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劝请念佛三要


   日期:2012/12/28 19: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劝请念佛三要

作者:性愿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此娑婆世界的众生苦不堪言,如《法华经》云: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地藏经》云: “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为警人命无常,普劝众等念佛,《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云:“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豫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但能念念知不修净业生西方,则长劫轮回,莫之能出。以兹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大声疾呼,俾近而家人,远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悬隔也。”明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云: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况且无常迅猛,此地绝不可久留,轮回路险,惟有信愿念佛,一句弥陀做大舟,方可求生极乐,永返莲乡。
  如尚未信佛者,望速归依三宝,若已信他教者,亦速择善固执,同生正信,同发切愿,同持佛名,同求往生,现世即蒙福佑,转危为安。纵定业难转,亦可仗佛接引,同生极乐,同出苦海。舍此三要,更无别法可资依怙也。何谓三要?
  一要深信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而阿弥陀佛以持名念佛,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六方诸佛共劝: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本师释迦牟尼佛亦劝: “汝等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历代祖师无不叮咛劝信。云栖八祖云: “往生净土,要须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梦东十二祖云: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昔王仲回问杨无为: “如何念佛得无间断?”杨曰: “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王欣跃而去,未几得生,还来致谢。是持名一门,信尤为要,故普劝念佛,首要深信:
  (一)信娑婆极苦:应深生厌离,岂容贪恋久住?
  (二)信人命无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一息不来,便属后世,古德云: “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岂容一刻虚度?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道,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虽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岂不速求出离?
  (四)信净土实有:如地球上实有无量国土,虚空中实有无量星球,不能以我之未到未见而不信。佛眼见无尽世界,如在目前,戒人妄语,决不以妄语诳人也。
  (五)信西方极乐:《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国皆七宝庄严,无三恶道,清净自然,无诸杂秽,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景序长春,无复寒暑,远离众苦,长享诸乐,故又名极乐世界。岂不欣愿求生?
  (六)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悲愿力:摄取十方一切念佛众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横超三界,往生极乐,如人乘机飞行,须臾千里,依他力故!
  (七)信自心念力:不可思议,如心念要去,身即随去,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若身坏时,惟存一念心性,一念到处无不到,故一念在净土,即生净土无疑也!况佛与菩萨又接引往生乎?
  (八)信我心具佛: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九)信因必有果:确切不虚,以我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因不虚弃,果无浪得,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
  (十)信生皆不退:此土修行,障道缘多,难进易退。但得往生,便可圆证位行念三,皆得不退。以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一生成佛,如操左券也。
  二要切愿
  信心既深,其愿须切,净土虽遥,有愿即生。故佛说阿弥陀经时,再三劝以: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华严经云: “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峰九祖云: “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梦东十二祖云: “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顷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而修净业,则易纯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弥陀净土不现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愿,要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是故净土门中,以愿为最要,须平时常存想此愿,早晚课后恳切发愿,凡有愿者,终必能满。故普劝念佛,次要切愿:
  一、愿厌离娑婆,生死之苦,及欲爱不净,男女等身,犹如死囚,欲出牢狱绝无一念系恋之心。
  二、愿欣求净土,菩提之乐,及清净无染,法性生身,犹如远客,思归故乡,岂有一毫因循之念。
  三、愿阿弥陀佛,慈悲摄受,神游净土,见佛妙相,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四、愿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五、愿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六、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楼阁幢旖,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见闻者,发菩提心。
  七、愿乘金刚台,随从佛后,于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八、愿承事诸佛,亲蒙授记,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九、愿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广度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十、愿礼佛发愿,正助双修,种种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三要力行
  志愿既切,其行须力,功行愈深,生品愈高,灵峰九祖云: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耳。”真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端赖持名之深浅。”故普劝念佛,更要力行:
  甲正行
