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昌宗法师(刘洙源先生):佛法要领(中编:发菩提心)


   日期:2012/12/28 21: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要领

刘洙源先生著

 

中编 发菩提心

 

已说四句要义竟。由初句,知唯心。由次句,知心体空。由三句,知悟心不离般若。由四句,证真方能了俗。今当略说发菩提心。

一、名义

发菩提心,具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义如常释: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为无上心;三,正也;藐,等也,为正等心;三菩提者:三,正也;菩提,觉也,为正觉心。此无上心、正等心、正觉心,心字该通三项,各有所拣。初拣凡夫外道,凡夫不觉,外道邪觉故。次拣二乘,但了生空,偏觉故。三拣菩萨,菩萨因觉,未满果位,非正觉故。

问:以上三心,如何融摄?以便下手。答:菩提心者,统为自性清净心。此自性清净心,生佛平等,人人皆具,不增不减。发者,发起也,开发也。初心只是发起,见性乃名开发。非观照不能发起,非观照不能开悟。故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也。

二、意义

问:云何为自性清净心?云何观自性清净心?答:自性清净心,即吾人之真心;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真如,亦名实相,亦名涅,亦名法性,亦名法界。妄念依之,而成三界,为世界成立之本,人生缘起之源。众生不知,无始以来,从未观照,枉造轮回,沉沦生死。佛法教人返观内照,即是入佛性,入法身,入真如,入实相,入涅,入法性,入法界。顿断轮回,速出生死。是故佛法根本在心,行法根本在观。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问:发心究竟为什么事?答:为见自性。吾故云:发心者,发见性之心也。学佛不求见性,即是外道;志求见性,方是佛子。

问:何以观心便得见性?答:古德云:“若不观心,法无来处。”盖佛法都在清净心上,返观内照,始能引出佛性;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一切解脱门,一切神通门,一时具得显现。故知心是妙法来处,若不观心,如何能引得出来?是以观心为佛法第一妙行,诸行莫及。故华严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谓自心是佛,见自己真佛,即成正觉也。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今人欲成佛,而驰心外求,哀哉!未曾发心,而修杂观行,只得生天果报,不得出离轮回。

问:发心既是观心,且又重要如是,究应如何观乎?答:佛说观心,有一句定义。文殊问经云:“不发,是发菩提心。”云何不发?谓不发一切求利益之心,及悲愿有条件之心。盖发心时,须要摒息一切外缘,离念清净。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故云不发。云何又言发?谓念念俱寂,自性圆融,周遍无际,即是发心。智行于内,不行于外,故不发为发。华手经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庞居士云:“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其熟味之。

又有要义三:一、发心时,当知无能发者,此破我执。二、无所发之境界。三、无所发之方便。此二破法执。总以毕竟空、无所有、无所得为归趣。又发心时如有妙境,及小小神通发现,急宜舍去,以此是无相法故。一切杂行,一切杂观想,不得合入此中修。此指修三乘言,如圆顿教,即纯乎合修。

三、修法

修此法时分二:一、趺坐,二、观心,说明於下:

(一)趺坐。择清净处,结跏趺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上。此为全跏,名吉祥坐。或但半跏,右押左上亦可。又有降魔坐: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押右。禅宗多传此坐,任人自择,年老者端坐亦可。)身体端正,不动不摇。手结定印(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头相拄,安於脐下跏趺上。此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狂乱妄想。)合眼断光,闭口合齿,舌抵上颚,鼻对肚脐,背脊笔直,两肩齐平,不偏不倚,如是而坐。

(二)观心。观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勿执著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发菩提心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应,是为妄念所遮,是无明心。无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问:此种发心,有异名否?曰:有。心上不念外境,故名无念行。一心不动,故名不动行。心无所缘,故名无相行。心不住境,故名无住行。用般若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故名般若行。总之,常修此行,则离分别,离能所,即是离心意识。心意识离,真心自现。发心之能事,如是如是。

○事忙人,每日必须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若能坐二三次,每次一二时者方妙。愈多愈久则愈妙。坐时须要宽衣松带,从容安详,不宜当风,不宜饱腹。坐毕缓动其身,徐开口眼,两手搓热,抚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时,然后下坐。

○平时须将唯心之理,自心是佛,二空之义,诸法无性,常常思维,以作预备。涵养省察,尤不可忽。当知世事如梦幻,人生若朝露,刹那无常,都是空忙。如能发起冷淡想,厌离想,最易合拍。以一念万年修去,即是。勉之勉之。

四、种类

 

发菩提心有二种:一、世俗;二、胜义。发悲愿心,是有为法,名为世俗。观自性清净心,是无为法,名为胜义。世俗不能摄胜义,胜义则能摄世俗。

问:大悲大愿,是佛法要行,何以此中拣去?曰:非拣去也。未见性人,悲愿甚狭,见性时,乃能广大,故见性为最急。所谓悲愿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耳。今求见性,原为成佛利益众生,即是大悲大愿,何必更发。

五、不发之失

发心为总相,其他观行为别相,别必依总,总能摄别。涅经云:“虽信别相,不信一体无差别相(即菩提心),名信不具。信不具足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故所有多闻亦不具足。”古德云:“无菩提心,三皈五戒亦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其重要如此。今之人,学得一肚皮佛法,而於此茫然,何哉?

