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优婆塞戒经浅释》七


   日期:2013/2/20 18: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得三皈依,什么样的人不得三皈依呢?

佛说,如果有人信因、信果、信修苦集灭道、信有佛道可成,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如果有人至心,信不可失,不再更改,受善友教诲,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优婆塞戒也是这样可得。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获无量功德果报;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能坏无量弊恶。戒就是保护前行破恶法的,也是破无量劫以来业障的。所以,持戒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

这里,假设一个人被判了死刑,马上就要行刑。可是这个人在判了死刑,没执行死刑这段时间,想我犯的是死罪,早晚免不了一刀之苦,非死不可,想来想去,知道我做错了,还是皈依佛好。这个时候,求在家人或出家人给他授三皈五戒,做完之后,不管这个人今生做了什么恶事,有的国王听说此人临死前受了三皈五戒,会不杀他。因为,国王知道杀死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业重,绝不能杀;这是其一。其二,这个人自受戒之时起,生生世世不再受杀头之罪。还有一种,一个人一生做很多恶事,病危时受三皈五戒,至心守持,受完戒就死了,这种人虽然死了,以后生将远离一切恶业和不善业。这是戒的加持,说明受三皈五戒的重要。活人可以受三皈五戒,特殊的鬼类,要想度它,可以给它做皈依,但是它的业,十分要代它承担一、二,最多不超三。替它担业,可能病几天,或者精神疲倦一段儿,或者遇到不善的事,如有人来骂几句,侮辱几句等,是承担它业报的结果。

佛说,戒有两种;一是世戒;二是第一义谛。现代受戒一般的属于世戒,就是在世间的戒条,身口意都有戒约束。第一义谛要修无漏,受三皈八戒之后要修行,修行有所证悟的情况下,得出世间法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既源于世间戒,又超过世间戒。如果终身受世间戒,或至心受持一日一夜优婆塞戒,能坏诸恶业。受三皈之后,虽然做了一些大罪,不失戒,是舍戒。但是,罪是罪,戒是戒。有时在家人犯戒身不由己,特别是当将军或警察等特定职业,避免不了;这样的人杀人是舍戒,但不失戒,属于工作需要;也没失八斋戒。现在受戒,能破过去生的恶业;修行、忏悔才能抵消。不是受完戒,过去业就随之消除了;必须忏悔,而且依法修行。

修行是用静坐念佛或修六度万行产生的功德坏掉罪业,如须弥山那么高的罪业,一须臾就破坏掉了。戒律有锐不可挡的强大势力,如朝日破晨霜。相反,有两个人共同犯罪,一个是受戒之人;另一是不受戒之人。那么不受戒者犯罪轻,受戒者犯罪重。如同世间人犯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如果不知道,会从轻审判。如果累劫持戒修行,可以把过去的业障消掉。可是受戒后,还去犯戒,那就罪加一等。罪有两种,一是性重,心里有欲望,有预谋的去杀人,就是要去杀谁有目标计划;二是遮重,不是出于本意,比如倒车时,没见到横穿马路的人,将之撞死,这个罪就轻一些,不是故意;可是,肇事司机驾车逃跑了,这样的罪就重。出家人吃的水果蔬菜等里面,也有无数众生,这也属开遮,不是故意杀害。可是仍然有杀业,虽然没亲自杀,也有业报。所以,食君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这里属于遮重。那里有人的身命和动物的身命相随。修道、做法事,功德要回向给这些众生。要不怎么说光吃素食,不修道也不能出离三界呢。牛羊天天吃草,为什么它们不能出离啊?坐禅如树木,那树木怎么不能出离三界啊?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受戒以后,修行才是主要的。有的罪业是可以开遮的,世间有不杀不盗,欲界也有不杀、不盗,至于不饮酒,也是这样。在这个基础上,有戒律庄严清净,才有出世间庄严清净,这才是世间第一义谛。如果对世间戒受戒不净,庄严不净,思维不净、厌心不净,最后果报也不净。那这样人就没得第一义谛,也没修行;只有世间戒,没有第一义谛。受戒的人,不管受多少条,都是世戒,没得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从修行得来。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能得第一义谛,坏业如须弥山。

佛说,未来世人可以受戒,今天世人也可以受戒。过去世受戒与现在、未来世受戒,所得果报正等。不因时间区别,而有不同,没有早晚之别,戒律是平等的。持戒的人,对可杀不可杀的众生,都不杀。可杀和不可杀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持戒的果报是怨怨相报。但是出家人和受戒的人,明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报仇了。虽说为报仇,杀他天经地义,但是受戒了,不杀了。不持戒的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佛说,一切施中,施无畏施为最上等。布施财和物都不如让人生起勇气和信心,让心里得到安慰,无有后顾之忧。以至心施、亲手施、信心施、时节施、如法求物施即是戒,能让众生离五种怖畏,为无畏施。五种怖畏为;一是不活怖畏;二是恶名怖畏;三是生死怖畏;四是大众怖畏;五是恶趣怖畏。受持戒以后,当知是人天恭敬守护。虽然世间人有跟作对的,但是受戒的人心里别生烦恼;众生亲近的时候,也别生骄慢心,心平气和。受戒的人要有平常心,受戒是为解脱而受戒,不是骄傲的资本或者是得富贵的资本。

佛说,有五善法围绕,让持戒功德常得增长;一是慈;二是悲;三是喜;四是忍;五是信。破除邪见,破除以往,有正见,戒体清净,根本清净,身口意清净,才能离恶常观。于诸戒中,唯有爱欲难断;又有饮酒,破坏忏悔心,对三恶道不生畏惧。

在持戒中,佛是一日一食,外道是一日三食。有的在家人不明白,早和晚也上供品,随顺世间故,不属于失意。比如晚上有人送来新鲜水果,如果说佛晚上不用斋,人先吃了吧,这反而不如法,应先供养佛,然后再吃,就没有失意罪。如果法师坐禅,也要等到法师坐完禅共同用斋。不能见法师静坐呢,我先用斋吧,这样不行;对父母也是这样,自己要求自己。

