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贤长老:成就念佛法门的资粮 三福业


   日期:2013/4/21 19: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培修福德。
  
  有些人认为我学佛就是关起门来念佛,但根据佛教教义,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是单纯、片面的看法,念佛怎么能与生活脱节呢?怎么能与社会脱节呢?若是脱节,一是你念佛没种资粮,缺乏资粮就缺乏生西的条件;二是世间上的人难免要讥议,批评你念佛人百事不管,什么都不关心,只是等死,死后生西方极乐世界,别人就误解学佛是消极、迷信。实际上关门念佛与佛经是完全不相应的,佛经讲念佛要修三福业,三福业就是实际行动,不与现实生活相违背。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世出世间要相结合,出世间智、无漏智是建立在世间智上面的,二谛要圆融。
  
  二谛是胜义谛与世俗谛,胜义谛就是出世间智,世俗谛就是世间智。佛法讲缘起性空,缘起就是世间智,性空就是胜义智,两种要结合,没有缘起你见不到性空,有性空才能真正了解缘起,这叫二谛圆融。所以世间智讲因果缘起,就要种善因,种善因就应有实际行动,而不是说成天念佛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做,好事也不做了。怎样才是真正学佛呢?不违背因果法则,止恶行善,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证入胜义谛。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为了证得胜义智,首先要通达世俗智,因此就不能违背因果、违背现实生活,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履行八正道,进一步学菩萨发四无量心,修六度四摄。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行布施就能舍,救苦救难;爱语就是与人相处和合团结;利行就是行为正当,处处利益别人,广利众生;同事就是与众生同甘共苦,生活上处处能够扶助别人。六度四摄就是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
  
  在净土经典里面,三福业讲得很具体,包括了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要孝敬父母,恭敬师长,你念佛不能说连父母和师长都不孝顺和恭敬了啊?另外还要修慈悲心,行五戒十善,不杀、不盗、不邪行、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邪见。人天善是学佛的基础,若丧失这个,就不能完成人格,你品德都没有,还学什么佛?念什么佛呢?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叫做解脱善。学佛的人,要达到身心解脱,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不染污。我们这个内心像明镜台一样,要想保持干净,就要随时拂拭、打扫,那就要修戒定慧。受持三皈就是要以三宝作为终身的皈依;具足众戒,你们居士就要守五戒、八关斋戒、居士菩萨戒,这些都是有利于众生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不犯威仪,什么威仪呢?行、住、坐、卧都要端正,不要染污,不要歪斜。达到三业清净,做到身心解脱,身解脱不为业障所累,心解脱不为烦恼所迫,慧解脱不被无明所染,就要好好守戒,这就与生活相结合了,与履行正道相结合了。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是广大心,学佛人最终的目标不是想下辈子好,不是成鬼成神,也不是生天,因为那些都是不彻底的,仍然在三界之中,我们的目的是完成佛道,要成佛果。但如何成佛呢?首先就要度众生。怎样度众生呢?就是把自己这个生命奉献于众生中,在群众中做好事,救苦救难,广行六度四摄,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化众生而成佛,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包括广大的智慧和慈悲,而不是关起门来百事不管,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要处处想到别人的苦,把自己投入到群众中,救苦救难。佛在世时,有一个弟子问怎样才能使一滴水不干枯,佛就说把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就永远不干枯。这个譬比很好,要让我们慧命相续,使我们生命发生真价值,就必须把自己贡献于众生,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就永远不干枯,生命就永远有价值。《楞严经》上讲“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我们整个身心奉献于整个十方尘刹、国土众生之中,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报佛恩就要学佛法,以佛法的行持来报答佛,你真正能履行佛法,就能真正报佛恩;若不能根据大乘经典指导自己走大乘道路,就不能够报佛恩。
  
  深信因果,对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因果道理是佛家的根本准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多福,作恶遭殃。你造了恶业,必定要堕三恶道;造了人天善业,必定要生人天,保持人身;你能修解脱善,就能解脱生死;你修菩萨善那就可以成佛,这种因果道理要相信。
  
  读诵大乘,我们经常要读诵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意义很深,范围很广,目的很高,必须要以大乘经典行持。净土法门属于大乘法门,因为他的目的是成佛,成佛又来度众生,与现实相结合。
  