  阿弥陀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要解云: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一心亦有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憨山大师云: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是为常行。若为末后一着大事,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句佛号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号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一声佛号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梦中作得主,则于病二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觉明妙行菩萨云:“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灵岩十三祖云:“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所示专修杂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西方,以不纯一,故难得益。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故普劝念佛,心贵专勤精进,力行不懈:
  (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念到数百声, 自换一番境界。业报差别经云: “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若长用高声,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行。
  (二)默念:若高声低声均不相宜,金刚念仍嫌着迹;或秽处及大小便时,不宜出声念,即系心一缘,无声默念。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惟女人生产时,宜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无苦痛难产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或致闭气受病也。
  (三)摄心念:若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先至诚恳切,摄耳谛听,无论出声或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明明白白,如是摄心,妄念自息。
  (四)静坐念:若静坐时,先以左足押右股,后以右足押左股,令两足掌仰于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两掌向上,大指相接,安于脐下跏趺上,名弥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体端正,不动不摇,合眼闭口,舌向上颚,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随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间断,此宝王随息法门也,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五)睡眠念:若睡眠时,宜右侧卧,右手枕头,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卧。观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床头如有时钟,借以助念更妙。纵令昏昧,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阴大半,如此摄心念佛,是废时利用,功效最大,必于梦中得见彼佛,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
  (六)临终念:一句佛号,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终日终年念念不休者,无非为熟此临终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时常念多念,熏习熟利,及临终时,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随多生习熟之善恶等念而去矣!轮回六道!危哉危哉!佛说: “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西倾,倒必随西。”故平时念佛,要作临终时想,不得贪生怕死。当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论亲属财产。前路茫茫,归宿何方?惟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处。时时如此存心,万缘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净业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无常,一心念佛,期生净土。于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务,慎勿思念贪恋,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无异念,决定往生。命若未尽,自得安宁,当存自存,当死须死,但求往生,切勿疑虑,百劫千生,在此一举,努力直往,更勿犹豫!须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诸恶业,应堕恶道,如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杀阿罗汉。四、杀父。五、杀母。)十恶: (杀生、偷盗、邪YIN、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恨、邪见。)[临终地狱相现,如遇善知识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满十声称南无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即见化佛接引,往生极乐,况无逆恶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系宿种今熟,否则,恐为业障所牵,善友难值,病苦所逼,正念难成,十念虽易,实难幸致。当趁身强健,勇猛精进,早备净土资粮,以免临时自误。
  乙助行
  观经云: “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幽溪大师云:助行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境缘,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王龙舒云:“或为世间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钱或一杯水与人,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念在彼,必上品生。”故普劝念佛,还要随缘广修众善,以为助行,皆应回向西方,成就念佛功德。如顺水行船,更加帆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但不可别求人天福报,致失往生大利。
  (一)孝养父母:念佛为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有亲在堂,如佛在世,当服劳奉养以安之,或立身行道以显之,并早劝念佛,求佛接引。并愿往生闻法后,度尽历劫父母,同生极乐,以报亲恩。
  (二)奉事师长:父母生育我之形骸,师长长养我之慧命,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同于异类。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永沈苦海,皆恩之极重而难报者。当归依僧,依僧为师,不再归依异教外道徒众。常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竭力奉事,依教奉行,并劝念佛,以报师恩。
  (三)敦伦尽分:对于家庭社会,当尽谊尽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主仁仆忠,朋友互助,并普劝念佛,以敦伦常。宗族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若在朝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蒙,或扶助孤弱,或急济贫,或止恶劝善,或解怨释结,无不恪尽己分。并普劝念佛,以报众恩。
  (四)戒恶行善:杀生、偷盗、邪YIN,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为意三业。总为十戒,能持而不犯为十善,为纯白业,必生天堂。若犯而不持为十恶,为纯黑业,必堕地狱。仅持前四戒,加不饮酒为五戒,亦常不失人身。若不能持五戒,必先戒杀,及戒恶口,亦为杂业,不堕地狱畜生。念佛者不在此限。全持十戒,而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上品生。仅持五戒,而又随力行一切善事,亦不失中晶生。只持杀戒,而又常存念佛行善之心,当不失下品生矣!
