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马明博居士:我的母亲,我的佛


   日期:2013/2/6 1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若能视母如佛,母亲不但能够让我们得到完整的加持,她还成为我们信心与恭敬心的放大镜,将佛法的阳光聚焦在我们的自性智慧、慈悲雪山上,佛陀的加持之流,随之倾泻而下。(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禅师忆母亲

  当代禅门宗匠净慧法师,尚在襁褓之中时,因家贫,被生身父母送至乡间尼庵。当家师、比丘尼海善法师接过婴儿,脸露欣喜,为他取名“如意”。佛门梵呗熏陶下,长到15岁,小如意前往武昌普渡寺受沙弥戒,得法名“净慧”,开始了正规的寺院生活。之后,他依止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比丘戒,并有幸作侍者,随侍巾瓶,接传法脉。再之后,他相继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本科班、研究生班,深入经藏。一株幼松沐着佛法的太阳得以舒展之时,风云突变,他被划为“右派”,勒令到乡下劳动改造,一去15年。1978年,国家落实相关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发出调令,调他回京。

  早在1950年,海善尼师被迫还俗,后来还生了一个孩子。不管她是否还俗,在净慧法师眼里,她都是恩人,是把他抚养成人的母亲。

  言及养母,净慧法师讲了一个故事。

  “落实政策回北京之前,我先去她那里辞行。她依依不舍,对我说:‘你这一去很久不会回来了。我身体不太好,希望我去世时,你能在身边。我说:‘你要有病,打个电报我就回来。’她说:‘恐怕你回不来。你要不在身边,我这一辈子出家一场,就白辛苦了。我希望我闭眼睛时,你能够在。’这是她正月初四晚上说的话。正月初五早上,她做了饭让我吃。九点左右,我背着包离开养母的家。走出不到二十米,就有人喊住我,原来,她从坐着的椅子上躺下去了。我回来一看,她全身出冷汗,就把她抱到床上。这时是10点左右。下午3点,她就去世了。虽然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她对我的依恋之情,使我非常感动。我没有想到在我要离开她的时候,能够使她的愿望得到满足。我在那里为她助念、入殓、送她上山,然后才离开。她的愿望实现了,我也最终报答了她抚养我一场的恩德。”

  净慧法师充满深情地说:“这件事,使我感触特别深,尽管那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情感,在生离死别之际,有这样的感应,对我是很大的教育。”

  多情乃佛心,有情始为人。

  这段有关母亲的往事,令人唏嘘,也让人温暖。

 

  二、母亲的家书

  在禅宗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禅师的语录中,收有三封家书。

  《辞北堂书》、《后寄北堂书》是他写给母亲的,《娘回书》则是他母亲的回信。这些信,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辞北堂书》是洞山禅师初出家时给母亲的信。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深深感激,认为即便尽世之资财以供养,也终难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深恩。但他认为即使能以世资供养父母,而人仍是无常,难脱生死轮回。若欲报答父母养育之深恩,唯有出家,超越生死苦海,度脱历代先祖出离轮回。

  《后寄北堂书》是洞山禅师出家10年之后给母亲的信。在信中,洞山禅师回顾修学历程,劝说母亲收心慕道,摄意归空,再莫作俗人之状——难舍离别之情,倚门盼儿归家;并劝勉俗世兄弟多尽孝心,奉养母亲。同时,他对母亲说,他希望以自己修道参禅的功德,回向给母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娘回书》是母亲写给她儿子洞山禅师的回信,抄录如下:

  吾与汝夙有因缘,始结母子恩爱情分。自从怀孕祷神佛:“愿生男儿!”胞胎月满,性命丝悬,得遂愿心,如珠宝惜,粪秽不嫌于臭恶,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令习学。或暂逾时当归,便作倚门之望。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往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今既誓不还乡,既得从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卧浆、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谴有在,切宜体悉。

 

  母亲的信,讲述了怀胎养育的艰辛及她对洞山禅师的深情。对于洞山禅师的出家请求,母亲虽然难舍,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听任。然而,世间母子情分是难以割舍的。这种思念之苦,恋子之痛,即使我们今人读来,也不免情动。此时,母亲已明佛法旨趣,因此,她殷殷叮嘱儿子,既已出家,一定要潜心于道业,以便能像目连救母一般,舍小恩,尽大孝。

