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的原理分析


   日期:2012/11/24 20: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有人问念佛往生的原理,因为会这个法门太离谱:很简单,用哲学上的话说,就是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因为此易行道、特别法门与难行道、通途法门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相同的一面:无论是靠自力修行成道的通途法门,还是靠佛力往生的特别法门,都是心法,都不出一个根本原理:一切法由心想生。

只是念佛法门,会更方便一些、直接一些。吾人一念,不落9法界,就落佛法界。念佛,就落佛法界。净土宗更重要的是,强调信愿,因为信愿强大而深切,心里对极乐、对阿弥陀佛的向往就会加深,八识心田里这些业种子的力量就会重而强,暂时伏住久劫以来的烦恼,到临终生死关头,加上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强缘,自然会随业生到极乐净土。

传印法师--念与念佛---如彻悟禅师云: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不论何宗何派何法,但论修持,便无不由此当前一念契人。天台家谓之“不思议境”,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此念即由意根对法尘所生之意识,所以,不起则已,起则必属于十界中的一界。一念一界,亦即吾人心性的全体,所以有“百界千如”和“一念三千”的说法。
  由是可知,吾人现前一念,关系至重且大。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和无量的人生,无不由此一念开展而来。凡夫迷此一念,沦为生死;诸佛觉此一念,获证法身。基于斯事斯理,返迷归觉,无如念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莲池大师:
且缓谈过量境界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1)中作住止否?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丘冢(2)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于斯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如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虑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由,虑忍力(3)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4),未能永断生死,不受后有(5),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
莲池:《云栖法汇》
 

你既然彻悟自心,随处都是净土,那么我试问你:你还肯住在厕所中否?还肯与狗、猪、马、牛同槽饮食否?还肯入荒山坟墓与发臭腐烂的尸骸一起睡眠否?如果对这几项欢喜安稳,一点都不介意,方许可你说高山平地总是西方净土。如果外表忍耐勉强承受,内心生起疑虑嫌恶,则仍有净秽境界的分别,还存在憎爱的情感。以此心态而高谈阔论大圣人超情离见的境【否定佛国的存在,蔑视往生净土】,这就叫是欺天诳人,甘愿蒙昧自己的心灵,苦哉!苦哉!

另外,你倘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道,不再有畏惧怯弱,那么我不勉强你往生净土。如果或是忧虑这个娑婆世界境风浩大,自己作不了主,忧虑诸佛出世难值难遇,修学佛法无门可入,忧虑忍力未能坚固,不能在三界险难处度脱众生,忧虑尽此业报之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再有后世的身心果报,忧虑既然还得受来生的果报,舍此身受他身,前路茫茫,不知向何处去,那么,摒弃净土而不往生,其损失就不是细小的了。这个净土法门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看似浅近实则邃远,看似艰难实则容易,看似容易而又艰难,今后你自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观无量寿佛经》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彻悟禅师开门见山地指出: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惟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惟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
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说普遍性在于:念佛就是布施,并且是无上布施,用慧律法师的话说,念佛、欣求极乐,就是什么都不执着了,就是离一切相了!念佛就是持戒,这个容易理解。念佛就是忍辱,无论遇到顺境、逆境,一句阿弥陀佛就过去了,心里总想着极乐的美好,就是精进。不为顺境、逆境所动,就是禅定。往生极乐后,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是般若!

【慧律法师论净土宗:《金刚经》或者是禅学,都叫我们[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既然离一切相,我们为什么又要念佛呢?念佛就是音声相!诸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是站在究竟本体角度讲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一直在念佛?念佛的重点在哪里?【就是叫你离一切相,心中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就是一体两面,当你专心念佛的时候,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就不会在意这些钻石、名牌、这些玩乐,你统统不会在意这个。所以,用这一句念佛,执着这一句佛号,记得!【其他什么统统不要执着,这个就等同不执着】,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吗?【当我们全力以赴地执着这一句佛号,就等于其他的东西都不执着。因此念这一句佛号,也是会归心性。】因此净土宗跟禅宗,其实是一不是二,禅是佛的心,念佛也是佛的心,我们用心性在念佛。

要了解,即心即佛,就是我们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不乱,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在念佛,嘴巴把这个音声念出来,心再想回来,再摄受回来,对不对?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诸位!现在的心中全部是阿弥陀佛,难道不是即心即佛吗?所以,就是佛的心性。因为我们净土宗有善巧、有方便,众生坚固的执着,佛就知道让你执着,你执着这一句佛号,其他什么统统不要执着。】

推荐慧律法师主讲的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很不错的。

说特殊性在于:念佛法门,对行法的要求程度,不是像通途法门那样严格,只要有一点执著,就无法成阿罗汉道;有一点分别,就无法成菩萨道。而是,只要深信切愿,持名念佛就行。甚至5逆10恶之人,临终一念忏悔,甚至来不及忏悔,地狱现前时恐慌不已,赶紧念佛,此时深信切愿之极,故一念十念即可往生。
所以无量寿经上说,信大乘,就已很难,而能信此法,则“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阿弥陀佛的最为善巧方便的度化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华严会上如非普贤菩萨以10大愿王导归极乐,就连41位法身大士也难信此法!
 

二、太虚大师说念佛能往生的原理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思议力。

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业感何等报,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何等现熏何等种,由何等种起何等现,这是因果通常法则,可以心识分别思量的。

(由这种因果通常道理,所以造上品五逆、十恶业的,当堕地狱;造中品五逆、十恶业的,当堕饿鬼;造下品五逆、十恶业的,当堕畜生。行下品五戒、十善的,感阿修罗报;行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道中;行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六欲天;行上品五戒、十善而兼四禅、八定的,可生色、无色界天。观四谛理,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可了生死而证声闻果。观十二缘起,从缘起流转门入还灭门,由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而得解脱证缘觉果。行六度或十度而成佛果。以上所说的造三品十恶业因,感生三恶趣果,由造三品五戒、十善因,感生三善趣果,由修出世三乘学因,感得三乘圣者的果,这种由何等业因成何等报果,都是据可思议力而说的。要成就何等果,就要造何等因;并要具足必须的缘。因、就是因缘,缘、就是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在这诸缘中,又可分析胜缘、劣缘、顺缘、逆缘等等。总之、这都是可思议因缘力所成的果。现在举一个明显譬喻来说明,如人的衣食住的享用,要由勤苦劳力才能得著,每人要物质享用丰裕,就要多勤苦劳力,这本可算明确实在的理。)

但这种常途可思议的因果道理,却要按部就班的循序以成,不能救急;而在世间却又每每要有救急的时候,如某处遇大水灾,或其他意外灾难,惰游的固得不到生活所需,就是平日很勤劳的也被水一充而尽,失其生活了。所以这就超于平常勤劳而获的道理之外,不但不应责罚他,反须要超于灾难以外的力来救济他。这种救济力,不在被灾难的人,是在救济的人中。可见可思议因缘力所生果,虽很实在明确,但不能包括一切因缘生法。
 
所以进一步要说明不可思议因缘生果的理。依佛法法相中,说有五种不可思议力:──
  一、定力(三昧力)不可思议:若有人造了定业,依可思议力当然不可转,但依三昧加持力,就得解脱。不过、定业有浅深不同,【七地以前的菩萨,及声闻、辟支佛、人、天、的定力,都很有限,虽已有了不可思议的定力,可转变境相而未必都有实用】;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得了定自在力,由定力可转变一切,如可使水转成火,地转成空,一切害人的工具可转成益人的工具,地狱苦境,依定力加持可成清凉,业报逼迫可成安乐,这所变的境,不但只有相,并且还有实用。
  二、通力不可思议:通、是定慧所起的用,在八地以前,定力与通力有区别,由定力所变的相,没有实用,由通力所变的可有实用。到了八地以上,定通力就一致了,都可起实用。通力的不可思议,可举世间极明显的例来说明,如催眠术的精神治疗,他对于病者也不用药,只是由两心寂感发点灵通力,使病者的身心受他支配,于是病者可愈。这种不用药而治病的,就是不可思议的通力发端;平常以药治病者,就是可思议的因缘力。
  三、借识力不可思议:在阿赖耶识中,本含藏无漏种及三界、九地有漏种,若欲界有漏种遇因缘生起现行,而得欲界异熟识,于是根身、器界都是欲界系,都是欲界异熟识所变现的,所见所闻都是欲界的,不能超欲界之上。但若由定或通的不思议力的胜增上缘,可借使阿赖耶识中的色界、无色界种或无漏种生起现行,身虽在欲界,就可以借用色无色界识以变现色无色界境;或借超过色无色界识以变现出世境。且在上界也可借下界识了下界境,如色界二禅以上常在定中,前五识不起现行,但要了知欲界时,身虽在二禅,可借欲界识了欲界境。这种借识的理,可直通到佛,佛可借异生的识,使异生知佛心中的事。如佛有日在一山中,曾使弥猴知佛心中事。由不可思议的借识力,就不受可思议之识拘缚了。
  四、善法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一切三乘圣者所成的无漏功德法,等流的经典,或佛遗留的威仪、戒律、袈裟、舍利等,这些都名善法。这一切法就是佛果所成就无漏功德法身的均等流类,就是佛的等流身。所以乃至披一一缕的袈裟,就可消灾增福;若诵经典,或供养,或佩带身上,就可免种种灾难,成种种功德。乃至如法华经上说:若读诵法华经,就可得六根清净:眼可见三千大千世界色,耳可闻三千大千世界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他身上。由不可思议的善法加持力,就可发生这种不可思议的功用。这怎么是可思议因缘力所生果能比的呢?善法力所以这样殊胜的,就是在真实恳切的信心,完全仗他力,全盘的信任他,依他力就可得救。如千斤的石头,投在水中就会沉下去,但放在船上就可渡河,甚至于过海了。
  五、愿力(誓愿力)不可思议:就是由心力集中所发生的极诚挚得意志力。如【念佛的人之发愿往生】,当时发愿,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愿,积久纯熟,成就为习所成的誓愿力,由此誓愿力所成功用,可以发现异乎寻常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如古时有二国王相争,一王打败,于是他集中心力,立誓发愿要作琰摩王,要制罚他的敌人。由他这种强的誓愿力,果然如他的愿,就成琰摩王了,可见愿力的不可思议。
  总上所说五种不可思议力,前三力是三乘圣者或成就禅定的人所有的,我们要想成就,也还要有相当加行,到了相当的程度,才能生起作用,这在一般人,似乎尚谈不到。

