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祖古乌金仁波切:一个铁定令你瞬间生起慈悲心的方法!


   日期:2012/11/23 11: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胜妙----乌金祖古开示
译者:何文心
 

不忘胜妙前行菩提心

解脱分别观念之正行

以及最终功德的回向


  佛教的起源可追溯自印度。它最早出现于此,且释迦牟尼佛也在此圆满成就。后来,佛法再传至他地,包括尼泊尔和稍晚的西藏。本来在印度时,并没有许多教派,基本上只有深广的经、续二种传统,和四种主要的学派:分别说部、经量部、唯识派、中观派。

  可是当佛法传至西藏时,新的传承就出现了,以其时间先后而名之,首先是“旧教”,称为宁玛。其后连接的七个传承称为“新教”。所有这些不同的教派就是著名的“实修传承八乘”,即宁玛、噶当、萨迦,噶玛噶举、香巴噶举、稀解和觉宇( Shijey and Chod)、觉囊(Jordruk)和甚深耳传(Nyendrub)。如今它们都包含在西藏佛教的四个教派里,即有名的宁玛、噶举、格鲁和萨迦。

    所有的教派都是完美无瑕的成就之道,也都修持三种胜妙——当我们修习前行的菩提心时,包含了世俗(相对)菩提心和胜义(究竟)菩提心两种。当我们修习生起、圆满二次第的正行时,便能自观念的束缚中解脱。终了时,我们将功德回向,愿众生得诸喜乐。如此的修行,即溶合了经教和密续。因此,此三胜妙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我们修持什么,若具备此三胜妙,则永远是正确的;反之便无法达到圆满。

  我们必须记住,修行要把握此三胜妙——不论行事大小、钜细靡遗。即使供养一朵花、一柱香、或绕行圣物时,初发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如此观想:“我愿行此善以清净罪障,并为众生的利益而积聚功德。”末了,将功德回向众生。照这样做,则善行会倍增,效果百倍于同一行为但不具此心念者。

    前行指正确的初发心,由大乘广大的心量,和金刚乘甚深的心意中所发出。菩萨的广大心量,或大乘法教即是慈悲心。我们思维所有一切如父母众生,正陷于轮回苦海中,我们要发愿:“愿我一人能救渡一切众生,使其达到完全觉悟境界。”

    金刚乘深奥的心意是净念(或曰“圣观”),即视万事万物皆是清净的。修持金刚乘必须观想此世界即是佛净土;我们的居处是天宫;男女有情是勇父空行;所有的声音都是咒音;众生的思想和感情都是本觉的相续。以此观之,则外象(相)、声音和思想,即是本尊尊贵的坛城、咒音和智慧。这是一种观视事物本然实相的训练,不加任何人为的矫饰。

  菩萨发广大慈悲心的原因,乃是大乘法教以利益无边虚空的众生为主旨。在六道中的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但他们不但不知如何能得到快乐,反而不停地种下轮回苦因。一旦我们诚心思维此事,怜悯和慈悲就会油然升起。

    通常我们会爱今生的父母,不只人类如此,动物的亲子间也有爱。如果知道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身为人类的我们就不会不爱他们。一旦如此观之,则现在的我拥有人身,又该感谢谁呢?人身来自我们的父母,这是一个浩大的慈恩。因为活著,我们才能修习佛法。另外,父母不但生育我们,且慈爱关怀地抚育我们。如果一个婴儿出生后即遭遗弃,就只能再活一、两天。然而,我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以极大的慈爱抚养我们成人,历经千辛万苦。如此浩恩,我们不应心存感激吗?

    有许多来到这里的人问道:“我不知道如何生起慈悲心?如何培养它?”那么,请如下观想吧!在你面前,有一个非常残忍的杀手,拖著你的母亲,切下她的耳朵,拔掉她的舌头,挖出她的眼睛,砍下她的四肢,接著剁碎其身躯。此时你感觉如何?不可能不对她产生怜悯和慈悲心吧?以此来观想你的母亲,然后扩及一切众生。因为事实上,众生都曾是你的母亲,唯一的不同,只是时间先后而已。如果我们能如此观之,则对一切众生怎能不生起慈悲心呢?  

