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优婆塞戒经浅释》三


   日期:2013/2/18 2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优婆塞戒经卷二
【发愿品第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三十二相业谁能做到呢?
佛说,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能发无上大愿心,身口意得做善业,愿众生将来都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亲近佛,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受持深法。但是初学人一定要亲近声闻缘觉,因为菩萨是从声闻缘觉中修出来的。连声闻缘觉都不是,一果罗汉都不是,那对不起,亲近谁都得从亲近声闻、缘觉开始。亲近诸佛、声闻、善友,可以无量世去亲近,受大苦恼也不疑悔,不于菩提心生一点退转心。众生如以恶口打骂我,毁辱我身,我愿增加慈悲,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后两种人即非男非女或是既男又女,就是疑惑不信而犯四重戒的业报之身。我愿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夷之地,常生在豪姓、大姓之家,身体好,财宝自在,而且有好心,有时间能够修行,心得永见。我愿思维不放逸,离身口意一切恶业,连意都不起恶念。常为众生做大利益。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求恩报。我愿常行受持十二部经,而且转教他人,弘法利生,能坏众生恶念、恶业,一切世间的事情,不能超越弘法利生这件事。我愿承传佛法,为带领的弟子培德,让他成为声闻缘觉直至菩萨,续佛慧命。我愿救治众生身心重病,心里有病贪嗔痴,身体上有病杀盗YIN等。我愿救度自己和众生,说种种法,让众生听了后高兴。对于根基不好的人也要择言说法,不管什么根基的人都让他高兴。如果说法不究竟,引起一个众生心生不快,这不怨众生,是说法不圆融。我愿为饥饿众生舍身,当有人吃我、咬我、打我的时候,就像草木一样,不生嗔恨;而不是食众生的肉像吃萝卜似的。我愿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于怨亲中其心是一样,诚修六念于无我想时,同修十二因缘法。我愿常于清净修集慈悲。一切众生如见我身就高兴,乐于和我亲近;一亲近一高兴就丢掉烦恼。只有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人,才能只求佛果,而不求余果。菩萨若能立如是愿,当知是人是无上法财长者。只有这样发愿,才能得到无量财,才是功德事,才能求法。现在发成佛之心,但不说自己现在就是佛。

佛说,菩萨要具足三事,才可谓法财长者;一是心不喜欢看外道典籍;二是心不贪著五欲之乐;三是常乐供养佛法僧三宝。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他人受苦心不后悔;二是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是行善法时,心不生骄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度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悦;一切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他的苦报我皆代受,就等于我在受乐一样;二是见善行功德不生嫉妒;见到谁得法修行,亲近善知识,修的比我好才好呢,心生高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三是所行善业不为生死;不为谋生,不为死后做什么,如秦始皇修建皇陵、兵马俑等,不去做这些;这样人无智慧,因为活着时为死后继续造业,增加自己苦本。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是所行善事功德都为救度众生;三是善巧方便让众生依法解脱而离苦。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观人生欲乐如见到毒蛇;二是唯度众生修苦乐法;菩萨行人是几千次上万次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而不知疲倦,以苦为乐;三是行于无生法忍可积累功德;无生法忍就是行不受世间诸法所影响,顺逆二境不动一心。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舍身;二是舍命;三是舍财。发菩提心的人为入世度众生就要舍身命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多闻无厌,勤听善知识教化;二是能忍诸恶;三是诸恶为我成道而助道,同时教他修忍;烦恼火可烧功德林。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二是善能容让他人的过失,他人的过失也别张扬;三是勤修慈心,经常把好心放在前头。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致心受持禁戒;二是教众生不放逸,自性众生也不放逸;三是口言柔软不粗,不说粗俗低级下流语言,要说让人能够接受的语言;不说让人一听就生烦恼的语言,把好心好事用柔软语说出来;这是一种智慧功德,又是一种口功德;有了意功德于心和口功德于行,自然身功德就具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能法施,法施就是在自身正行的基础上能够弘法、讲佛经或流传经典等;二是能大财施,内财外财为佛事而布施;三是以上两种施,劝人同施;特别是流传经典时,一定要给众生法施与财施于一体的布施机会。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以大乘经典讲给众生听,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二是自己精进禅行智慧等,也教化他人共同修行;三是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不生轻慢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虽然有烦恼,但能转烦恼,让烦恼转为菩提智;二是知烦恼过失,但不生厌,有愿生生世世来度众生,不因为浊世有烦恼而失愿;三是,有为的烦恼只有用有为法对治,才能把烦恼的根破除掉。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他人证得功德而欢喜,二是自得安乐,不愿意自己独受,还要让大众分享;三是不要满足,不满足于声闻现状。另外还有三事;一是闻诸菩萨苦行心里不要害怕,也应该好好修行菩萨道,从而生起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二是见有人来求助,要想办法尽力满足;三是保持平常心而不生骄慢心,永远不要有贡高我慢心。菩萨若能观因观果,亦能断因断果,是断六道轮回之因果;亦能得因得果,是得佛菩萨的善因果,将来成就佛道。菩萨能断因果名为法果,自然会成就法王子。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名义菩萨品第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假名菩萨,一种是实义菩萨。什么样的人为假名菩萨?