但善法力和【愿力】,是人人可得到的,不必要问用功的程度的。如现在闻释迦牟尼佛所遗留的经典中说:西方有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所成的,他这世界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的,果真信佛的所说,信有弥陀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善法力。既知他这世界是为摄受十方发愿往生的众生而设的,所以只要信了佛的善法,誓愿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以往生,就能得往生。既这样容易,【为什么其他的经中说:要修到地前四加行的菩萨,成就定慧,入初地时才能往生净土呢?】那是就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而说的;若就不可思议力来说,就不然了,虽没有成就善根的,只要信善法力,同自心中恳切的愿力,就成了善根,就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就成为自己的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就有了分。现在举个很普通的例来说明,如有一个富翁,他立有一个遗嘱,说他所有的财产,帮助全世界六根残缺的废人。这时若有人是已残废了的,那么这人就有享用富翁遗嘱财产的分了。发愿往生极乐的人,就有了极乐的分,亦复如是。
  以上所说的善法力和愿力,与普通说的念佛法门三要素:信、愿、行、也不相违。依善法力就是信心,发愿往生就是愿力,信愿真正确定坚固,那么无论行的浅深,都能往生;不过行的深,品位高就是了。这念佛往生,是由不可思议因缘生果力建立的法门,所以是【最殊胜的】。一般念佛的人,要明白这种念佛的根本道理,然后再发心念佛,才不致受任何异说动摇。

三、国际上通用的求救信号是SOS,看电影电视,像海船啦,飞机啦,一旦遇难,需要求救,就不断发出「SOS、SOS、SOS……」的信号,周围的船只或者雷达监听站收到这个信号,都会立即想办法驶往出事地点救援。
  阿弥陀佛与我们十方众生约定的求救信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并且用他无远弗届的心光,遍法界日夜守候、日夜倾听、日夜搜寻,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求愿阿弥陀佛救我们往生净土,便立即被发现,立即光明摄取。《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解释说「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就是这个意思,佛光遍照,专门寻找念佛的人,谁念佛就找到谁,一旦找到,就日夜不离开他,保护他,救他到极乐世界。
四、念佛法门的原理——众生与佛力感应道交是净土宗的关键
我们知道了,生死轮回的根本是业力(身口意的造作)、情执(思想活动包括念力、愿力、喜好、贪欲、牵挂等)。彻底跳出六道轮回了脱生死的修行有两种,自力法门靠自己的力量通过种种修持,完全消灭阿赖耶识里的业力和情执的种子,做到“业尽情空”方能成功,这是非常难的。而净土宗念佛法门则是靠信愿持名与佛的大愿感应道交,蒙佛力接引带业往生出离三界。我们注意到,净土宗修行是充分利用了情执中的两种最大的能量—念力、愿力。净土宗的种种修行都是为了强化皈依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力、愿力,使此愿力压过阿赖耶识里其它的种子。正如大安法师开示:虚空法界中有两种最大的力量: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我们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胜过业力。如果一个人求往生的愿心切,临终时有病痛也不会感觉的。因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纵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净界法师开示:净土念佛法门的关键点是与佛感应道交。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感应道交是念佛法门的关键,是最难思议的奥秘。
 
众生与佛力感应道交是怎么回事?
 
上面讲过念力、愿力是强大的能量。不但众生有愿力、念力,虚空法界间还存在着诸佛、菩萨、神灵以及许多生命形态的愿力、念力。净界法师开示: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在法界虚空间有两股最大的力量,一是人心愿的力量,一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力量。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巨能磁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念佛行人平时得到佛力加持、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愿力、念力与佛的愿力、念力感应道交的结果。(【其实感应道交的修行方法并不只是佛教有,其他外道也有,并且很普遍。比如气功,就是以某种方法吸收宇宙能量】)
 

为什么说法界虚空间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呢?这又是怎么回事?这要先了解一下阿弥陀佛以及他发的四十八大愿和极乐世界的来历。
世尊告诉我们,在我们凡夫不可估量的久远时候,有一尊古佛,为拔除我等生死根本,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他示现为国王,在当时住世教化众生的世自在王佛座下,听经闻法,闻法后法喜充满,于是弃国捐王,行作沙门,法号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看到可怜的众生流转于三界火宅,往返于六道轮回之中,永久重复着生老病死的恐惧和痛苦。这些苦难众生是十方诸佛没有办法救度而舍弃,自己无力出离的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法藏比丘哀伤感叹,发了广度众生的超世大悲愿。于是他于不可数计永劫时流,广修六度万行,舍身舍命,流血流泪,历尽了千辛万苦、精进修行,终于圆满了六度万行,完成了四十八大愿,建立了清净庄严、殊胜快乐的极乐世界,因而成佛,佛号叫‘南无阿弥陀佛’。佛的四十八愿,愿愿求度众生。尤其是第十八大愿接引众生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任何众生,只要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会救我们。如果做不到这样,他就不要成佛,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必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誓愿理论上的必然性。也许不可以说是理论上的必然性,因为这已经连理论都超越过了。我们这些凡夫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是没有办法完全弄懂弄通的。我们只要相信佛智、享受佛智就好了。“不可思议”就是这个意思,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只有佛能懂,是凡夫思议不了。
 

由此可知,虚空法界间不仅存在着我们凡夫的愿力、念力,还存在着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愿力。我们凡夫的愿力、念力就有很大的力量,更何况是诸佛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弥陀佛呢!如果凡夫的愿力、念力与佛的强大的愿力、念力相遇感应道交,就是大德说的“投众身心于大觉海,”就是心与佛感应道交,就会得到佛力加持,消今世的业障,增加福慧,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念佛法门就是依循感应道交这个规律,靠愿往生者的大愿与佛的接引大愿感应道交。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因果律是自然规律,阿赖耶识里中了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得什么样的果报。如果说临终念头牵引转生相应的道,是自然律形成的,还容易理解,可是,像我们这样充满五尘六欲的凡夫,即使愿意到极乐世界去就能去吗?极乐世界可是无比美妙的极乐净土,与我们阿赖耶识里的业力不符啊!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临终有大愿就可以去吗?是的,像我们这样业力、情执都非常深厚的凡夫,靠我们自己的大愿跳出三界是不可能的,起决定作用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愿。阿弥陀佛的大愿是缘,并且是强缘,因缘和合而生成往生之果。

关于众生于佛力感应道交的描述
 
净土宗的修学者一生就是追求一件事情─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
  我们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忆佛、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接触的时候,在我们生命当中,就会产生二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我们那种皈依佛的心;一个是外在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强大加持力──心力跟佛力的结合。当这两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时候,我们称为感应道交。与佛力感应道交使我们得到两方面的利益:平时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到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使令我们带业往生、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净土宗的修学者,他整个生命的目标,就是追求一件事情─感应道交,想尽任何办法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你就成功了!
【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古德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充满了广大的光明,我们没有光明,我们希望把佛的光明,转成我们自己的光明,怎么办呢?“千江有水千江月”,你用脸盆把水准备好水,月亮的光明就映上了。(水——指信、愿、念佛)】
 
【感应道交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把佛的功德,转成你内心的功德——转他成自。】那么站在一个转他成自的角度,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力,永远居在被动的角度。所以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要知道一个真相,佛陀无法主动的救拔我们,不可能!月亮虽然有无量的光明,但是它不能主动的照耀我们,我们必须把水准备好了,它才能够成就感应。所以我们的心灵力量,永远都是居于主动的地位,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你释放出一分的力量,佛陀给你一分的感应;你释放出是三分的力量,佛陀给你三分的感应;你是十分的力量,他给你十分的感应。所以从这当中就知道一件事情─你念佛,问题不在你念的数目多少,而是你在忆念佛陀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产生多大的力量,就产生多大的回应,所以如何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变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怎样做才能与佛感应道交呢?怎样加强心灵的力量呢?以后专讲)