佛说,受持斋戒得五种果;一是无作果;二是报果;三是余果;四是作果;五是解脱果。无作果为,不需要去做,自然就有的果报,就是守持戒律,好像没做什么,做的事都符合戒,这个自然就有果报;就是天天念佛、烧香、静坐,将来自然就有圣果相随。报果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余果为,正果报完以外,还有其它的果报相随;如今天劳作供饭,用饭后又发点水果;又如单位发工资以外,还给奖金,奖金就等于余果。作果为,出家、在家由于业的感召,由劳作而得报酬;如出家人正上殿,有人供养三宝水果后兜里还剩几个,说这水果供养看殿的您吧,这也等于作果。在家人今天劳作了,挣一天的钱,这也等于作果。解脱果为,三乘果报;即声闻、缘觉、佛。

佛说,如果在家人能常出入寺庙、僧房,常亲近比丘,请法师讲法,就是在家人到庙上见到出家人,主动请法,谦虚的听一听,这样能让出家人生欢喜心,增加修行的信心、坚固心、清净心,还是出家好。能让出家人这样想,是在培自己的德,得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否则,挑出家人的过失,听这位法师讲的如何,这是没有尊重心。这种人奉行的是外道法,心不能坚固持戒。证悟不同的法师,讲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人;不对根基的,也不要求其长短。

佛说,如果在家人自己不做五恶之业,教人做等于自己破戒;如果在紧急情况下,没通过主人,拿了他人的物品,这不如法,不如法就有失意罪。

如果有的在家人做生意偷税、漏税、或乘车不买票等都是不如法;上车不买票等于变相偷盗,虽然少也是不如法。如果在家人见死不救,如医生救命,说拿钱就给治,不拿钱就不给治,或需拿物抵押;应先救命,没钱先欠着,以后有钱再说;在家人当医生就应这样,开饭店也如此,不能见死不救,要行布施。在家人不要违犯国家法律法规等,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做了就不如法。在家人自己不做恶,也不教他人做。什么事都有连带关系,若事与自己有关联也要生忏悔心。在家人为生活而破戒了,那也是不如法,不管轻重得受业报。在家人虽为人身,但作一些违法的事,就不是受戒的人;世俗人对作恶事的人说,他不是人,是人面兽心。在家人能种福田,修持正念,观一切法皆无常、无我、无所、无所执著、听闻正法,这是为人身。有正念、正信、正行,按世间行十善的标准去做,是人没白活一世。佛法不离世间法,不修五戒十善之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修五戒十善才是真正的善人。
如果人修行到能观察欲界无常,乃至能观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无常,诸法都是无常;这样的人坚决不做杀盗YIN,对三宝起信心,恭敬供养,迎来送往,自己亲手布施得坚固身。在家人一定要知道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这是做人的基本,这样人也得坚固身。

如果有人心里总想恶事,还想解脱,那怎么办呢?首先断杀盗YIN,断贪嗔痴,用慈悲喜舍来对治;然后静坐,转化身体去掉习气,达到做人圆满了,才能谈上恭敬三宝,出离三界。修行五戒十善人生天,没说往生极乐世界;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就想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贪著,贪著圣人的功德;恐怕还要到三恶道里转一遭。

佛说,无常财物用于布施给饥人、婆罗门、沙门等贫穷下贱之人,可得坚固常住的福财。用无常的身体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修行慈悲喜舍;证声闻苦集灭道四真谛、缘觉十二因缘法;然后再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可得坚固不坏常住的慧德身。怎么修呢?就要修忍,生死事大,世间是苦,就不染著。人行作时做善难,做恶容易,如走路时随手可折一树枝、一朵花;可栽一棵树、一支花不容易,搞点破坏不用做准备。修行人应该善化众生,言语柔软,心无放逸,不饮酒,不打猎,不搞有输赢的赌博。这就是以不坚命的无常身体,修坚命的常住果报。

如果多有财富,得自在身,应先供养父母、师长、上级、亲友、病人,供养三宝,这样的人会得无量福报。现在供养佛像是不是?天天念佛是不是?这时候是假名结善缘,身是无常身,所行有为法,不是心供养,不是净念。如果有人供养不求果报,修行皆得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持戒六度万行。无量世中虽是在家人,也可证罗汉果;发菩提心,不分在家与出家,都可成就菩萨道。

佛说,在家人如法修行,可为解脱人。广行众善,不作众恶,同样可以得到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守戒当中第一的为戒戒,众中尊;同时是在家人守戒第一的、戒之上的戒、戒之中的戒。定戒是在修行禅定过程当中,出现定境;正定之人可以观察宇宙中一些事物,在观察当中,不犯戒;如定中观到非常漂亮的修罗女,一动心念就不得定戒;所以,要经常培德,到定境中守持戒律,对有定境的人什么美色都没观到,观到的是一堆骷髅,金银财宝跟自己都没关系;观到自己的亲人在地狱里受罪呢,那也对不起,无生法忍,观到自己亲人怎么高兴,也是无生法忍;只有这种人称得上是定戒。无漏戒,像四果罗汉为无漏戒,辟支佛无漏戒,菩萨无漏戒,这是证果的圣人戒,证果的人不去破戒也不会犯戒。另外,如果是菩萨示现再来,他已修到菩萨,已无漏,示现屠夫、妓女等反面人物;如果不这样,他度化不了那样的人;这样人示现有漏也是无漏戒,常态的修行人与之不可比。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如法修行,出家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向佛请法说,修行人怎样行菩萨道,坚固其心呢?

佛说,行菩萨道的人坚固其心有四法;一是受大苦时,如法修行;什么困难也摧不毁,身心受苦不后悔;烦恼障碍不耽误修行;什么事大?唯修行事大。二是得大自在,常修忍辱;菩萨行人世间都有自在,心自在平稳,不受外界诸法约束,不为有钱没钱生烦恼,不为衣食住行的好坏而生烦恼,能忍世间诸事诸法;才是自在。出世间自在无诸法可思,一切皆空。三是虽然不富裕,也乐善修布施;为什么不富裕还修布施,菩萨到这世间不都富裕吗;有的菩萨也现不富裕相,带动这些不富裕人共同去修布施,就这个愿力。四是盛壮之年赞叹出家或者愿意出家。如果这样行菩萨道的人,其心坚固,不久将有大成就。

