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南怀瑾老师秘书马宏达:感言


   日期:2012/10/28 13: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感言

(作者:马宏达南怀瑾老师秘书)

 

【太湖大学堂内南公怀瑾先生荼毗炉】

 

作者: 宏达

昨晚和彼得.圣吉聊天,他说这次我们大家是否可以毕业了?他希望大家各自努力,传承从老师这里学到的东西。他从开始找到老师,一直到今年,15年中,每年都来向老师求教,也获得了扎扎实实的收获与成长。他这次发愿把老师的学问和著述进一步传到西方去,传到世界去。他说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尤其这个时代和未来,世界充满了危机,非常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宝贵的思想与经验。就拿管理学来说,如果只是寄托于规则和利益管理,而不是大家各自以内心观照和修养为立足之本,就不是真正好的管理。

我跟彼得开玩笑,不过也是真话,我说现在谈毕业还早呢。老师这一次,给所有见过面或没有见过面的学生留了一张考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人生考题,我们每个人要用几十年或者余生,去回答这个考卷,等将来见老师,自己去交卷,那个时候才知道自己打多少分,是否可以毕业了。所以将来我们走的每一步,自己心里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其实都是在答这一份考试卷。

讲到大家最关心的传承问题,我有另外一个看法,老师的学问是儒释道三家,诸子百家都通的,不限于任何一家。我们借用佛家来说,释迦牟尼佛走了以后,最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是佛经,就是经典,他一辈子智慧的结晶核心在于经典,他走后由五百罗汉来结集,然后留传到后世。那么佛像、寺庙、出家人或者在家的居士,也是重点,但是没有那么重要,一切都围绕着经典。其实老师比释迦牟尼幸撸验樗谑赖臅r候,自己可以主导,出版自己的讲课纪录,或者自写的书。在他走后,只有一两本书尚未出版,大部分已经集结完成了,而尚未出版的这一两本书,也是他亲自写或亲自审查完稿的。这是比释迦牟尼佛幸叩牡胤剑瑫r也可以说是高明的地方,因为提前集结了,而且经过他本人的认可,认定过了。佛经后来的结集,有好几次,争议很多,因为佛陀不在场,无法给予最权威的认定。这是讲传承的核心是经典、著作。

至于传承的另一方面——著作的推广。老师出版的著作,从台湾开始,到香港,到大陆,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宣传,没有做过广告,完全是靠读者自己的口碑,老师也不接受任何的记者采访,根本就没有去推广,可是不胫而走,读者满天下。他的书在市场上是畅销书、长销书,几十年了,一直如此。未来呢?我想还是会一样。所以推广著作不是问题,天下人自然会推广。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有老一代的人会喜欢他的书,后来发现年轻人也是一样,现在十几岁的孩子,二十几岁的人,一直到九十几岁的人,各年龄段都有南师著作的读者。我看将来也会是这样。

所以不用担心传承,天下人自会传承。当然我们也是天下人之一,每人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多少心力,只要各尽所能就好了。我们幸撸H近老师多些,感受老师的身教很多,但是各人能够从中成长多少,就看自己的智慧了。有缘亲近老师,是我们的幸撸珌K不代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其实这次老师给大家上了最成功的一次课,他用这个身体整个的变化,和最后所有的过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牵动了这么多人的心,不光是中国,还有国际上的华人朋友和外国朋友,他这次的课,受众范围最广,触动大家最深,无数人在这个过程之中,反思、反省,甚至忏悔、发愿,要改变自己,要做功德的,大有人在,太多了。看了「怀师」网页的文章、留言,很感人,很多真让人佩服。而这些文章、留言,绝大部份是我们不认识的人写下的。所以说,天下人自然会传播老师的学问和教化。

老师一直说他反对门户、门派之见,没有一个什么「南门」的观念。有人提出来说,南门如何,南门弟子如何。其实老师一直是反对这些观念的,他一直强调,道是天下的公道。他一生的学问,是来自于读古今中外一切经典书籍,以及他一生的经历,跟一切人从一切事中学到的东西,所以才能如此渊博,而且不困在书生气上。如果困在门户门派之见,那就太有限了。所以他深恶痛绝门户之见。他也引用过这个话:「佛教徒是释迦牟尼佛的罪人,道士是老庄的罪人,儒生是孔孟的罪人……」,一旦设立了门户,他的学生一代代传承下去,难免把自己的意思加在前人身上,或把前人神话、偶像化,会导致曲解、误解、歪曲、误导,直至失败。