  想来,母亲的信,如一溪潺潺的清澈之水,洗涤洞山禅师的心。他牢记母亲叮嘱,潜心禅修,多方参学,最终从过桥时看到水中的影子而开悟,成为一代祖师。

  无独有偶。

  看过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人,都喜欢一休的智慧与乐观。一休和尚是一位真实的日本历史人物,也是日本佛教史上影响甚巨的禅师。他的母亲是足利时代天皇的一位妃子,为避免在宫廷斗争的倾轧中覆灭,她带着儿子离开皇宫,寄身寺院。

  大家或许不知道,《聪明的一休》片尾曲,其实是身在寺院的一休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晚,我在杉树的枝头,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凝视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非常温柔。星星对我说:不能沮丧哦,是男孩子嘛;如果寂寞的话,来找我说话。什么时候呢?大概……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天,寺里的小猫被邻村的人带走了。小猫哭了,紧紧抱着猫妈妈不放。我对小猫说:乖,别哭了,你不会寂寞的。你是个男孩子,对吧?会再见到妈妈的。什么时候呢?……一定会的吧。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聪明的一休,这位对着星星、小猫说话的小和尚,内心是多么渴望母亲的爱!

  母亲是不是及时回复一休的信呢?不得而知。

  然而,母亲在禅宗史上却留下了一封了不起的信,那是她去世前写给一休的。

  一休:

  我即将度完此生,复归永恒。我希望你好好用功,明悟佛法。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我是进了地狱,还是一直和你在一起。如果你是个大丈夫,知道佛祖是你的仆人,你就应该放下经卷,去普度众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无一字可说,何以如此?你应知道。假如你不知道却想知道的话,那就避免去做无益的妄想。

  母字不生不死身九月一日

  又:

  佛法的目的,在于开悟众生。如果依赖任何方法,你就像一只无知的昆虫,虽然佛教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如果你不能彻见自性的话,那你连这封信也不会看懂。

  这是我的最后遗言。

  家书弥足珍贵。故诗人说:家书抵万金。造就一代禅师的伟大母亲,她们的家书,岂止抵万金?

 

  三、家家有佛

  安徽太和青年杨黼,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有感人生无常,杨黼立志学佛。听说四川有位无际禅师是菩萨再来,杨黼辞别母亲,前往四川。

  杨黼充满欢喜地见到年逾古稀的无际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里来?来做什么?”

  “我从安徽来,来亲近您这位再来的菩萨。”

  禅师说:“见菩萨,哪如见佛?”

  “我也想见佛,但不知佛在何处。”

  禅师说:“想见到佛并不难,你往回走,夜晚投宿时,有个披衾倒屣为你开门的人,那个人就是佛。”

  对禅师的话,杨黼深信不疑,他整理行装,踏上回乡之路。

  一路上,夜晚投宿时,他敲开一个又一个门,均没有见到如禅师所说的人。

  跋涉了一个多月,杨黼回到故乡。走到家门前,已是深夜。杨黼敲响家门,呼唤母亲。

  自儿子外出之后,母亲茶饭不香,夜更难眠。此时,听到儿子的呼喊声,母亲喜出望外,欢喜地从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扯过被子披在肩上,也顾不上分辨鞋子是否穿反,匆匆忙忙出来开门。

  看着眼前的母亲,杨黼想起无际禅师的话,顿然明白!扑通一声,他跪倒在母亲膝下。——这件发生在明代真实的事,被收入《传家宝》一书,广为流传。

  母亲不仅是人间的活佛,也是在这个世界创造出我们的“上帝”。因此,基督教有句名言:“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四、我的母亲,我的佛

  母亲在世时,积攒了许多花被面,说准备给我娶媳妇用。娘说:等你娶了媳妇,可别忘了娘啊。如今,我娶妻生子,欲孝养时,娘已不在。

  母亲去世后,我一直没有梦见过她。如果依佛经来验证,那是因为母亲往生到净土世界了。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亲人,即便想念,也梦不见她。

