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如同跳舞相人,散动各个肢体来组成一个新颖的动作一样。

什么叫击鼓心呢?击鼓心就是想得到某一种绝巧,然后一鸣惊人的心理,如同长夜中击鼓而惊动睡觉的人一样,总是想修行到种种辩才无碍的智慧,来击法鼓而惊悟昏睡中的众生。

什么叫室宅心呢?室宅心就是持戒修善都是为了自己的防护,想让今世后世都能远离恶道众苦,如同修建室宅的人为了防护自身一样。

什么叫师子心呢?师子心就是好胜自恃,一切事情没有能难住自己的,所有人中没有与自己比试优劣高低、敢于抗衡者,如同师子在众兽中随所至处皆胜,无有怯弱一样。

什么叫鸺(左留右鸟)心呢?鸺(左留右鸟)心就是常在黑夜中筹量推敲而得明白,白日则昏愤无所成,如同鸺(左留右鸟)一样,一到晚上六情爽利,在黑暗中能施展本领。

什么是鸟心呢?鸟心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惶恐不定,猜疑惧怕,如同鸟一样,即使人善心去喂养,也不敢近侧,即使没有人在场,伺求食物也惊恐不安。

什么是罗剎心呢?就是对好事也当坏事去想的逆反心理,如同罗剎恶魔一样,凡人所作好事当成坏事去理解而加以破坏。

什么叫刺心呢?刺心就是凡事总往坏处想的心理,如做了一件坏事,过后追悔不已,而做了一件好事,过后也后悔,总有一种犯罪感,如同荆刺一样,不论从何处接近,都长着刺。

什么是窟心呢?窟心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失去信心,而想象别人做的事如何如何好,如同学佛的人一时见不到效果,便去羡慕诸龙阿修罗所居海底深窟中多有神仙美女,长寿自在,而想入窟去修行。

什么叫风心呢?风心就是想在各个方面,一切时一切处都得到成功,如同风一样散乱飘动,到处都有,修法者也想世间外道,三乘六宗都进取修行,获得成功。什么叫水心呢?

水心就是想一扫三业重垢,世代积尘,如同水洗涤污垢一样。什么叫火心呢?火心就是急于求成的心理,想在须臾间成就无量功德,如同火一样炽盛炎热。

什么叫泥心呢?泥心就是以自己的观点感染、影响别人的心理,如同泥一样,凡所踩入者都要沾上泥污。

什么叫浊心呢?浊心就是总受对方的错误干扰,致使心生迷乱的心理,如同平静的水被别人搅乱不清一样。

什么叫显色心呢?显色心就是随事而迁,自己不能作主的心理。见着善事就跟着去做善事,遇着坏事就跟着去做坏事,如同白丝一样,遇着红色就被染成红色,碰到黑色就被染成黑色。

什么叫板心呢?板心就是死板教条,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理,如同水上漂浮的一块木板一样,以为自己只能承受这些压力,否则将导致倾覆。学佛者如同小乘,不敢学习广大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什么叫迷心呢?迷心就是浑浑噩噩、迷茫散乱的思想,本想修不净观,而实际上却取净相,本想往东走,结果却往西走,还自以为是,行与愿违。

什么叫毒药心呢?毒药心就是不起善心也不起恶心,乃至一切心都不起,渐入无因无果之中,如同毒药攻心,闷绝僵死,无有生还希望。

什么叫绢索心呢?绢索心就是不论何处,都被捆住手足不能自拔的心理状态。

什么叫械心呢?械心就是端坐静心而止住不前的思惟状态,如同极械锁住不得前进一样。

什么叫云心呢?云心就是常触景生情而产生忧愁的心理,如霪雨季节,世人见了霪雨即发愁忧虑一样,修法者见道路漫漫,未及起程修行,便已忧愁重重。

什么叫田心呢?田心就是喜好修饰自身,孤芳自赏的心理,如同农人修事良田,务使清净肥沃一样。

什么叫盐心呢?盐心就是对所思考的问题再加思考,乃至反复无穷,无有尽头,如同食盐一样,吃了还想吃。

什么是剃刀心呢?剃刀心就是以为剃除了须发俗相,就已净除了一切罪业,完事大吉了。

什么叫弥卢等心呢?弥卢等心就是自以为尊贵了不起,甚至应该尊敬的师长父母都不以为然,如同弥卢山高举于众山之上一样。

什么叫海等心呢?海等心就是谈天之功为已有,天下胜事我所为的心理,如同大海一样吞纳万流,集众长于身,无有可比者。

什么叫穴等心呢?穴等心就是先前决定了的事又要改变,反复无常,不能一贯始终,如完整的器皿稍碰坏了点口,便丢弃不用,更换新的。对所学法稍出现漏洞,就不加修事坚持,而另图新法。