达照法师开示:佛陀的救度大愿如同太阳的光芒,普照大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照耀。要想得到阳光的照耀,需要你从洞里走出来,走进光芒中。(“从洞里走出来,走进光芒中”指信愿念佛。)
 

净宗法师:月丽中天  影现万水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人同在。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不但大海、长江、黄河,或一般溪水、湖泊,都现全月;即使一瓢一滴之水,也无不各现全月。大海、长江、黄河、溪水、湖泊中的月影,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观看,这个人与月独自相对;百千万人在百千万处观看,也各自与月相对。即使在偏僻山区,月亮也不离开他,与他同在。他往东行,月跟随他往东;他若往西行,月也跟随他往西;他若不动,月亦停留不动。月光的照耀不分男女老幼、善恶贤愚,人人如此。一月普现万水,随人随地各现全月,毫不拣择,毫无差异。阿弥陀佛的救度大愿,如同皓月,光照宇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不论何人,不论何时,不论何处,只要当下忆佛念佛,就像准备好了水,佛这轮明月,就映入念佛人这池水中,佛就与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拣择,毫无差异。所以《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又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不论何人,只要念佛,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与佛,佛与我,机法一体,永在一起,不相舍离。《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事,以无缘慈,摄取众生。「无缘慈」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救度。「月丽中天,影现万水。」但若不抬头望明月,或不低头观月影,则月与我,我与月,两不相关。
 
大安法师开示:佛是靠愿力度人的。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就像磁铁,众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就像针。只要众生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就使自己变成了铁针钢针,就能受到阿弥陀佛巨大无比的磁力的吸引,无一遗漏。如果念佛不是为了往生西方,而是为了现实福报、清净心、神通等等,这样的愿力与佛的愿力不符,也不能往生。宗门教下,不少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西方净土。虽然他们有修行功德,甚至参“念佛是谁”,但不求生西方,也不能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亦不能往生。幽溪大师说:“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阿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这有如磁铁不能吸玉,不能吸金。但是五逆十恶凡夫,无论修行功夫深浅,只要诚恳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决定往生,犹如磁铁能吸不锈钢,也同样能吸生锈的铁针。
 

【众生与佛力感应道交,又如用电视机接收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发射出的节目信号是遍虚空的,本来就有的,就在你家里,就在你身边。但是,如果我们不接通电源,不将波段频道调准,就不能在电视机中,将中央电视台发射的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图像和音声。净业行人的信愿念佛,就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悲大愿的慈力。】一旦频道相应,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会在自己的心性屏幕上显现。众生虽然具有愿往生的心,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为缘,也不能生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虽然有慈悲大愿,如果众生没有信愿的心,生佛之间也没有感应道交。只要众生的愿心与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相耦合,众生佛之间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
 
 
(以下是道证法师开示)
我们的生命轮转在不同的「六个频道」,六个频道有不同的形体、相貌和存在方式,犹如一个电视屏幕,可显出不同频道的节目。「六道」虽在同一空间,但各有各的活动空间(空间度数不同),各有各的频道。各道是由不同的「心念电波」所感应的,所现的苦乐影相不同。越善良高尚的心念电波,感应的频道影相就越快乐;越恶劣、自私的心念电波,所感应的频道影相就越黑暗、越苦。六道,依「苦、乐」次第而言,最快乐享福的是「天道」,其次,是「人道」,第三是「阿修罗道」,第四是「畜生道」,「鬼」是排行第五,「地狱」是最苦的一道,犹如无期徒刑坐牢受苦、纯苦无乐。投生哪一道是怎样决定的呢?是由我们平日的「心念电波」决定的。如果我们平常某一种心念多,那种电波就强,当然就感应到那一道去。「贪心」的电波,会感应「鬼」的频道。生平贪心重,临终又贪恋的人,就会投入鬼道去作鬼。作鬼,比作人、作畜生更苦。不想作鬼的人,平常就要注意不要发射「贪心」的心念电波。贪吃、贪睡、贪名、贪利、贪小便宜、贪人赞叹、贪美色......。都是在发射「贪」电波(准备去作鬼)。我们只要起一个「贪」的心念,无论贪什么,就是在发射往鬼频道的电波,这种波累积多了,临终还是会习惯性地发这种波,自然感应入鬼频道。所以我们若起贪念,就要觉察,回心念佛,改变频道。
 
【由此而推出,平时乃至临终念佛、忆佛的心念强,就投生极乐世界。所以平时多多念佛、忆佛心驻佛境是念佛的要领,正如净土法门法师说,念佛法门的修行要从转念头入手,就是把五尘六欲贪嗔痴慢的念头转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上来。】
 
有人疑问,那么多众生往生,阿弥托佛的国土有十万亿远,接过来吗?并非阿弥陀佛特意从净土专程来,而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因缘和合的产物。如,钟遇到有人敲才发出响声,佛的接引愿遇到有人求往生才产生结果。净业行人发愿往生是因,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为缘。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如实际缘起化身,接引净业成熟的众生。此乃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并非阿弥陀佛实遣化身来迎接。譬如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然而,水虽澄清,天上无月亦不能现,喻如众生虽具愿往生心,若无阿弥陀佛的悲愿为缘,亦不能现;同样,月亮虽明,地面无水亦不能现,喻如阿弥陀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不具信愿之心,亦不能现。唯有众生愿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阿弥陀经往生条件:信愿持名,就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体显现,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
 
关于感应道交还有一个比喻:锅与电的关系。佛的加持力就像电能,佛号就像电线,只有把电线插到电源上,电器才能运作。
 

把“感应道交”比作“两情相忆”
 
宣化上人开示:这念佛法门就好比有两个人,甲忆念乙,乙却不忆念甲,两人就是遇着了,也等于遇不着一样。甲忆念乙是指佛,乙却不忆念甲是指众生。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把佛忘记。佛为什么要念众生呢?因为佛知道众生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和诸佛原来是一体的,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可是众生本具的佛性被五尘六欲遮蔽了,舍本逐末,背觉合尘,认假作真,把自己的老家、慈悲的父母-诸佛菩萨都忘了。只有两人互相忆念,才能相遇;众生如能不忘念佛,则不但今生可以见佛,乃至往生之后亦得常随佛学,不再相离。十方如来怜悯护念众生,有如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如果子女不听教,逃走不回家,做母亲的虽日夜忆念,也是无用的;如果子女能忆念母亲,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恳切,那么大家就会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远离。
 
这道理不难懂,就像一男一女,只有两情相悦才能结婚,如果只是一方单恋,仍是没用。法师讲,此生如果你忆念一个人,而对方不忆念你,那下一世因为你曾忆念他的缘故再次与他相遇,但是不会有多深的缘。
 
五、曹洞宗四十八代、临济宗四十二代祖位慧律法师主讲《净土十疑论》

第八个疑问:
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命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结业之事”,已经没有业了,了此一切业障,跳出三界。
现在要来解释: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无边的业,这一生又没有遇到善知识,而且又造一切罪业,无恶不作,怎可能在临命终十念成就呢?怎么可能临命终时,念十声“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出过三界结业之事,这怎么讲得通呢?这样就变成无业了。
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命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命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
意思就是说:无始劫以来虽然所造的恶业很重,这是你说的;临命终十念是轻,这也是你说的。轻与重不可以这样比较的。譬如一间房子很黑暗,一千年都不曾有光明,刹那之间点亮灯火,一下子就变得光明了;而不能说一千年当中,这间房子都不曾光亮,虽然现在点燃灯火,不过它已经暗了一千年,要经过一千年才会光明。所以下面就是要说,临命终时,不论你有多大的恶业,临命终十念决定往生的道理给你听,要让你有信心。从前我也有这样疑问,刚好看到这段就解答了,【并不是以造业之轻重来论】。不在时间久近、多少。这句“决定”才是厉害!决定的意思就是绝对不怀疑,你百年之后临命终时,你只要保持安详,你要常常想:我不论有多大的恶业,佛都有说过(十念往生),我对佛有信心,我决定能往生!你不能因疑成障,因为怀疑你的罪恶很重而变成障碍。
你在造恶业时,是因为无明颠倒所产生了贪、嗔、痴;念佛就不同了,念佛是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造业是虚妄的,念佛是实在的。虚妄是无实体的,遇到实在的一击就粉碎了,佛号念念相续,虚妄之业就消失了,这怎么能相比呢?意思就是说:我们造业是虚妄的,念佛是实在的,这才是我们本性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心在造罪时是因为虚妄;而念佛不是虚妄,念佛是清净本性自性之佛,也是他方阿弥陀佛的加被力,这是实在的。所以业是虚妄颠倒而生,佛是实实在在自性的功德,一者是虚无,一者是真实的,怎可能无法消除呢?一万年的暗室,一万年当中不曾有灯光,只要日光一照射,黑暗立刻就消失了,怎能说因为它长时黑暗而无法光明呢?意思就是说:不论你造多少恶业,【这是指过去哦,你可不要听到这样又继续去造恶了。既然师父这样说了,那没关系,可以拼命造业了,临命终才来念佛就行了。那是指没听到佛法的人不明白,既然听到就不能再造业了。】

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渗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喻本觉真境),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
箭极深入,毒很凄惨,伤害肌肤,破坏骨头。药的蛊毒,中国大陆的药是很厉害的。就是说把箭拔出来涂上药物,污秽之物就能除去,毒药就能除去。意思就是说:众生虚妄颠倒,就像中毒一样,中了箭毒一样,一听到清净的佛号,就像药物灭除毒药,得到灵药,一刹那间毒药就解除了。岂以箭射得深、毒药之害很凄惨,而不肯出也?