再说,历史上诸子百家的任何一个大家,他说过要开一个宗派吗?孔子说过「我是儒家」吗?老子说过「我是道家」吗?都没有,这是后人加上去的,所有的圣贤,他们是海纳百川,没有门户之见,所谓「君子不器」,没有边界的,这样才能成其大。老师也没有什么「南门」、「南学」等等观念,这些观念都太狭隘了。真正的圣人,他的胸怀,他的学问,是没有边际的;没有设定门户,也没有设定学生和非学生的界限。天下人愿意读他的书的,愿意接受他教化的,都是他的学生。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尊师重道,那是混蛋。可是如果把自己当做老师,那是自己昏了头。听到有人在外面以他的学生、弟子为名招摇,老师反复讲他没有一个学生。听到有人在外声称是他的关门弟子,他听了笑说自己从未开过门,何来关门弟子。老师对学生定的标准非常之高,可以说无人能及。同时老师也非常谦虚,与大家都是朋友,他永远不居于师位,而是永远处于学人之位,向一切人学习,也声明不要把他和他的学问当做标准。他说谁有心得,谁心里清楚,不必搞形式上的师生这一套,这些俗套后患不少。

所以我觉得不用担心传承问题、门户问题,倒是大家要藉这个机会好好地用功,好好地自我反省,好好地成长,这样老师这一课就更有效果了。大家一时难过的情绪,也许会持续一、两个月,或者是一年、两年,悲伤不舍,但是情绪过去之后呢?大家是不是照旧,该混的混,该玩的玩?如果还是旧习气在主导我们的心,悲伤与怀念又有什么用?我们有缘亲近老师,他的身教我们接触得最多,所以我们更应该先把自己做人做事的修养做好,否则谈不到传承。

老师他已经努力了七八十年,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定了这一块土地要盖大湖大学堂,然后亲自设计、大兴土木、操心工程,然后八十九岁正式开学,讲学不辍,每天做事至少十几个小时,应对出家在家各种人、各种事,数十年如一日,古今中外有这样的人吗?这么大的年纪,这一份宏愿,这个雄心壮志,还大办教育!然后在他九十一岁的时候创办了这个实验小学。八九十岁还能讲课的人,已经很难找到了,有人来上海听课的时候曾说,他认为这个年纪的人不可能会讲课,结果看到老师还跟年轻人一样,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六年之间他讲了太多的课啊!还有每天晚上茶余饭后,跟客人或者学生聊天的时候,其实都是在上课。他有时候会针砭一下客人,都在影响人,来的这些人不管是什么阶层,什么地位,很多是各界的菁英,对他们来说,老师的影响是一年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的一点改变,会影响很多人。老师是随时在做教育,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譬如他要抽烟,我们要帮他点烟都不可以,他走路拿着包包,我们要帮他拿也不可以,他不要任何人侍候的,这就是身教。至于言教,很多平常的谈话也是传道,这是我们的幸撸羞@样的因缘亲近他。但是我们改变了多少呢?那是我们自己的事了。总之,回忆过去他的身教言传,反省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习气,是向老师学习的最起码着眼点。譬如老师最重要的著作,是他自己所写的《禅海蠡测》,那是他智慧的结晶,可是他为什么强调《论语别裁》、《大学微言》这些呢?《论语别裁》侧重在做人做事上,做人做事本身就是习气转变的过程,也是习气暴露的过程,理论讲得再好也没有用,重点是你做人做事时的反应,才是最关键的,教育的核心在这里,教育的瓶颈也在这里,转变自己的习气、开发本有的智慧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但也是教育最无能为力的地方,不管是圣人还是普通人,道理都是一样的。教知识和技术是容易的,但是改变习气、开发智慧就太困难了,那个要靠自己。自己不自觉改变,一百个释迦牟尼和孔子在身边也没用。

南师用自己的身教言传去启发大家,但是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每人的自觉,自己的反省。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所教化有成就的人不过是一小部份,所以说圣人不能改变了所有的人,实话说,没有人改变了谁,只能是影响。根本上,只有自己改变自己。所以要谈传承,先从改变自己的习气入手,否则不要谈传承。

