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


   日期:2009/7/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前言

病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谁也难以避免。尤其是出家人,远离了家庭、眷属,倘若道业未成,烦恼还在,一旦生了病,更显得孤苦零丁,这就需要大众的关心,集体的帮助。可是,当前僧团对此二事处理得很不如法;笔者住过几处丛林,也参访过一些寺院,看到有些老和尚,由于生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生活上无人照顾,临命终时烦恼重重,颠倒散乱,以致一生修行付之东流,实在太可悲了!令人感叹,本文将佛制看病送终的规定,叙述于下,供给诸大德们参考。

二、病

1、为什么要照顾病人

四大假合的色身是难得没有疾病的,假使病了,没有人照顾,脆弱的生命就有死亡的危险。然世间无常,通常人们在强健时,彼此互相亲爱,一旦病魔缠身,就会对之厌恶,乃至舍弃不顾。如来有鉴于此,就以身作则四照顾病人,告诉比丘: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如果愿意供养我,应供养病人。又《僧祗律》记载:有二位比丘结伴去看望佛陀,其中一人生了病,另一人没有看护,便来见佛,当他说出还有病伴在途中时,佛陀就呵责他,叫他快去照顾病人。原因是给病人精神安慰,可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获得新生命,这功德是很大的,所以,佛陀制定比丘要照顾病人。

2、由什么人照顾病人

在僧团中,如果有人生病了,应该是什么人来照顾呢?《四分律》说:

若有病者,听和尚,若同和尚;阿阇黎,若同阿阇黎;若弟子,从亲至疏;若都无者,众僧应与瞻病人;若不肯者,应次第差;又不肯者,如法治。若无比丘,沙弥、优婆塞、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夷,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

僧伽蓝内有比丘生病了,此比丘的徒属应该给予照顾;如没有徒属,僧团派人照顾;没有男众,女众照顾也可以的。在僧伽蓝外遇到病比丘,也要照顾,如《僧祗律》说:

道逢病比丘,应求车乘,驮载令归。若病笃,无所分别,不问悖牛草马;若无者,当留人看;无人看,作庵舍,取薪火,留食。语言:汝好安意,我走向聚落,求车乘迎汝。便舍去,至聚落时,不得绕塔问讯和尚等。告云:旷野有病比丘,共迎去来。诸比丘云:此多虎狼处,恐食尽。虽闻,不得不往,应到彼。若死,供养尸骸;若活将还,遣聚落中比丘供养;无比丘者,告檀越令看。及共迎病人,亦如上。

遇到比丘等五众病在道路上,应该想办法将他送到寺庙中,僧团必须派人照顾;如果死了,要进行火化,料理丧事。

3、怎样照顾病人

如何照顾病人、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早日恢复健康,戒律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规定,可谓曲尽情理。如《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 病比丘山泽无人处,日中不得往还者,比丘得为作食七日,先净米受取作之。

当时原始僧团实行的是乞食制度,比丘不得亲自煮饭,僧团事务多由净人办理,以保证僧人的专心修道。可是,为了照顾病人,比丘自煮饭也可以的。病人的饮食也要特殊,如《十诵律》说:

当随病人所须,问病因缘,觅师求药,日到僧厨,问有病人食否?若无,取僧所供给库中物,无者当为外求,应从好善名闻福德比丘索。

厨房要给病人作特别饭菜,如果库房没有好料,应向居士化缘。《五分律》也说:

每到行粥时,应问别有病人粥否?若无,应先与病人,然后行与僧也。 

到吃粥时,要先分给病人,然后再分给大众,这是从饮食方面关心。

在经济方面也要给予照顾。如《僧祗律》说:

若病人衣钵外,有医药直者,取之供给;无者,众僧应与;若僧无者,彼有贵贱衣钵,当贸贱者,供给病者;若复无者,当外乞与之。

病人自己有财产,医疗费当自付;假如病人付不起医疗费,僧团大众要帮助他;大众没有能力,要替他化缘。《善见律》也说:

若病无汤药,得以华果饮食,饷人求易汤药,不犯。

僧食本来不能随便供给俗人食,但为病人能够得到汤药,也是可以的。

对于照顾病人者的态度,经律中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四分律》说:

看病人具有五德:一、知可食应与。二、不恶贱便秽。三、怀慈愍故,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五、为病人说法,令他(她)欢喜。

具足这五个条件,是合格的瞻病人,能使病人及早恢复健康。又《增一阿含经》说:

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常在床褥。云何为五,一、瞻病之人不别良药。二、懈怠无勇猛心。三、常喜嗔恚,亦好睡觉。四、但贪好食故,瞻视病人。五、不与法供养故,亦不与病者语谈往返。

不能给病人说法谈心,又不能耐心照顾,病人得不到应有的安慰和治疗,自然难以恢复健康,这种瞻病者是不合格的。

4、安置病人的地方

印度寺院的西北角,日光没处,设有无常院,病人安置其中。堂内供一尊金像,面向西方,右手举起,左手中系一个五彩幡,幡垂曳地。安病者在像后,左手执幡,作往生净土意。照顾病人者随时清理房内尿屎吐唾,烧香散花,乃至为病者随机说法。

无常院的无常二字,是取《涅槃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意思。之所以要安放病人在无常院,是怕病人对本房中的衣钵众具贪恋不舍,以致堕落。如《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

昔有比丘,念著铜钵,死作饿鬼,僧分物时,便来求钵。其身绝大,犹如黑云。有得道者,以钵还之。既得,便舌舐放地而去。诸比丘取之,绝臭,更铸作器,犹臭不可闻。又有比丘爱衣而死,作化生蛇等。

