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布施才迅速积累福德和资粮


   日期:2012/11/29 12: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布施才迅速积累福德和资粮

布施的目的

一者,布施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布施体现了菩萨道的大慈大悲精神;二者,菩萨藉布施能够和众生结下善缘,以善巧方便将有情置于佛法之中,种下来世学佛的因缘,三者,可以积累福德资粮,四者藉破除个人的吝啬与贪心,解脱行者对于“我”“我所”的执着,称为檀(布施)波罗蜜。布施的功德很大,对于修学菩提道的菩萨来说也最首要,所谓“卑吝者难成大器”,故布施位于六度之首。

一,如何修布施

菩萨如何布施?有人以为只要不吝啬自己的财物,将钱财多布施给他人就可以了。佛教如法的布施不只这么简单,菩萨在决定布施以前,有一些事项是必需要注意的;否则,布施与受施者不仅不能得到布施的利益,反受其害,如《优婆塞戒经》卷二,“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中,佛对善生菩萨说:

“善男子!……(菩萨修习布施等)有三因缘(三个要求):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

这段经文得意思是说,布施对布施者(施主)、接受布施的对象(福田)、所施的物,这三方面都有种种的要求:一者,施主在布施时心要清净(心净);二者,施主所布施的物也要是清净的(物净);三者,接受布施者,也应该是清净的福田,而不是染污、不净的毒田(福田净)。略解释如下:

(一)心净

心净,是指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心要清净,《优婆塞戒经》说:

“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

这就是说,菩萨布施的目的不是为了增益“生死善果”,不是为了获得来世的人天福报,不是为了来世身体健康生活富足,不是为了来世得到美满的家庭眷属,不是为了获得世间乐善好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要超胜他人;而是因为菩萨怜悯众生,要和众生广结善缘,而是为了要利乐、调伏众生,藉着布施的因缘而将众生引入佛法之中,而是要将布施所得的福德回向给今生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亦如是教导众生亲证菩提,以这样的心态布施才能称得上清静布施。比如,虽然布施给穷人财物,但是却不能以善巧方便,为接受布施的人种一点善根,或者不能将其引入佛法中来,就不是清静布施。再如,若布施是为了得到今生来世的回报,则布施等同于世间市井之人投资作生意,是将布施庸俗化了。

当然,心不清静的布施,今生来世也能得到利益,但是只能得到世间法中的福报,不能得到佛教修行上的功德。

(二)物净

物净,是指菩萨所用来布施的物应是清静的,《优婆塞戒经》说:

“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

这就是说,菩萨用来布施的物,不能是以下几种物:

一者,所布施的物不是用偷盗、抢劫、逼迫、欺骗等违犯法律违背道德的方式获取来的,须是以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获取的财物,如现在的一些贪官污吏,喜欢用贪污受贿的钱物布施,以求佛菩萨保佑,如果佛菩萨真的有灵,则会早日让其东窗事发,以便减轻罪业。

二者,所施之物不是圣所遮物,以布施食物为例,不能用牛排、猪排等肉类,或者是含有葱蒜等五辛的食物,来供养三宝。也不能拿烟酒等对人身心有害的物来做布施。

三者,不能用多人共有的物拿来布施,必须是自己所有的物,如家庭财物属于家庭成员共有的,不是个人所有,在没有征得其他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就把众共物取来布施,就犯了私自盜用公物的过失了,这样的布施就是物不净。

四者,所布施财物必須非三宝之物私自拿三宝所有的物作布施,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借花献佛”。出家的僧人,或者住在寺院的男女居士,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如有乞丐前来乞食,法师居士不能在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的情况下,就将寺院的食物布施给乞丐,这成了侵呑三宝物而布施了,来世果报很严重的。此时最好将自己的食物布施给乞丐,如果要将寺院厨房里的食物布施给乞丐,要征得常住主事者同意以后才可以,或者先将食物布施给乞丐,然后自己事后再掏钱补赎也可以。

五者,不能“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菩萨出口成愿,不能将原来承诺布施给某甲的物,改变主意再布施给某乙,也不能将许诺布施给多人的物擅自改为布施一人,同样也不能将许诺布施一人的物擅自改为布施多人。

六者,所供养的财物不可以是通过骚扰、勒索、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财物,必须是合理合法得到的物才是清静的,才可以用来布施。

用清静的物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利益,否则连布施的物尚且不是清静,如何能以清静心来作布施,又如何能得到布施的利益?