佛说,众生发菩提心以后还愿意读诵外道典籍,修学外道术法;为了自己身命,杀害他命,不修慈悲,暂时还乐于生死;常造诸业,活时要好好活,死了也要死的风光;疑惑三宝;爱惜自己的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俗,言行放逸,悔恨;于自身生轻慢想,经常说什么我永远也成不了佛之类缺乏信心的话;对修行有烦恼心、有恐惧想;亦不能勤修智慧,坏掉这些业报;对五欲之乐常生贪吝想;对众生不合己意的事有嗔恨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易生无明;不信六度万行;不愿意去修善积福;专门乐听邪知邪见的恶语等,这就是假名菩萨。

这里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在行上不去做,这些都属于假名菩萨。还有的人,嘴上发了菩提心,可是无量劫以来,一行菩萨道遇到点困难就生疑悔。虽也在行这条道,但不真实,不是真心去行;对自己的过失不生忏悔,对众生苦不生怜悯。有的在家人为自己生计或家庭红白事请客而杀牛、宰羊,或杀其它众生祭天地等。虽然信但是不坚固,为世间的五欲和名声造种种恶业。依仗自己年轻力壮或财力雄厚心生骄慢,轻视他人。世间人多是这样,行做的真实性是颠倒的。心里想我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是做的事与其背道而驰,都是颠倒的。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最后只能沦为生死之乐。而行的布施是人天福报,虽然也受持戒律,只能增长寿命或世间财富,这是假名菩萨的种种表现。
什么是实义菩萨呢?最起码往这一坐,心里知道我今天在这静坐是自利又是利他,有这种心态就宽阔,苦一点我也坐的下去。假名菩萨是坐了一会儿,我这腿疼啊,还是出去度众生吧,给众生讲法去吧,说一些以文解义的不是自己证悟之语的。真实的菩萨不是这样,打坐时腿再疼再麻我也挺住,我要自利,才能利他,我要想成为真菩萨,必须先修禅定,证禅、证定、证空,破除这些无明烦恼,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利。为自己还做不到这一点,为他人能做到吗?为自己能做到的时候,还不忘他人,还要为佛承担事业,这样心量就广,这样才能吃苦耐劳,进入实义菩萨。

佛说,实义菩萨能够听闻佛法,了解深义,理解佛法实义,能亲近善友、善知识,供养师长、父母,乐听佛法,受持、读诵、书写、思维,为法的因缘,不惜身命财物,其心坚固。内财、外财、妻子、儿女都可舍弃。说话就说柔软语,见人先说话、先打招呼,不说让他人后悔的话,不要事后埋怨。说诚实话,以诚相见,不说恶语,不说两舌。于自己也不生轻慢想,能做到的事我一定去做,哪怕只能做一点能利于人的事我都去做,做善事没有上限,遇到路旁行乞的不要给自己限定只供养一元,残疾程度特别严重的,条件允许可以多供养。这样做增长福德的同时,让自己的智慧力也增长。

佛说,应该磨自己的智慧之刀,锋利自己的智慧之剑。什么是锋利,自己的智慧明明白白,什么魔法魔军魔子魔民来了,立刻就斩断。虽然也看一些外道典籍,带着破邪之剑去看,要想说服外道,不看他们的典籍就没法说服他们。看他们典籍为破他们知见并且超越于他。用方便的方法调伏众生,让所有人信服而不生恐怖。常教化众生,说菩萨是人修成的,菩萨道是可以成就的。虽然吃一点苦,但在苦中有乐。同样是干粗活,他人干粗活是苦,发菩提心的人干粗活是乐事。为了这个常修精进,把自己烦恼放一边去,不让烦恼烦自己,也不把烦恼转嫁给他人。心里经常摄持自己去精进,不去贪图安逸,常修忍辱,无辱可忍。以涅槃乐为乐,以涅槃果为果,持戒去精进。愿为众生驱使,只要是为佛法,让我干什么都行,有求必应。我曾发愿,只要真心修行,哪怕只有一人请法,我都给讲法;十人求法,我为十人讲法;百人求法,我为百人讲法。我不为一人少而不讲法;也不为百人多而乐讲法。这是菩萨行人的一个愿力问题,为他人受苦而不后悔。见有退菩提心的人,得心生怜悯并言语安慰,使之重新生起坚固修行的道心。行菩萨道的人必须这么做,不让任何人生烦恼,不求任何果报。不要想我慈悲谁了,给我个慈悲果报吧。这都没用,这个名相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几十年之后都烟消云散了,要这些名相有什么用呢。对于怨你、恨你、误解你、对你求全责备的人,我们要想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呀,我有我的过失和不圆满处,这样一想就全都理解了。

布施的时候要平等布施,还要超越自己的亲人;如见出家人,多供养一些;过年过节供养自己父母可能都没供养这么多,这就是超越自己的亲人,这才是真供养。知这个世间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众生和自己都要经常有所约束,用佛法来约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经常这样约束自己时,自己的心量就扩大。为自己和众生共同脱离生死烦恼,就能发起大愿心。随众生语,不逆众生语。在随顺的过程当中,用佛法去启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断,你别说了,你说的不对,这样不行。世俗谈论也好,要用善语、柔软语去启迪众生。还有比这好的方法,知道吗?为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菩萨行人都是默默承担一切苦难,而不让人知道。见众生作多恶,行少善,只对善业念念于心,尽管少,将来为这小小的善念或善缘都来度;做那些恶事,等有可度之日,必替承担,让其出离,这才是修菩萨行的人。

于三宝所,对佛法僧不生疑心,乐于供养佛法僧三宝,钱少时,先给贫穷。去寺庙礼佛,宁可进庙不烧香,也要把兜里仅有的钱舍给庙外那些乞讨的人,先施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可是一般人不这样,有一块钱先去供养三宝种福田,舍一得万报,种悲田见不到回报。菩萨行人不求回报,才去种悲田。所以说先种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做的。我们有钱,一定别吝啬,对于那些残疾人,受苦受难的人,一定要给他们,让他们心生希望,还是信佛的人心善啊,我做了这么多坏事,感召此报,他们还这么对待我。世上好人多,还是信佛的人好。让这样的人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恭敬心,要比自己种福田的功德要大,要大百千万倍。菩萨行人做得到,小乘人做不到,其他人更做不到。有钱送当官的、管事儿的,就不供养三宝,更何况贫穷、下贱之人。瞧都瞧不起他,能把钱给他?见过一些恶人,要是遇到出家人跟他化点缘,宁可把馒头扔给桌子下面的狗吃也不给出家人吃。