什么叫受生心呢?受生心就是凡所修行诸事,都想得到回报,即使善恶之果,也想兼得,如同六趣众生因业而受生轮回一样。

秘密主,如此五根本烦恼再数成十,十再数成二十,二十再数成四十,四十再数成八十,八十再数成一百六十心。

秘密主,脱离贪、瞋、痴等三毒根本烦恼,认识到只有因缘和合而成的具体事物,没有超乎其上的真我、鬼魂、神灵等,是超越一种世间三妄执。如果不再局限于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界的淹留修行,就是超越三种世间之妄执,如果以此为因扳除身、口、意三业以及由此造成的一切心理和思想上的烦恼障碍,消灭产生一切罪业的根源无明种子,对世界现象产生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的认识,摆脱各种宗派所持的形形色色的错误偏见,就是超越了三种世间三妄执。秘密主,超越了此三重三妄执,出世间心产生了。如此甚深道理,一切外道都不能认识到,十方三世诸佛都说,只有此真言秘密乘,才能以此认识诱进羣迷,出于火宅,摆脱一切错误的牢笼。

但是, 秘密主,此阶段的认识,如同莲花已离开浊泥而尚未露出水面,仍然淹没在事物由诸蕴聚集而成的这样一个肤浅认识的水平上。如果能观察聚沫、浮泡虽然有形体, 但分析推论不过是由水份和气体等构成的,本身没有什么实在性。再观察芭蕉,层层剥离直到无法再剥离时,仍然找不到其中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又观察阳焰,远远望去如流动的水波,奔趣求取则什么也没有,那不过是气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反射作用。再观察咒术药力产生的迷离景象,也都是有名而无实。这样观察时,就能认识到所有的物质世界和精神现象也都是一种假象,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自身没有实在的本性,而聚合成事物的诸因素,也都是由别的因素构成,自身亦无固定的规定性。由此得出诸蕴性空的结论,这样就摆脱了受诸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束缚,摆脱了能执、所执等局限,证得了不被它们动摇的寂然境界,这就是出世间心,如同淹没于水中的莲花,终于长出水面了。秘密主,达到这种境界的认识,已经脱离了种子、芽、苞、叶、花、果、受用种子、无畏依等顺世八心,和初发心、越世间之妄执、解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违世八心等业烦恼网,是超越一劫瑜祇行。

秘密主,大乘行人发平等大誓言,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更进一步确立法无我性的认识,要知道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没有实在的本性,包括前面所说的诸蕴性空的空。为什么呢?

如以前修行菩萨行者观察蕴阿赖耶,知道三界唯心,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干闼婆城一样。说它有,则因缘和合而成,无有实性。说它无, 则眼根所见,历历在目,由此可知它非有非无,完全来自于阿赖耶识中。如果这样观察,舍弃有实在性或无实在性的思惟方式,认识达到了自在自主的境界,就觉悟到自心本来不生。为什么呢?因为心既不在生成的事物里面,又不在被生成的事物里面,生成者和被生成者都是展转为缘,均无自性,由此可知心在不生之处。如果这样认识自心,就是超越了二劫瑜祇行。

又,秘密主,在真言密教法门中修行菩萨行的诸菩萨,因为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时间中,积集了无量功德智慧,修行各方面的菩萨行,无量无数的智慧方便都得到成就,因而天人世间大众都来归依,释提桓因等天都来亲近敬礼,而声闻、辟支佛等对此则尽其智力,也不能理解判断。