六、发心功德

发心功德,说不能尽,遍於群经,广在华严、瑜伽、智度等论。兹举数条於下:

(一)受生利益。发此心已,得四种利益:一、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波罗密为生母故。三、胎藏胜,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育为乳母故。

(二)出家功德。

居士不能得出家功德。维摩经云:“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居士发心,与出家等,亦能得此功德。

(三)具足佛法。

维摩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毗婆沙论云:“此法门是诸佛之母、诸佛之父、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大般若经云:“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发心成佛,如箭射地,无不成者。

(四)入劫超劫。

世人常嫌三大阿僧祗劫成佛,时期太远。不知汝修杂观行,尚在三大阿僧祗劫之外也。今日发心,未入劫者得入劫,已入劫者能超劫。

(六)诸佛授记,诸佛加被。

初发心时,佛与授记,群经有明文。如出生菩提经、大乘心地观经、思益经,最广在华严经。诸佛加被者,楞伽经云:“十方诸国土,所有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是诸佛常常加被如是行者。

(七)能转女身。

藏中有转女身经。佛说菩提心,八百居士妇,转为男身。

(八)往生上品。

世人念佛,不知发心,纵得往生,只得中品下品。如能念佛而又发心,则可希望上上品生。观经云:“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第一义即菩提心。他经尚多,兹不具引。

(九)远离灾横。

毗婆沙论云:“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故”此论略举九种灾横:一劫难,二火难,三官事,四贼难,五仇怨,六毒害,七龙难,八恶兽,九疾病。其实一切灾难,无不消灭。广如华严,及瑜伽师地论。

七、不拣门阀

贤劫经云:“星王如来,昔为牧牛人,於声授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名称如来,昔为织师,於电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明焰如来,昔为守城人,於无边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难胜如来,昔为樵人,於坚固步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功德幢如来,昔为汲水人,於妙称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力军如来,昔为医生,於大譬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此段经有三种看法:(一)卑门:牧牛织师等人,皆非高门,故发心不拘身家。(二)得果:此六人皆得如来之果,可见发心不虚。(三)要道:彼等得佛果,不归功於其他观行,而归功於发心,故发心为成佛要道。

问:发心固在速成佛,如一生不成,有果否?曰:有。从发心起,至成佛止,中间受生,瑜伽论中谓之增上生,言生生倍倍增加好处也。出生菩提心经说:欲求富饶豪贵,或作天王,随意能得。何言无果?且能真实发心,十信以往,作十三种法师,即作十三种人天诸王。此义见仁王经,璎珞经。上文受生利益、即是概括其果、论中谓之得四圣轮。

八、仪轨

显扬圣教论云:“於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我弟子某甲从今日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饶益诸有情故,凡我所修六度等,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同行,愿尊证知。”如是三说,即合仪轨。

九、结论

余观菩萨藏中,说发心义,约十之三。诸大师章疏中,分条详释,义门尤多。今略说如此。最后有三要义:一要信自心是佛,二要有善知识教授,三要肯精进观心。具此三要,无不成者。即刹那一修,亦种佛种。其功德之殊胜,非平常诵经念佛持咒以及其他观行所可比拟。诸修学者,有缘闻此,其各珍重勉励之。

以上为刘先生常常演说之义,大略如此。能生一念信心,刹那修行,功德已无限量,何况精进专修?果报不可思议。

丁亥夏廖寂慧笔记

 

弘恕居士於此讲录,反覆推求,费尽心力,往返数次,渐臻完善。补充处,提行处,俱合。我中间复增加数句,可加入。今以此稿为定本。同为利人,王廖二君决无成见。我本不欲印,屡书止之,今则睹其贤劳,或印或否,听之而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要领       发菩提心)(五明学佛网:佛法要领       发菩提心)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如瑞法师:修行要发菩提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 

 体方法师:发菩提心即至佛地 

 林克智居士:《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第四部分 发 

 济群法师:佛法要领及修行次第 

 衍慈法师:新年礼物:「发菩提心」 

 黄明尧居士:发菩提心 做本分事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发菩提心义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