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明代大儒罗近溪“不动心”的案例


   日期:2013/1/13 14: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明代大儒罗近溪“不动心”的案例

 

由于孟子和公孙丑的对话提到“不动心”的问题,自秦汉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体系中,谈修养,讲事功,或多或少都受到孟子所谓“不动心”这句话的影响。尤其是宋明以来,以儒家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们大多数更是如此。其实,自汉魏以后的道家和佛家,也受到这句话很大的影响。因为佛道两家的修养方法,所谓讲究修持、注重修为工夫的内涵,基本上和孟子讲的“不动心”异曲同工。

道家学说宗主老子的“为无为”,乃至于一变而成为道教的以“清静无为”为宗旨,原则上当然都要建立在“不动心”的基础上,那是毫无问题的。等而下之,例如后世道家的神仙丹道派谈修为、修养,所谓“攒聚五行”、“还丹九转”的方法,都是先锻炼好精气神,做好筑基的工夫。而筑基工夫的大原则,还是以“不动心”为主。丹道家所谓“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便是描述动心的作用。

现在再来看看理学家们“不动心”的学问与修养,由宋代兴起理学开始,经过百年,其间学者大儒很多,讲心性修养的微言妙论也太多了,我们只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换言之,也只找一个“不动心”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所以便采用《明儒学案》中罗近溪的一段。

罗先生是王学的后起之秀,也可以说是王阳明门下杰出的大儒。所谓王阳明的姚江心学,有两位特别突出的人物,一位王龙溪,一位便是罗近溪。不过,到了罗近溪的时代,王学已近末流,同时明朝的政权历史也将近尾声。一般认为,王学到了末流已近于禅,好像不能算是正规的儒家理学。其实,这是门户之争、派系之见的论调,亦是以真儒自我标榜的攻讦之说,也就是说正学与伪学、真儒与伪儒在思想意见上争斗的丑陋相,事出题外,就不多作讨论了。

在这里,我们只说罗近溪一生中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都在做“不动心”的工夫。《明儒学案》摘录他经历的一段话说:

【又尝过临清,剧病恍惚,见老人语之曰:“君自有生以来,触而气每不动,倦而目辄不瞑,扰攘而意自不分,梦寐而境悉不忘,此皆心之痼疾也。”

先生愕然曰:“是则予之心得,岂病乎?”

老人曰:“人之心体出自天常,随物感通,原无定执。君以夙生操持,强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结习。不悟天体渐失,岂惟心病,而身亦随之矣。”

先生惊起扣首,流汗如雨,从此执念渐消,血脉循轨。】

这一段话,记录罗近溪中年做学问、讲修养,极力克念制欲,朝“不动心”的方向去做,结果弄得一身是病,身体僵化。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他患了神经性麻痹症,全身僵硬,麻木不仁。经过一位高明之士的指点,他惊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这是黄梨洲先生编《明儒学案》上的简录。

我在另一书上所看到的是,他在似梦非梦中听了那个老先生的话后,这一惊,汗出如雨,湿透重衾,从此病就好了。所谓“湿透重衾”,就是说出汗太多,湿透了被褥。但是这位梦中指点他的高人却不肯留名,罗近溪再三问他,他只说泰山丈人而已。因此这也成为同时代的学者攻击罗近溪的借口。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一类什么丈人、什么先生等称呼,不是道家仙家的代号,便是在家学佛者的别称。罗近溪的一生,接近佛道两家的奇人异士很多,这些都可作为忌妒他、攻讦他是伪学的证据。千古学者们的猜忌、相轻相攻,有时比起一般没知识的人们因利害而互相攻击还要可怕。看通看穿了的人,及早拔足抽手,以免落进漩涡而不能自拔。

我们引用罗近溪的例子,可以看出他的修行弄得心身皆病。一般人的许多病痛,都与心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要讲究养生的人必须了解这一点,这里举出罗近溪的目的是希望不要把孟子“不动心”这一句话,再像罗近溪一样,弄错了方向。

再说,即如佛道两家讲修养工夫的人,也是一样需要注意。一般人标榜“无念”的观念,大多都是根据《六祖坛经》上断章取义而来,经讹传讹,误已误人。其实,六祖对自己所谓“无念”一词,作过更深一层的解释,所谓“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并不是说要做到如木头石块一样的什么心都不动。

还有更好的例子,在《六祖坛经》上记载一则公案。当时,北方有一位卧轮禅师,专门注重对境无心的不动心修持,当然他也有相当功力心得了。所以他作了一首偈子说: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这首偈子,由北方传到了曹溪南华寺。六祖听到了,深怕一般学人弄错了方向,他不能不开口了,因此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

慧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恁么长

在六祖这首偈语里,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对境可以生心,但必须在纷杂的思虑中始终不离无思无虑的奥妙,那就不妨碍道业了。至于透过千思万虑如何去认识无思无虑的道体,则是慧悟的关键所在了。
所以自六祖以下的唐宋禅师们,很多都强调处在流俗鄙事之间,日用应酬,鸦鸣鹊噪,无一而非道场,并非如木石一般的“不动心”才算是修道。

《孟子与公孙丑》

----------------------------

譬如儒家的一部书你们去查——《明儒学案》,明朝儒家的“指月录”,根据《指月录》、《五灯会元》做的,儒家叫做学案,禅宗叫公案。《明儒学案》里头,讲到王学,王阳明的弟子们,有个有名的大儒叫罗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

罗近溪先生从年轻起就讲究这个学问之道、养气之道,拜了几个老师,读书啊、修道,修得随时做人做事不动心,专门修养这个不动心。你像我们读《论语》,孔子报告自己十五岁开始做学问,十年做一个阶段,“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逐步变动,“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岁起,做学问、做功夫修养到七十岁他才有把握。孟子讲自己“四十而不动心”,到了四十岁觉得不动心了。这个不动心是不是无想定是个问题啊!