如果发菩提心,求无上佛道,就要从当下开始,从自己开始,这就是戒。离开当下、离开自己,哪来的戒?戒谁去?守持戒就从现在开始,才有福田,以这样的因缘才证入初地、平等地、慈地、悲地等,这是真正的守戒。受戒之人有两种果报,一是诸天乐;二是菩提乐。诸天乐是修五戒十善生天,那就是天乐,但不究竟。菩提乐,证得菩提成佛,这才是真乐。天乐是受戒以后所行善事落入福田,在福田中智慧不究竟。菩萨行人见天福非常恐惧,普通的修行人,求之生天、求之善道很难,要有很多障碍;原因是在过去生中持戒不圆满,今生中还造作恶业,根源是福田不壮严,智慧不足,最后得诸天乐。什么是智慧?修出世间法,进入禅行,得观出世间的实相真谛。这时候对自己一清二楚;再往前行,对宇宙什么样子有个大概了解,道心坚固。

佛说,受戒之后,如果心生后悔,认为受天乐就行了,也不去修行,也不怜悯众生,这是污戒。就是受戒之后对自己放逸、懒惰、不静坐、好睡觉、邪知邪见、看他人不顺眼、看谁强谁弱、恃强凌弱等,这都是污戒;还有的人,怕贫穷、恐怖、失财、畏惧劳作,对戒生疑惑,这是污戒。不管是出家、在家,心有这些习气都为污戒。如果是解脱人不乐久处生死,见受人天乐,如入阿鼻地狱。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成道,这才是菩萨行人,这才是真正的持戒,不是污戒,是净戒。身口意不放逸,以前不知,立即忏悔,忏悔后心生高兴,让周围的人也心生欢喜,这才是净戒。不管出家、在家,如果每天都愁眉苦脸,周围人见着都跟着难受,见人就说烦恼,见人就诉苦,这都是污戒。持净戒的人,应该是无所求,经常处在高兴的状态,如法去修行,这才是清净持戒。

受戒之人有三件事不能做,一是为自己;如家里有老鼠,不能撒药或打死;果树在没生虫子前喷药可以,树上生虫子了,不能喷药;如果是果农,要在喷药前,提前几天念经、咒回向,然后再用药。二是为社会、为他人;如见市场上猪肉少,也买猪杀掉卖肉挣钱等,这不行。三是为法,为法事,也不要去犯戒。这三者都要如法去做,都不要去破戒。

佛说,无论是在家、出家,如果受三皈、五戒、八斋戒、具足戒,一日一夜,或一时一念,或尽形受,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报。尽形受是这一生,都不破戒,都守戒持戒,这样有利益、有福报。在家人守持戒律时,读诵经典是为得无上大法之宝,是为庄严菩提。在家人自己修行成就了,要带弟子,要弘法,读诵经典,为佛赞叹,为法宝;还要作精进的模范,持戒的模范。今世受戒,以后也不去犯,这是无作戒。一果罗汉就有无作戒,四果罗汉具足,品位菩萨具足,其他人不得无作戒;一果罗汉为什么得无作戒?因为一果罗汉心慈,犯戒的事他不干;只能说他有些事做的不如法,而心慈心悲,绝不去破戒。

佛说,有戒非戒。相持戒而行,心却无戒相可持,一切行又无戒可犯。在世俗中有这种情况,说不杀生,可偏偏这果树或稻田就生虫子了,怎么办?喷农药,就破戒。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非戒,为了保住庄稼,让庄稼丰收,让虫子退,还得不破戒,就得如法去做;提前预防,提前诵经回向。

如果有人受少戒而不求大戒,只守戒,怕犯戒什么也不去做,也不知怜悯众生,这样人在戒的利益上得到的很少。如果得戒以后,精勤修行三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戒功德就在增长。这样精进修行的人,才能证菩提果。光守着戒,不修行不能成佛。受戒后,只上早课晚课,就以为在修行,是修行不具足。因为没有自利利他,没去怜悯众生。静坐念佛是自利,怜悯众生是利他。所以,守戒不是目的,修行才是目的。一切修行人应具足受持菩萨戒,为求大戒,得大戒益。

佛说,行菩萨道的人受戒后,口不说世间过失,耳不闻他人说世间过失,不亲近恶友,是清净持戒;见破戒的恶人,不生恶心,要设种种方便让他改正和忏悔,不攻击和诋毁而生怜悯;不为自己活命,而杀、害、伤他人而破戒;也不为自己而舍戒,就是为达到目的把戒先放到一边,至于出现什么事,也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破戒;但这时没想戒就破戒了,是舍戒;对舍戒要生忏悔之心。进村落、上山等,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自己要知道,要以戒律为准;自己一个人走时这样,十个人走时也这样;受供养时不要高兴,受苦时也不应该烦恼,这样如法,为清净戒。对已行布施的人,要信任他、鼓励他。如说这小孩可有出息了,这么一鼓励他,他就好好学习;佛子是从佛口化生,佛弟子也是从一开始就得鼓励培养,最后直至成佛。受他人信任布施,一是给他增福,二是为自增善。经常信任他人,也取得他人的信任。

佛说,能摄护自己的诸根,四威仪中不犯戒、不作恶,能堪众苦,不做邪命之人;邪命就是用身口意做一切邪事,当知是人所得持戒。轻重戒中,要受五戒就是五重戒,要受八戒就是八重戒,剩下的为轻戒。不犯轻戒,不生烦恼。

持戒的人还要做到以下这些;不污自心,修行忍辱;远离恶友,远离邪见,知恩报恩;为做善事,不惜身命;帮助他人做事,对方不领情,又打又骂也能忍;生活中,为保护他人,不惜自己身命财;是人虽得微妙七宝,也不生贪心,也不为报恩,以善待人,就是无私帮助不相干的人。这才是受清净戒,发大悲心,是人具足持戒无极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具足持戒无极限,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具足持戒无极限,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业品第二十四】

善生向佛请法说,佛未出世时,行菩萨道的人以什么为戒呢?