秘密主,密教诸菩萨如此智慧方便从何而来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心如同清净之虚空,认识完全摆脱了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去思惟的方式。他们摆脱了主、客体的局限性,而以心实相智觉悟心之实相,境智俱妙、无二无别,超越前面所说种种错误及片面的荒谬认识,越度三劫瑜祇行,清净佛种使其重新发芽、生茎干、长叶、开花、结果。由此脱离一切有为无为、一切造作、根尘境界,认识到一切都是从众缘而生,因而无有自性,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为自心之实际,而心实际亦不能执着,故得出极无自性心的结论。秘密主,这就是为众生所开示的清净菩提心,是众生成佛之因,可由十方诸佛作证。而于此修行者知道,当解脱一切业烦恼之时,即知一切业烦恼原来就是佛事,业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所以世间大众应信受奉行。

总之,秘密主,从初发心到观察因根究竟,从以无量智慧观察大悲万行种种行为,到脱离各种思惟的束缚、层层产生十心无边智慧,都是在信解中修行认识,直到极无自性心生,也都是在信解地,而由此再越度一地即到佛地,故至此四分之一,心才度过了信解十地。

原典

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唯愿世尊说彼心。

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瞋心、慈心、痴心、智心、决定心、疑心、合心、闇心、积聚心、斗心、诤心、无诤心、天心、阿修罗心、龙心、人心、女心、自在心、商人心、农夫心、河心、陂池心、井心、守护心、悭心、狗心、狸心、迦楼罗心、鼠心、歌咏心、舞心、击鼓心、室宅心、师子心、鸺(左留右鸟)不心、鸟心、罗剎心、刺心、窟心、风心、水心、火心、泥心、(浊心)①、显色心、板心、迷心、毒药心、羂索心、械心、云心、田心、盐心、剃刀心、弥卢等心、海等心、穴等心、受生心②。

秘密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

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

云何瞋心?谓随顺怒法。

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

云何痴心?谓随顺修不观法。

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

云何决定心?谓尊教命如说奉行。

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

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

云何明心?谓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

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

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

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

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

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

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

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

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

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

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

云何商人心?谓顺修初收聚后分析③法。

云何农夫心?谓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

云何河心?谓顺修依因二边。

云何陂池心?谓随顺渴无厌足法。

云何井心?谓如是思惟深复甚深。

云何守护心?谓唯此心实,余心不实。

云何悭心?谓随顺为己,不与他法。

云何狸心?谓顺修徐进法。

云何狗心?谓得少分以为喜足。

云何迦楼罗心?谓随顺朋党羽翼法。

云何鼠心?谓思惟断诸系缚。

云何歌咏心?谓思惟以种种美妙音声广演正法,使诸众生欢喜信受。④云何舞心?谓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

云何击鼓心?谓修顺是法我当击法鼓。

云何室宅心?谓顺修自护身法。

云何师子心?谓修行一切无怯弱法。

云何鸺(左留右鸟)心?谓常暗夜思念。

云何鸟心?谓一切处惊怖思念。

云何罗剎心?谓于善中发起不善。

云何刺心?谓一切处发⑤起恶作为性。

云何窟心?谓顺修为入窟法。

云何风心?谓遍一切处发起为性。

云何水心?谓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

云何火心?谓炽盛炎热为性⑥。

云何泥心?谓以己之偏见染着于他。⑦云何浊心?谓因他之偏见而致己心浑浊。⑧云何显色心?谓类彼为性。

云何板心?谓顺修随量法,舍弃余善故。

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

云何毒药心?谓顺修无生分法。

云何罗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

云何械心?谓二足止住为性。

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

云何田心?谓常如是修事自身。

云何盐心?谓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

云何剃刀心?谓唯如是依止别除法。

云何弥卢等心?谓常思惟心高举为性。

云何海等心?谓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

云何穴等心?谓先决定彼⑨,后复变改为性。

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⑩秘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

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谓如是解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说,离一切过。

秘密主,彼出世间心住蕴中,有如是慧随生。若于蕴等发起离着,当观察聚沫、浮泡、芭蕉、阳焰、幻等而得解脱,谓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法性,如是证寂然界。是名出世间心。秘密主,彼离违顺八心⑾相续业烦恼网,是超越一劫⑿瑜祇行。

复次,秘密主,大乘心发无缘乘心,法无我性。何以故?如彼往昔修行者,观察蕴阿赖耶,知自性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干闼婆城。秘密主,彼如是舍无我,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⒀。何以故?秘密主,心前后际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⒁劫瑜祇行。

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桓因等亲近敬礼。

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极无自性心生。秘密主,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⒂,世间宗奉,常应供养。