第三、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有后心就是有空档。你在造罪、造业时,是断断续续的,临命终时就不同了,我们念佛时是以无间心,是没有间断的,临命终十念往生。所以平时就要专、不间断,无间心,无后心,就是说没有间断,没有后心就是没有想到其他的后面的念头,只知道现在的一个念头叫做阿弥陀佛。无后心就是没有将来的妄想心;没有将来的盼望心,就是当下这一念没有间断,念佛心!临命终时舍离身命,因为临命终念佛之力太强,太有力量了,这样就决定往生了!

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譬如说有十层绳子,“十围之索”,这个“索”就更绳索。把十条绳子打结绑在一起这样算是很牢固了,“千夫不制”,叫一千人往左边右边拉,也拉不断。这条绳索叫一千人来拉也拉不断,因为绳索有十层。叫一个小孩子拿把剑来往中间一砍,刹那之间这条绳索就分成两半了。意思就是说:不论你的业有多重,只要有方法,不论你多麻烦,只要你有方法,就是要有智慧心。用来当柴火的木柴累积了一千年,只要点燃一根火柴,就像一粒豆子的微细火苗,只要一点燃一下子就烧得精光。意思就是说:你若是有智慧,刹那之间见本性;或是你在临命终时,用最强的力量去念佛,这口气一断,立即往生极乐世界。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命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命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
 
别时意,就是宿世的善根。意思就是说:临命终念十句,都说是宿世善根才能成就。绝对不能这样解释。这样解释的人,前世若无善根,那么我今生临命终十念岂不是不能往生了吗?所以,何以得知?

下面就要为我们解释了,《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命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
只要唯发愿故,你全无行,就是全无修行。“由唯发愿”就是,只有发愿,决定往生,没有任何怀疑!这个才是所谓的宿世的善因,完全没有修行,临命终你只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你只要听闻无垢佛的名字,你将来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是,闰是就是这个才是宿世的善因,这才能说是因为宿世的善因,全无有修行,只要临命终发愿,或者是听到佛名,你就能成就。若是将临命终十念猛利,认真来念佛。是因为宿世修行至今,所以临命终十念才能往生。若是这种意思,这样会误了许许多多众生。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前世有没有善根;不管你有没有听到佛法;不管你有没有发愿,过去有多少恶业全部不管,十念必定成就,不是生生世世修来,不须种生生世世的善根,不必要你前世有发愿、有结善缘,完全不用,只要你此刻听到佛法,肯往生极乐世界,不管你生生世世有没有善根、十念你就能往生,所以那个“别时”就是宿世的意思。【【不能把念十句即往生,当作是因为宿世有善根,临命终十念才能往生,不是!】】不须这样,不须这样,只要今生闻佛名号,不论宿世有无善根、有没有发愿,决定往生!我们今天要有决定心。希望诸位修行人好好深入思惟这个道理,你要坚固自己的心,不要自己堕落。

第九个疑问: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命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
 
“生死心量”意思就是说:对生灭法、无常法的凡夫,他的心有限,因为他没有证得法性,没有证得平等性,所以要说: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你若是证得法身,当下十万亿佛刹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遍满虚空,包括十万亿佛刹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当下这一念就现前。所以就理体来说、就本性来说、平等性来说,西方就在当下这一念;就从事相来说,因为众生是生死凡夫,他的心量有限,会有阻隔,所以要说西方距此界有十万亿佛刹。只要使令众生因缘成熟,临命终不怕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早死、晚死对我都没有影响,造五逆十恶罪的人,临命终一念忏悔都能往生,我尚不致于造此重罪,怎可能不会往生呢?这口气一断,你一心一意求往生净土,你动一个念头,当下就是净土。就是因为这样,阿弥陀佛国土离我们不会很远。我们修净土的净业这个业力很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因为我们临命终时已经没有这个肉体,纯粹是意识。就像我们坐在这里,只要我们动一个念头,马上就到美国了,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拘束于这个肉体,西方极乐世界是本性无量庄严之境,我们的意识就已经有这种能力了,何况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动一个念头,你也不必担心它很远,因为你平时就能够发愿。所以说没有修行的人,死后灵魂脱体,是茫茫渺渺、昏天暗地的,随缘投胎,随业投胎,随习气投胎,无依无靠,因为他没有念佛,修其他宗派也是一样,【【譬如你参禅,你若是没有开悟,那麻烦就大了!有哪一个宗派能说在百年之后时,这口气一断,佛即刻现前,我们不用怕走错路,佛随时会来接引我们。按照唯识学来说,我们人临命终百年之后,业识脱体后是所见昏天暗地,找不到路,不知要往那里去?饿鬼道的人就化作其亲戚朋友、眷属,你看到就会说:你也在这里啊!他就会说:阿美!随我来,你不知道你人现在何处,我来带路。然后就牵引你堕入鬼道!我们临命终时会看到无量的眷属,就是有无量的鬼怪化作其眷属来牵引他。所以在临命终,百分之九十九都会堕入鬼道。因为会有亲切感,他会有亲切感。【我们人在临命终百年之后,若是没有信净土法门,或是没有念佛的人,只要神识一脱体完全找不到路】,到什么时候才找得到路呢?到他七七四十九天以内他要去转世,在《中阴身救度密法》中有说到。我们人若是平时有修持的人,神识脱体时会看到三种光——蓝光、金色光、红色光,会看到三种光,这是诸佛菩萨来接引我们,极清净的光。平时与我们有业缘的人,与我们有业缘的人,譬如我们神识脱体时,若没有佛来接引,我们的神识速度很快,比光线更快,就在宇宙当中徘徊、飘浮,飘来飘去的,那里因为没有身体了,没有身体,就完全靠意识的起心动念,我们平时也没有修净土法门,也不曾念佛,意识一浮现全是妄想:我执著某某人。所以说他若是执著某人,就投胎出生在某人家中——他若是欠人债务,就出生为对方牛栏中的牛;若是倒人会钱(会钱,在“标会”这种东南沿海盛行的民间融资方式中称会员取得现钱后摊还的分期还款。倒人会钱指会首在标会中欺诈逃逸),就会出生为对方家中的猪,给他养大了卖钱。我们人欠那一种业缘,就会产生那一种光,就会产生那一种光。所以说我们百年之后神识脱体之后,以经典上写着:【只要你不是修净土的,完全是昏天暗地】,只有看到有缘父母有交合时的一道光,你就循着这道光去出生,因为你的福报因缘就是在那个地方,但是那对父母可不一定是人哦,有时是猪公和猪母,有时是狗公和狗母,正在交配,你不知道就跑去投胎、跑去出世了,你也分不清楚,更无法让你选择,不是我今天说:我这一生也没有修行,我想出生在佛化家庭,两夫妻都是信佛的人,我想出生在那个地方。不可能如你所愿,若是这样你就是菩萨,你能够控制生死,不是只凭着你想:我生生世世都想出生在学佛的家庭。那是不可能的事,会把你牵引到那一道,无人能知晓,连我都会恐惧了,何况是你们?临命终时若是猪公来牵引我,那就完了,一出生时竟然在猪圈中,那里看到我只会猛叫“哼…哼…”,也不会说话了,变成猪身了,这就吃力了,这一生注定要被屠宰了。所以说【只有修净土的人才有把握】,若是修其他宗派,你就很麻烦、很麻烦了!神识脱体后茫茫渺渺,要往哪里去根本不知道,你怎么找得到路呢?你死后怎么找得到路呢?找不到路!所以说:修净土的人很有把握,我一断气,佛马上现前,立刻来接引我,也不用怕走错路、迷路,放心!阿弥陀佛会走错路,那一个人才识路?神经病!若是阿弥陀佛不识路,那一个识路?所以说安住一心念佛。所以说:佛国去此不远,精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
 

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女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但此处女人,及盲聋瘖哑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

六、龙舒净土文

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为恶。一日招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
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净宗法师 