佛说,佛未出世时,没有三皈依和戒律。一些菩萨行人,以辟支佛的形象出现,修十善法。十善法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恶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那时就以十善法为戒。菩萨行人修十善法以后,这个世界才能成为佛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出现佛法,承传佛法。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杂心,即心里都有很多念头。杂因缘感召杂心,然后又有烦恼。烦恼感召杂业,杂业产生杂有,即八苦;然后受于杂身。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杂因、杂业感召的杂身。一切杂身,见于杂色,产生善恶思维。因为,我们见到不同境界的时候就分别,就是杂见、杂思维。人人皆有佛性,可惜被无明烦恼所遮盖,杂恶果感召于杂身。有智慧的人,这些都能破解。内有烦恼,外有因缘,修十善法以后就可解脱。只有修十善法为基础,才能破除我们身体这些恶因缘和无明烦恼。所以,佛初证菩提之后,分别说十善法,用十善法教化世间,也易于被世间接受。若直接说修道成佛,没人会听、会信。凡是修行证道的人,都具足十善法业道因缘,再修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凡是堕三恶道的众生,都具足十不善法业道因缘。

因为,众生少青壮老时,结合春夏秋冬所起烦恼各不一样;小中大劫也都不一样;杂身、杂果不一样,所受因缘果报也不一样。所以,解脱也有多种。众生有苦因缘,才对十善法生信心;既生信心,才能观察善恶;观察善恶以后,知因知缘,应修十善法。众生的思维念处,行十善法,才产生十道;从地狱到佛,有四圣道加上天人以下的六道。因为恶因缘,才有三途六道。十善业与六道轮回有直接关系。

如果人烦恼不得解脱,当知是行十不善法。对于行十不善法的人,诸佛菩萨都设方便,慢慢引导,逐渐转化。古德有句话,众生迷时佛是魔,众生悟时魔是佛。就是说魔、佛受各自心境所转。事实上,魔王多是菩萨示现,各自任务不同。

佛说,要修十善法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根本;二是方便;三是成已。根本是做善事或做恶事,心里是怎么想的。方便是做事前做没做准备,比如要杀人,得准备刀枪等工具。如果成功作案,是成已;否则是未遂。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小偷,本来没预计作案,只是经过商店或车站,顺手就偷了,也为方便。即只有根本,没做准备,也成已。有的人本没想偷,但有这个方便,顺手就拿走了,也是成已。不管做没做准备,这种不应该做的事,都不能去做。否则,就不能修十善法。

在十善业中,还有同时作几业的人,即一时为三。比如在妄语中两舌,说着说着绮语和恶口也犯了。这些都是无义语,开玩笑就愿意带脏字,让人听了污耳朵。说话一定要谨慎,不要贪图一时之快随意妄说。不但自己不做,也劝他人不做。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身处什么境地,什么社会地位等,都不能见他人妻子好,欲据为己有。如果以为没有因果报应,轻贱女性,恣意妄为,属十不善业。这种情况,有色心就属成已。八识田里种下不善的种子,迟早要成熟受报。所以,一定注意。

另外,在家人挑拨出家人之间关系,破僧团六和,业报极重。在家人到庙上去,对师父和其他师父一定平等。若自己的师父与其他师父有什么摩擦,不要参与帮着出主意等。

三个原因使世人做十不善之事,分别为贪、嗔、痴;即由贪嗔痴生出十不善法。劫或贪他人财物时,还有三种;一是为自身妻子眷属,抢夺他人财物,为贪;二是盗自家财物,为嗔。比如子女偷父母的,丈夫背着妻子把钱挥霍了,或给情人等。现在家庭,有的日子过的稍好一点,丈夫就背着妻子攒小金库,这都属于犯戒。甚至妻子不让抽烟,丈夫背着抽,还把理应买酱油的钱拿去买烟,也属于自劫家财。三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邪YIN有三种,就算是合法夫妻,在路边、死尸边、伽蓝内都不可结合,更何况非法男女。妄语也有三种;一是财贪;二是自己享受快乐;三是解仇、解恨,图一时口快。第三种最容易犯,有的说,没有的现编也要说;中伤对自己不利的人、得罪过自己的人等。还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如陷害过自己的人病危,去见他时,说怎么还不死之类的话。相反,应宽恕他,起怜悯心。两舌就是有的说,没有的也说;一是从财上说;二是为整人说;三是破坏他人团结说,他人说,也跟着说,就是从犯。恶口有三种;一是为钱;二是对怨家;三是生气时说他人过失,或者见到他人过失,对他人的过失加以张扬。无义语也有三种;一是高兴、歌唱、喧哗的时候;二是为超过他人歌唱、喧哗的时侯;三是为增加邪见,逗笑话。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而生,都不离贪嗔痴。贪嗔痴的根源在于邪见,由于没有正思维。修行十善以后,一世中得三种解脱,贪嗔痴就得用戒定慧来对治。十善业修完就破十不善业。十不善业决定堕地狱果报,哪一种不善业都可以让人堕地狱。不要小看嘴上造业,以为我就两舌了,至于那么严重吗。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人的两舌,会闹出人命!由于人的两舌,僧团合和被破坏了呢!骂一个出家人,都有地狱之罪等着呢;拿出家人开玩笑,举例子说事,都有堕地狱的果报相随;在家人尤其要注意。

修行十善业,天上下雨、刮风等,不要怨天骂地。物品坏了,地面不平,应该想到是自己业力感召这个身,或者时节变换,都是一些无常。此十善法,三天下都一样,三天下指的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天民都具足十善,不是修行十善。唯有北俱卢洲,他们只有四善法。顺便说一下,北俱卢洲什么样子,人活一千岁,科技非常发达,人很享福,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极其文明。因为他们富裕,所以没有盗窃,没有邪YIN,没有恶口,没有贪欲。北俱卢洲的人不信佛,没有受三皈依和戒律。在人道时也没做什么善事,没有生到四王天的功德;但也没做恶事,不能堕地狱、饿鬼和畜生,比现在地球人福报大,寿命长。要劝周围人修学善法,别图这一千多年享福,福报享完,还得到地狱受苦,不究竟。解脱的人看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还和地狱人一样,为不得究竟,唯有发菩提心远离三界烦恼,才是究竟。劝他人要有善巧方便,对没皈依三宝、信都不信、闻所未闻的人,这么一讲,会把他吓跑的。只有有修为的人或是有大乘根基的人,以及初发心菩萨、声闻缘觉等有果位的人跟他说,他才不会吓跑;而且,至心信受。

