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难得有缘惜今生


   日期:2009/6/2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举手投足,擦身而过,能有几人相知相识?能有几多人相惜而成挚友?又有几多人相惜而成有缘夫妇?阴阳相谐相合,又能有几多生命诞生?神识是否入胎?胎儿能否顺产?婴孩能否成人——这都取决于“缘”。缘若泛指即是一切原因,若特指便是一切条件。缘通常是因缘的略称,因缘和合,才会有种种人生的演绎。

  有道是,人生不过是借来的一段光阴,生命不过是精魂暂时租用肉体以作“房舍”。借据到期,“无常爷”就会收回精魂,粉碎“房舍”,五阴分离,各归微尘,这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缘数。

  对于短暂的人生,世人多半把眼光集中在外表形体上,容貌姿色上,俏丽英俊上,才华智商上,却往往忽略了成住异灭生老病死,无常随时到来。

  昔时有一婆罗门,生得丽女,便起贡高我慢。佛陀为启醒婆罗门,便如是说法:从前,有一国王,身为居士,为弘传佛法,建造精舍。其人生有七女,个个明经智能、端正无双,身佩金银珠宝,身著华丽服装。归信三宝皆为居士。一日,七女依法斋戒布施完毕,来到父王正殿,请求父王同意她们姐妹往坟地游观。父王异曰:“宫中有圆观浴池,飞鸟鸳鸯相随而鸣,五色宝花、芝草奇树无数,众果清凉爽口,随意所食,是等极目舒心之处不游,何以要去坟地?”七女即对曰:“众果美食、林园佳景,虽色味俱佳,但于人生何益?人生无有不死,我观世人皆不知觉,故我等姐妹欲前去游观。”父王认为言之成理,同意七女携弟去游。才出宫门,七女俱以头饰璎珞珠宝布施。来至城外坟地,见诸死者相状种种:有断头者、断手足者、断耳鼻者;有将死者,有已死者;有的在棺中,有的只裹草席,有死后犹被绳捆缚者;有家眷在旁哭啼,也有无人料理者,种种死状,毛骨悚然。又有死人才入坟地,飞鸟走兽皆来争食。有死尸膨胀、脓血流出,蛆虫亿万、皆从腹出,奇臭无比。七女并不掩鼻,直绕死尸一匝,对己而言:我等身体不久皆当如此。于是长女对诸妹说:“我等各作一偈以救死人魂魄,可否?”众女赞同。

  长女就一女尸说:“此人生时,好香涂身,着新好衣,行步众中,细目绮视,于人中作姿,则欲令人观之;今死在地,日炙风飘,昔作姿者,则今为所在?”

  次女观尸言:“雀在瓶中,覆盖其口,不能出飞;今瓶已破,雀飞
而去。”

  三女观尸言:“乘车而行,中道舍车去,车不能自前,主使车行者,今为所在?”

  四女观尸言:“譬如人乘船而行,众人共载而渡水,得岸便系船,弃身体去,如弃船去。”

  五女观尸言:“有城完坚,中多人民皆生长城中,今城更空,不见人民为在何所?”

  六女观尸言:“人死卧地,衣被常好,众头至足,无有缺减,今不能行亦不能动摇,其人当今为在何所?”

  七女观尸言:“一身独居,人出去其舍,舍中空无有守者,今舍已坏败。”

  其时七女说偈,惊动第二忉利天王帝释。天王出而对七女言:“有何所愿,我可为之?”

  长女答:“我想生长在无根无枝无叶树之中。”

  次女答:“我想生长在无形之处,无阳之端。”

  三女答:“我想生于深山中,大呼音响四处而耳听不到的地方。”

  帝释天王闻听,即言:止,止,尔等所愿,我皆不能。

  这时迦叶佛出而笑言:“七女所愿,帝释不能,以其仅为罗汉辟支佛的缘故。”

  至此,佛对贡高我慢的婆罗门及其女儿说:彼国王七女,富乐端止豪贵,尚且不恃身作绮好,何以能如此?因为她们已作谛观,深知身体是不可久而不坏。只是平常人愚昧无知,堕于十二因缘,便有生死相逐。人生起于贪爱,从生致老,从老致病,从病致死,从死致啼哭而得苦痛。人生若欲除贪爱,当自观身,亦当观他人身。坐起,当念身中恶露涕唾、寒热臭处不净。如是何等类身,一坏时,还化作蛆虫,自食其肉,骨节支解,消为灰土。还自念我身,死亦当如是。所以不应当恃身作绮好,当念此身不可久,更无不坏。如人行善,不自贡高绮语,死后得生天。人如行恶,当入泥梨中。女人所以堕泥梨中多者,以何原因?要知是好生嫉妒、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多的原因。

  佛说完这些道理,婆罗门女欢喜踊跃,归信三宝。

  又《增一阿含经》第230章有载: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阿难来到佛所,头面礼足,问佛言:“世尊之体,天人尊贵,何以如今这样呢?我观如来皮肤松弛,行动缓慢,身体何以不如从前呢?”