    佛陀曾说,我们过去历经了许多世,有无数的色身。这些色身的骨头如果堆起来,会比须弥山还高。过去世中我们都有父母,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都曾在某世中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必须想到如何利益他们,如何回报他们的慈恩。不只是对今生的父母,也对所有的众生,无一丝偏袒分别。这种无偏袒的心态,对众生不起分别的心,就是无量的平等心,是四无量心之一。平等心是视众生皆相同,不会认为有些是我的朋友,其它是敌人等。

    现在,我们不能再假装不知如何生起慈悲心了。但是,菩萨的广大心量不只是慈悲心,还有愿心——热烈期望能利益众生,使其达到最高觉悟的心。 

    以下谈胜妙的正行部分——自观念的分别中解脱,包含生起、圆满二次第,但主要是指圆满次第。首先谈生起次第。“生起”之意为精神上之创造、观想或想像;圆满次第则指究竟法性本身,无任何对立之观念。生起次第中,仍有观念存在,达圆满次第时,已无观念束缚。

  在生起次第中,观想外在的世界是佛净土。这并非否定现存世界,因为万物皆由五大所构成,然而自始,五大纯净的本质就是五方佛母。从这点来看,古代的非佛教徒和佛教徒,都对这个世界有类似这种纯净的看法。例如,非佛教徒不视五大为普通的低俗之物,他们视其为地神、水神、火神等的本性;而金刚乘的行者,则视五大的清净本质是五方佛母。

    再者,一切众生毫无例外的都是由五大和五蕴所构成。五蕴在染污状态时是:色、受、想、行、识,但其清净本质是五方佛父。这也说明了“一切众生都是男女本尊”此话的意义。言语由“气”所构成,“气”由“智慧气”所构成,它也形成了陀罗尼——一切觉者之咒语。另外,一切众生的思想感情,其本质本就是觉醒的——是一切觉者的心。我们以此清净觉观来修行,毋用假装无视其本来之貌。我们只须认知找出其原来之样,如同认知到黄金就是黄金一样罢了。

  事实上,一切外象(相)、声音、意念都是本尊、咒语和智慧。智慧意指“三摩地”,或一切觉者之心的悟境。首先,我们必须有这个观念:所谓“认知事物本来的面目”,除却知性上的理解外,还要去体悟它。“体悟”的意思是,认识到心识的本质就是智慧——思想的本质是超越概念的明觉,然后将心保持在自然、清新的状态中。这就是消除概念束缚的正行。

    当我们观自己的身体是金刚身、言语是金刚语、心意是金刚意时,就称之为生起次第。简而言之,就是悟者之身、语、意住于佛性之中。但最重要的是究竟圆满次第,也就是了悟佛性本身。生、圆二次第都谈到了佛性;生起次第是善巧方便,圆满次第则是如来般若智慧。但我们不应把在金刚乘,属于方便与智慧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分开为两者。

  坛城本尊、咒语和智慧的涵意为:一切形象(相)具本尊之本质,一切声音具咒语之本质,一切思想具觉悟之本质。形象(相)为本尊、声音是咒音、思想是智慧,此为密咒乘的甚深心意。这是我以前在冈波巴第三法中,曾提到过的“愿以此道清净无明!”这句话包含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则在冈波巴第四法中“愿启转无明为智慧!”由此可知,大手印、大圆满和大中观的知见,只不过是对我们的佛性不同的称呼而已。此三者并无不同,其交集点即是佛性。

    最后一个胜妙是回向,它包含了两部份:功德回向和发愿。为了回向,我们必须行善,例如,就算是只念一句“嗡吗呢呗咩吽”也算是善业。“以此善业”意指,我们行做某些善行,而其利益可以回向众生的福祉。接下来,发愿要如是观想:“显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行愿皆能圆满!”

  有念善行做后,如果我们忘了回向和发愿,一旦发怒就会摧毁这些善业。善业有两种:有条件和无条件的。有条件的善业是指我们心有所想,或心存善念而去做。嗔恨也是有条件的,即是视情况而发生。有条件的嗔怒会摧毁有条件的善业。无条件的善业是法的修持,如清朗虚空,不易不坏。有条件的善行如云,会被风吹散,而无条件的善行则如天空本身,不受风的影响。一旦我们回向并发愿,善业便不会被摧毁,一切就能圆满。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回向,因为我们是凡夫,会发怒,这是可能的,那么嗔心就会摧毁功德。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有条件善业转为无条件的,即“三轮体空”——无所行之人,所行之事,和所行对象等之念头——则此“三轮体空”即可确保有条件的善业永不被摧毁。

  通常当我们做回向时,会认为有一桩善行;有回向的对象——众生;有行善者——我。这样的善业是有条件的、有念的。所谓三轮是和身、口、意三个概念相对立的,如果没有一丝这种主客的观念,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就只有本然的明觉了。三轮体空即不对做回向的人,回向的对象和回向的善行起任何念头,自然达到纯净的状态,此即永不枯竭如海的善业,在经典上称为“住空而行善”。“空”的梵文是Sunyata。“Sunya”之意为解脱任何概念物质的束缚,即使是小如原子。“ta”的意思是本觉就此显现出来。

  后注:尊贵的乌金祖古仁波切,是噶举和宁玛传承中的资深上师与禅修大师。一九二〇年生于西藏东部,是十九世纪岩藏大师,丘举林巴的曾孙,也是其不共传承的主要持有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祖古乌金仁波切       三胜妙)(五明学佛网:祖古乌金仁波切       三胜妙)  

 祖古乌金仁波切:越松弛,就越容易看见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