(三)福田净

福田净,是指菩萨所要布施的对象(福田),也是清静的。《优婆塞戒经》说:

“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

所谓的八邪,就是违反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一者正见,二者正思惟,三者正语,四者正业,五者正命,六者正精进,七者正念,八者正定。因此,八邪就是指:一者邪见,二者邪思维,三者邪语,四者邪业,五者邪命,六者邪方便,七者邪念、八者邪定。略解释如下:

一者邪见,侠义的说是指拨无因果,广义的说对佛法存有的各种不正确的见解,都可以称之为邪见。在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就是正见,因为只有掌握正确的知见,用正知正见指导实修,才能有效果,如果以邪知邪见来指导实修,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果坚持以为自己的邪见是正确的(见取见),往往就会诽谤和邪见截然相反的佛法正见,那就犯下了诽谤佛法的大错了!

二者邪思维,就是不按照佛教所说的正理如实地思维,而是在邪见的基础上,所作的错误的思维。

三者邪语,也就是说违背世尊的教导,说一些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

四者邪业,就是指专干一些杀生、偷盗、(邪yin)等恶行。

五者邪命,就是指从事一些不正当的职业活命,如《优婆塞戒经》所说的从事“贩卖畜生、刀剑、毒药、烟酒、罗网,卖YIN,屠户”等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都是世尊所说的邪命自活一类。

六者邪精进,就是在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的指导下,而努力地盲修瞎练。如印度教的苦行者,他们的确很精进地修行,只不过是在邪见的指导下,修行没有什么效果罢了!

七者邪念,即是对自己的邪见、邪精进等念念不忘,如FLG功分子一直忆持lhz的教诲,念念不忘。

八者邪定,就是在邪见的作用下,离开佛教的智慧,单纯地修习禅定,或者将禅定当作是佛教的终极目标而修习者,如以定为禅。

存有八邪的人,就不是清静的福田!

佛子作布施种福田,以求累积福德资粮,有一种情况一定要避免,那就是一定不能种毒田!

世尊亲口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还有一些天魔投生到人间,长大出家为僧,利用僧宝的身份来破坏佛教,此即是佛说之“狮子身中虫,还食狮子肉 ”!这一些邪师、尤其是“狮子身中虫”,往往表现出博学,人品好,能说会写,著作等身等,甚至是采用暗示、明说、指使弟子说自己是“佛菩萨”转世再来,让人以为他们是佛教的“高僧”“大德”……总之,他们自有手段,能让人以为他们真的很有佛法证量,然后说一些相似佛法来误导初学佛子,或者干脆将外道法一一地套上佛教名词来假冒佛法,全面取代佛法!

此一类邪师,狮子身中的虫,即是最毒最毒的田,布施给他们,即是帮助他们破坏佛法。布施给存有八邪的人,虽然所种的是染污的福田,来世尚有不清静的福报。如果明知是毒田仍然布施的,则不仅没有回报,而且获得的是地狱重罪。且和邪师结下因缘,则未来世恶报完毕以后,若因缘会聚,又会身不由己地走到一起,同流合污,又会犯下破坏佛法的恶业!

二,布施须要注意的其他事项

菩萨在布施的时候,除了注意心净、物净、福田净以外,还须注意:

(一)三轮体空。

布施行的形成,是由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和合而成的,施者、受者、施物称为三轮。菩萨在布施的时候,观察“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故是无常变异的法,都没有常不坏的体性,“施者、受者、施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异,一秒钟以前的和一秒钟以后的“施者、受者、施物”,都已经不是同一个,不存在恒常不变的“施者、受者、施物”,故“施者、受者、施物”是空,如是观察,即是“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即是《
金刚经》所说之“不住相布施”。波罗蜜,意思是到解脱生死的彼岸,单纯的布施只能得到福报,不能让人到涅槃彼岸,故布施如不观察三轮体空,没有波罗蜜的效果,如果布施时能观察三轮体空,无人我施者受者,则具解脱的功德,故名布施波罗蜜。因此菩萨在布施的时候,观察三轮体空,即是布施波罗蜜,即是清静布施,即能远离远离人我相,远离对于吝啬以及对布施的果报的执着,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所说的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菩萨对布施心无所著——不存任何执着,是上品布施,如《大智度论》卷四所说:“如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体)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著,是为上布施。”