  佛说:“阿难,如你所说,我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受胎之身,为疾病所扰,一如病苦众生亦不免为病所困,濒死众生亦为死所困。如今的如来,衰微若此,年岁不饶人,如来已过八旬了。”

  于是,世尊托钵入城,阿难随后。见波斯匿王弃车,阿难便说:“此为波斯匿王御车,初成时精美华丽,现在却是一堆破烂。”

  世尊说:“如你所说,所有车乘,金银初成时,无不精美绝伦,末了坏损败弃,不可再用。外界的嚣物尚且如此,何况内界的自身?”由此,世尊讲了众生所喜恶的四法即:

  少壮时候,为世人所爱敬;无病痛之身,也为人所爱敬;长命百岁,人所爱敬;恩爱集聚自身,更为世人所喜爱。与此四法相反,为人们所不喜欢,为人所厌恶。佛又说,比如天王将死,有五大衰相:一、华冠自萎;二、衣裳污垢;三、浑身汗臭;四、不喜欢自己的座位;五、天女星散。所以人之将死,当念善法,当生善处。诸天善处,即在人间。人间善处,谓得遇良友,亲近善知识,归信三宝,乐善好施,三学具足,证四圣谛,要处善业即为正道。而出家人之安处善业,即精勤修道,以有漏身,证得无漏因,入涅槃境。

  以上所说,是佛教关于人身以及生死的价值判定,在佛教看来恩爱与贪爱本质上是一样的。从世间法的角度,恩爱固然值得肯定,若从出世的角度看,恩爱也以贪著为本,也是有为法的动力因,也是生死轮回的业因根本。但从人生佛教的角度看,从世人以求生天得享清静乐的贪求看,恩爱又是可允许的甚至是可以佳许的呢。所以昔人有“三世修得同船渡,十世方得共枕眠”的说法,那意思是肯定今生今世的父子母女夫妻朋友,总之五伦关系都是宿缘旧因所牵所引,都是在世间修善积德的依据,也都是值得珍重珍惜的呢。下面就说一个“累世修得共枕眠”的洋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将他们一批批送往集中营。在一个专门关押犹太人的死亡营中,有个小男孩,无望地趴在铁丝网的围篱上向外看着。忽然,围篱外边的远处,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子走来,他们四目对视,没有搭话。小男孩衣衫褴褛,几不蔽体。小女孩满脸疑惑,不知为什么,这个地狱一样的地方也会有小孩子被关在里边?过一会,小女孩将手伸入口袋,掏出一个苹果丢过铁丝网围篱。男孩捡起苹果,回头再看时,小女孩已转身离去。那是一个鲜红的苹果。小男孩在破衣服上抹了两下,几口便把苹果咽了下去,他实在太饥渴了。他的脑海里却深深嵌入那女孩的一丝微笑。

  第二天,小女孩又来了,又丢给他一个苹果,还带着那美丽的微笑。这只苹果虽然只是带给他短暂享受,但却给他增添了生命中的期待。就这样,一连七个月,他们每天都能相见几分钟的时间。直到有一天,小男孩终于听见了那个害怕的消息。他要被转移到另一个集中营去了。当他告诉那小女孩时,他看见了她那绝望的目光与神情。

  等不到盟军到来,男孩的家人全被杀害了。只是靠着回忆小女孩的音容笑貌,靠着那苹果一样美好的希望,他终于等到了盟军的解放。一战结束后不久,昔日的男孩移民到了美国。十年后,大约是1957年,他住在纽约。有一位朋友替他介绍女伴,告诉他说,那女孩叫罗玛,也是来美国的移民。当两人见面后,女孩问男孩:“战争时你在哪里?”男孩说:“我在集中营。”女孩若有所思。男孩问:“怎么了?”女孩答:“我只是想起了以前的事罢了。”接着她说:“你知道吗?当我还是小女孩时,我们家附近有一集中营。我认识一集中营里关押的小男孩,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去看他。带给他一个苹果。每次,我站在围篱外把苹果丢过去,他就非常的高兴。”罗玛叹口气继续说:“很难描述我们对彼此的感觉,毕竟当时我们都还小,我们也仅仅交换些简单的几句话。但我可以告诉你,那肯定是对彼此相爱的表现。我猜他也许已经不在人世了,和其他许多人一样被杀害了。”

  就在那刻,男孩几乎跳了出来,他盯着罗玛的眼睛再看半晌,问道:“那男孩是否跟你说过,明天不要再带苹果给我了。我就要被送到另一个集中营去了。”

  罗玛说:“是的,你怎么会知道的?”她说这话时,声音有些颤抖,“莫非,你是那个男孩?”

  男孩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点头。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然后又拥抱在一起。

  他们的这桩婚姻经过了那么多年生死别离的考验。这里只能用因缘俱足来解释。这也就是一种缘份。只要缘份在,再多的离奇曲折,终归因缘成熟,水到渠成。

  顺便再说一个佛经中的情感因缘的故事。

  《佛说摩登女经》中载,摩登伽女在水井边打水,遇阿难前来化缘。摩登伽女一见钟情,不顾阿难已是出家人,死活纠缠,一定要嫁他。遭到拒绝后,又让她母亲出面撮合。幸亏在危急关头,得佛陀出面相救,说出阿难与摩登伽女于过去世曾为五百世夫妻,又在五百世中相互敬重,相互恩爱的宿世业缘。佛再说法开导,才除去了摩登伽女的心结,令阿难成就佛道,也让摩登伽女从此持戒进学。

  说到这里,我们只得打住。还是那几句话:世缘本来为贪爱所牵,恩爱是往昔多世业集合的结果,也值得珍惜爱护,但若求清静出离,若欲得远尘出垢,得法眼之净,真正宣称“我身已尽,所作已作,不受后有”,那就还得痛下决心才行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