先为贫苦,再为富贵。要是遇到一个穷人、一个富人,要先跟穷人打交道,后跟富人打交道。做一切事的顺序,都是先对穷人,后对富人。让穷人心生欢喜,富人不因为没先跟他打招呼而不快,而穷人容易生起这种自卑心。富人对谁是否先跟他打招呼觉得无所谓,就算轻慢他了,改日一说,淡淡一笑就过去;穷人要是被有意忽视,后打招呼了,他可能耿耿于怀,终生不忘。菩萨行人绝不让任何人心生不快,更不应让任何人对任何做的不圆满的事耿耿于怀。乐赞他人的好处,说佛涅槃的乐处。如果有技术和手艺,要教穷人学,让穷人得一技之长,让他有饭吃。穷人学了技艺,会心生欢喜;别自私自利,教他并不是贪图他的供养,而是让他得到利益,让他去养他的父母。身口意业,所造诸善,终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利益他人,共为佛事。不是暂时这样,而要一生都这样,恒为他人,这才是实义菩萨,真菩萨。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在家修菩萨道的人都是逆世之人,都是逆着来的;所以,难行难做。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向佛请法说,义菩萨怎么知道自己是实义菩萨呢?

佛说,菩萨苦行的时候,首先是自己有诚心,不为苦而苦。干点活是为自己修道,为众生得道,为同修能安心修道创造条件,做点累活实在是太幸福了,我吃点苦,同修都能成道,这点苦吃的太值得了,太应该了;这里真是我修菩萨道的好地方,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好更适合的地方了。有的人呢,受点苦、挨点累,心念就转,我可不在这庙待了。这一转,就不是实义菩萨了,是假名菩萨。暂时可以逃离,不能生生世世逃离,而且新去的地方可能远比这艰苦百倍、千倍。还不如把无量劫要受的苦,都拿到今天受,那是修行人的福报啊。越是设置障碍的人,越是助道的善知识;越是设置困难的地方,越是成道的好地方。实义菩萨能行得到,不是实义菩萨做不到。

佛说,我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就是从外道那里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不退转。每天只吃一粒生米或其它谷物;住的地方多有荆棘;路上有牛粪、牛尿等也要行走;天气酷热时在阳光下暴晒;寒冬腊月时受冻;偶尔有点像样的食物时,与人分享,都不退转。现在的寺庙能有这么苦吗,肯定没有;在家人有这么苦吗,更没有。跟佛比一比,我们这些自诩信佛的人,相差太远了。我们太享福了,福烧的,都不愿意发菩提心了。

佛往昔为四事舍弃身命;一是为破众生烦恼;二是为让众生得安乐;三是为破除贪著身。不管出家、在家,怕吃苦就是菩提路上的拦路虎。如果发菩提心的人,怕吃苦,单有苦在等着。哪里魔王最盛,哪里是发菩提心人修道的道场,无量劫来的业报都赶到今天了,实在太好了;四是为报父母恩。如此不惜身命者,即是实义菩萨。有的学佛人,宁为病重父母舍弃自己寿命而让父母长寿;也有些人,别说舍寿,花钱给父母治病都不能,为他人舍身命财就更不可能。这样的人能成菩萨道吗?发菩提心的人是,只要为学佛修道,他人的一切苦、一切罪业我都替承担,病苦由我来受,让他人去往生。佛这么做能成佛,我们不这么做就不能成佛。说我暂时先不这么做,以后再这么做。行不行?那暂时成佛的就与我无缘,成佛的时间就得往后推迟。为什么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而且难以超越,就是其心不坚、心不转物。佛于往昔为正法故,割身为灯三千六百盏,在那个时候,具足烦恼,身实觉痛。但是,为了度脱众生,让众生心坚固,心不后悔也不退转。这是佛往昔修行时见到同修晚上没有灯,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大众点灯。这是什么精神啊!为众生修行不惜自身身命的精神!我们做到了吗?别说让人割肉,花点钱供养他人都舍不得;为他人做点善事,舍点利益都不愿做;为他人牺牲点时间,不愿做;他的时间做什么了,忙于世间五欲乐呢。

佛当时具足三种功德;一是心毕竟无有退转;二是得为实义菩萨,即只有不惜身命,才能得实义菩萨,光说不做,失掉百分之五十,为假名菩萨;三是智慧不可思议,只有如法行作才是智慧不可思议。

佛说,往昔曾受千种苦,周身长满千疮,具足一切烦恼,为了众生得解脱,常有为众生担业受苦的愿力,其心不退。如有的人静坐,为了自己能成佛,也为了他人能成佛,坚持坐住。腿很疼,它不还没折断吗?有的人静坐,腿一疼,马上就退,哎呀,念四字洪名轻巧啊,还不用静坐。念佛号就可成,何必这么难受呢。佛为了众生心不退转,其心坚固,这才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佛往昔曾为了一只鸽子,弃舍自身肉。当时一只老鹰要吃这只鸽子,鸽子飞到佛处寻求庇护,佛将鸽子保护起来,鹰追过来说,天理设置如此,这类众生就是以它为食的。把它保护起来,我们这类饿了怎么办呢?佛对鹰说,吃我的肉吧。为一只鸽子可以舍弃身肉,而且不后悔,我们能做到吗?为了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得到解脱、得到庄严,一切都可以舍弃。他们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要用菩萨的智慧化度他们,前提是自己先具足菩萨智慧。让他们无烦恼,让他们的恶友、恶业都消失,这就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菩萨已舍离烦恼,不受恶兽之身、不受三途之身,虽示现业力现前,但不是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因为往昔有愿力,要替众生受业。所以,有的时候,受恶兽身是为调伏此类恶兽;受地狱身,也是为度地狱众生。受三途身以后,善用人语、法语、实语、不粗语、不无义语,怜悯教化慈悲救度,让这些有缘的三恶道众生即除恶习、恶念,得生人天。这就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往昔为度脱一个有缘众生,受为熊身,有很多烦恼。佛要度脱的众生在哪一道,佛就现哪一道的身去度脱,是化身去度,不是报身、法身去度。凭愿力去的,只能是化身,化身有自在方便。用神力和各类众生交流法音,进而度脱这一道的有缘众生。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不仅可以化熊身,还可以化龙身、兔身、鹿身、蛇身等,度脱自己的有缘眷属、亲戚、朋友等。如果今生信佛,赶紧劝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眷属也信佛;否则,他们落到哪道上去,自己成道后有化身能力了,就得去那道度脱他们离苦。自己不去度,谁去度啊。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义无反顾地到各道去度脱自己的有缘众生,声闻人和普通人做不到。现在没修到那,根本不知道无量劫来的父母兄弟姐妹亲友等各在哪道上,等成就了自己的化身,就能清清楚楚知道。今生有能力时,一定要用佛法去超度他们,到庙里三宝前做法事超度;在世的赶紧劝他们信佛修行。现在不劝,死了以后受业报而牵入六道轮回,等自己成道了还得去度他们。菩萨行人要拥护正法,要怜悯众生,要报四恩,要修菩萨的法行。

