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


   日期:2013/4/21 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丁三、结示消除次第(分三:戊一、诣何为界。戊二、并销次第。戊三、结劝传示。)

  当菩萨掌握了一个修行的真因,慢慢的走上菩提的真性,消灭五阴虚妄的执取,到底它的消除的次第是什么呢?

  戊一、诣何为界

  首先,我们看五阴到底是以什么当界限呢?

  一个菩萨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知道他真的已经远离五阴的执取,真实的不住在五阴呢?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佛陀告诉我们:要远离五阴假相的执取。

  什么叫远离五阴呢?它的标准在哪里呢?

  佛陀说:你现在想要知道因界。这个因就是五阴。五阴是一切法之因,一切的根、尘、识都是由五阴所变现出来的;浅深就是边际。

  一、什么是色阴的边际呢?

  唯色与空。色就是有相,空是无相,从有相到无相都是色阴的边际。

  我们前面讲耳根圆通有提到,耳根所面对的是声尘,声尘它的一个色阴有两个相状,第一个动相:就是有声音,第二个: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个声尘;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远离动相的执取、远离静相的执取,这时候才超越了色阴,色跟空都是属于色阴。

  二、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我们想要脱离感受的系缚,不再跟感觉走了,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是远离感受呢?

  唯触及离。触就是心中的爱着,离就是心中的厌恶。当你很讨厌一个人时,你还是活在一种感受状态中;喜欢一个东西跟讨厌一个东西,心态是一样的,都是生灭心、都是轮回心。

  所以真实的、远离感受的人,他心中是无喜亦无忧,他没有所谓的讨厌,他也没有什么喜欢这件事情,所以远离感受是要远离触跟离。

  三、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怎样知道我已经脱离妄想的执取呢?“

  记是有念,忘是无念。

  所以你经常什么都不想,无想也是一种妄想,远离想、远离无想,保持中道,这就是想的边际。

  四、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灭是心中的寂静相,生是心中的活动,心中有很多的分别、活动叫做生;远离生跟灭两种相状,才能够超越行阴的边际。

  五、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识阴的边际是湛,湛是有为的生灭之法,合湛是无为的寂灭之法。

  所以阿罗汉他在识阴当中,他住在这个无为寂灭之法,从大乘佛法来看阿罗汉圣者,他还是活在生灭法中,因为他住在空性,他不能产生随缘的作用。

  这一段文,提出大乘佛法一个修学的目标──当我们开始走上路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才能调整自己。

  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远离两边,顺入中道。

  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开示菩萨,他很少讲偏执一方的话,除非他要一时的对治你,那是对治悉檀;佛陀所发明的真实义,从第一义谛悉檀来说,佛陀所讲的都是中道之义;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说亦如日月不住空。

  所以佛陀引导大乘菩萨,他的思想永远是一种平衡式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