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南怀瑾:穿长袍的布道者


   日期:2012/10/23 16: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穿长袍的布道者

 

南怀瑾

作者:陈娟

“世上最好的那个老师去了……”2012年9月29日,中秋前夜,95岁的南怀瑾在太湖之滨告别尘世。

这位老人的一生宛如传奇。他被学界称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国学大师”,打通了庙堂和江湖,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在家乡温州乐清人记忆里,他是修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和“牵头人”;他曾做过海峡两岸的秘密“信使”和“传话人”,最终归于太湖之滨的“撒种”者。而在他自己的眼中,“我只是一个年纪大、顽固的、喜欢中国文化的老头子。”

“欲为天心唤梦醒”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南怀瑾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从小接受严格私塾教育,十七岁熟读诸子百家。不论是影像还是现实中,人们常常看到他穿着一身长袍,拄着杖。

上世纪60年代,正值台湾地区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孤岛上“为中国文化披麻戴孝的最后孝子们”怀着花果飘零的精神力保国学一脉,这其中就有南怀瑾。1969年,距离他到台湾已整整20个年头。他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在台北市青田街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并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那些年,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南怀瑾常常侃侃而谈。他后来在辅仁大学开讲的《易经》因听讲者太多“怕遭人妒”而停课,直到1974年4月初,一本《论语别裁》的出版才让南怀瑾在台湾真正“大红大紫”起来。

当时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南怀瑾“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口耳相传告知亲友,有人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的剪报。

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轰动一时。到1988年已印行了十八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争相翻印,一时之间“洛阳纸贵”。80年代澎湖马公市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以骑马迎亲,按古礼举行仪式。双方互赠信物为《论语别裁》和《孟子旁通》,均为南怀瑾之著述,其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这股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十几年后来到了大陆,南怀瑾旋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向标。除《论语别裁》外,《老子他说》、《易经杂说》、《金刚经说什么》等多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都传为畅销之作,成了许多人读《老子》、《论语》的“启蒙读本”。

与此同时,追随于他的弟子也遍布天下,有家财万贯的商人,也有一身道袍的方外人士,还有诸如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等登门求教。时至今日,甚至有人断言说,“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不过,对于南怀瑾的学术价值,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而他均持散淡态度,任凭世人评说。

默默无闻中播撒种子

一生几经波折的南怀瑾,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选择效法孔子,习儒授课。

2000年,他在太湖边的一片芦苇荡开始兴建太湖大学堂;六年后,年近九旬的他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我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他如是解释创办大学堂的初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延伸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他纵论古今的渊博学识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一如既往地吸引了各方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

除成人教育外,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小学被辟为他的一块“试验田”,践行着他对教育的理解。那里完全是另一方天地,不同于普通的民办教育,孩子们远离数理化,可以学习武当拳、咏春拳,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学校没有现代的操场,只有孩子们玩泥巴、野炊的草地。没有学习成绩的压力,到处都飘散着自由自在的空气。

南怀瑾将在太湖大学堂培养孩子当做“在默默无闻中,播撒无形的种子”,在他看来“文化推广不如自己求学读书,影响后一代”。作为知识分子,在这个“最好与最坏并存的时代”中,既不应随波逐流,更不要畏惧踟蹰,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都应各安本位,勤慎明敏的各尽所能,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

去世前三个月,他在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小学首届毕业典礼上对30位毕业生说,“你们学的重点就是生活的教育,大的照顾小的,爱同学,爱团体,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不是一张文凭、一个学位……不能只学学谋生的技术和知识,把人道人心的本位忘记了,忘记了怎么做一个人。”

而这,正是他对教育的坚持,也是他一生的坚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穿长袍       布道者)(五明学佛网:穿长袍       布道者)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