如果这个世界正处饥饿,就要立大愿,变成大鱼,让众生果腹,离开饥饿苦。菩萨为化解众生苦难,宁堕畜生身。而让食鱼身的众生有机会去修道、念道,不再作恶。如果在瘟疫的时候,就要立大愿,化作药草,让这些有病的人,吃到这种药,离开病痛苦。菩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转,这就是实义菩萨。

佛说,菩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不要求得到六波罗蜜果。佛道是证得的,不是求得的。说白了,只管去修六度万行就可以,不用成天总想着我得成佛呀我哪天能成佛呀我快点成佛吧,这都不行。求六波罗蜜果就是贪著,不是实义菩萨。什么事利益众生就做什么事,菩萨知生死过幻,让众生脱离各种苦难,就是实义菩萨。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如果受了他人恩报,还要加倍回报他人。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常求利他。人自利利他,即一旦成为菩萨,利他就是自利,只为利他。虽然在利他过程中,有很多烦恼,要吃很多苦头,还要把想,平等利益。这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说,诸外道调伏众生时,或打骂、或用刑具折磨众生使之调伏;菩萨要调伏众生,不打、不骂、不用任何刑具折磨,不用迷药控制,而是用柔软语、真实语让其高高兴兴地接受。这是区别,一定要注意。又打又骂又用酷刑的,包括用粗俗之语侮辱的,一定是外道或邪魔鬼祟。菩萨如果遇到盲癃喑哑、愚痴或者边地这些恶众生的时候,挨打受骂,心不疲倦,行不退转。菩萨有四种不可思议;一是所爱重物能施于人;二是虽然替众生受苦具足烦恼,能忍诸恶事;三是离坏之众,就是说坏人堆里找不着他,就算为度坏人,与之同行,坏事肯定也找不着他;在坏人堆里,能劝坏人从善;四是虽然临终见到一些恶境界,不惊不怖,能说法转之;如我欠你的,成佛之后一定回来度你。你等着我。你要是不能等,宁可我不往生,也要让你先报复痛快。而不是我都要往生了,你还来恼害我,看我成佛或成菩萨时,非让你堕地狱不可。这可不行,这样成不了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慈悲心是非常大的。还有三种事不可思议,一是开始给的时候,心生欢喜;二是给的时候,不求果报;三是给了以后,不生悔恨。凡是这么做的人,这个人就是行菩萨道。出家菩萨这么做不为难;在家菩萨这么做太难了,有多恶因缘缠绕。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道?

佛说,如果离菩提无菩提道,就是没有佛就没有成佛之道。虽然有佛可成,没去行菩萨道也成就不了佛道。

善生向佛请法说,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不是菩提啊?如果是菩提,为什么说他们不究竟呢?

佛说,声闻缘觉道不广大,就是功德不广大,智慧不足,不能成就佛果。别的经上有将声闻缘觉称为究竟,那是方便说,事实上,属二乘之道,和真正的菩提道比,不是一回事。佛在戒经上说明白了,和其它经典不一样,声闻缘觉证菩提只是方便说。菩提道者就是学果,世间说,四果罗汉为无学,三果罗汉为有学;出世间说,菩萨为有学。声闻的无学是在娑婆世界无学,菩萨在其它佛国土成佛道时,必须有学。品位菩萨高于四果罗汉果位,认为这个世界有学,佛道无上我要成,佛法无上我要学,而声闻缘觉不究竟。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万行,这都是有学之处,学什么,就学六度万行;声闻缘觉不修六度万行,认为是无学,只是在这个世间无诸漏。有的人行布施,不是波罗蜜,即声闻缘觉和一切凡夫、外道乃至新发意菩萨,所行布施达不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是未得菩提果。菩萨修行布施,可以达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果。学果是化身成就,以神通自在力于十方世界化度众生,是得菩提后才是学果。

有学的菩提行人是有学尽智与无生智,勤心修习三十七道品,才能证得菩提果。尽智是无有障碍的智慧;无生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种正念。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积极的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种精勤努力。四如意足是欲、念、进、慧的四种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源。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破除一切恶法的五种力量。七觉支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慧七种能趣入觉悟的心要。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远离轮回,悟八正道的正确之道。这样修行就是有学。自得解脱以后又让众生也得解脱,修证菩提果为学果。心能自调自身诸根不动,然后能调众生是有学;自证菩提后,又让众生得解脱为学果。修集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为有学。修行证得具足十八种不共法,为学果。十八不共法分别为,如来身无失者;如来语无失者;如来意无失者;无异想心者;无不定想心者;无不知想心者;信无上成者;欲无上成者;精进无上成者;慧无上成者;解脱无上成者;知见无上成者;身业随智慧行者;语业随智慧行者;意业随智慧行者;过去知见无著无碍者;未来知见无著无碍者;现在知见无著无碍者。为自利利他而造作诸业,为有学;能利他就是利己,为学果。入世随世学世间法,为有学;入世随世而修出世间法,为学果。为救度众生不惜身财,为有学;为救度众生不惜身命财,为学果。能教化众生行善生到人天受乐的,为有学;能教化众生修无漏学证声闻果又发菩提心的,为学果。能布施众生一切财物的,为有学;能行法布施的,为学果。能自破贪嫉的,为有学;能破他人贪嫉的,为学果。能受持信、进、念、定、慧的,为有学;教化他人也达到这样的,为学果。