凡夫总是心随境转,见境生情,一旦对熟悉的环境、衣物有了贪著就会堕落,因此,要特别安置病人。

5、如何给病人说法

僧伽蓝中的上座法师们,应当经常到病人前,给他讲说佛法,帮助启发正念。因为临终时的心念,往往决定来生的去处。如《大智度论》说:

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造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

这是说明了临终说法的重要性。

那末,临终怎么说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可以用三方面说:甲、去其爱恋之情。如《四分律行事钞》说:

《四分》问病者持何等衣?……当见告示,为取著之,现在未来,为佛所赞。若见贪物心无大志者,告云:此衣物等,并是幻有,大德储积来久,为之疲劳,乃至病苦,眼看不救,乃至脱死,亦无一物。大德生从胎来,亦不将一财来,脱至后世,亦不将去。经云:往昔国王,为宝所诳,乃至临终,无一随己,可不悲乎。不须忧念幻假钱财,但须存胜业耳。亦不须付嘱余人,此则妄行颜面,终非大德死法。但用佛语,普召十方凡圣大众,羯磨分之,如法受用,大德乘此功为,必生善处。

说明衣物钱财都是幻有,虚妄不实,劝导病人舍去,与大众结缘,勿要贪恋。

乙、称扬病者一生功德及所修法门。是依病人一生所行善事,投其所好,给予赞叹,使他内心喜欢,不忧惧前途,便得正念不乱,生到理想的去处。

丙:示经像。照顾病人者手执经卷,告诉病者经的名字。又将佛像,对着病者眼睛,叫他观视,和他说佛法善语,不可谈日常闲事。如《华严经》说:

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见彼命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皈依佛,因是得成明净光。

是说病者临终时念佛、见像,一心向往,命终之后一定能生到佛国。

三、死

1、告别尸体有四事

甲、安设尸体。将尸体从佛像前抬到廊舍下,四周围上幛缦,里面用布棺覆尸,用粗衣覆尸上。和尚、阇黎铺床在外幔坐,招待来吊慰的客人;同学、弟子等小辈站在旁边,平辈的可以坐着。

乙,啼泣可否。亲人死了,难免会哭哭啼啼,从某种程度上,律中是允许的。如《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

师亡,不得举声大啼,应小小泣泪耳。

又《四分律》也说:

尼椎胸啼哭泪,一一堕,比丘吉罗。

师父死了,感情一时接受不了,小声哭泣是允许的,但如果嚎啕痛哭,忘乎所以,就会显得俗气,所以要给予禁止。

丙、吊慰客人的安排。外来吊慰的客人,小于亡者的,到尸前具仪设礼,握亡者的弟子手慰问之,然后依法吊慰。为奔丧来者,就直接到尸体处,礼拜展哀情已。次第依位,如果是大德上座来了,随他方便,或站或坐都是可以的。

丁、履尸殡送。亡者穿什么衣服呢?《五分律》说:

尸以衣覆根。 

又《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

应先白僧,以亡人泥洹僧、祗支,覆尸而送。

泥洹僧,汉译内衣,即裙子。祗支,汉译掩腋衣,披于左肩以衬袈裟。是说亡者只能穿裙子和掩腋衣(相当汉地普通僧服),佛制三衣是不宜披上火化的。之所以要白僧者,因僧尼死了,其衣物都属僧物了。同书又说:

将尸之舆,轻省而作,上施白盖,周匝裙围;四人擎之,烧香导从。

又《毗尼母论》说:

合寺众僧,并送葬所。

是说将尸体送到葬所,要适当布置庄严,全体大众护送。

2、葬法有四事

甲、葬法。印度有四种葬法:水葬,投到江河;火葬,用火焚烧;土葬,埋到岸旁;林葬,弃之郊野。律中多说火、林二种葬,也有用埋的。如《五分律》说:

尸应埋之,若火烧,在石上,不得草上安。 

中国现在僧尼多用火葬,因为火葬经济且卫生。

乙、香花供养。《增一阿含经》说:

诸比丘以香花散目连尸上。

《僧祗律》也有香花供养的规定。

丙、起塔立像。《四分律》说:

世尊、五众得起塔,从小沙弥以上并得礼上座冢。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得为亡师立形像。

《僧祗律》也说:

持律比丘、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相轮,悬施幡盖,在屏处安立。

《四分律》以为五众都可以立塔;《僧祗律》但说有才德比丘或对常住有贡献比丘方可为之立塔。

丁、能否送俗。俗家的父母,因养育恩重,应该护送,如《净饭王泥洹经》说佛陀亲自抬着父王的灵枢,为不孝众生作模范作用。又《增一阿含经》说:

如来自舆父床一角,阿难、罗云各舆一角,不令余人代担,为报恩故。

这是对待亲属。不是亲属又该怎样呢?《善见律》说:

不得送白衣葬,除为观无常故。

对于一般人的出葬,出家人是不能去护送的。

四、结说

病与死在戒律中制定得这样详细,足见佛陀的悲心与苦心。可惜今日的教界,人们的戒律观念很淡,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接触到戒律,便开口乱道,说什么戒律过时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佛教的不幸啊!在建设两个文明的今天,作为社会的一员--僧人,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必须发扬佛陀无我与大悲的精神,建设六和僧团,为社会树立楷模。但这些都要从提倡戒律着手,发挥戒律的作用,使僧人有法可依,僧团依法办事,如此才能令正法久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