地狱众生有五善法,不杀、不偷盗、不邪YIN、不两舌、不绮语。饿鬼、畜生不受戒所摄。

佛说,当下这一念最重要,杀盗YIN妄酒诸恶业都离不开当下这一念。这一念是罪恶的根本,一定要降伏其心。平常心在哪里,当下一念是。过去世杀没杀,也不知道;未来世杀不杀,也把持不住;现在没杀不等于没杀。应该受持三皈五戒,受十善法,才能保证当下一念不杀。对于过去生杀过的,要生忏悔心。生忏悔心以后,才得解脱。有的人说,我没杀。这可不好说,当下这一念没杀,被吃过、因人而死的众生还有无数,因此要常生忏悔。不受三皈五戒的人,身口意天天不知不觉造业,十不善中身三口四意三。从口出去的话多造恶业,祸从口出,要想办法弥补,要缄言培德。有一种人心里盼他死,背地里咒他等,属于意业。有杀两命,就是杀母畜,一刀两命,或肚子里有仔的鱼是一刀多命,这种人的杀业要重;特别是现在用火烧,或者是下毒,还有用咒术,为祭祀杀鸡羊牛、杀人祭天等,这都是身业不得福报,而且得恶业。还有的人夺取他人财物,如果不知他要抢劫,但不管什么原因,跟着去了也有罪,只是轻重不同;偷盗也是,他们几个偷了,自己没偷,跟着去做伴了,同罪。所以,一切行为要注意,多留点心跟谁干什么去,看他善不善,如果不善要远离。

邪YIN上,同XING恋不行,与未婚女子强行是强奸罪,和其他女人不行,有另一人在场也不行,和动物也不行,都要堕地狱;勾引出家人或在僧房,业报都是堕阿鼻地狱。

见到、听到或觉察到,不按照事实实话实说就是妄语;说话不着边际,不管是大声说还是小声说,说的是颠倒话,这就是妄语成已。两舌恶口,毁坏贤人;如称孔圣人为孔老二等;对身边的人也要注意,不要恶口骂人;无论他做什么恶事或他死了,也不要骂他,要有业报。

生和灭这些事物,用佛法怎么来对治它呢?不管有作和无作都要以戒为标准,离开戒就不行。有戒时就有福田、报恩田;失戒就是三恶道罪业。一时不说,从当下开始不说,以后永远也不说,这样才能破世谛。破世谛就是不破坏世上的戒律,世谛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所以,说话要如法说。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佛说,众生做事凡有两种;一是恶戒;二是无戒;恶戒之人虽杀一羊,常得杀罪,因为他恨着说我非得杀它不可,有目的去杀是恶戒。无戒之人虽斩千首,杀时得罪,不杀不得罪。恶戒之人,是心里造业,这种意念力、恶念力,推着永远杀不停;无戒之人,杀一千就是一千;所以,恶戒和无戒有所区别。在家人偶尔做这种杀业,是被逼无奈时做的,信受佛法就不做了;特别是捕鱼、杀猪等。什么恶戒不再继续做呢?养羊、鸡,钓鱼、捕鱼、杀牛、养狗、做网、捕猎工具、猎师、狱卒、邪咒术、杀人、做贼、两舌、私刑、村霸、逃税、诋毁出家人,如是恶戒应该舍离。何时舍离呢?一是得两根时;二是舍寿命时;三是受善戒时;四是断欲时。得两根时,即阴阳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这种人应心生忏悔,思维这是做了不善事,才得了这两根;我过去做人时,肯定是有业,忏悔吧,从内心生起忏悔。舍寿时就是人命终时,心生忏悔。皈依或受戒时为受善戒,想我以往业障如山呀;断欲时为出家或修行及人老色衰时,思维五欲到头一场空。

佛说,有的人说善戒可以具足,恶戒也可以具足;实际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恶戒易得,善戒不易得。有的人说无义语、两舌、恶口易犯,是故优婆塞戒,八斋戒法不具足得。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既然在家人皈依三宝,就要相信在家人也受持五戒、八戒等,在家人也有具足受持菩萨戒的,只是不说;但是有在家人修出家行,就是在家行菩萨道的人。所以,应该尊重赞叹受持戒律的在家人。

佛说,受恶戒的也有三种,上等恶戒、中等恶戒、下等恶戒;说这个人可大恶、中恶、小恶。但不管哪种恶都是地狱的种子,只是分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就是这人平时就这么恶还是偶尔作恶。

世间的福田有两种;一是功德田;二是报恩田。功德田是靠自修得,清净静坐念佛,就是功德田;报恩田是奉养父母,供养佛烧香,这两种田能坏五逆罪。五逆罪由三种情况造作;一是有极恶心,就是见自己的父母老迈,还管教自己,心生烦恼,起了怨恨心,而杀父弑母;还有的人取佛像头去发财,这是极恶之人;二是不知积善修福,才做出这些恶事;三是不见因果,因为没看见善的果报,也没看见遭地狱的果报;所以,不信因果,才造作了杀阿罗汉、杀父弑母五逆罪。有人杀父母之后还想修善,这样的善不报而恶必报,做什么善事,都弥补不了恶报了。只有大忏悔,大供养三宝;同时修清净行,以菩萨行才能坏大恶行。所以,从小要培养珍惜幸福,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佛说,如果有人说,佛入涅槃以后,以他人名或者以正当理由杀父弑母无罪;不是这样。如父母犯罪,他儿子也不能审判,应以回避;不管佛入不入涅槃,以什么名字和理由杀父弑母都得五逆罪。有想杀父弑母,但没杀死,罪业已成;依世间法惩罚外,仍然要堕阿鼻地狱。杀父弑母有四种心;一是实是父母也作父母想;二是恶心;三是舍心;四是做众生想。就是有这四种杀父母的心,罪业已成;对是父母也做父母想了,但也想杀;欲谋家产就想整死他;就是不想养活他了,省着找麻烦,或见有病活着遭罪等,还是让他死了享福;就当众生想了,和众生一样,想杀就杀。所以,这四种情况杀父弑母都堕无间地狱,也是逆罪。如果是误杀,本来去杀他人,无意把自己父母杀了,这样不得逆罪。五逆罪中杀父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于杀阿罗汉;破僧重于出佛身血;僧就像根芽似的,还没长成呢,把他一杀一毁,将来无法成就;佛和阿罗汉已成就。为钱财而杀父弑母的要重于心里怨恨父母的,没钱养父母的要轻于恨父母而杀的。

