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日期:2012/12/8 13: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索达吉上师

 

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亦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概叹,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下,许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却日益空虚。有些老人退休后,整天靠打麻将、下棋、玩扑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则靠带孙子、逛公园、忙家务、养宠物来消磨时光……英国有位百岁老人说:“无聊,是一个致命的杀手。”因无法面对无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

强烈的孤独感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许多子女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体力逐渐衰退,口中的两排牙齿所剩无几,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变得老眼昏花,看不到远处或细小的东西;无论别人说话声音多大,耳朵都听不清楚。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非常健忘,总是昏昏沉沉,而且身体老化、四大絮乱,致使百病缠身,饱受折磨。

老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平时除了电话问候以外,难得有人陪在身边嘘寒问暖。所以,他们整日里郁郁寡欢,脾气越来越古怪,心里越来越忧郁。

在日本,每年约有万余老人轻生;在美国,老年人成了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每天仅18名老人自杀身亡……

在这种情况下,学佛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老人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不容易被虚幻的欲望引诱,所以一旦接触佛法,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观音心咒、绕塔、供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很少有人觉得空虚难耐,反而常抱怨时间不够。

俗话说:“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每位老人若能潜心学佛,在有限的时日里,为后世多积累善法资粮,那么,晚年不但不会空虚寂寞,还会开启智慧、获得解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学佛应放下尘缘,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挂念孙子、明天惦记女儿,什么事情都想插手。明代张守约居士也说:“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

《净土圣贤录》中有一则故事:

嘉庆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问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可以一生脱离苦海?”

和尚告诉她:“任何法门无过于念佛。然而,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你若能做到专心持名、至诚发愿,临终时佛定来接引你脱离苦海!”老太太听后,欣然拜别。

回家后,他将一切家事交给儿媳等人,自己设了一间净室,每天在里面念佛修行。几年后,老太太又去问和尚:“蒙您开始,弟子舍弃家务、专事念佛,自问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于无法达到一心,请师父慈悲指点。”

和尚说:“你虽抛却家务,却没有斩断对儿孙的执著,爱根未拔,如何一心?”

老太太叹道:“师言极是!我虽管住了身体,却没有管住自己的心,从此以后,我真的要万缘放下。”

回去以后,她时时提醒自己,摄心念佛,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百不管”。

如是又过了几年,一日她到和尚面前说:“您确实没有欺骗我。弟子过几天就西行了。”数日后,老太太无疾而逝,异香满室,瑞相纷呈。

可见,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亦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