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石头和尚的人生禅


   日期:2013/1/2 23: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摘自《寒山寺》2010年第4期 作者:安小悦

  石头和尚系唐代禅宗高僧,俗家名陈希迁。他十二岁时到广东曹溪参谒六祖惠能大师,后大师圆寂,他又依嘱“寻思去”,归于青原行思门下,得师真传。天宝元年受请住持湖南衡山南岳寺,寺东有石状如台,他在石上结庵,并自号“石头”。广德二年,应邀往长沙招提寺。四方禅学者齐集门下,影响甚广。

  石头和尚是禅宗顿悟法门洞山宗的创始人,主张解除一切清规戒律的束缚。作为曹溪传人,石头和尚主张“即心即佛”,强调六祖“明心见性,不假于外”的宗旨,认知真如自性本自具足的理念,即重视心性的觉悟。石头和尚在对心性的解释中侧重的是心性的空寂无为,而在讲如何达到解脱时则引导人们自信,认识自己本来已经解脱,不必再有对外的任何追求。

  而能明显体现石头和尚这种禅学思想则是下面这则著名的公案:

  有位僧人向石头和尚请教:

  僧问:“如何是解脱?”

  石头答:“谁缚汝?”

  又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答:“谁将生死与汝?”(《景德传灯录》)

  在石头和尚的眼中,生命的实质在于自性,自性的实质便是自由。因此,不必去寻求什么法门求得解脱,亦不必寻求什么西方求净土,涅槃之道。一个人,只要他的心中了无缠缚,念念清净,去除生死的干扰,也就彻见了自己的如来本性,他就是一个如如的天真佛,自然也就把握了禅佛之精髓。

  慧朗初见石头和尚,问:“如何是佛?”石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突然指着他说:“汝无佛性。”对此,慧朗很不理解,反问说:“蠢动含灵又作么生?”意思是说如果连自己也没有佛性,那么一切动物会有佛性吗?石头答:“蠢动含灵却有佛性。”慧朗更感到糊涂,接着问为什么自己却没有呢?石头回答:“为汝不肯承当。”慧朗闻言立即觉悟。

  石头和尚的话语有何深意?原来是慧朗的问题触动了石头的禅学宗旨,石头一贯认为佛性本自具足,而慧朗却缘外求索,不识自心即佛,因此他就此而批评慧朗对于自己本有佛性,定能成佛没有自信,竟开口问“如何是佛”;言下之意就是让慧朗认识到:只要认识到本有佛性,佛便当下即是,又何须向别人问什么是佛、如何成佛呢!

  如果我们把石头和尚这一禅的精神要义放之于生活,亦可从中得到许多人生禅的教益。

  (一)问:“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

  这一问一答,与当年三祖与四祖之间禅机应对相似——道信还是沙弥时,前往礼谒三祖僧璨大师。道信对僧璨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反问道:“谁缚汝?”道信道:“无人缚。”僧璨道:“何更求解脱乎?”道信闻言当下大悟。

  是的,既然没有人捆绑着你,那你还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原来,我们所感到的束缚并不在外面,真正的缠缚在我们的心里。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那些纠缠不休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很多的境其实都是由心而生的。一旦我们能够看破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思想就不会再被其所转,所左右。那么烦恼和痛苦即刻全消,我们当下就解脱了。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不能解脱,那么他无论到哪儿,享受什么样的优越条件,他依然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命运、情感交给环境、交给运气或交给他人。那么,就是一个失去了心灵自由的人,他就会受到缠缚而不得解脱。

  (二)问:“如何是净土?答:“谁垢汝?”

  这种以反诘作答的形式告诉给僧人,你本来处身净土之中,何必再问净土。这方净土即是心的净土,而并非外在的清净之地。所谓心无杂念、无妄想,任何时候都远离于“自我”的欲望和见解,就是心的清净。

  佛法在人间,菩提向心求,所以只要自己能够证悟本心,认识到清净、平等、圆融的自性,自然能够觉悟佛法,成就解脱之道。佛国净土,远则在天边,近则在当下。只要心得清净,何处不是净土?

  试想,一个人心中若无净土,到哪里又能看得到净土?