佛说,物品是一种,初发心不一样,得果报也不一样。当初佛去乞食,施主先答应供养佛,一转身看见饿狗,就给饿狗了。佛赞叹这人是大施主,因为他救命、救急,心善纯净供养无选择,同样是种福田,得福无量。业报时期有四种;一是现报;二是生报;三是后报;四是不报。祸福现世报;感召到什么身体,下生脱牛变马、到地狱、生天、往生极乐世界是生报;无量劫以后报是后报;善恶都不报是不报。业报形式也有四种;一是时定报不定,如这个业明天就惩罚,但怎么惩罚不定;二是报定时不定,就是做杀业这个业报定了,但什么时间报不定;三是时定报也定,是时间定了,果报也定了;如杀父弑母死后必堕地狱;四是时间、果报都不定;这个业轻,等无量劫后,因缘会合再报。业报时期中,重转轻和轻转重,因缘在于作业人的善心与智慧;业报的形式中时定与报定转化,因缘在于作业人有无悔心和有意与无意。

佛说,众生作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要随其因缘,各自不同。如去修身、修戒、修慧,做什么事,知善恶、知果报,还要知果报的轻重。对过去世、现在世的业报怎么办呢?要寻善知识,修道学善,这样的人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轻受。就是我们现在人,如果静坐念佛,积聚功德,应该把无量劫受地狱报的事,拿到今天来轻报;现世轻受得种福田、报恩田,得遇善知识,得修道、修善,才可以转后世重报为现世轻报。后世报时应该还命,转到今世来可能就挨一脚、一拳、一骂就解了。修行人现在吃点亏,赶紧谢恩,阿弥陀佛,真是善人呢,可把无量劫的业了了,要生欢喜心。如果能修身、修戒、修慧,这样的人可坏极恶之业。无意中把身佩佛像打碎或损坏纸画佛形象等,这不出佛身血吗?看见出家人骂两句,这业应该怎么破除呢?修身包括静坐念佛;修戒就忏悔,不犯戒;修智慧就是作功德,如过去我杀生,现在知悔了,我放生。如果众生做一种、二种乃至种种,业报由于做的时间不同,做的情况不同,现在就应修心、修性,去忏悔,后不复造;这样做后,还持戒、正见,也去修行,这样可破业报。如果边忏悔边犯,那今天是正见,明天就是邪见,业报不定;但业不消,暂时的报果不定,观察一段再说;要信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果循环。

如果做恶时,有善因缘围绕,或做后有恶因缘围绕,做恶之人,人中受报,还有地狱受报。就是这人杀人了,先判监狱受报,死后还要入地狱受报。做恶人没有恶心要轻,有恶心为重。有念心或无有念心,没想以后有无后果就做了,要三时生悔,早午晚三时悔的可以把以前做的业,用修福、修慧、修戒的功德化掉;如果三时不悔,还继续那么想,做小得大;就是本来是一个小事,结果比天还大;如果忏悔了,做的大事可结果变小了;不是有意做的大事,结果也可变小,这就是有修和不修的区别。

佛说,不论善报、恶报,都有杂报相随;如今天正挨饿呢,他人还欺负,这时候还生病了,都赶上了,这是杂报;是善报也有喜上加喜等杂报;以前做的一因或多因可生杂报。

如果不能用修善把业缘解开,将于无量劫中流转生死,就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享尽天福还要回三恶道受苦。所以,修行善法的同时,必修忏悔法。画画的人,胸有成竹才能画出来,想画的最好,心里之竹就是最好。一切从心里开始,心里要是没有,恶事就不能做;无量世中,大地狱有一百三十六处,无量众生做无量因才果入地狱的;无量诸天是善因才果报受乐的;十方佛净土是发菩提心的因才果报往生的。

佛说,修行十善法有三种作用;一是能遮烦恼,就是做善能把自身的烦恼消掉,善念生起不想乱七八糟的事了;二是能做善心,做善后,心舒适,还喜欢继续去做;三是能增长戒益,能增长戒的功德,既能守戒又能持戒。修行十善业有三种情况;一是方便;二是根本;三是成已。方便是心里有行善的目标,知道应该怎么做善事;根本是有准备去做善事;成已是所做善事成功并收到良好效果。修行十善业有上、中、下三种善,上善是心里就想做善事,行作也做准备,也做成了;行作上没准备,但想做善事,也做成了为中善;没想、没准备,随手做也做成了为下善。修行十善法,是围绕贪、嗔、痴三法进行的;无贪、无嗔、无痴是修行戒定慧而来。

修行十善业有共戒行和不共戒行。守持共同戒,修行十善业,是有共戒行。持菩萨戒与持声闻戒,同修行十善业是不共戒行;如妖魔鬼怪侵损常住、善人时,韦陀菩萨金钢宝杵杵碎其头;声闻、缘觉就做不来,这也是刚才讲的无报,他这么做无报,必须是菩萨做,可以无报;再如四天王脚下踩的妖魔鬼怪,就是菩萨有护法心;而声闻、缘觉既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能力。可是有受戒也有舍戒;舍戒是不守不持所受戒律了。

舍戒有六种情况,一是断善根时,把戒舍了;如守戒呢,突然想杀他,把戒忘了,或偷谁、抢谁,恶念一起,什么戒不戒的;二是得二根时,得男女二根业报时,还守戒修行呢,今生还得这个报;有的人出家修行还生重病,容易舍戒退道;三是寿终时,要死了,守戒也没怎么样呀,不守了;四是受恶戒时,职业是杀就想去杀;五是舍戒时,就不想守戒了,没什么意思了;六是舍欲界身时,一般人要死的时候会想,都要死了,要离开这个欲界了,色界与无色界无戒律可守了。

这里,我多说两句,什么人容易舍戒呢?没有修为的人;修禅的人,离欲界的时候也容易舍戒。只有得无漏戒或者得无作戒的时候才不舍戒,是人处处在在摄持其心,心不放逸,心被定力所摄持。四果罗汉、辟支佛能做到,新发意菩萨和菩萨能做到,也是摄根戒或禁戒。否则,都不敢说一点戒不犯。因为有漏;所以,一个起心动念都可能舍戒。戒能治一切不善之法,戒就是一道非常窄的关口,通往极乐世界的唯一出口。虽然这个关口上,往西走有恶法缠绕,或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儿和烦恼,但只要想往西走,还必须过这个关口。守持戒,过得去;破、舍戒,过不去。因为,守戒之人福德大,破戒就有漏,福德随漏而走。所以,修行人必须持戒,按照这个标准去行做。否则,就与极乐世界相距无穷远。