复次,秘密主,信解行地观察三心⒃、无量波罗蜜多慧,观四摄法,信解地无对,无量、不思议,逮十心⒄无边智生。我诸有所说,皆依此而得,是故智者,当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复越一(左去右刀),升住此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

注释

①「浊心」,原文无,今据藏文本增补。

②「受生心」之后,据《疏》说:「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指善无畏)云,少一猿猴心也。」但藏文本无。

③「析」,原作「相」,《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丽作「(左木右片)」(同析),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④歌咏心及其释文,底本及校本均无。《大正藏》校诸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有「云何歌咏心」一句。据《疏》说:「第三十二歌咏心,梵本缺文不释。阿阇梨(指善无畏)言,此喻传法音也,如世人度曲于他,得善巧已,复为他人奏之,出种种美妙之音,闻者欢喜。此心欲从他听闻正法,我当转为众生,以种种文句庄严分别演说,令此妙音处处闻知也。」勘藏文本不缺此段释文,作:gluhi-semsgn-she-na bdag-gis dbyans-sgra-sna zhogs-klus sems-can-rnams gsun-bar-byaho snam-paho,与《疏》之解释大致相合,今据此增补。

⑤「一切处发」,「处」与「发」字之间,《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有「修」字,当为衍文,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⑥「炽盛炎热为性」,原无「为」字,《大正藏》校宋、元、明、宫有,《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有,今据此增补。

⑦泥心及其释文,底本及校本均无,《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有「云何泥心」一句。《疏》说:「第四十五泥心,梵本缺文不释,阿阇梨(指善无畏)言,此是一向无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别记忆,故《律》云犹如泥团。又如泥泞以淖弱故,难事越度,要令有所由藉,谓假桥梁等方能越之。」勘藏文本,不缺此段释文,作:bdam-gyi—sems gan-She-nagan-bdag—gi-nes—pas gshan-la skud-paho.与《疏》之解释有所不同,今据藏文译本增补。

⑧此两句原文无,今据藏文本增补,藏文本原文,作:Rnog-bahi-sems gan-she-na-gan pha-rol-gyinis-pa hdsin-passems-larnog-na skyid-paho.⑨「彼」,《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无此字,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⑩「性」,原作「往」,《中华藏》校诸本作「性」,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心如是同性」之后,底本及诸本均无,猿猴心及其所释之文,藏文本亦无。但据《疏》说:「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指善无畏)云,少一猿猴心也。猿猴之性,身心散乱,常不暂住。行人亦尔,其性躁动不安故,多所攀缘,犹如猿猴放一捉一。大略言之, 众生尽然,今就偏盛而言也。」今按《疏》之解释增补。

⑾违顺八心:即顺世八心和违世八心,前者亦称世间八心,指上文所说种子、芽、苞、叶、华、果、受用种子、无畏依婴童心。又有违世八心,亦称出世间八心,即指从初发心至越世间三妄执、解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疏》卷二) 。

⑿「一劫」,「一」和「劫」字之间,原有「切」字,《中华藏》校诸本无此字,今按此及校本、《疏》文,删去。

⒀本不生:即本初不生,在此还不是终极的认识阶段。但在经文其它地方则是一个表示终极认识,或最高认识阶段的命题,全称阿字本不生。据《疏》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不同的内因外缘和合生成的,而这能生之内因外缘,又有别的因缘聚合而成,但如此展转从缘,最后的本原是什么呢?当这样观察的时候,就能认识到这个最后的本原就是不生之处,所以本初不生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原、本初,这叫本不生。因为这个本不生,也就是如上所说的自证自觉的众生自心,故又叫作自心本不生。又因为这个本不生,如印度梵文字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元音阿「□」,其它音必须凭借此音才能发出声来,此音便为众声之母,众音之本,所以例此而称之为阿字本不生。《疏》卷七中阐明了它的基本涵义,说:「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凡三界语言皆依于名,而名依于字,故悉昙阿字,亦为来字之母。当知阿字门真实义,亦复如是,遍于一切法义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无不从众缘生,从缘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观此能生之缘,亦复从众缘生,展转从缘,谁为其本?如是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时,即是见本不生际。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而世间凡夫不观诸法本源故,妄见有生,所以随生死流不能自出。」⒁「二」,原作「三」,《大正藏》校明、宫,《中华藏》校普、南、径、清作「一」,校石、资、碛、丽作「二」,今按校本及《疏》文并前后文义,改正。