佛说,菩萨信根具足。这个信根就是信仰坚固,菩萨行人生生世世不舍菩萨道,在这个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坚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间断。菩萨行人遇到多大难处,其心坚固,不退转,能度化众生,不为众生所化度。随顺众生而化度众生是菩萨;随声闻缘觉而化度声闻缘觉是菩萨。随菩萨行人随处安乐,让他人也得安乐。菩萨的自利利他有二,一是现世;二是后世。为现世利益,有无常而不为实;让后世和现世都得利益,才是二利兼得。今生有成就,还能让生生世世得成就,这才是自利利他。否则,今生再风光,此生结束,一切化为乌有,这不是菩萨的自利利他。菩萨乐有两种;一为世乐;二为出世乐。菩萨自己得乐,也让他人得乐,这才是自利利他。照佛法去修,肯定能得到,暂时没得乐,以后生也会得乐。

佛说,菩萨具足一法,唯一佛乘,在这个的基础上,还有二事,一是多闻;二是思维。是佛法都听一听,听完之后用思维加以筛选。众生的业报千差万别,但今生就这一条做的不好,其它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这一条,其它的不要思维。不要把佛对众生说的这些或者法师所讲的都往自己身上对号,人不一定都圆满。无量劫来的修行,可能有一个地方谬误或两个地方不足,没有关系,就解决当下这一个或两个地方就行,其它的是说给其它众生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二法基础上,还有三法能自利利他,一是怜悯众生;二是勤修精进;三是具足念心,念心就是经常想到众生苦,让众生得乐;经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里有这个基础,见到这个事,自然就会这么做。还有四法;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处处都做得好。不在任何地方失仪让自己或他人心生后悔,而让他人生疑惑心。还有五法;一是信根坚固;二是持戒,处处是戒,处处不犯戒,去修、去行;三是多闻;四是布施;五是智慧,多行布施增长自己的智慧。还有六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众生还有七种贡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见众生有诸过失,发现了以后,不马上纠正,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使之调伏,这样说法是菩萨。如果不顺其意,便为说法,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萨。

佛说,菩萨有两种;一是乐亲近善友,乐近善友是能自利利他;二是不能亲近善友,就不能利他。乐近善友还有两种;一是乐于供养;二是不乐供养。对善友不能说布施,只能是供养,供养善友、善知识;不乐于供养,自己修成就行,才不管他们;谁苦谁受,我自己乐就行。乐供养还有两种;一是能听法;二是不能听法。最大的供养功德是什么,是能听法受教化。如不能听,不受法化,等于供养功德减半,给多少钱只种福田。至心听法还有两种;一是能问;二是不能问。能问者就有所思维,能请法。佛鼓励他的弟子请法,请法者,能自利利他。如果听明白了而不去请法,就是光自利了,没有利他。请法的人也有两种;一是至心持;二是不至心持。听闻佛法后,没教他人去持,那就只能是自利,没有利他,为不至心持。既能自己受持,又能教他人受持,这就是自利和利他,为至心持。至心持也有二种,一是思维;二是不思维。思维能得自利,不思维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不思维就如囫囵吞枣,吞下去不知什么滋味。听闻《优婆塞戒经》,要知道这部经解决自己什么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没有;自己怎么去持戒等。不去思维的会想,我一点不如法也没有,一点也没破戒等。这种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维解义之人还有两种,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维以后要解义,解义以后戒行处处如法;如法思维,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卧。不解义的人听完戒经跟没听没两样,戒是戒,我是我。如法住者,也有二种;一是具有八智,一为法智,闻法生智;二为义智,知义生智;三为时智,知时间而生智;四为知足智,无有大贪求想;五为自智,自知之明;六为众智,能够统领大众;七为根智,善巧于心;八为上下智,知尊卑礼让。二是不能具足这八种智慧。具足八智的人,说法有十六种说;一是时说,掌握说法的时机;二是至心说,专心致志地说法;三是次第说,说法要有程序;四是合和说,要结合世间的人或事说法;五是随义说,说法要符合经文义理;六是喜乐说,得持高兴的心态;七是随义说,说法结合什么事,要有事由原委;八不轻众说,不要轻视大众;九不呵斥众说,可以说一些破戒的少数人,而不是说大众都破戒;第十是如法说,说的要如释迦牟尼佛的法;十一是自他利说,让他人得到利益;十二是不散乱说,法义要说清楚;十三是合义说,要有一个主题,又符合大众心里的要求;十四是真正说,说了义法让他人信服;十五是说法,自己别生骄慢,认为就我行,他人不行;十六是说罢不求世报,说法只为报佛恩,不求世间回报。这样的人,也能听从他人说法。也有十六种听,一是时听,要遵守听法时间;二是乐听,听法心生欢喜;三是至心听,不要边听边议论;四是恭敬听,要尊重法师讲法;五是不求过听,不要一边听一边挑人过失,专挑过失不听人教诲,为戒律所不允许,是可怜悯者;六是不为议论听,要为受持听;七是不为胜他人听,要为受教而听;八是听时不轻说法的人,哪怕是一个乞讨的人说法,也要好好听,不因为不是名人就有差别心听;九是听时不轻于法,法法平等;十是听时终不自轻,不要有他比我强,我不如他之类失去信心的想法;十一是听时要离色受想行识,放下执著心;十二是听时要为受持而听,从善如流;十三是听时要除去五欲想,法中无世间五欲之乐而有法喜之乐;十四是听时要具足信心,一定能听好,也能行好;十五是听时为调伏众生,既调伏自性众生,又调伏其它众生;十六是听时为断闻根,将来能不用耳朵听事,而用心知,那才是本事。具足八智的人,能如法说,能如法听,能自利利他。否则,既不得自利,又不得利他。