  记忆中,娘心软,也喜欢流泪。我小时候,有一次娘带我去看戏,戏里的苦楚让娘哭湿了小手巾。散场后,她眼睛红肿,拉着我回家。回到家,我跟父亲、姐姐说起这件事,他们都笑话她,娘也红肿着眼睛笑起来。

  看来,娘爱哭这一点,遗传给了我。

  读过佛经,对于母亲喜欢流泪,我心中释然。提婆菩萨在《大丈夫论》中说,菩萨在三种时候堕泪:“一者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者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悯故,为之堕泪;三者修大施时,悲喜踊跃,亦复堕泪。计菩萨堕泪以来,多四大海水。”菩萨的泪从哪来呢?从悲心来。“菩萨悲心犹如雪聚,雪聚见日而融消,菩萨悲心见苦众生,雪聚消融故眼中流泪。”

  母亲何尝不是菩萨心肠?

  清明时节,返乡扫墓。母亲墓前,多了一棵树。一棵柏树,新生的侧柏。这片小小的绿,给我带来莫大安慰,因为河堤上、村庄周围的树,越砍越少了。

  在母亲的坟茔前,看一看眼前这一抔黄土,我的泪止不住了。点燃了黄裱纸,纸燃起火焰,炙烤得我眼睛发干。纸旋着燃着,最后化作了纸灰。依据乡俗,我在燃烧过的纸上划了一个圈,轻轻地喊一声“娘──”

  声音向四下里浸出去,空旷的田野,没有回应。

  我泪水涌动,伏身母亲茔前,好久好久。

  我双手合十,默诵佛号,绕母亲墓三周后,问讯作礼。

  二姐说,给咱娘磕个头吧。

  依乡俗,给神叩头,拜三拜;给去世的人叩头,应该拜四拜,所谓“神三鬼四”。在母亲墓地,我顶礼三拜。起身后,二姐问:“你怎么少磕了一个?”

  我“嗯”了一声,但没解释。

  在我心里,我的母亲,就是我的佛。

  五、视母如佛

  佛陀说:“谁遵从我的教法,我就站在他面前。”

  释迦佛教导世人无非智慧与慈悲。这两点,也是母亲给予我们的。不同的是,佛陀所展示的是圆融境界,而母亲所展示的只是初阶。

  念兹在兹。若想佛在眼前,随顺、承事、供养,当从我们今生的父母师长开始。如《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母亲作为有情众生,佛性在她身上,与一切如来平等无异。

  莲花生大士曾说:“完整的恭敬心带来完整的加持;深信不疑带来完整的成就。”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指出,对于修习大乘的人,如果你把导师当作佛,你将得到佛的加持;但如果你把导师当作普通人,你只能够得到普通人的加持。因此,要想得到导师教法的全部加持力量,你就必须尝试开启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当你把导师当作佛时,像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够从导师的智慧心来到你身上。如果你不能视导师就是佛,而只把他看作普通人,那么完整的加持就永远不会出现,即使是最伟大的教法,你也无法接受。

  “太阳和月亮当下就反映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同样的,一切诸佛的加持,总是呈现在具有完全信心的人身上。太阳光平等遍照一切处,但只有透过放大镜的地方,才能让干草生火。当佛陀慈悲的遍照光芒通过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镜时,加持的火焰就在你的生命中燃起。”(引自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若能视母如佛,母亲不但能够让我们得到完整的加持,她还成为我们信心与恭敬心的放大镜,将佛法的阳光聚焦在我们的自性智慧、慈悲雪山上,佛陀的加持之流,随之倾泻而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马明博居士       母亲)(五明学佛网:马明博居士       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正如法师:母亲节 报母恩 

 道坚法师:父母亲的信念——苦谛思维修之四 

 宽运法师: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宽运法师母亲节过堂开 

 雪漠:流转的因缘,是变化的母亲 

 心律法师:替母亲打扫心房 

 空海(惟传)法师:观看《地球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信佛念佛,子女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好处! 

 穷困潦倒博士回国照顾母亲两年,是他一生过得最辉煌的两年 

 供灯千篇文七十九:一盏母亲的心灯 

 信愿法师:静默无言,响彻十方——母亲张秀芬往生记 

 儿子写烧给母亲的祭文,看哭了13亿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