 
3. 「果觉因心」之文(法门不能相混)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
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这条文,讲的非常彻底,非常到位,是我们净土法门的精华。这段文如果都明白了,净土法门你就过关了、毕业了、不用再学了。
这一条文,叫做「果觉因心之文」。「果觉」是果地的觉悟;「因心」是因地的发心。后面的括号说明:(法门不能相混)。
我们修持佛法,两种不同的法门,不要把它们混到一块儿。混到一块儿以后,你就出故障了,就麻烦了。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劝我们说:「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先来解释最后这一句。
净土法门很特别,「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绳」就是线,古代的木匠做活要用墨线,称为准绳,所以又引申为标准。
印光大师在这里说:净土法门,不能拿着通途法门的教理,来做标准、来衡量。
很多学净土法门的人,心里边就像拨浪鼓一样,觉得说:「我这么多的烦恼,一点也没有开智慧,持戒也不能清净,妄想纷飞,半点禅定也没有,我这样怎么能往生呢?」他这就是以通途的教理为标准,拿来搞混淆了,以为净土法门也一定要戒律清净、禅定清净、要开智慧,以为做不到这些就不能往生。这个是错的,这个就混淆了。
净土法门特别,只要「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本来就不要求戒定慧,戒定慧你能做到,当然好,即使一点没有做到,都不妨碍。
这些话只有祖师慈悲我们,才恳切地劝我们要听信、要明白。
不可用通途法门衡量净土法门
修持法门,如果能分清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平时听到有关的议论,心里就不会惊动,很稳定,听法也能明白。不然的话,我们往往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听进来之后,心就慌乱,没有底了。
所以,祖师的教导很重要,就是说我们特别法门,不能够按照通途法门的教义来衡量。如果我们不明白,听别人一说:「某某人哪!你只念佛怎么能往生呢?你烦恼这么重,业障没有消除,功夫也没有提上来,还没有禅定,又不清净,你怎么能往生呢?」
你一听就冰凉了,「是啊!我这样怎么能往生?」
这就是拿通途法门的教义作为准绳,来衡量净土法门,这就错了,不是正确的。
因为修通途法门,一定要达到断惑证真,这是通途法门的标准。但净土法门不要这样,没有断惑、没有证真,你真信切愿就可以往生西方的。这是两个法门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佛讲心净则国土净。你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心净国土净,这句话有没有错呢?这句话是佛讲的,当然正确。但是,这不是讲净土法门,你如果拿着这句话来讲净土法门,又是把法门搞混淆了。
「心净」是指心体纯净,心清净了,自然展现庄严清净的国土。法藏菩萨的心清净,所以祂成就的极乐世界就是国土净。
个都是大菩萨,乃至是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做到的。
「心净国土净」,这句话一听,就赶紧去修清净心──你那个清净心修得再多,都是染污的、虚假的,不是真正的清净心。坐那里感觉到安详一点、内心的粗烦恼少一点,就觉得这个是清净心──太差了!真正的清净心不是这样,《心经》里讲:「不垢不净。」无所谓垢染,也无所谓清净,它是绝对性的。不是说「我稍微好一点」,那都是相对的,都是生灭法、有为的,一会儿清净,一会儿不清净了──都是假的。
净土法门反过来,是「国土净则心净」。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的国土,我们一往生极乐世界,当下所有的烦恼消除干净,智慧增长,心就清净了。
这才是凡夫能够学得来、做得到的法门。
风景喻:国土净则心净
比如说:在广州、深圳大都市里边,车水马龙,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线污染,家务事、工作事,万事揪心,你要让他心净,怎么能够净呢?那么,到了节假日,大家为了逃避喧闹的城市,就会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一来到锦石岩,一看见这里的山水、地貌,城市里的那种紧张、压力自然就释放了,他的心就感到清净了。
这个说明什么呢?环境能够改变我们的心,国土清净了,心就清净了。
所以,真修行人不要讲大话,要依我们凡夫做得来的,我们所学的法门是:国土净则心净。
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自然内心就感到安详、平和。如果在大城市里呆着,有逼迫感、压力感,一抬头都是高楼,旁边都是车声、人声,喧闹不停,你不看也得看,不听也得听,看到的、听到的,六根对六尘,都让我们染污。这样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清净的,所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喊破喉咙也枉然──通途教理
还有人讲到:「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说你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是散乱的,没有禅定,你喉咙喊破了,也不能往生。这句话对我们净土法门来说是错误的,又是拿了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因为通途法门就是要修戒定慧,要断惑证真。他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没有戒定慧,你心里很散乱,你没有断烦恼,你不是喉咙喊破也枉然吗?」这是通途法门的教理。所以,大家一听到这样的话,就担心了、害怕了──不必!
如果我们懂得净土是特别法门,我们心里边就很踏实,「对对对!你讲的是不错!不过你讲的是按照通途法门戒定慧修行的,我现在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两不相干!」
乘缆车上山喻:念佛没感觉
就好像我们上丹霞山一样,通途法门就好比一步一步地上台阶,感觉很实在,上一步台阶,就感觉「我进步一点了」,再上一步,又进步一点了,每一步都有感觉。如果坐电缆车,没感觉,「呜—」就到山顶上去了,没感觉就上来了。
很多人念佛,他不老实念,为什么?「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呀,师父啊,我念了好长时间,没感觉啊?」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感觉!」
没感觉就对了!念佛不是找感觉,找感觉就错了。为什么错了?你又把这个感觉放在前面了,来代替六字名号了──不是这样的!
初机学佛都这样,教他老实念佛,念不下来,今天学了一个咒,好像「我上了一个台阶」;明天又念一个咒,「哎呀,又进了一步」;后天又学了一个什么……,他都是累积,一步一步地慢慢来。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没感觉。上了电缆车,「呲」一下到山顶了──「莫讶一称超十地」,有什么感觉?没有次第。不是一步一步地来的。像坐飞机一样,坐在飞机上不动,然后空中小姐通知了:「各位乘客请注意,现在飞机要着陆了。」「啊?我还没感觉就到了」。
你走路就不一样了,感觉多得不得了。一路风景转换不断,五里、十里……。清清楚楚。自力修行法门,好比走路,一步一步来,「我修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学法,一个、两个;我断烦恼,断见惑、断思惑……」,都是很明了的,有次第的,一级一级的。但净土法门不这样。
我们学净土法门,要按照祖师的教导,懂得我们这个特别法门跟通途法门不一样。
净土法门 其大无外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是指我们这个法门很广大,没有任何人遗漏在外。
有两种大:一智慧大,一慈悲大。
向上智慧大,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都要求生极乐,都不能出于其外。
向下慈悲大,《观经》五逆十恶众生,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还有谁不能修呢?《庄严经》更说:「常运慈心拨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所以说,其大无外。
其它法门,要么下机不能修,要么上机不需修,都有在外,都不能叫做大。
全事即理 全修即性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事」就是指事相,有为、造作、生灭的,就是事;「理」就是理体,理体不生不灭。
「全事即理」是什么意思呢?说净土法门的修持,好像看上去是有为的、生灭的事相,但是,当下契入不生不灭的理体,这叫「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门来讲,你要达到「事即是理」,那要破无明,证得真如佛性,念念契合真如理体。没有破无明,你事就是事,理就是理,分成两片,不可能「事即是理」。
比如说修布施,我们修布施,都是生灭的事。布施这件事要能够即理的话,就要达到什么程度呢?「三轮体空」。没有我在布施,也没有对方受我布施,也没有中间所施的财物,这三方面都空掉了,但你还在做布施的事业。这样「三轮体空」所做的布施,就是「事即理」。事即理,解脱才有希望。凡夫修行,哪能这样子?我们做的事就是事,与不生不灭的理,根本就分为两片。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有为的修相;「性」就是指自性、本性、佛性。修即性,必须彻悟自心才有份。事与修,理与性,可以合在一起,不过分能分所而已。「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谈何容易?
可是我们净土法门,印光大师说就是这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事、是修,好像事相上也有生灭,但是,当下它和不生不灭的理体、佛性完全相契。
这个需要费一点心思来理解。这是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它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凡夫的心,虽然在有为事相的造作修行,但是当下就契合这句名号本身的不生不灭的正觉理体,所以叫「全事即理」。只要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要懂得什么生灭不生灭,也不用懂得什么佛性不佛性,当下就跟佛性契合,当下就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成为一体,这个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实相身 为物身
所以,昙鸾大师用两个名词来说明阿弥陀佛,叫做「实相身」、「为物身」。「为物身」就是指为了众生而成就的这尊佛身;「实相身」是指祂本身所证悟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祂是真如实相的本身。
这句话是说明,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它是真如实相,同时,它是让我们众生可以称念得来的这句佛号。因为它是「为物身」,我们就可以念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才可以有事修。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为我们成就这句名号,凡夫怎么跟阿弥陀佛接触?我们跟祂没有关系啊!因为祂是在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我们完全在生灭的境界里边,我们没法跟阿弥陀佛产生心灵的沟通。除非你达到不生不灭了,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心光相交集;你证悟了无量光、无量寿,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碰合。
现在阿弥陀佛为了慈悲我们,祂虽然本身住在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如理体、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我们在这个境界之外,祂为了慈悲我们、救度我们,就把祂的无量光、无量寿、不生不灭的果觉——无上正等正觉,形成「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这六个字给你念,你只要会动嘴巴念就可以。」这样,阿弥陀佛就跟我们结合起来了。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两面的:向着佛这一面是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本身的觉悟,叫做「实相身」;向着众生这一边叫「为物身」,就是六字名号给你可以念。你念了这句六字名号,你抓住这一面──就像一张纸,你得到正面,就有反面;得到反面,就有正面。像一枚钱币,你抓住这一边,整个钱就是你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从凡夫这边来看,是生灭的,「哎呀,我睡着了,没有念;想起来,我再念了。」但是,这句名号本身另一面,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不生不灭,是真如理体,是佛性的完全显发,是理体的完全证悟。所以,我们念佛,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别的法门不可能啊!你诵经,经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除非你诵经开悟,证得诸法实相,你才能够「事即理」,你才能够「修即性」,不然你都不能做到。