⒂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是说当从业烦恼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即顿然觉悟到业烦恼就是佛菩提,二者是一非二,其中无有系缚者,无可系缚。没有解脱之时,烦恼与菩提有分别,而一旦解脱了还有什么分别可言呢?所以说在业烦恼的解脱中,业烦恼仍然依存(本来如此),如同虚空超越众相,而万象仍依存其间一样(《疏》卷二)。

⒃三心:指因、根、究竟三心,或称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疏》认为初地即菩提心,二至八地为大悲心,九、十地为方便心,或细分每地即有三心。

⒄十心:即指初种子、芽、苞、叶、华、果、受用种子、无畏依、最胜心、决定心。而每一地又具此十心,广而言之,则无量无数。

译文

金刚手听佛说真言密教诸菩萨,直乘真言门上菩萨地,就又向佛问道:世尊,密教诸菩萨行道时,可获得几种无畏处?

这样问罢之后,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诉金刚手说:请认真听着,并善于领会。如果有情众生修行诸如不杀害生命,不偷不盗,不邪YIN,不说谎话假话,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语伤人,不花言巧语、文过其实,不贪图奢望,不愤怒仇恨,不信邪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等十善业道,并以此来制止十不善业道,就能在善恶是非上解脱,得到善无畏。如果能正确地认识人身是由三十六物积集而成的,五种不净恶露充满其中,就不会贪爱己身,于己身解脱,得身无畏。如果能认识诸蕴集合而成的我身中,无有灵魂、真我、支配者等,如同树一样,树已不存,树影何来?广西而言,万物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结合而成的,其中都没有真我之类的超存在物。这样就在真我、鬼神诸方面解脱,得无我无畏。如果进一步认识组成事物的那些因素,也是由别的因素聚合而成的,那些别的因素又有别的因素聚合而成,其本身也没有自己固定不变的规定性,这样就能于一切事物和现象解脱,得法无畏。如果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自性,除了心之外什么都没有,什么东西都不是实在的,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这样就能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在性上解脱,得到法无我无畏。如果认识到自心也是空无所有,没有实在性,同一切事物和现象、认识事物的感觉器官、被感官摄取的客观外境,以及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认识,并且由此推论出来的各种观点看法等等,都是一样的性质。所谓自性亦无性,这样在实在的自心上也可解脱,得到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秘密主,一般人在认识过程中得到的无畏处就是这样的。而真言门修行菩萨行的诸菩萨,直接深入观察十缘生句,就能以真言教法于自心通达作证。那么什么叫十缘生句呢?就是对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等现象的观察认识,并由此得出的结论。

秘密主,秘密佛教中修行菩萨行的诸菩萨,是这样观察认识的:如咒术、药力等产生升空、隐形、履水、蹈火等不可思议的事情以及种种幻象,虽然一一推求没有实在性,但六情所对,现前明了。虽然展转相生,往来十方,变化多端,但亦非去非不去。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就是如此,不是人们推理判断的,要么是变化,要么是不变化,要么是有,要么是无那样,其本性即是清净,自己亲自证知才能认识到。真言门持诵修行,依三密方便而行,得成一切不可思议,超出逻辑思惟所能判断推理范围的事,也是这样,种种推求都无所得,而自在神通,宛然不谬,其中奥妙,只有亲自证知才可知道。

又如阳焰,远远望去像一羣奔腾的野马,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但到近处一看,什么也没有,仅有的只是人们谈论的名相罢了。看一切事物和现象也是这样,性空假有。真言行者在瑜伽中见到的种种殊胜境界,包括所见十方诸佛海会,无不如此,仅仅是名言概念上的假名,是一种虚妄的分别。

又如梦中自见种种天宫乐土,或在地狱受苦,经历千百岁,而梦醒来之后则知一无所有,此作梦因缘中求其实在,都不可得,而梦事昭然,记忆犹新。此等以一念为千万岁,一心为无量境,不是世上有智慧的人所能判断推理出来的事,也不是可以怀疑的事,唯独作梦者自己可以印证。真言行者的瑜伽之梦也是这样,出现类此情况可不能起执着之心。