佛说,四果罗汉为无学,四果罗汉以下为有学;有学之人持戒有漏。修行人受具足戒的时候,一是世间戒,二是加定共戒。就是修定的人更容易持戒,同时,具足受持还要具足无漏戒、摄根戒,无作戒,加定共戒三世不失。这样,才能够在这个世界,超出三界,得成佛道。自己比照一下,受持的属于哪一戒?大多数人定戒都没得到,无漏戒、摄根戒也没有,那就根本谈不上无作戒。有的人受了具足菩萨戒,就说自己是菩萨;其实只得世间戒,是名受戒。出家人千万别认为自己受戒之后就是菩萨,就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这个是沙弥,那个是白衣等等。能观察出这个白衣是什么人吗?如观不到,看不准,就不要轻视他;最后能不能往生,就可能与这位在家人有关系。有的在家人生生世世出家,乘愿再来现在家相,是极乐世界的使者,往生时就与他有关系。戒律里有这条,不能轻慢白衣。特别是见到在家人讲法时,绝不可轻慢。如果轻蔑地说一句不就是白衣讲法吗。说时候没费劲,说的很轻松,今生断善缘,有可能今生去不了极乐世界,就坏在这一句话上,业报不可思议。

佛说,少数修行人受戒以后,有三种因缘可以舍戒;一是年少庄严,青年得志,壮志凌云,不可一世,忘乎所以;二是心放逸,总想世俗之乐,任意胡为;三是作心无常性,志趣多变。多数修行人受戒以后,也有三种因缘持戒;一是愿力坚固;二是心志坚固;三是行志坚固。除了善戒、恶戒以外,有的事处在善与不善之间,这种事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这样的人就生到北俱卢洲。

如果有人受戒了,又做不善,有两种成就;一是所行恶法成就;二是所行善法无成就。受戒之人,作不善,现世就有报。两种因缘所行恶法成就;一是所施物尽,再无功德修善;二是心舍善时,恶业充满。修行人不管根基利钝、深浅,得身命和舍财的时候,都要知道那是业报,是业报就有循环。既然受戒,就要守戒、持戒。通过具足戒修行,证得定戒、无漏戒、摄根戒,开智悟道,明了十善法。

佛说,明了十善法,知众生寿命各有长短,增寿或减寿,人寿、天人寿、地狱寿等,都是由修十善与行十不善法决定的;包括世间的三灾八难和众生诸苦,都是众生行十不善业感召的。修行未达四禅天的人,也难逃水火风三灾,水淹一禅天,火烧二禅天,风刮三禅天,都是贪嗔痴所感召的,既有内因缘也有外因缘。修行人应该修禅定,从初禅到二禅,从二禅到三禅,三禅入四禅;超越四禅才能证果。不然的话,就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不求解脱离开三界,仍然是地狱人。钝根四果罗汉八万四千大劫之后,也得堕入轮回。因此修行的人,应该及早培养菩提心的种子,从修禅空入手。有的人贪著于禅的定境,而不动;也有人贪著于果位,怕受苦不发菩提心。见这样的人,虽享天福,如见地狱人。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能这样观十善法,是不为难;在家菩萨这样观十善法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忍辱波罗蜜呢?

佛说,忍有两种;一是世忍;二是出世忍。世忍受世间戒律所约束,能忍饥渴寒热苦乐。出世忍是能忍来自世间正反两方面的顺逆二缘,只有修禅定证空的人才能做到;如遭人打骂、恶口时,心里能生起报恩想。有此忍辱,是人了不起。若想修忍,要先破骄慢、嗔恨、痴恚,达到无忍之忍,忍辱无极限。

修忍要注重五种事情;一是恶来不报,怨怨相报何时了;二是观无常想,恶由他作,几年以后再看他;三是修于慈悲,以恶相加是德无能的可怜悯之人;四是心不放逸,没有时间理他;五是断除嗔恨,心志高远,穿新鞋绝不踩狗屎。只有这样才能修忍;否则,忍不住。有智慧的人,喜欢修行忍辱,对人和颜悦色,见善欢喜,见恶以善德相报,供养有德,关怀疾苦,不念多恶,不忘少善,持戒修行,远离是非。能忍二嗔;一是众生嗔;二是非众生嗔。众生嗔包括众人和有形体的动物;如有人打骂后,出门遇狗咬,上山又遇蚊虫等。非众生嗔包括无形体的各种精灵鬼类和以无常变幻形的魔类,前来干扰修行或办事设置障碍等。二嗔皆属客尘烦恼,内心清净而客尘烦恼自灭。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忍辱,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修六度万行的正因呢?

佛说,精进是修行六度万行的正因。修行人勤行精进,能坏自心中已生恶法,能生心中善法;如真实平等、不急不缓、勤行精进,是能受恶道苦的人,是精进无极限的人,是于烦恼得解脱的人。

这里的不急不缓要注意,有的人一提修行就说心里着急呀!几十年都不知做什么了,老了才知着急,光嘴上急;一提静坐念佛修苦行,那可不行,腿疼啊!又有人乱着急,有的找捷径;有的一说话如街上动怒一族等,凡此种种,多为假急,是基础不牢,功德不具。即使是真急也急不得,道须一日一日的修,一口吃不了胖子,古德有紧了崩,慢了松的训诫。

佛说,精进有正邪二种。邪精进是整日里一门心思为名闻利养,不吃苦,怕吃苦,拿修行当幌子,不修功德,贪求大果报。正精进是远离邪精进,修行布施、持戒、多闻、智慧、慈悲;心行善法,所作无悔;不惜身命,又爱惜身命,身命承载佛法,身命既是自已的,又是为佛护念的;失身命时,不舍如法,不舍戒律,不失威仪;以此因缘,常行精进。

因为,为法勤行精进的人,能读诵受持十二部经;为法勤行精进的人,依法转化众生,调伏外道,制住自心邪见;为菩提勤行精进的人,发菩提心,勤修供养;为菩提勤行精进的人,严持戒律,远离贪嗔痴。所以,正精进是六度万行的正因。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也有精进,是精进善法;不是精进无极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勤行精进,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勤行精进,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禅得定呢?