所以,圣道法门的修行要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它跟理、跟性都是分成两片。
你看我们这个法门多殊胜,即使我们这样凡夫的身份,你张张嘴念「南无阿弥陀佛」——全事即理。
全事即理,大家不要觉得容易啊!
以一般来讲,你最少要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达到大彻大悟的地步,还没有做到全事即理,只是说路子明白了。登地的菩萨,才能事理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念佛的人「全事即理」,这个「全」也特别有意义,「全」是全部,没有一点遗漏在外,并不是说你达到清净心了,你念佛好像「事即理」;你没有达到禅定,你念佛事不即理──不是这样!有禅定、无禅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无智慧,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一个三岁小孩子,他也是「全事即理」,没有遗漏在外的。跟你有没有智慧、烦恼多少都没有关系的。这个不容易啊!
「全修即性」道理也是一样的。「修」又叫事修;「性」又叫理性。
行极平常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就是指行持。净土法门修行起来很平常,平平常常,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奇巧!学别的法门都可以有所矜持,「持戒啦,得定、得通、开智慧……」。净土法门,你就是有戒、有定、有慧,都摆不上用场。
就像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世界级的游水冠军,坐在船上面,也不以游水技术好为夸耀,因为都用不上了。
好像蜡烛光在太阳光下面,就没有光了,看不到了。不要说凡夫,就是阿罗汉的戒定慧,乃至就是菩萨的戒定慧,来到六字名号里边,通通看不见了。
《无量寿经》说:声闻、菩萨的光明,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了,消失了。
经文说: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
其中万物,沉没不现,
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劫末起大洪水,高山、低山全部都淹没了,除了大水,什么都看不见了。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的。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声闻就是指阿罗汉。阿罗汉的光也好,菩萨的光也好,遇见阿弥陀佛的光怎么样呢?
「悉皆隐蔽」:都被阿弥陀佛的光盖住了,没有了,看不到了。
圣人要入净土法门,也不靠他的戒定慧。不靠他的戒定慧,不是说让他去破戒、让他去散乱、让他没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他有戒定慧,就以他戒定慧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真信切愿;不是靠他戒定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名号去往生。所以叫做「拣去自力」,不用你戒定慧的力量。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你是一个游水冠军,你要坐船——拣去自力,不用你下水游,你会游这个力量不用了,排不上用场!因为船的力量更大。并不是说世界冠军就成了一个不会游水的旱鸭子了,不是的。你还是会游水,不过你坐在船上,用不上了。
像善导大师,他有禅定三昧,有戒定慧,可是他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靠这些,也摆不上用场,他还是靠南无阿弥陀佛。龙树菩萨、普贤王菩萨,都是靠阿弥陀佛愿力去往生的。
我们凡夫更不用说,我们戒定慧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法门特别、殊胜。这里两句话说:
「行极平常」:如果看他的行持,非常简单,平平常常,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玄妙的,也没有什么好像了不起的地方,「你就是念一句佛嘛!」对了。
益极殊胜
「益极殊胜」:但是,他所得到的利益却是非常的超越,叫「益极殊胜」。
这六句话,第一句冠总,后面五句是对第一句「净土法门」的说明赞叹。
除了净土念佛法门以外的法门,就不能叫做「其大无外」,为什么呢?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修不来戒定慧,你就遗漏在戒定慧的法门之外了。但是,净土法门没有哪个遗漏的。
如果按照自力通途法门修行,就不能做到「全事即理」,只有豁破无明的菩萨才能做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可是净土法门不一样,通通可以做到。
各位了解这些,心里面就感到欢喜,我们所修行的虽然看上去很平常,但是我们得到的利益很殊胜。
不要去选哪一个法门呢?看上去修行很勇猛、很精进、很了不起、很卓越,但如果不是那个根机,得到的利益很浅薄。
就像投资做生意一样,简简单单花一点点小钱,赚大大的钱,这个生意愿意做;绞尽脑汁盘算,投资很多,结果还赚不到钱,谁愿意做这个投资买卖呢?
实在的人能够老实念佛
如果你一开始不了解净土法门,现在从别的法门转向净土法门,这是进步了;你学了净土法门,念佛,退下去学别的法门,找感觉去了,这就退了。
哪一种人能够念佛?实在的人。追求花哨的人,追求玄妙的人,可能不容易老实念佛,他心里不安份,老是念这句佛,他觉得没味道。他不懂得「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他是在追求表面的。他想在这个世间成为一个大修行人给别人看,那么,这个净土法门不合他的口味。不过就是念佛,没什么看的。
「你看我会咒、我会坐、还会诵、会唱,会这个、会那个,都会很多……」,就是不会念佛──完了!
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佛,你就什么都会;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念佛,等于什么都不会。大家要明白,大家这个地方要警惕!
以果地觉 为因地心
好,我们再往下面学习:
「良由」:「良由」就是正是因为。为什么行持这么平常、利益这么殊胜呢?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两句话真的是其味无穷。
这个要解释。佛教讲「觉」,「佛」就是「觉」的意思。凡夫迷而不觉,阿罗汉是「自觉」;菩萨「自觉、觉他」;佛呢?「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罗汉、菩萨是「因地觉」,而阿弥陀佛的觉悟是果地的觉悟。果地的觉悟,就不是一般因地觉悟能够比的了。阿弥陀佛的觉悟就好像太阳光一样,阿罗汉的觉悟像星光,菩萨的觉悟像月光,那跟太阳光是没法比的。
「因地心」:没有成佛之前都是在因地。我们现在想往生、想发心修行、想解脱生死轮回、想成佛,这个心叫做因地心。有因才有果。
因地的心有两种:一种就是通途法门的,就是自己发菩提心,修戒定慧,以自己的菩提心作为我们的因地发心。这个难了!菩提心不好发!
第二个是特别法门,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作为我们的因地心,作为我们的信愿心。净土法门,因地心就是「信愿」。
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相信阿弥陀佛、相信念佛往生西方、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这样的心,这样的心是我们自己能够产生的吗?不是。这个心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信愿心就是清净心,能让我们决定往生
这个信愿心就是清净心,最宝贵的心,就是佛心。为什么呢?它是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所做成的,所以叫「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佛,请问我们各位,你有信心吗?
(「没有。」)
祂都没有成佛,你哪里有信心啊?如果没有极乐世界,你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吗?都没有极乐世界,你往生哪里呢?是祂成了佛了,有了极乐世界了,而且把祂成佛的功德送到我们心里边,说:「这个给你,请你往生。」我们接受了,才成为我们的信愿心。所以,这个心很可贵,这个是佛心啊!不要在我们信愿心之外再去找清净心,那是丢掉西瓜去找芝麻。这么宝贵的佛的果地觉所构成的因地心,你都觉得不宝贵,还要再去找清净心,你大错特错!即使深入禅定,心得清净,还在三界之内;而这个信愿心能让我们往生成佛。
「师父,这个信愿心不是我自己的吗?怎么是佛给我的?怎么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你看印光大师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说我们这一个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各位,你怎么不往生?你怎么不成佛?肯定往生,肯定成佛!
饿人得食喻:六字名号做成信心
比喻有一个人,饿了三天三夜,一口水也没有喝,一粒饭也没有吃,饿得简直都要死了。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朋友,说:「老王啊!你要鼓足信心,活下去啊。」这个老王饿得要死了,你跟他喊这么多,他有信心吗?鼓鼓信心,然后吞一口口水下去,还是饿得要死。
不用讲那么多的话,你只要拿一个热地瓜出来,给他吃到肚子里去,吃得饱饱的、暖暖的,他是不是就有信心了?
(「是。」)
对呀!他有活下去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什么做成的?是地瓜做的。他不是自己能够有信心的,热地瓜做成了他的信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叫你自己说「某某人哪!你要相信,你要相信,你一定能往生!」「我相信,我相信,我一定能往生!」然后早上起来一抓头:「哎呀,完了!我昨天讲大妄语了,我怎么敢讲我能往生?」因为你没有吃到热地瓜嘛!你当然讲的话就没有底气。
我们今天在座这么多莲友,有的人讲话就有底气:「师父,南无阿弥陀佛,我今生决定往生!」为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嘛,「果地觉为因地心」嘛!
有的莲友还没有底气:「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后面那个字拖得很长,一听就知道没有底气。为什么?他不明了。
就像刚才讲的,这个饿汉,饿得要死了,他的信心从哪里来?从热地瓜。热地瓜吃到肚子里边,就是他的信心了,就可以不死了。
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从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祂不成佛,我们没得念;祂成佛了,我们才有得念;阿弥陀佛成佛了,说明祂当初的誓愿都完成了;祂发愿说:「我成佛,就是为了让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能够往生;如果有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还不能往生,则我誓不成佛!」阿弥陀佛既然成佛了,我们称名,怎么不往生呢?不往生,说明阿弥陀佛的誓愿是假的,说明阿弥陀佛祂骗了我,怎么可能呢?所以我们的信心,来自阿弥陀佛誓愿的可靠,我们说往生一定,证据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空口说白话。
凡夫往生之证据
看上去像个穷鬼,还说有钱,拿出证据来?随手一掏,一张支票一百亿,这就是证据。凡夫自说往生,证据呢?证据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功德证」!我们自己修的功德都是生灭的,诸佛菩萨不会给你签功德证;念佛功德,拿得出,看得见,我们功德满满,信心满满。这叫「果地觉作因地心」。
不是阿弥陀佛果地觉做成的愿心,容易退堕
再讲「愿心」。
你看,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很多人为什么退下去了?他一开始学净土法门,「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拳头握得很紧,发心了。但是,他不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他想靠自己的修行力量,以自己的修行发他的愿心,这个肯定不长久的。念、念、念,修、修、修,过了好长时间,说:「太累了!看来西方我是去不了了。」
因为我们自力太有限,如果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就会退心。
就好像我们要过海,鼓足了勇气,跳到大海里边,奋力划动我们的臂膀,但是风浪特别大,我们就泄气了:「哎呀,我不愿意过了!我去不了!」
正当他要遭受灭顶之灾,就要葬身鱼腹的时候,来了一艘大船,把他放到船上去,这个船可以到达彼岸,他是不是就有愿心了?「哎呀!刚好啊!我可以到达彼岸了!」他这个愿心就发起来了。
他的愿心,就是这艘船给他的,如果没有这艘船,他就退心了。
我们也一样,在生死大海当中,我们再怎样地修行戒定慧,我们都会退转,因为太难太难!
登月飞船喻:六字名号做成愿生心
