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新闻

 祖上四代看护寺庙,河北81岁农民义务看庙40余年


   日期:2012/10/28 15: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祖上四代看护寺庙,河北81岁农民义务看庙40余年

 

老人一直保存着当年的义务保护员的聘书(图片来源:燕赵读书报)

 

修复好后的云光洞(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来源:长城网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老人康礼仁2012年已经81岁了,他的祖上四代都曾是专门看护寺庙的人。到了他这代,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只不过他是义务看护,至今已有40余年。“我的儿子也要把这种传统传承下去”,老人说看护寺庙就是在做善事。

祖上四代看护寺庙

老人名叫康礼仁,今年81岁,家住隆化县中关镇梁前村,是个地道的农民。说起老人看庙的事,真可谓历史渊源深厚。

康礼仁老爷子介绍,他们祖上是从山东搬迁过来落户到隆化。“至于啥时候搬到承德的,我也说不上来了。”

“我们祖上四代曾是清王朝的专门看庙人。”老人介绍说,在他之前的四代人分别是勇、万、明、志字辈儿,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辈分之所以这么清晰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家谱,家谱里有详细的记载,可惜的是家谱在文革时被毁了,从而失去了一笔宝贵财富。

“我们老康家人不光在隆化小关营子、荒地等村子有居住,他们大多也是看庙人,承德好多的庙我们老康家人也看过。”老人说,他们老康家曾看过承德市区火神庙,最后这一支康姓人便定居在了承德市区。时间过去好多年了,康礼仁只知道这一支和他父亲一辈人的名字,但却不知道他们住在承德市哪里。

继承父亲遗志

康礼仁介绍说,清朝统治时,像他的祖辈人给皇家看庙,清政府是给一定“工资”的,主要是给土地耕种,而到了伪满洲国之后却一切都改变了。

1931年后,伪满洲国建立,开始了对东北的统治,承德当时也属于伪满洲国统治区域,从此以后便没有给这些职业看庙人开过工资,但他们有的却依然看护着庙宇不被人破坏。康礼仁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康礼仁的父亲名叫康志福,1955年那一年,51岁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临走时,也是念念不忘寺庙,希望有人能坚持下来看护它。”康礼仁回忆说,那一年才二十三四岁,对为什么看庙并不知晓,但他还是答应了父亲,决定继承了他的遗志:看护寺庙。

康礼仁接过看庙的接力棒,没想到看庙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伴随着他的一生。

实际上,康礼仁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和父亲一起到庙里玩儿,那一尊尊佛像看上去虽然有些恐怖,但也充满了神秘。

父亲看的庙叫云光洞,在隆化县中关镇梁前村。自康熙始,几代皇帝木兰秋狝多次驻跸中关行宫,所以云光洞一直是清帝木兰秋狝经过拈香致祭之地。

老人回忆说,原来有来云光洞烧香的,他们都会过去给人家念上一段经文。可就是这样一处古迹也没有逃脱被毁的厄运:云光洞洞内殿堂、洞外寺舍于1944年被拆除。而后人们在云光洞外盖起了房子,康礼仁家也在洞内盖了房子,洞里佛像依然在,母亲经常会到洞里进行膜拜。

1965年农历正月初七云光洞的佛像被砸毁,云光洞这一处几代皇帝光顾的地方已经名存实亡了,不过记录云光洞修建历史的碑记却得以幸免。

眼看着佛像被砸,康礼仁心里那个着急,可又不敢说啥,真是纠结啊!

寺庙虽然没有了,但留下了《云光洞碑》。康礼仁有时还是要到遗址上走走,看看那些破砖烂瓦,回想起寺庙的昔日辉煌,不禁百感交集。虽然看不庙了,但碑记却依然需要人照看。为了更好的保护碑记,老人和家人用石头在碑记外垒起了一堵小墙,以便更好的保护。

参与恢复重建云光洞

老人随身都带着一个小红本,这是河北省承德地区发的“文物保护员证”,老人把它看得很重,出门都要带在身上,在老人看来这个小红本就是他的身份证明。1979年8月24日,隆化文物管理委员会聘任老人为云光洞石碑文物保护员,开始协助文物部门保好文物保护工作。

1997年,康礼仁举意重修云光洞。恢复昔日的寺庙,这一建议,得到几位村民的赞同。

重修云光洞看上去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度不小:首先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其次还需要文物部门的批准。

为了重修云光洞,康礼仁等几位村民发动周边群众,希望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想到,他们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不仅有附近村民捐款,远在承德、围场的好多善人都慷慨解囊,有的甚至捐献上六七千元。就这样,慢慢的凑够了重修的启动资金。