  劝进行者,我们不但自己这样修,还要劝别人这样修,使别人都能进一步提高。
  
  以上这三福业就是净土资粮,资粮就等于我们上路必须带干粮,以免路上饥饿没有吃的,这三福业是净土资粮。不妨再明确地说:
  
  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与日常生活完全有关系,在家庭、社会中,为人处事都应这样。
  
  第二个“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说以佛、法、僧三宝为自己的皈依处,不能违背,重要表现在护持众戒,不犯威仪。你学了佛就要守戒,各自要守出家戒、在家戒,要清净身心,使内心净化不染污,虽在六尘境界之中而不被其所染,身心才能达到解脱,这就是超尘出俗的精神。如我们到市中区解放碑去,一般人看到好吃、好穿的,听到好听的,就迷惑了,学佛人就不同,他不会贪恋这些东西,生活方面只是衣食具足够用就行了,少欲知足,生活简单朴素,用不着贪,其精神追求就与普通人不同,叫超尘出俗。保持这种精神,三业清净,就是护持众戒。既不染六尘,也不离开六尘,而是在中间做佛事,即在六尘中度众生,与众生不相脱离,这就是佛事,不一定说敲铛铛、敲铰铰,念诵才是佛事。
  
  第三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进一步说明大乘精神,要学菩萨,修菩萨乘。作为佛教徒,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要搞好文化事业、慈善事业,凡是有利于人民、众生的事,我们都可以搞,不能光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是关门念佛不管门外的事。
  
  现在有一种歪门邪道,那就是本愿法门,我给你们讲讲。本愿法门来自日本,日本京都有个东本愿寺,还有个西本愿寺,它是日本真宗建的。日本真宗的祖师是谁呢?亲鸾。亲鸾是什么人呢?他与贵族有关系,他的生活行为是吃酒吃肉,而且娶得有妻室。现在的日本和尚,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有家庭的,自己的夫人就在庙上,生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徒弟。
  
  日本真宗就把净土经典里面的三福业舍弃了。你要发菩提心、读诵经典、守戒、培功德、做好事,他认为你这个是杂修。他提倡什么呢?就是念一句佛号。他的理论就等于我们准备坐火车去某一个地方,念一句佛号就等于买了车票,就可以上火车到那个地方去,你打麻将也可以念,喝酒也可以念,你只要念一句佛号就行。这个理论多歪曲啊,简直歪曲得很!也即是说只是讲念,而不讲行,不守戒,不发菩提心,也不上庙。虽然他提倡念佛,但实际上与佛的三经一论、与净土法门是完全违背的。那恶人就可以尽量作恶,只要念一句佛号,临终就可生西,这与佛理本义相违反,另外就是放纵了恶人,以念佛的名义掩护罪恶。
  
  现在有人在提倡本愿法门,但是处处遭到反对。其中一个人叫圣苏,这个人到重庆来过,也去过乐至。他是江西九华山人,是仁德法师的徒弟。他最初在九华山提倡本愿法门,仁德法师就喝斥他、批评他,他不听,就被撵下山。这次我遇到仁德法师,法师给我讲:这个家伙邪知邪见的,乱宣传,我把他撵出去了,这件事,好多居士还不知道。
  
  他出来后到江西其它地方,后又到四川来宣传本愿法门,江西宗教局、公安局都要收拾他,可他东窜西窜又窜到四川乐至、重庆来了。他宣传的是一种邪法,一种歪门邪道,真正有正信的居士,是看得清楚的。你们一定不要相信。你想只是念句佛,生活行动不讲究,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念佛都可以生西,这些人不孝父母,广行杀戮造罪,只要念句佛就生西了,等于买了火车票就上火车了,这是什么理论啊?净土经论所讲要有助行,要有资粮,要修福德,要持戒,要发菩提心,要广种福田,广行善事,要修三福业,这也就是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赵朴老提倡的人间佛教,念佛人不讲这些怎么行呢?与现实不相结合,与佛说的不相结合,违背佛陀的本怀,便是走的邪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惟贤长老       念佛)(五明学佛网:惟贤长老       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