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教成语汇编(一)


   日期:2013/3/8 6: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成语汇编() 

 

/ 慧伯

《佛教成语汇编》序言

“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道是本土文化,释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自然要对中国的语言和语汇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教,它本属于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文化系统,历经两千年漫长岁月,经过探索、依附、冲撞、改造、适应、融合的种种阶段,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宗教。佛教的正式输入,当在汉末桓灵之际。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传播佛教经典和教法的先驱、西域人安世高和支娄迦纤xiān)来华,他们在洛阳译出了《阿含部》和《般若部》教典,同时传播禅定法。魏晋以后,佛教的广泛流传,直接渗透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学术领域。从此,鸠摩罗什、佛驮跋跎罗、昙无纤等的东来,法显、玄奘、义净等的西去,在中印文化史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成语是长期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和普遍流传的固定的语言形式。它具有音节整齐、结构严密、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等特点,是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有的来自我国佛学家著述的禅宗典籍。佛教的流传,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也让人目不暇接。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大量佛教词语进入汉语,形成了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词语的****。汉语有自己的成语,但也有不少成语来自佛教文化,这样,使汉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在口语中,几乎每天都会从我们的嘴里或者笔下蹦出几个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一般来说,成语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它是用来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几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佛教对汉语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我们张嘴说出的可能就是一个佛教成语,但是我们几乎忽略了它的佛教特点。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就是指代表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殿堂,它原来的意思是说,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想起到寺院去寻求帮助。后来比喻成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某人求情的时候,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在“三宝”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对象。“僧”正在修行中,而“佛”已完成修行,“觉行圆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意思是务请高抬贵手,给予帮助或宽恕。在《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写到:“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

而有些我们常用的成语,我们几乎忘了它原本是佛教最先使用的,比如:生老病死、指点迷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痴心妄想、三生有幸、两世为人等等,这些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但是如今已经被人所忽略了。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在《法华经》中这样说:“生老病死,四苦也。”而在《百喻经?治秃喻》中写道:“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当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天他在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敦煌变文集?八相变》有诗云:“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也写道:“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在今天,生老病死被人们用来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当一个人有不切实际的想法的时候,我们会说他痴心妄想。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是指贪嗔痴。痴是用来指人的痴心:心思沉迷于某人或物。因为痴迷,所以有妄念、妄想产生。这个妄就是指:荒唐,胡乱,不切实际。指一心想着根本无法实现的事。因为有痴心和妄念,所以众生有痛苦产生。

鲁迅曾经研读佛经,并捐款印刷《百喻经》,他称赞释迦牟尼是大哲,他从前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佛教得到了解决。在鲁迅的著作里,常常使用佛教的语汇,赋予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准风月谈》归厚:“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点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令人办事有点为难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涅盘经》梵行品。北宋《续传灯录》:“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汉,扬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般人以此语最早见于明彭大翼《山堂肆考》。鲁迅在这里利用成语的固定格式,根据前后文需要作部分变动,成语活用,风趣而又辛辣地揭露了谣言学家的行径,达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比喻最高的佛法。“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仪式。唐善无畏《大日经疏》:“以赶路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后多比喻智慧,使人彻底醒悟。引文形容沙僧听到孙悟空救他来了,心中大喜,有如渴得甘露,醍醐灌顶,那种愉悦之情无法言喻。

“不即不离”出自《圆觉经》:“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百千万亿阿僧恒河沙劫诸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泛指若合若分,即不接近也不疏远,引文即是此意。

由佛组成的就有借花献佛、佛眼相看、吃斋念佛、烧香拜佛、立地成佛等。再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而佛教徒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就叫“一尘不染”。“五体投地”是佛教敬礼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又如“当头一棒”,源自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的一种拜师方式。这一派的创始人义玄在拜师时向师傅请教佛理,问了三次挨了三次打,于是大为醒悟,以后相沿成法,对初习禅法者,常常给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他对佛理的理解程度。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都是劝人改邪归正的佛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是佛教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的体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源于佛门“放生”“护生”的观念,而“和尚在钵盂在”则体现了和尚四方游历化缘的佛教行为。 

其他被普遍使用的成语有天花乱坠、顽石点头、天女散花、一丝不挂、镜花水月、百尺竿头等。

综合以上所得,印度传入的佛教为汉语注入了大量新词汇,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它所形成的语汇已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并已在各个领域中紧密地融合到本土汉语之中,以致于我们现在使用时还不知出自佛教。

另外像“盲人摸象”“井中捞月”“认贼为子”“不即不离”“自作自受”“自欺欺人”“无恶不作”“金口难开”“不二法门”“泥船渡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唯我独尊”“放下屠刀”等等,都是直接取自佛教经典。这些词语在使用中都或多或少偏离了佛经的本意,但究其语源,仍可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痕迹。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相当数量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例如: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徒用以比喻人没有一点牵挂。现形容人赤身****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摒除欲念,保持心地洁净。后来多用来形容环境环境非常清洁。现在也比喻人品纯洁,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

天花乱坠:佛教神话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花纷纷撒了下来。现在用来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过分夸张或不切实际)。

单刀直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前进。后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降龙伏虎:佛教故事说,一些高僧能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来用以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梦幻泡影: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像梦境、幻觉、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来用以比喻空虚不实在存在的东西或不能实现的妄想。

以上这些成语的意义,透过对它们语源的探讨,加深了我们对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语史上所起作用的认识。这些通俗、生动的语言,都蕴含着幽默、深刻的喻义,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

曾有学者统计,我们常用的佛教成语有500600个之多,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华文明起到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佛教对我国成语的影响是深刻的。正像宋代僧人大慧禅师所说的:“梵语唐言打成一块”(《五灯会元》卷第二十)。佛教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文献浩如烟海,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我国的成语,就不能不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

一千多年,佛教深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与儒道互相融合,成为了中国传统传统文化的主流。过去,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不认识佛教,把它与民间迷信混为一谈,使真珠埋于泥土中,佛教的智慧之光长期被淹没。对于这种反常现象,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经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笔者出家多年,并且从事佛教文化刊物的编辑工作多年。经过多方搜罗、整理和归类和释要,想从这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成语中窥见佛教成语的演变轨迹,以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天闲暇之余,细读几则佛教成语,您或可领悟佛教修持心要、回味古大德参禅机趣、了解佛教净化人心的教理等等,对人我身心定有所利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成语汇编)(五明学佛网:佛教       成语汇编)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快乐的追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的和乐之道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