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愿意求生极乐世界呢?因为我们有「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念。如果没有六字名号给你念,让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敢去吗?你怎么去?
不要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晚上用手一指说:「哎!某某人,你上月亮上去。」你敢去吗?你不可能发这个愿,「要上月亮的话,需要登月飞船。没有登月飞船,我怎么去啊?」如果有登月飞船,很方便、很快、免费,相信登月一定是最热的旅游热线,很多人都想去看看。这种飞船没有造出来、航线没开辟出来之前,人也就不可能发这个愿,不可能想起来自己在家里钉一个木船,说我要登月。
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我们有六字名号的「航空飞船」,有阿弥陀佛亲自开的「娑婆——极乐」念佛往生的航线。
有人说:靠我自己修的福德,同样可以发往生极乐的愿。请问你要不要回向靠阿弥陀佛?修福回向往生,前提是必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六字名号的飞船,自己的福德好比行李,顺便搭乘,那是可以的;没有六字名号,我们有再多的福德,根本想都想不起来往生,就好像我们不会想到用自家的木船想登上月亮一样。
所以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愿心,是六字名号给的,不是我们自己能发动的,这个叫「果地觉为因地心」。
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我们凡夫有这个斗胆,我们没有这个斗胆。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壮了胆,阿弥陀佛说:「我有六字名号的宇宙法界的飞船给你坐,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根本不用动一步,当下六字名号的飞船就把你装进去了,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把你「嚓-」包围起来。佛光包围我们,很微妙的,祂不限制你的自由,你想上大街也可以,你想买菜也可以,还在祂的光明之内。
信愿心最殊胜
所以各位!这个心值得宝贵,除了这个信愿心,其它的心都不宝贵,有也可,没有也可。但是净土法门这个信心和愿心你必须要有,因为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
大家要认识,不要说「这个没什么了不起嘛!你看,我要有清净心就好了!」这个比清净心更加的殊胜。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果地的觉悟,作成了我们因地的信心,我们肚子里面就有六字名号的暖暖的地瓜,吃得饱饱的;我们就有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坐得稳稳的。我们信心满满的,愿心足足的——信愿。
六字名号才是真因、正因
净土法门,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句很重要。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是佛在经中说的话。我们修行,因果要相符,因如果不真的话,就得不到期望的果,比如蒸沙取饭,终不可得。想煮米饭,下的不是米,是一碗沙子,火力再好,煮不出饭来。因为因错了,那么果就得不到。
往生净土,一定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就真了。如果不是如此,是以我们凡夫有漏、有为、造作的修行,想要了生脱死、往生成佛,这就好像是蒸沙求饭,用沙子想煮成饭,这个梦都梦不着。
净土法门的发心,就是这一句话:「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果觉如果解释,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但是也不过就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比如世间的帝王,一统江山,他就称帝了。人还是那个人,他不过是有一个帝王的称号,建立了什么朝代。
阿弥陀佛成佛了,就是成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无量的神通、功德、道力、慈悲、智慧,都收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悟;而现在作为我们因地之心,这个就真了。没有比阿弥陀佛果觉更加真的。这才是真因、正因,不是虚假之因、邪曲之因。
妄图靠自己的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
我们要妄图靠自己的修行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能。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边说凡夫都是:
杂毒之善,
虚假之行。
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是纯善、净善、真善,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欲回此杂毒之行,
求生彼佛净土者,
此必不可也。
因果不相吻合!
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不生不灭、无为涅槃的境界,是诸佛国土当中最殊胜、最微妙、最精华、最庄严、最圆满的报土境界。要靠我们有为造作,靠我们在这里修那么点点人天福报的善法,怎么可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一定要明了,我们修五戒十善,修得圆满,你只能生天,离阿罗汉的果位还差得太远了,还在六道之内,还没有出三界,怎么能奢望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报土呢?你修到阿罗汉的境界,离菩萨还差得太远。
以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乘善根界」,这个因一定要大,这个因要圆满。那么,在哪里呢?——果地觉。
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信愿之心、因地之心,不是率尔小事,是非常大的事情,庄重得很。
大家要明白,是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作为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信,不是信我自己有修行,信我自己有清净心、信我功夫好、信我会拜忏、信我会持咒、信我会诵经……,信这些,都是因地心不真了。是信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祂的誓愿要救度我,我念祂的名号,如果我不能往生,那阿弥陀佛不能成佛。祂发愿了: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信,就是信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誓愿,以「果地觉」,作为我们的信心。
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也是靠这句名号愿意去往生。靠我们自己,好像上午说的:到月亮上去,靠你长出两个翅膀来,你飞不到!你一定要有交通工具,要有登月飞船。我们要往生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靠我们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飞不到啊!五戒十善的小翅膀顶多能飞到天界就不得了了!你想超出三界之外,都不可能,何况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净土,更非我们所敢想象。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祂已经给我们成就了法界的飞船,就是六字名号。所以,很简单!这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信愿就从这里来。
第十八愿
经典的依据,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一句「设我得佛」:所谓佛,就是果地的觉悟。这个时候,法藏菩萨还是在因地,祂还没有成佛,祂是法藏比丘,菩萨的身份。以祂菩萨的身份──是大菩萨,祂都不能救我们,或者说祂菩萨的殊胜功德,要救度我们这样的凡夫,还显得不够圆满。祂说:「我一定要成佛来救你,我菩萨来救你,我都不满意,我心里都不圆满、不畅快。」「设我得佛,我要成佛来救你!」救谁?
「十方众生」:就是因地,包括我们在座每一位。
「至心信乐」:因地心之「信心」。
「欲生我国」:因地心之「愿心」。
这个信心和愿生心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第一句「设我得佛」。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以祂成佛的这种正觉——所谓「设我得佛」,来成为我们的「信心、愿心」。这个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法藏比丘如果没有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大家今天谈什么信?谈什么愿?一切免谈,对不对?一切免谈。
所以,这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从第十八愿里边来的。
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诸有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是因地。
「信心欢喜」:是因地心。
这个信心从哪里来呢?闻阿弥陀佛名号而来──「闻其名号」。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觉。
这些都说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
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两个字说:
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心。你不相信这个人,你能把命交给他吗?归命是:「把我的命都交给你!我念佛,要死要活,是下地狱,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交给阿弥陀佛了」,这叫归命。这叫信心。
「发愿、回向」:归命的目的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唯一向着净土的,不向三界,不向其它。
那么,六字名号里边,「南无」两个字,就是指我们的信和愿——信愿心。这也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成了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因该果海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为有前面的两句,所以就有后面这两句,不然不是如此的。
什么叫「因该果海」呢?
「该」是包括、包罗;「果海」:指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量。大海一样的功德都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我们一念信顺阿弥陀佛名号救度,就完全把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都包括进来了,没有多余的了,都在这里边,叫「因该果海」。
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这句名号里面,归我们所有。那么,你还感到不满足的吗?你还觉得往生资粮不够吗?够不够?
(「够。」)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资粮,念佛「因该果海」,往生资粮都圆满了,天亲菩萨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让你快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不是在那里慢慢修,那个差太远了,千劫、万劫、累劫也修不出来。
那么,这个在经典里有没有依据呢?有经典依据,《无量寿经》这样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述《无量寿经》快要结束的时候,把弥勒菩萨喊到旁边,说:「弥勒,来来来,告诉你这么一件大事!」告诉他什么呢?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就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谓「果地觉」。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果地觉就成为因地心。什么叫「欢喜踊跃」?「哎呀!我真的可以往生啊!我真的得到大宝海了。」就好比穷人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突然得了一笔大财而欢喜了;饥饿的人饿得要死了,突然得到食品了,他也欢喜了;我们在三界当中,累劫以来在里面轮回,不能出去,突然说我们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到净土去成佛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就画下了休止符,今生今世,决定不会再轮回了,决定要去成佛了;闻法入心,心生欢喜,如此的心态就是「真信切愿」、「欢喜踊跃」!