佛说,禅定是戒,是慈悲喜舍,是远离诸烦恼束缚,是修行诸善法的结果。如果修行人离开禅定,不修禅行,世间诸法修行都不圆满,根本谈不上修行出世间法和出世间。修禅定一定要持戒;否则,就像远航的船,无法到达彼岸。要想持戒,修行禅定彼岸无极限,必须亲近善知识,修定得三昧,常寂有乐,才能成就。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闻法修行;即懵懂传懵懂,一问两不懂;最后就是师父进地狱,徒弟往里拱。观一切烦恼是怨敌,通过修禅定把这些破除掉。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乐,在三昧中才生起智慧。禅定是瞬间静寂的灵感;这种灵感是入定和入睡的区别;入睡是意不知不觉,入定是心了了不动,一念不起。久修禅定的人,才能于定中得三昧,在三昧中才能观诸法实相,诸法空性,宇宙人生真相等。声闻缘觉只能观三界之内诸法,而不能观出世间诸法。只有菩萨行人才能观世间与出世间诸法。有些法师讲法,讲到出世间法只能靠经书或猜着讲;因为,没有观到十方诸佛世界实相;所以,只能讲些有想有相的法。修行禅定的人,善行心无休息,一切言行如法行作,具足正念思维,断诸放逸懒散,经常省言少语,既少睡眠又少饮食,多是过午不食或一日一食,少睡少食是自然得而不是勉强为;身心清净,亲善友而远恶交。对世间诸事物、诸是非无有乐趣,知时间宝贵,知佛法宝贵,知自戒法体宝贵,知念起念落是善又无善相,知世法有为多过。

佛说,如果不修行禅定,远离三昧,不能得证世间菩提的声闻果、缘觉果,更不可能得证出世间菩提的佛果。有人会问,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有没有禅定!准确而又负责地说,一定有!因为,一切定中三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摄心、行善、止恶的因缘。所以,修行人说自己心善如何无人相信,身体无有转化,不得定中三昧的人,其心不坚,是靠不住。得定中三昧的人,是身心受乐,乐无时日,乐无可比,才知不枉人间走一遭,才知人生真谛,才知禅悦为食真谛。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的人是怎样得无量福德,增长无量善慧的呢!有七因缘、三时。七因缘为,一是从欲因缘;从修行开始,欲求无上佛道相伴生,为证菩提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二是从精进因缘;只有真精进的人,才肯苦行;肯苦行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乐。三是从心因缘;自愿自觉修禅,无怨无悔行作。四是从慧因缘;从听经闻法而开智慧,开智慧则明法眼,知修行禅定,又在三昧中证得智慧。五是从闻因缘;闻法后听善知识教,趣入心要。六是从思因缘;闻法受教后能善思维,悟入正道。七是从修因缘;正思维后启修,专注一心,无有间杂。三时为;一是生时,有善因缘不生邪见之家;生到信佛行善之家,从小能受法益。二是住时,成年后在家与出家,都有机缘受三皈戒法,听善知识教,如法修行。三是增时,修行一段时间后,福慧增长,依法而行。凡夫有禅有定,禅行间杂;初至四禅有退、有住、有增,禅行有退而禅定之力不退,禅行有住是定力保持不动,禅行有增是定力可证入圣道;圣人禅有住、有增、无退。因为,三禅有粗乐,四禅有轻安,圣人禅有乐。所以,一切道心与解脱,一切种智与见法性,一切神通与自在,都来源于禅定三昧功德。

佛说,得定三昧的人,一定是修行慈悲的人;修行慈悲的人,一定是能得善法的人;一定是破一切烦恼大怨的人,一定是能利益一切众生的人,一定是能断一切不善的人,一定是能度众生离苦得乐的人,一定是让有烦恼众生得安稳的人,一定是得无量功德的人。修行慈悲的人,能于有怨众生施慈缘;能于有亲众生施法缘;能于不怨不亲众生,既施慈缘,又施法缘。

佛说,慈由戒得,慈心由布施得;慈能结缘,悲能救苦。依戒修慈的人,只观有怨众生之善,而不见其恶;依施修慈的人,有怨众生遇困难与病苦,能帮助所需,宽心慰问。依戒修忍的人,是慈因缘;依施安乐的人,是修慈心因缘。

修行慈悲喜舍心的人,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上等为诸佛和诸大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中等为诸菩萨的平等慈悲喜舍;下等为声闻缘觉的世间慈悲喜舍。慈悲喜舍的对象是亲因缘众生,是怨因缘众生,是无亲无怨因缘众生,是有贪求因缘的众生,是有善因缘的众生,是有法因缘的非众生。因为,声闻缘觉修行禅定为世俗禅;所以,为下等。菩萨修行禅定得金刚三昧,为出世间禅;所以,为中等。诸佛与诸大菩萨已证得神通自在,能度诸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为上等。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禅,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禅,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行清净无极限的智慧呢?

佛说,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多闻、正念、忍辱、禅定、怜悯众生,心多忏悔,远离嫉妒,知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相,知因果根本的人,能修行并证得彼岸无极限的智慧。修六度万行的目的是什么?为的是圆满福德,增长智慧,功德圆满才最后成佛。智慧有从闻生,从思生,从修生三种情况。从闻生是文字智慧,从思生是意识智慧,从修生是证得智慧。特别要知道,不修不生智慧。只有修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真智慧。智慧也是这六度中指导前五个的。修行人要注重目的,修禅定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增长自己的智慧。智慧足才能反作用于福德,不修福德也得不到智慧,有智慧指导增加福德。要知道,六度是相互融会贯通的,不能分开,只修一个不行。把佛经当中某一句话拿出来,说我就修这一句话,也不行。佛法是圆融无碍的,要知道圆融,再一门深入,才能修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智慧,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智慧,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佛说此法时,善生等一千人发菩提心,礼佛而退。

讲几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于定中无数次去过地狱,观地狱之苦无以言表,惨烈剧痛无法形容。世间人生之苦总加在一起,不如一地狱之苦惨烈,剧痛无期。世间无所不能忍,万万守戒持戒,不可破戒犯戒;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一堕地狱,万悔不及!仅以此语,与诸位共勉!

感谢诸位拥护道场。

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讲于佛历二五五零八年正月
公历二零零八年二月
释智慈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优婆塞戒经浅释)(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优婆塞戒经浅释)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