布施的本质是三轮体空,但是三轮体空和布施者来世能得到大利益是不相矛盾的,今世的“我”——“五蕴”所作的布施,由来世的“我”——五蕴承受布施的果报,五蕴非我,不是真有“我”在布施受报的意思。布施之无作者、受者,却又因果不失、不错乱,实是因为有阿赖耶识集藏一切善恶业的业种不会坏失的缘故,故《优婆塞戒经》说“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

(二)《优婆塞戒经》卷五之“杂品之余”所说之“三事、四恶、五法、八事”。

布施时须注意的“三事”是:一者布施前许诺的财物多,可到了布施的时候却给少;二者布施者选择一切品质不良的财物布施给人;三者布施以后,心生悔恨,乃至所要已经布施出去的财物。布施者如果违反乐这三条,布施很难得到胜妙的果报,或许因此而导致来世果报来临时候发生纠纷,不可不慎。

布施时远离的四恶是:

一者破戒,为了布施而破戒,或者是通过破戒的形式来达到布施的目的,如自己没有财物,便将偷盗来的财物布施;二者疑网,怀疑佛说的布施的道理;三者邪见,也就是布施的人没有正知正见,比如有的人害怕接受布施的人拿自己的财物干坏事,将来自己来承担他做坏事的果报,因而不敢布施,如果布施之人在布施的时候,明知接受布施的人要用布施的财物干坏事仍然布施的,那当然要承担果报,如果施主是清静的布施,布施仅仅是为了消除受施者身心的痛苦,布施帮助他做坏事,那么施主仍然会达到善果,不会得到恶果;四者悭吝,就是舍不得钱财布施。

布施时须注意的五法是:

一者布施时不刻意地选择受施德对象有德之人还是无德之人,不论冤家亲人,都以平等心来作布施;二者布施时不说人事的善恶,以免造成误会,让受施者以为布施者别有所求;三者布施时不择尊贵贫贱,一视同仁;四者布施时不轻慢受施者;五者布施时言语柔和,不粗声粗气羞辱受施者,让他以为自己所受的是“嗟来之食 ”。

布施时须避免的“八事”是:

一者布施以后,刻意地查点受施者的过失;二者,布施时,根据个人的喜好,区别贵贱怨亲,不能以平等心布施;三者布施以后,不能做到三轮体空,执着布施的功德,念念不忘;四者布施以后,喜欢对人宣扬自己布施的功德;五者为了给受施者一个惊喜,故意说不会布施,后来有布施了;六者布施以后,依仗自己是布施者的身份,轻慢侮辱谩骂受施者,七者明明讲好是布施,布施以后却要受施者加倍奉还所施财物;八者布施以后,又对布施的功德心生怀疑的。如果,违反“八事”之一而作布施的话,则不能得亲近佛菩萨善知识等人,也不能报得上果。

(三)布施应“手自授与”。

布施应“手自授与”,这就是说,布施者所作的布施,应该亲自动手,不假他人,除非实在无法亲手完成。“手自授与”的布施,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如果自已亲自完成,不通过第三者进行,那么未来世所得福报就不会被别人掌控;若是委托别人帮助布施,则未来世所得的福报也会同样须假他人之手,自己才能获得。因为在因地布施的时候是经由他人完成的,所以来世应得之福报,也须同样假他人之手才能拥有。因此,布施应身体力行,亲自完成,而且亲自完成也是六度之精进行,如果亲自布施,则布施的时候,既有精进也有波罗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布施       资粮)(五明学佛网:如何布施       资粮)  

 净界法师:资粮方向在哪里? 

 吕澄居士:菩提资粮论颂讲要 

 净界法师: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一节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梦参法师:修定的资粮 

 海空法师:密宗资粮道要义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三讲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曾琦云居士: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八章 净土资粮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