  曾经有个朋友,总是喜欢发牢骚。上大学的时候抱怨学校伙食太差,住宿条件也不好,又说同学之间太冷漠,又说老师太偏心……开始工作了,她抱怨老板太苛刻,同事太计较,工资福利那么少……谈恋爱了,她抱怨男友大手大脚乱花钱,情人节送她的礼物太难看,忙于工作疏忽了她的生日……结婚了,她抱怨房子太小,婆婆太粗心大意,老公总拖不干净地……她总说:“太压抑了、太沉闷了、太龌龊了,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去一个遥远的、洁净的、没有任何烦恼的地方。”

  但是,就如同我们透过一块污染了的玻璃去看天空一样,无论换了什么样的角度,看到的天空都不会是干净的。我这个朋友的心是烦恼的,心是不清净的,无论到哪里,眼里看到的,思想想到的,又如何能够让她觉得干干净净呢?

  我们的心如同那水一样,虽然有时会脏,但是水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只要安静下来,水总还会澄清,只要我们拿走那些干扰的因素,如妄想、计较、执着、贪心、我慢、嫉妒。净土,不在某个地方,也并不遥远。真正的净土其实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灵,没有太多的功利,没有太大的野心,没有太重的执著,安然、平淡、从容。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净无染的,那么即使身处因厄的境界,也不会有众多的忧烦。与之相对则是这个人的心灵若是不安、烦乱,那么他即使身在寺院、天天诵经念佛,心也犹如在闹市,不得安宁。

  因此,《维摩诘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三)问:“如何是涅槃?”答:“谁将生死与汝?”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已经解脱生死、除尽烦恼的境界。这种境界亦被称为不生不灭、福慧圆满。简单地说就是永远不会再被烦恼生死困扰,获得庄严解脱。

  石头和尚之所以又以生死的问题来反问僧人,是要他不要执著在生死这个问题上,要超脱生死,才能坦然面对。也就是说,生不惶然,死亦不畏惧。

  其实我们都应当珍惜现有的生命,当下的岁月。陶渊明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只有一回,没有返程票。每个人从他降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走向死亡。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让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得到充实,不让时光在面前悄悄溜走。懂得死才能学会活着,才会深深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的生死和所有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无奇。对于死亡,过度恐惧反而有损身体,明智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死亡之时亦安之若素。石头和尚以禅者的态度告诉我们:一个彻悟了生命本质与永恒真理的人对生死是无所畏惧的,他坦然的活着,接受生活赋予的一切喜怒哀乐以及生离死别。他的精神境界是自由自在的,心灵的境界早已超越了生死。

  《涅槃经》云:“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业,流转生死。”《楞伽经》云:“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是的,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的寿夭、贫富、愚智以及所处环境的违顺、苦乐等,都是唯人自招。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将自己牢牢地束缚,飘堕在深不见底的生死大海,流浪在渺无际涯的旷野,轮回不已,而难以解脱。

  回到文章开始石头和尚的“谁”字话公案上来。以石头和尚禅家的态度来看,芸芸众生逐物迷己、痴迷妄想便是“自缚”。禅宗三祖僧璨亦在《信心铭》中作如是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觉悟。智慧的人不贪恋执著它们;愚痴的人执著于外境,自我缠缚,而不得自由。再看生活之中: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计较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欲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忧愁惊恐、嫉妒猜疑?黄庭坚在《杂言赠罗茂衡》中说:“去子之取舍与爱憎,唯人自缚非天黥。”可见,并不是上天要惩罚人,而是人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囚徒。所以,寻求解脱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于人解脱。

  佛家又有语谓:“束缚生烦恼,解脱即菩提”,《楞严经》亦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缚脱同源于一心,束缚自己的不是外界,不是他人,正是自己。昔日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定”,慧可半晌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闻后大悟。再到四祖道信大师礼三祖僧璨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璨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璨曰:“既无人缚,何求解脱?”信于言下大悟。

  没有心灵的宁静,哪有物我相忘、宠辱不惊;没有心灵的净土,又怎有清净的世界;没有心灵的解脱,如何让生命从容不迫……解脱束缚的契机到底是什么?解铃还须系铃人!知道谁缚汝,即可当下解脱。

  这就是石头和尚的人生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石头和尚       人生禅)(五明学佛网:石头和尚       人生禅)  

 石头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