  (五)供养三宝:文殊菩萨告五会四祖云: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二门最为径要”。应各尽可能,扫静室一间,供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各一尊,阿弥陀经一卷,每日烧清香一炉,换净水一碗,夜燃明灯一盏。视佛经像及诸菩萨,皆同真佛,早晚朝参,出入问讯,翘勤五体,必诚必敬。一饮一食,必先供养,举目动口,无不是佛。或献花悬旆,建塔修寺,印经造像,斋僧布施,种种三宝上崇奉,当尽力之所能,以报佛恩。
  (六)忏悔业障:普贤菩萨尚有忏悔之愿,何况我等凡夫,无量劫来,身口意业,所造已深,能为种种障碍,故名业障。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过去所作黑业,杀盗YIN妄等,无量无边。现世所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业,烦恼业,举手下足业,起心动口业,一切微细不可称量业,愿悉消灭。一切恶法,即今便止,尽未来世,永不相续。每日早晚课礼拜或回向时,若能如是真实忏悔,即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净业易成,往生可必。
  (七)吃素持斋:在家念佛,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为十斋,月小尽先一日持之。又正、五、九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虽未断荤,宜食三净肉,切戒家中杀生。并为所食肉之众生,念佛回向,资荐往生,以释怨而减罪。斋者:不食肉、不饮酒、不YIN欲、不食五辛。三净肉: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加自死、鸟残、为五净肉。此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免为往生障缘也。
  (八)灭情断爱:情不减不出轮回,爱不断不生净土,盖以情爱重浊,故下降耳。情有喜怒、好恶、嗜欲等,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若此之类,是谓纵情。犯之不校,触之不怒,伤之不怨,是谓折情。犯之触之伤之如空,反生怜悯愚痴之心,是谓灭情。悟此理,则心地常净,如在净土矣。爱有夫妻、儿孙、功名、财产、文艺、宝玩等,有一爱存于怀,临终为此爱所牵,依旧轮回,是爱为生死根株,须知缘尽则散,各不相识,历劫六亲,而今安在?功名财物,死不带去,王贼水火,转眼皆空,一切如梦,何爱之有?要在爱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
  (九)普劝修持: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成就众生作佛,为法施之大者,因我有生死,我求了脱,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了脱。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普劝修持,惟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 “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熹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非徒于人类普劝念佛,凡一切禽兽虫鱼之类,见之,皆为念佛声,发愿尽度,普结净缘。如是善念纯熟,必上品生。
  (十)录音助念:凡人临命终时,众若毕集,非三昧久证,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每以世情破坏正念,功败垂成,追悔莫及。若当此时,得人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轮流换班念佛,以助净念,使耳闻佛名,心缘佛境,一心正念,即可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切戒搬动哭泣,致生嗔恨或情爱,贻误往生大事,一发千钧,要紧之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实为自利,不徒利人而已。但念佛工夫深浅不同,难皆预知时至,若病重时长,请人助念,难于持久,直待临终时方请助念,又恐耽误。且屋小或住医院,不便助念,或住乡村,念佛人少,家属助念,亦或少或无,因缘难遇。惟有用录音机(或念佛机)助念(帮助提起正念)较为方便,可日夜续放,不使间断,既持久,又省力。如遇重病,即于床前常作助念往生之演习,以免临时手忙脚乱也。往生时,须俟气断八小时后,始能搬动.哭泣,沐浴大殓,四十八小时或七日后,始能火葬或土葬。普劝多提倡,普遍推行,实为保护及成就行人往生之方便中最方便。如辗转流通,俾普天之下,咸知其益,各皆依行,则所有亡人,皆能神超净域,永断生死,不仅吾一人之生死可了,渐至所有众生之生死,皆可由此而了,其福德诚不可思议也。
  (注:本文部分内容根据毛凌云、行芊居士著述辑要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劝请念佛       三要)(五明学佛网:劝请念佛       三要)  

 济群法师:学佛三要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学佛三要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修行三要素 见地 修证 行愿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觉悟人生三要素 

 贤崇法师:坐禅三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一、大手印三要乃统一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十、净土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九、如实知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八、法贵当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七、直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