可是罗近溪先生就学这个不动心,才二三十岁就做到了不动心,可是病了。得了什么病呢?拿现在医学讲,一身硬、身体硬了,都不能动,等于麻痹、风瘫冰冷了,躺在床上全身动不了;头脑清醒得很,就是不动心。

他的病怎么好的呢?儒家很不愿意谈这个神秘异道,但是《明儒学案》上面记载得很清楚,不能不讲哦。他病了几个月躺在床上,发冷,一身硬;头脑清楚的,就是不动心。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了,梦到了一个老头子问他:“哎,你病好一点没有?”他说:“哦,最近好一点了,老先生,很有进步。”那个老头子就骂他了:“哎,我不是问你身体的病,你心病好一点没有?”他说:“我没有心病呀!”“你没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动心不是心病吗?”“切!这位老先生你这个是讲什么话?!我平生学问就要做到不动心呀,我做到了不动心,怎么叫我是心病?”

那个老先生就骂他说:“你要知道,我们此心是活泼泼的呀,非常活泼,你读过《大学》没有?‘鸢飞戾天,鱼跃於渊’,此心是活泼泼啊!‘瞻彼淇澳,箓竹猗猗’,此心是活动得很啊,这个鸢飞鱼跃、云淡风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压制下去,以为是功夫。所以你心压制得厉害了,因心影响到身,你的身体所以病了,变成死人般僵硬,你还说自己有道呢!”被老先生一骂,他清醒了、才觉悟了,就问老先生说:“老师啊,您叫什么名字啊?”老先生说,“你不要问,我叫泰山丈人而已。”本身名字都不告诉他。他一吓醒了,醒了以后出一身大汗,身上盖两床被子都被汗湿透了,就站起来,身体就好了。

所以不动心,乱修无想天到这一步就会这样。所以你们做功夫有时候打坐定了,每一个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经过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后才百病皆除。本来没有病,你里头潜伏的病都要被发出来,爆发完了以后才可以。

《唯识与中观》

--------------------------------------

佛教的尊师精神,影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们,我主张你们年轻人一定要看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可以看到儒家在宋明以后对于师道的尊严,好多地方值得效法。

例如明代大儒罗近溪,学问很好,他把老师严山农接到家中,他的儿孙要为太老师招呼茶,他不准,因为是他的老师,他必须自已来,儿孙辈还没资格。可惜你们学佛的人不看儒家东西,这门户之见很严重。我常说宋明理学家等于是佛家的律宗,真讲戒律你要看四朝学案。老庄等于是佛家的禅宗。

这罗近溪在明儒学案只写了一半,他要死的时候,学生们都赶来了,来了跪在老师前面,请老师多留一下。他给学生吵烦了,就同意多活一日,时间一到他就走了。明儒学案只记到这里,但是你就知道他可以预知死至,而且生死来去自在。明儒学案不愿意记载神秘的一面,根据我看到其它文献的记载,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家人还收到他自外地托人捎回的口信,家人一问,带信人和罗近溪在外地相遇的那一天,正是他老先生走的那一天。你看,他还有化身呢!儒家诸如此类有成就的人还很多。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什么叫阳神呢?如果修定,工夫到了以后,有意的变出一个或者几个自己,别人也可以看得到这个化身的。道家所谓“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然后才修到阳神出窍。道家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道家这部分跟佛家没有差别,不过道家讲的是唯物方面,规规矩矩把经验拿出来,佛家讲出来的原理比较多一些。阳神是什么?就是再变出来一个人。譬如有人在家里,在办公室办公,还跟孩子在讲话;同时另有一个他坐在这里。我们看到还跟他握手,跟我们讲话,这就是分身了,有形有象。工夫到这一步的人,是有的,你问他,他不会告诉你,笑笑说没有这个事,你看错了,他不会承认。

譬如我经常提到儒家的人,到宋朝以后,把佛家的禅宗,道家的修持方法,拿到他们著作里头来,也有很高的成就。可是这一部分,现在的学者们看都不看。这种书很多,经验也很多,讲怎么样作人做事,讲修养。你们看明朝儒家的《明儒学案》,有位罗近溪先生,江西南城人,是很有名的大儒,他对儒道佛都通的,修养非常好。他可以预知时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死了一个多月以后,有同乡在江苏一代看到他,还讲话:“哎,罗先生你在这里啊?”“是是是,你也在这里啊?”两个人还对谈了一下,还问候家里一下。回来一讲,乡里的人就说,你不要乱说,罗先生已经死了好几个月了。这一类就是阳神了。

所谓阴阳两个字,只是个代号,不是有什么特别意义。一个是有形有象的,叫做阳神。一个是无形无象的,叫做阴神。象这些故事,道家特别多了。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代大儒       不动心)(五明学佛网:明代大儒       不动心)  

 永信法师:动身,不动心 

 古代真事告诉你,见女色不动心者必获大福 

 智谕法师:随缘​不动心 

 智谕法师:随缘不动心,不动心​随缘 

 净土法门法师:面对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有几个人能不退转、 

 净土法门法师:真信净土,就是阿弥陀佛来了叫你​ 

 广化律师:几件真事告诉你,见美色不动心者必获福 

 真实不虚!见美色不动心者必获福 

 净土法门法师: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在境界裡歷事鍊心 

 净土法门法师:在这种状况之下,能够不动心,这叫忍 

 谁死谁活不动心,不是不管了,而是不以凡情小爱去管 

 净土法门法师:真愿往生是真放下,真不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