佛说,能说法的人,有两种;一是清净说;二是不清净说。不清净说的人,一为利益说,说法贪图供养,如世俗讲课要有报酬,均为利益说;二为报答说或为报复说,为了指责他人、反击其它什么言论说;三为胜他说,为要超越谁而说,知见不同可以互相学习,对哪部分不理解也十分正常;四为世报说,为当世、现世得到功德回报而说;五为疑说,说不清、道不明,提出一些问题却不能解答。清净说法的人也有五种,一为先施食而后说,就是有什么请求或需要先给予满足,然后而说;二为增长三宝而说,让三宝弟子坚固其心,成为增长僧,自性僧;三为断自他烦恼说,自性无烦恼也教他人见性而去说法;四为分别邪正说,为明辨正法与邪知邪见而说,让众生解惑;何者为师?授法、解惑、培德也。否则,枉为人师;五为听的人得最胜而说,要说就说到最好,把才智发挥到最大程度,而又不为折服他人、超越他人而说。不净说为垢秽,为卖法,为侮辱,为谬误,为失意。清净说者,为净洁,为正说,为实语,为法聚。如果给人讲佛经的三藏十二部,要通达佛教三乘与唯一佛乘的关系而去说就是正说。

佛说,听法的人有四种,一是略闻多解,听了一点就能理解很多,此为才智之人。六祖听了《金刚经》一遍就开悟,就是略闻多解;二是随分别解,听法以后,层次清楚义理明白;三是随本意解,用自知法的义理来理解;四是字解句解,只能理解字义和句义。这样听法的人分为两种,前两者是熟,后二者是生。熟者就是有修行功夫的人或有一定证悟的人;生者,是初入佛门或无修行的人。佛说法时就是让随本意解的生人,都能听明白。若不能随本意解,生人就不能理解法义。法师讲法,也根据听法对象不同,照应到这个层面。

佛说,比如树林中有四种树,一是易伐难出的;二是难伐易出的;三是易伐易出的;四是难伐难出的。在家人也是这样,有易调难出的;有难调易出的;有易调易出的;有难调难出的。由于根基不够,暂时出离不了三界,这是难出。但这不是舍弃,还要告诉人从静坐培德开始。难调易出这种人根性非常利,不好调伏,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识,一说就信,得以调伏,其心坚固,一修很快就能出离;证果位快的人都属于这种,修个三年、五年就能证得果位。这种难调易出的人见似傲慢不羁,实则一旦遇善法为好度。易调易出的人是大根基之人,乘愿再来的人都是如此,有善缘能值遇善知识,一遇到说个三言两语,就知道世间行菩萨道第一人就是他。难调难出的人是骄慢之人,贡高我慢,心性刚强,除特大因缘外,没人能调伏他,出不出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这样的四种人可分为三种情况教化,一是呵斥以调伏,这种人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调伏;有的人若不呵斥,去不掉我法二执,没法调伏;二是要用柔软语去调伏,特别是现在的女众弟子,脸皮都非常薄,一呵斥就哭;三是,呵斥柔语结合。用不同方法调伏不同类型的可度之人,不可一刀切。调伏可分两种,一是自己调伏,不需要他人调伏,自己就能自觉调伏其心,这种人最好、也最有智慧;二是,自己不能调伏,只能由他人来调伏,离开他人就不行,这就是离不开师。这样人离开师就很难修成,因为不能找到自己过失,不能调伏自己。调伏的方法还有二种,一是施调;二是咒调。施调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调伏,如缺医少药的,就布施给药,然后再去说服他。咒调中的咒属于佛教密语,经常持咒就不放逸了,就如YIN欲重的人要诵持楞严咒;容易召魔的人诵持大悲咒;容易害怕的人诵持大明咒,这都是咒调,不是用咒去控制。用这些方法还要掌握时间,一是喜时;二是苦时。一个人高兴时怎么说他都不生嗔;他要是正烦恼时,如去呵斥,肯定雪上加霜,起不到应有作用和效果。苦时指的是正受苦或有病的时候,去劝说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为这样的四种人说,正法时有两种方便,一是善知世事,什么事都明白,现在事、过去事,知识广泛,然后把佛法贯通于其中,把佛法藏起来说,听的人感兴趣、愿意听,而且受到法益;二是为其驱使,就是先帮他做事,然后为其说法。如果是一去就说,我教教你;对方一听就反感,就会心烦,世人多贡高我慢。要知道这两种方便,再这样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为了利他,要学习外道典籍,还要学习十二部经典;都学会后,再去弘法度人,解除众生烦恼;赞叹善友功德,指出恶友之过,赞叹布施的功德,呵斥贪吝过失,赞叹寂静的功德,赞法行德。

