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纯祥法师:五浊恶世的“难”


   日期:2013/1/17 1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阿弥陀经》越到后边就越难理解,因为经文的次第也是修学成就的次第,后面在经验上就离我们远一些。不过,如果我们在学习时关注一些重点字句,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如前面讲的极乐,重点在“乐”,往生正因是“信愿”,修行方式是“执持名号”,当然还有一个就是“闻”,“闻说阿弥陀执持名号”。你把这个重点理解接受下来,就把握了整部经的核心,其实这几个字浓缩起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后面这一段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一段突出了一个核心,就是“难”,十方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难,说法也难。

然后是“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里落到我们这边,最后一句话讲得非常清楚,就是说“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作这件事情是很难的”,对舍利弗说,就是对我们说。就好象父母对孩子说:“你知道吗?我抚养你、教育你有多么的不容易!”父母是在告诉你他们的苦处,希望你了解,他曾经为你付出过很多的努力和艰辛,如果你知道了就会珍惜,生起感恩之心。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释迦牟尼佛作这件事情是多么的困难呢?如果没有,这句经文你即使念再多遍,也不会有什么感觉。虽然现在念佛修行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了解佛心,体谅佛心,对佛生起感恩之心的人又有多少呢?真正念佛人就是生起感恩心的人,所以净土法门越到后面,越体现出这种性质。

释迦牟尼佛说,我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那些佛也称赞我的不可思议功德。虽然我们不知道感激佛,不知道念佛往生净土这件事情的珍贵,但有人知道,谁知道呢?十方佛知道,佛是要让你知道,他作这件事情是付出了很多,所以诸佛来告诉我们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为什么说“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诸佛是从佛国的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这里被称为娑婆世界,那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又是处于什么时期呢?是处在“五浊恶世”时期,本来娑婆世界就是指有很多苦恼你不得不忍耐,“五浊恶世”是苦世界中的苦时期。娑婆世界也不全是“五浊恶世”时期,也有好时期,比如弥勒成佛时,这里就比较安乐,人也很有德行福报,寿很长,自然环境也很好,虽然是娑婆,也还有很多烦恼,但是不能称为“五浊恶世”了。

在“五浊恶世”时期总体来说人们有以下五种苦恼。

“劫浊”,劫本身没有浊与不浊。劫在佛法中是一个很大的时间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属减劫时期,人寿100岁以下,福报、德行方方面面都在衰减,劫浊是总说,包括了后四个方面(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下面这四个浊,我们要有认识观察,知道了这些,你才多少对佛的“行此难事、是为甚难” 有一些体会。就像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人间的苦难,你才能多少体会到父母的难处。尤其当你成为父母的时候,你才可能更多地体会到,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只能从佛语(念佛)中去体会和感受佛,这种感受和体会与事实还有很大的距离。

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中行此难事的“难”大致分为两个,一是成佛难,二是说法难。第一成佛很难,成佛就好比有做父母的资格;第二说法难,“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此处说法是指说往生净土之法。

“成佛”很难,在五浊恶世中,首先有见浊,什么是见浊呢?是指见解非常污染浊乱。见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所谓,就是观点、看法事是怎么看

第一“身见”(也称萨伽耶见),强烈执着于身体,把本来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当作真实的自己,贪爱这个身体,想种种办法来保护它。为了健康,追求营养,或者杀生滋补,各种锻炼,女人更执著,留恋它、装饰它。我们就是这样从不间断地贪计着“身见”,这一浊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破除的,我们很多痛苦都由此产生。

我们还特别执着于身体的“感受”,以身体为标准,这个东西很好吃,这个人相处很愉快等等。有人说念佛让我觉得心情平静,也有人说念佛让我心情烦乱,这些都是注重感受。感受的主体是身体,身体就像仪器,你把身体当成了主要标准,执着于身体的感受,你就被它支配了。由于身体不清净,感受也变得不正,很多问题都出于贪计“身见”,“身见”很难摆脱。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学佛法即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用的,他不相信;因为他没有从身体上感受到快乐,这都是由“身见”引起。

第二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业报,在目前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现在人眼光短浅,唯利是图。

第三“边见”,执著于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有个是永恒的,从今天到未来,或者说从过去到未来,就是执著;认为人死如灯灭,前后没有相续性,执著断灭,就是见。

第四戒取见,持戒是为了得到某一结果,从戒上面去取着果报。当然‘戒’有正和不正之分,但是你只要期待结果,就是有所取着,就是染污。外道见狗、牛等死后生天,就学狗、牛,食草啖粪,受持牛戒、狗戒,以为能够得到离苦得乐,就是戒取见。即使在佛教中,也有很多人特别重视形式,期待结果,这种见解也属于戒取见。即使你持的戒律是正的,只要你期待某种结果,就落入因果中,就要受报,就是轮回。

第五见取见,自己有见解,在这个见解上面有所执着。

没有证果,这五种你全部都有,你心一动,就被这几种见解缠住了,这些错误的见解蒙蔽了你的智慧真心,所以叫浊,污染。每个人的抉择跟见解直接相关,没有正确的见解,就不会有正确的抉择,所以我们见解浊乱,只能被邪知所缠,产生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在“根”上就出了问题

接下来是烦恼浊,有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所以称为浊。见浊是见解上的错误,烦恼浊是思想感情的错误,一个偏于理性;一个偏于情感。贪、瞋、痴、慢、疑称为五钝使,见惑叫五利使。我们的烦恼,主要是这五种贪、嗔、痴、慢、疑,也是每个人都有。贪心表现为爱,强烈的爱;嗔心表现恨,强烈的恨;我慢,就是自大;痴就是无知,无明,怀疑之心,这个怀疑主要是指对佛和三宝的怀疑。目前这个时期,烦恼炽盛,人的修养很差,表现为贪、嗔、痴、慢、疑,再加上前面五个见浊,两大类交织就形成了一张大网把你牢牢地罩住了。

然后是“众生浊”。众生各种各样,都染污了,像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六道的众生,本身是不净的,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头到尾都是不净的。跟极乐世界相比,极乐世界的人民全部都从莲花中化生出来,全部都是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我们这里,一出生有黑人、白人,有健康、不健康的,有男、有女,有人、有畜生,这就是众生浊。

然后是命浊,“命”指从生到死的一期。我们的生命很脆弱,生病、各种灾难都造成夭折,容易死亡,命浊这是第五种。

诸佛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五浊恶世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现在不要说去成佛,我们来到五浊恶世,大多数只是为了活下去。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则,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为了让他(她)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的工作,嫁个好人,或者娶个好人,买一个好的房子,找个好的工作,或者到好的地方玩一玩,这是普通人的想法。有些人对自己执着不那么强烈了,就会想照顾好家人,让家人幸福,有一点孝心的,会想到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当然更多人,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能更幸福一点,比别人更出息一点,再大一点的目标,就是要为一个地区的人民谋幸福,但是这些目标离成佛还太远了,很多人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非常的不易。但对现代人来说,“成佛”只是一个传说或者是一个神话,没有觉得“成佛”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对“成佛”感觉到陌生,对“成佛”的真实感到怀疑,那你怎么会去追求呢?释迦牟尼佛成佛太少见了,我们都不认识,不懂去体会他的珍贵性,也就没有难易的感受,觉得“成佛”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我们通常到庙里拜四大天王,拜观世音菩萨,只是为了求他们保佑,不会想我也要成为菩萨来利益大众,这个目标离我们太远。所以只有十方佛才能真正体会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不易,是为甚难希有之事,而你只有体会到佛的珍贵,才会去珍惜他讲的法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纯祥法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纯祥法师       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