天下的人为什么那么感念老师呢?这些天来有多少没有见过面的人,为他而流泪,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牵动了亿万人的心,这靠的是什么?靠所谓的学术吗?或者靠新闻媒体的宣传吗?都不是。那是他的教化,打动了人们的心,不同程度的启发了、改变了人们的内心,感动了大家,大家内心发自真盏母心钏?戳诉@些留言,这些文章,我有这样的体会,老师真正的改变了时代与历史,未来因为他的启发而改变的人,会越来越多,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的确,老师三教百家融会贯通,推动东西方精华文化融合,这是前无古人的。

第二、中国和印度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写的文章讲的话,老百姓不懂,所以在鸦片战争后,到二十世纪初的八十年时间,中国屡战屡败,这个时候的留学生鲁迅、胡适、陈独秀等等号召偏激的邉樱娣穸ㄖ袊鴼v史文化。此时也有反面的声音,像辜鸿铭这些学贯东西文化的大家,但在大众胜者王侯败者俚男睦硐拢麄兊穆昙舯谎蜎]了……五千年中国的文化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浩劫,彻底被斩断了。孔孟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历代的圣贤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春秋战国的时候,虽然混乱,但是文化并没有断,不过是政治上的乱而已,文化上是百家争鸣的。但是到了新文化邉樱瑥氐呓嗔恕?吹竭@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文化巨大危机,老师明白亡国还可以复国,但民族文化亡掉了,中华民族就万劫不复了。

因此,他26岁在峨眉山请普贤菩萨作证,发宏誓愿,重续中国文化断层,然后他跳到历史的洪流里面,去做中流砥柱。他为了历史文化的接续、重整与人才培养,70年来筚路蓝缕,却苦心孤诣,义无反顾,不惜牺牲全部身家性命,数十年如一日地精进努力,不休不歇,自奉甚简,自律甚严如苦行僧。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他当初所发的宏愿,围绕着这件历史文化的大事因缘。他在台湾的时候,曾不惜举债来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东西精华文化融合,甚至供养穷学生们生活,让这些出家在家的穷学生们专心用功。试问,谁有这样的气概与担当?谁又能理解他的苦心呢?

处在这个文化断根的时代,老师可以说是力挽狂澜。到了台湾之后,他讲学不辍,摄受三教九流各界各阶层。在内地发动「文革」伊始,他受邀在台湾海陆空三军演讲,蒋介石先生听了他的演讲之后,决定成立文化复兴推动委员会,团结了大批中国文化的学者,包括钱穆等人,一起努力把中国文化做了保留。

八十年代后期,老师的书进入内地,有力地推动了内地三教九流各界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没有任何人可以像他的书那样,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和学习兴趣。他对中国文化的阐述,确实又开启另外一个前无古人的局面,使大众对中国文化有了认识,这是古代没有的。因为古代民众是活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但是并不知道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只有知识分子知道,但是知识分子是少数,跟群众脱节的。而且大部分知识分子困在学术教条上,与实际脱节。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老师的课与著述贯穿着生命与生活的真知灼见,贯穿着「道」力与人格力量,并且表述深入湷觯钢H和力,因而容易沟通读者的心,可以摄受三教九流,任何人都能接受一部分,能够知道了解一部分,虽然不能全面的掌握,但是心向住之。由此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遍洒两岸四地华人世界,在华人各界各阶层人们的心地中,逐渐生根、发芽、开花,乃至结果。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具备了很广泛的人群基础,而且未来的华人也一定会传承下去的,并会融入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为未来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以后谁再试图像二十世纪初那样腰斩中国文化,恐怕很难做到了。当然,这种企图并不是没有。

老师从在峨眉山发宏誓愿,到今年中秋,首尾70年,筚路蓝缕,却矢志不移,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不折不扣实践着诺言,也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功德圆满如今年仲秋之月。

老师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能够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他从来没有休假,他现在请了一个长假,接下来就靠大家去点亮自己这盏心灯。把自己这一盏灯点亮了,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怀念和传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感言)(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感言)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大日西落的畅想——温洲熬江大日寺 

 张秉全居士:病中感言 

 净慧法师:应机施教与时代精神——星云大师率团回大陆弘法探 

 仁焕法师:生日感言 

 魏德东教授:世界佛教论坛感言 

 道坚法师:佛教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黄明尧居士:一行禅师与正念禅——《一行禅师文集》感言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