随后,康礼仁等人又写申请递交到村里、镇里和县、市文物管理部门批手续,最终于1998年3月,经承德市文园林局批准,中关镇梁前村农民自筹资金30万元,在市文物旅游部门的指导下,对云光洞进行了修复。云光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有的古建最大限度的予以了保存或恢复原貌。

1999年10月27日,云光洞终于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为隆化县级文保单位。

那一天,康礼仁老人格外高兴。盼望已久的云光洞终于得以复建,老人高兴得一宿没睡觉。

寺庙修复后,看护的责任自然也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看一直到现在。两次看庙断断续续的算起来,康礼仁义务看庙也有40多年的时间了。

这些年,每年云光洞都有庙会,往来香客不断,一些人便打起了坏主意。一些人来到云光洞外转悠,当有香客上香后,这些人会来指指点点,甚至会拿“如果不给捐钱家里就会出事”、“不烧够多少钱的香家的人就会有灾”等等话语吓唬香客,每次见到这种情况老人都会上前阻止,“人家愿意捐钱就捐,不愿意捐也不能吓唬人家。”而有的人甚至找到老人,要和老人一起搞迷信活动,老人更是断然拒绝。为至,老人没少和人打架。

看庙没有工钱,老人说他们主要靠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虽然现在年岁大了,但耕种的习惯依然坚持着。每年有些香客向功德箱里捐些钱,一年下来也就有个万八千的,老人把这些钱全部用到了维修上。

将传统传承下去

现在老人和老伴张桂荣住在云光洞旁的两间老房子里,“这所房子建了有四十多年了。”每天早上起来,老人先打开门,把寺院内打算一下,晚上天一黑便关上门。一有游客来此驻足,老人便会从屋内走出来,和你说上一会话,给你讲一讲康熙在这里跓足的故事,说一说寺庙修建的由来,谈一谈寺庙内佛像的传说……

而这些全部是免费的,不收取游客的一分钱。

春天,老人和老伴拿起镐刨出坑,在寺庙周围栽上树木。几年下来,这里已经绿树成荫,这些树包括柏树、松树和果子树,每一棵树的成长都记录着老人的艰辛。

云光洞在中关梁关村石洞子青石山下,承围公路在其西侧南北通过。白天往来车辆喧嚣,而到了夜晚则一片静谧。夜晚的灯亮了,照着潜心向佛的人们前行的路。

老两口睡得很早,起来的也早,冬天凌晨三点多就起床了,打开了自家的房门,“班车正好从我们的门前经过,早开会门,让等车的人们能进屋里暖和暖和。”而老人则来到庙里,将院内的积雪清扫干净。

无论寒暑,老两口皆是如此。

老人已经81岁了,虽然身体硬朗毕竟年岁大了,他想着身后的事:谁来照顾这座寺?“我都已经安排好了,家里老三和老四都已经同意了,我们没了,由他们来看这座寺庙。”老人让两个儿子来管这事儿。

记者问老人为什么这么执著看护着这所寺庙?“看庙管好的”,老人的话很简短,但寓意深刻,我们知道他们是在做善事。

一所老屋,两位老人,他们坚守着那份信念。这种信念是一心向善。

 

云光洞简介

云光洞位于隆化县中关镇梁前村。按《云光洞碑》记载,康熙皇帝侍卫魏珠随皇帝去木兰围场途中经过这里,欣赏其景:前临碧水,后枕青山,草盛林茂,说是宣传佛教的好场所。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3年)魏珠出资聘雇工匠,清除密生杂草,清理岩石,依洞傍水,把石洞作为佛堂建一座寺院,供有三世佛,在它的旁边地形平坦之处建造房屋二十间,供奉“紫微斗极”、“释利大士”经卷。魏珠恭请康熙亲自书写了“云窦珠光”匾额,并将御匾悬挂洞中。魏珠得到皇上的恩赐,就用“云光”二字给洞命名,称“云光洞”。魏珠嘱咐内阁大学士蒋廷锡为这件事撰文作记,并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邦彥书写寺前的碑文,以作永志。

自康熙始,几代皇帝木兰秋狝多次驻跸中关行宫,所以云光洞一直是清帝木兰秋狝经过拈香致祭之地。但云光洞内殿堂,洞外寺舍已于1944年拆除。神像于1965年农历正月初七被砸毁,唯石碑尚存。1984年12月,云光洞及碑被隆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1998年3月,经承德市文物园林局批准,中关镇梁前村农民自筹资金30万元,在市文物旅游部门的指导下,对云光洞进行了修复。于1999年10月27日修复竣工,并对外开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祖上四代       看护寺庙)(五明学佛网:祖上四代       看护寺庙)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