不会还在那里愁眉苦脸,「我能往生吗?我能解脱吗?我怎么办啊?我可以吗?」那个都是迷惑心,有疑虑。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从哪里来?从「闻其名号」,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念的欢喜踊跃之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大利、无上功德、圆满功德,都含摄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这么好的名号,手舞足蹈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乃至一念」也可以说是「乃至念念」,一念底下就相续了,如果当下就寿终了,当下就往生净土,一念往生;当下没有寿终,那就念念相续,声声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辈子就过一种念佛的生活,作一个念佛人,相续念佛,往生极乐。这叫「因该果海」。
蕅益大师也有一句话,说得很恳切,《弥陀要解》讲:
一声阿弥陀佛,
即本师释迦于五浊恶世所得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了,得了什么?就得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祂的无上正等正觉。
今以此果觉全体,
授与浊恶众生。
释迦牟尼佛把祂所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完全给我们,「啊,你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得的也是这个──给你吧!」「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那么,我们难道不是「因该果海」吗?我们这一念信顺,所得到的,就是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所以这个叫「因该果海」。
你想想,怎么可以思议?以凡夫的身份!在娑婆世界!头发还是那个样子,面孔还是那个样子,修行也没有增加,也没有长进,烦恼还是多多,但是,剎那之间「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好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果彻因源」:「彻」是彻底、完全透达、没有遗余。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作阿罗汉,不是作菩萨,到极乐世界就去成佛,叫「果彻因源」。「源」是源头,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的一念信心——因,是佛的果地觉悟所做成的,那么,往生极乐的证果也一定是佛的果地觉,也就是成佛,这才因果相配,因果相符合。不可能说因是成佛——佛因,是整个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结果到西方成的不是佛果,成了阿罗汉。那阿弥陀佛开公司就赔本了,祂没有赚到,祂亏了,给你果地觉,赚一个阿罗汉回来,祂不亏大了吗?不是的。「果彻因源」,往生极乐所证的果,是我们因心中所包含的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展现,也就是究竟成为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一样的佛。
另外,果有「现果」跟「当果」。当果就是当来往生极乐究竟成佛,现果就是现生、现在就能得到的果。《无量寿经》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往生之业已经达成,不必等待临终;此生现世已不退转于佛果,往生极乐即证。这也是因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缘故。
小结:果觉因心
这几句话是有次第关系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指念佛法门,是「从果向因」的法门,很特别,不像我们一般的法门修行,从因向果,慢慢修行,从凡夫慢慢修得阿罗汉果,然后得小菩萨,然后得中菩萨,再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成佛,这是从因向果,太遥远、太艰难,我们修不来。净土法门不这样,「从果向因」,以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修好的六字名号给你」,让我们受持,所以这叫「佛力回向的法门」、「仗佛慈力的法门」。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指从阿弥陀佛的角度,祂要来救度我们,将祂的果地觉悟回施给我们,经典里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阿弥陀佛作为大施主,把祂六字名号的功德布施给我们。
「因该果海」:就是指我们一念的信顺之心,信愿念佛,就饱含了阿弥陀佛果地功德,都圆满了,全部都有了,所以叫「因该果海」。那我们现身就住于不退转地,决定往生。
这个「不退转」是指我们不会从成佛这个位子退下来。因为我们现在的因已经建立了。我们的因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佛的果觉作为我们的因心。有因必有果,而且获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受和加持——「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那自然不退转。
我们虽然没有达到像极乐世界的菩萨那种可以分身化十方界的不退转,但是蒙受阿弥陀佛功德回向,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现世获得「因该果海」这样的功德。
那么,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底下一句:
「果彻因源」:极乐世界证悟的果报是彻底圆满,跟我们因地的发心、因地源头那份心相吻合。我们在这里念佛,是以阿弥陀佛的果觉作为因心,所以,到极乐世界也成为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佛,不会少一点点。
如果我们的因心是靠自力修行的话,你去那里你就要慢慢修,你不是以阿弥陀佛果觉作为因,这个就很低劣,不殊胜。
这几句,有一点教理性,明白之后,再看其它的都很明白了。
净土法门从果向因,有别于通途法门
好!我们再往下面看:
于一代时教中,
独为特别法门,
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祖师讲话就是干脆!说净土法门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
「一代时教」是指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所有教法,那么多法门,只有这一个法门「独为特别法门」,其它的法门都靠自己戒定慧的修行断惑证真,都很普通,独独这个法门特别。
特别在哪里?「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干脆、利落、殊胜。
「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佛法讲因果, ,修因才能证果。通途教法怎么修因,怎么证果?修因就是修戒定慧为因;证果,你能修得过来,慢慢证,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然后发大菩提心,从浅位的菩萨,慢慢地升进。这个是一般通途法门的修证因果,有次第,极大遥远,极大困难。
通途法门是从因地向果地的修行法门;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修因,这个因就是「佛因」,是阿弥陀佛「果地之觉」,作为我们的「因地之心」,所以这个修因,是无修而修。果地的觉悟,圆满了,还有什么修的?虽然说没有修,我们还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无修而修,是名「如实修行」。
修行佛法,如果有修而修,那没有入道。禅宗、密宗、天台、华严都一样,无修而修了,你就入道了。禅宗说「悟后起修」,为什么?因为没有开悟之前,都是有修而修,没有真正入道,开悟之后,念念回归本地觉性,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才谈得上真正的修持。净土宗念佛,一点没开悟的大愚人,也是无修而修,而且超过禅宗悟后起修。因为禅宗要求悟后才能起修,悟前根本还是在瞎摸索,下手难;净土宗只要念佛,不管有悟没悟,乘佛力无修而修,下手易。禅宗虽说悟,毕竟还是凡夫因地的觉悟,依此而起修,起点低;净土宗直接依阿弥陀佛果地觉而修,起点就在果地,下手就是佛因。
坐船喻:无修而修
「无修而修」讲名词不太好懂,打比喻就好懂了。
比如说我们坐船,是「不行而行」。坐在船上面,你不用行走,但是,船的行就是你的行,是不是这个道理?
坐车,「不动而动」,你不用动,车动就是你动。坐飞机,「不飞而飞」,你不用飞,飞机飞就是你飞。英语直接就用「飞」字——fly,说「我飞来的」,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乘飞机来的。」
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同坐上了佛的飞机。我们没有修行,阿弥陀佛代我们修行,阿弥陀佛已经修行圆满了嘛!这叫「无修而修」。
阿弥陀佛说:「你念我名号不往生,我不成佛!你念我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摄受你,我就愿力牵随你往生我的极乐世界。所以,你只管念佛,你放心大胆地念佛,你一百个放心、一千个放心、一万个放心!」
我们很多人念佛不放心:「阿弥陀佛行吗?阿弥陀佛够吗?阿弥陀佛真的行吗?」
我们很多人总觉得把生死大事抓在自己手上才稳当──错了!了生死的大事,你交给阿弥陀佛,我们要敢于归命阿弥陀佛,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办法。
好像过江过海一样,你要自己下去,肯定会淹死;坐大船就有把握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愿船,要归命,要依靠。
这个就是修因,无修而修。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那么证果呢?证果也不一样。通途法门,因为靠自己发心修行,根据发心的深浅、修行的高下、道力的强弱,果位有大有小,一级一级地上来。而我们这一个法门不一样,你是出家、在家,你是阿罗汉圣者还是凡夫,都一样,都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起修。你就是菩萨,也没有达到南无阿弥陀佛果地觉的水平啊!你还是靠这句果地觉作为因地心──我们的因都完全平等,圣人也靠这句名号作为因地之心,我们也靠这句名号作为因地之心,因平等,果就平等。阿罗汉到西方去成佛,我们去,也去成佛,叫「果彻因源」。
这样的证果,跟一般法门的证果完全不一样。一般法门如果你没有断尽贪瞋痴烦恼,所谓「断惑证真」,肯定不能了生脱死,你肯定是凡夫。而我们这个法门,你烦恼一点没有断,你可以成佛。你所证的果报不仅不是阿罗汉,你是成佛的果报。你说一般法门怎么能够衡量?没办法比较。
所以,这个法门殊胜、难信,很多人不相信:「啊?这么容易!这么简单!没有断烦恼,还能成佛?」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就说: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涅槃」就是成佛的果报,我们造罪凡夫,在这里烦恼一点没有断,成佛有你一份在里边,你到极乐世界就兑现了。
所以,这个特别法门,修因特别,我们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证果特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以,不能够以通途法门来衡量。
大家不要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成佛的样子!」「哎呀!我看我自己也不像啊!」回去照镜子看了几次也不像成佛的样子──不要照你家那个镜子,你要以六字名号作为镜子,一看:「哎!挺像的!」为什么像?「若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此人名为人中芬陀利华,必定往生净土,生诸佛家,当坐道场,毕竟成佛」,以六字名号一看,以我们佛教的经典一对照,就像成佛的样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往生       原理分析)(五明学佛网:念佛往生       原理分析)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仁焕法师:如何念佛往生 

 觉明法师:如何念佛往生 

 大安法师:念佛往生,成就信心 

 雪漠:“念佛往生”的误区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八愿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一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二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三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四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