佛说,在家人心自调伏后,才出家;自己修行,也教化他人修行,是自他兼利。如果不能调伏,就不要出家。在家人能多度人,出家人则不能。在家人能多度人是因为能行布施,能懂世间法又修出世间法。在家人夫妻双修可成道,出家人说不断欲不能成道,这本来就是矛盾的。但是,在家人就有方法,双修可成道,出家人很难想出这样的办法。怎么多度人啊!没有在家人信奉三宝就没有出家人;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中去的;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供养的;出家人是以在家人为调伏对象的。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是肯定行不通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娑婆不是极乐,极乐世界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所以,要知道,持戒、诵经、坐禅皆因在家人而为庄严,为在家人赞叹,为在家人做榜样。有依法修行的庄严的出家人,才有在家人修行于道。出家人要为在家人做榜样,这样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修行于道。在家人要多修受施二法。为接受佛法教化,接受善知识的教化。为多行财法布施。出家人要修诵教两法,多闻经典;能教诲前来请法的人。菩萨兼有四法,即受、施、诵、教,才为自利利他。自己不修行,怎么教化众生修行;自己不能持戒,怎么能教他人持戒;自己不能布施,怎么能教他人布施;自己不精进,怎么能教他人精进;自己没有禅定,怎么能跟他人讲禅;出家人必须修禅定,为什么现在的出家人说一句佛号就能得度,因为自己没修禅定,教不出来他人禅定;自己就不具足智慧,没有般若,怎么能教他人产生般若;菩萨教化要修六度万行,一定自己先行做到;然后再教化他人去六度万行,缺一不可。现在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最多,可知道修行净土法门真谛的人却很少。有人会不服气,会说末法时代,净土法门最简单,最直接,最稳当,一本经书,一句佛号就能带业往生。告诉诸位,那是方便说,不是真谛。净土法门的真谛是,往生佛净土,是佛清净愿力与自念功德力的统一,只有世间净土成就,才有出世间净土往生。世间的净土是,身口意持戒的清净行是净,都摄六根不放逸的清净心是土。否则,佛的清净愿力不及破戒的污浊力,念功德力不及恶行的业力。众生善根有上中下三种,菩萨的善根也有上中下三种;下根菩萨能化下根众生;中根菩萨能化中根众生和下根众生;上根菩萨能化上中下三根众生。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为难,在家菩萨自利利他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具足几法才能自利利他呢?

佛说,要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一是寿命长远,即长寿;二是具上妙色,即容颜庄重;三是身居大力,即有势力;四是具好种性,即豪门贵族;五是多饶财宝,即大富贵;六是具男子身;七是言语辩了,即能辩明法理;八是无大众畏,即面对大众心不畏惧。

善生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得长寿乃至无大众畏呢?

佛说,菩萨于无量劫中慈悲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常坏骄慢心而无骄慢行,以是因缘就生上种性;常施饮食,以是因缘得身力具足;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呵斥女身而多修善行,以是因缘得男子身;至心持戒,以是因缘得言语辩了;供养三宝,以是因缘得无大众畏。具足这样八法,有三个因缘;一是物净,二是心净,三是福田净。物净就是非盗窃圣贤之物,不拿公共之物,不拿三宝常住之物去行惠施。而用佛像、经书或讲法去供养他人是最上乘的供养。同一物品不能许给多人,多个物品也不能就给一个人,如有六人,就准备六份物品,人人有份;别让一人生烦恼。也别答应给却不给,俗话说,许愿没有还,脑袋疼三年。又不是抢夺、诈骗等非法所得财物。只有做到这样才为物净。心净,就是布施结善缘的时候,不为生死与善果,没想要得到什么,也没想胜过谁,也不为得美色、得力量帮助、得到财富等。不违背家庭的惯例,不为眷属多而去供养。只是为庄严菩提,调伏众生,这样才是心净。福田净就是受人供养,远离八邪;一是邪知见;二是邪思邪想;三是邪言邪语;四是邪习邪业,如赌博、贿赂、杀生等;五是邪命,荒废时间,把时间放在嬉戏上就是邪命;六是邪精进,把精力放在外道或五欲之乐上;七是邪念,起心动念不正;八是邪定,修习外道功法。

还有求长寿,为众生赞叹放生不杀;求身体好,长相庄重,为人就要常生欢喜,让众生见了欢喜;求生于大种性之家,就是有个体面的出身,不是贫穷下贱人的子女,为人就要持戒、诵经、坐禅;菩萨才有财富,今生的财富多,有正财都是以往受戒了;有正当职业的固定收入就是有正财了,不用为天天吃饱饭而发愁等。也有大财富贵的菩萨行人,但是少数,不都一样。如移居美国的杨洪居士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我没见过他,但在定中,观察到这个人是行菩萨道的人,而且非常有钱;求得男身,就要依法调伏众生;求语辩了,就要经常讲法,语言了义,让众生都能听明白,受法教化;求无大众畏,就要明出世间诸法实相。

佛说,菩萨能具足八法,能修十善法,用不杀、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乐以善法化度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虽得于妙色,持戒而多闻精进,大力好胜,多有财宝也不以此生骄慢;不以幻术迷惑欺瞒众生,身不放逸,修六和敬;即慈心与身业和,慈心与口业和,慈心与意业和,上座与下座和,持戒与清净和,漏尽与智慧和。如果能这样做,虽在家修行,等于出家;出家、在家在证悟上没有区别。这样的在家人,知修忏悔法,与人与己再无恶因缘。在家人如果一世受持优婆塞戒,虽复后世生无三宝处,终不造诸恶,逐渐善业成熟,遇到三宝就皈依。这里有两个因缘;一是智慧,二是不放逸。智慧是由禅定产生的,生生世世不散失;不放逸就是由于往昔精进过,有智慧,今世才能这样。就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和充满恶行的地方,也不做恶事。这里有四个因缘,一是了知烦恼过失;二是不随诸烦恼流;三是能忍诸恶行;四是不生恐怖心。具足这四种因缘,不为烦恼所倾动,才能得安定。如果当面能忍一会儿,背后就不能忍了;或遇着点什么事就害怕了,怕连累自己,怕自己受苦等,这都不为具足。在家人这样受戒有五种因缘,一是乐修善法;二是分别善恶;三是亲近正法;四是怜悯众生;五是知道自己过去的宿命。