秘密主,又如镜子中照出来的影像,不是镜子所作,如面不照镜就影像不现。也不是人面所作,因为没有镜子面现不出来。也不是拿镜子的人所作,因为无镜无面则无影像,也不是本来自然就有,因为没有镜没有面没有执镜者,就没有影像。也不是没有因缘,如果没有因缘,应该常有或者常无,没有镜没有面,应该自己出来。由此可知影像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无因缘而生。不是先无,也不是后无,不是先有,也不是后有,也不是非有无。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真言行者所成就之悉地也是如此。

秘密主,又如干闼婆城、海市蜃楼,远望去楼阁亭台,人物车马,灿然可观,然而只能眼见,而无实有。真言行者也同样,对于密严佛国、十方净土、修罗天宫等悉地宫,不能妄生贪着,求其实事。

秘密主,又如在深山峡谷中,空旷大屋里,发出声音,就有回响,而此响声因以声转声而有,不是由谁来发出的,愚痴之人不懂此中道理,执着为实有,以为有东西发出的。

真言行者如在瑜伽中闻到种种音声,包括诸佛圣者现前以无量法音而教授,也要以响喻观察,认识到此诸境界都是从三密众缘而有,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这样就不致坠入戏论之中,自然得到音声智慧。

秘密主,又如明月照在平静的水面上,映现出月亮的影像,分分明明,与悬挂在虚空中的月亮毫无差别,而用棍子搅乱,水面失去平静,月影不再映现。真言行者观察事物亦如此,佛心月轮照于众生静水心中,空月水月,佛心自心,毫无分别。而水有不平,心有障碍,月影不现,心佛不生。又如千江万水,月亦不去,水亦不来,而一月当空,普映众水。

观察心佛亦如此,众生心亦不来,佛心亦不去,而以智慧杖搅之,自心佛心无有实处。

秘密主,再观察雨水中的浮泡,泡起即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心之变化也一样,佛心众生心,种种变化不同,均不离自心。真言行者在瑜伽中见到的种种不思议变化境界,心生则有,心灭便灭,终不离自心,生时无所来,灭时无所至。

再如空中本来没有男女房舍,园林花果,而因为心情迷乱,妄见种种人物形象。

再如空中旋转的火烬,有轮像出现,而实无轮像在空中,是旋转而产生。在真言瑜伽中随心所运,成就自在,亦是方便技巧使然。

秘密主,应该这样认识甚深缘起的大乘道理,自心证知自心的道理,如来智慧与自心实相无别无异超越至上,并安住于中的无等等的道理,其心坚固不动的道理, 知极无自性心的正等觉的道理,渐次达到遍智一切的大乘生的道理。如此则拥有诸佛无量宝藏法财,具足一切如来种种神通智慧功德,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量众生,其中一切心相,遍知无余。

原典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救世者演说心相,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

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谛听,极善思念。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若如实知我,当得身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 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

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

秘密主,彼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当如是观察。云何为幻?谓如咒术、药力,能造、所造,种种色像,惑自眼故,见稀有事,展转相生。往来十方,然彼①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就,能生一切。

复次,秘密主,阳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谈议。如是真言相②唯是假名。

复次,秘密主,如梦中所见。昼日牟呼栗多③,剎那岁时等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觉已都无所见。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

复次,秘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当如是知。

复次,秘密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宫。

复次,秘密主,以响喻解了真言声,如缘声有响,彼真言者当如是解。

复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

复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当知亦尔。

复次,秘密主,如空中无众生、无寿命,彼作者不可得,以心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

复次,秘密主,譬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

秘密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④,当得具足法财,出生种种工巧大智,如是遍知一切心相。

注释

①「彼」,《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后」,今按校本及《琉》文,仍从底本。

②真言相:指在瑜伽观想中出现的种种殊特境界。

③牟呼栗多:梵文muhurta 的音译,意即一瞬间。

④大乘生句:即指如上以十喻所作之甚深观察及得到的认识,并非声闻、缘觉所能安足止住之处。无等,即指如来智慧在一切法中已无可譬类,亦无超越其上者, 故称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涵盖相称,间无异际,故称无等等。如以十缘生句证悟心实际处,则可安住其中,故说无等等句。必定句,即对佛说之心实相法,坚信不移,不被诸魔迷惑而变其心。大乘生句,是说如以上能层层观察,逐渐转深,以至最终以毘卢遮那上上智,穷其源底,故说渐次大乘生句(参《疏》卷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