佛说,如果在家人具足开始讲的八法,若闻讥讽能忍;若闻赞叹反生忏悔;若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伏恶人;转破坏团结的人和合;扬他人善事,隐他人过失;听到他人秘事,不乱说话,出家、在家一样,不要说人过失,不说他人的隐私;不为世事而作咒誓;遇到怨枉不要起毒誓诅咒;要生善心,少恩去加倍报答;遇到恶口辱骂的人,要生怜悯心;对要杀我、打我、怨我、少恩于己等人,要生悲心;行于善法中,怨亲平等。亲近有苦难的怨亲时,要先说明有怨的人;以善报之、以乐报之;见有偷己时,不要惊动,以免惶恐;对众生如父母想,宁伤身命也不虚言相欺;对烦恼如怨贼想,于善法如至亲想,于外道法如食腊味想;虽久与恶人同在一起,不生亲善心;虽与善人不能在一起,心里也觉得很亲近;不因为父母、师长做过恶事而不敬心供养;自己贫困又有穷人来求助时,不应有厌烦心;虽不亲近恶人,而心常应怜悯;凶恶的人来加害于己,不思报复,还要以德报怨;自受乐不轻他人苦,见他人受苦而心不生喜;身口意业清净,就是用法开化众生;能以己身受苦让他人受乐而为之,如为己身受乐让他人受苦而不为之;有什么世间技艺,要传授他人,使之有生存技能,而不让技艺绝世;对于亲友要说因果,不让作恶;说无常,共行善法。菩萨有在家出家,出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二庄严品第十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萨自利利他庄严呢?

佛说,菩萨具足两法才能自利利他庄严;一是福德;二是智德。两者合一为功德,有功德才是自利,自己有功德才能培育他人功德。

善生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才能证得福慧庄严呢?

佛说,菩萨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福慧庄严。修行忍辱、禅定和智慧可证得慧德庄严;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可证得福德庄严。同时,念佛、念法、念僧,可得慧德庄严;念戒、念施、念天可得福德庄严。念佛法僧感佛恩而修道,念戒是善护清净行,念施是感众生恩而怜悯,念天是感天恩而精进。六度当中有三个是福庄严;三个是慧庄严。菩萨功德庄严,能自利利他。为救度众生,可化身示现受三恶道的苦,而其内心不受忧恼。有善巧方便,既了知世间法,又知出世间法,说法圆融。菩萨行人要对世间文学、科技、医药、法律等知晓。要是什么也不懂,说话就离谱。如是做买卖的,就会说生意上的话,大学教授度不了,农民度不了,锅炉工也度不了。如是学者,就知道书本上的事,从政的或其他人就度不了。世间的事儿要什么都懂一些,才能和各种人打交道,进而善巧方便度化,才能说法无碍。福庄严即智庄严,没有福庄严就没有智庄严,要有智庄严必得福庄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能修善法,才能得福德,有福德才能有因缘修慧德。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学问,再修禅定,才能出世间,出世间后才有愿力再回这个世间为众生说法。出世间不是菩萨目的,出世间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出离这个世间以后,再入这个世间才是菩萨的行愿,回来度众生。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这个世间是乐因苦果,乐不真实,苦是真实的。所以,为利益众生,菩萨行人要入世间。功德修两个因可证得,一是慈心;二是悲心。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虽在生死之中,心不生悔,常来世间。虽入生死,不乐生死;深观解脱,见到世间利益无常,出世间利益才是常久。所以,劝世人增长自己真正的财富,即功德;增长出世间的智慧,去修禅定。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在一切施中,不生有悔;见众生恶事,菩萨能忍。对众生有慈悲心,才经常种两种田;一是种福田,二是种悲田,也称贫困田。为增长福德,要施于贫苦,要先种悲田,种悲田福德胜过种福田。为增无上妙智,要种福田,供养三宝是种福田。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见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见杀和其它恶事时,要有慈悲心,能念往生咒就念往生咒,也可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名号,用念功德作回向;见到了就有缘,没见着那没办法。菩萨行人就要这么去做,时时刻刻都要自觉去做。

佛说,能修行不共法因缘为福德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为智德庄严。共法是声闻缘觉菩萨共同所修之法,基础是都修十善业,都见世间苦,证涅槃乐。不共法共有十八种,前面讲过,这里不讲。三种菩提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能用佛法教化众生,为慧德庄严。众生受苦就等于我受苦,为福德庄严。能让众生离邪恶知见为慧德庄严。能让众生生信,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为福德庄严。有福德庄严,才能得慧德庄严;有慧德庄严,才能得福德庄严;福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佛说,修行要具足五法能庄严无上菩提;一是信心;二是悲心;三是勇健心;四是读诵世论,不生疲倦;五是学诸世业,亦不厌之。佛法是用世间有为法破众生有为法,菩萨行人学习世论是用究竟的觉悟破颠倒的迷顽。学诸事业是随顺世间,示现对世间的事干啥像啥,如是大夫,医术就得精湛,给人治病,手到病除,同行也佩服,被治疗的众生也佩服,再说佛法有人信受。出家人在庙里,做饭得像个做饭的,敲磬像个敲磬的。如果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不像什么,若去弘法没人能信服!自身没有慧德庄严,不能让众生得福德庄严。有修行功德的人,修行中有七种表现;一是自知罪过,觉察自己过失;二是不说他人过失;三是能欢喜的瞻慰病人,谁有病了,经常过去探视;四是乐施贫人;五是怀有菩提心,把好心放在前,说话办事都从佛心出发;六是心不放逸,不贪图安逸;七是一切时中,常修六度万行。还有七种表现;一是乐化怨仇,怨仇宜解不宜结;不管是什么人,做的对不对,不要老揪住不放,得罪一次,永远也不化解;二是化时不厌,在化解怨仇上,今天化度不了明天再来;明天化度不了还有后天,心不生厌悔;三是要让成熟解脱,度一个争取成功一个,让他成熟,别半途而废;四是要把佛法与世语世事联系起来,加深对佛法的理解;五是能忍世间一切恶事;六是永远不说让人不喜欢听的事,世俗之事和佛法都如此,否则会因此而诽谤三宝;七是对于破戒之人,心要生哀悯而不是同情,不要他恨亦恨,他爱亦爱,他哭亦哭,这样做是愚人。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功德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优婆塞戒经浅释)(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优婆塞戒经浅释)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