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真法师:佛陀的日常生活淡泊节省讲究卫生


   日期:2013/4/23 1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佛陀是极端主张朴质、节省的。如约衣说,佛陀就是主张穿“粪扫衣”的。大乘义章卷十五说“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行者取之,浣洗缝治,用以供身。”——这是说一般居民将事同粪屑扫出去了而倾弃在巷野的破烂布条,比丘拣取出来,加以浣洗,缝治为衣;就叫粪扫衣。

  再约食说,佛陀主张“日中一食”。增一阿含四十六、中阿含五十一内,有一个故事:“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健,气力强盛,汝等比丘,亦当一食。……尔时跋提婆罗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者何?气力弱劣。”结果跋提婆罗因不堪任“日中一食”,就隐匿了三个月不敢和佛陀见面。

  最后应该讲到住了,佛陀主张“树下宿”“露地坐”“冢间坐”的。根据四阿含里的材料,佛陀个人虽说在这些地方住宿的时间不多,但亦约有百处以上是说佛陀住在所谓“叶屋”里的。又中阿含卷六,给孤独长者说他自己当初想在舍卫国购买地皮,来建筑屋宇供养佛陀时,舍利弗为佛陀提出的条件,也只是希望“昼不喧闹,夜则寂静,无有蚊蝱,亦无蝇蚤,不寒不热”;并没有希望做到怎样堂皇富丽。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强调这种淡泊刻苦的生活呢?一般地说:当然是为了“专精道业”,不能把心志沉溺在物质的享受上,使之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但是,除了这,我认为还有两个比较主要的原因:一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生活艰苦。如长阿含卷二说,佛在跋祇国游化时,因为“彼土谷贵饥馑,乞求难得。”不能不将常随的比丘众遣散到其它的国度里去。佛法传入中国时,由于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毕竟与佛陀住世时的印度不同;故佛法传入中国后,一般出家比丘,都不能实践印度的乞食制;到了唐朝,一些昂头天外,牢笼不住的禅宗大师,更别开生面,多数欢喜在水边林下,犂云锄月,使佛法与自己活生生的劳动打成一片,向石头土块里演唱宗乘,接引来学。这就不能不说没有它的客覌原因了。

  佛陀虽强调淡泊刻苦的生活,但在四阿含里却又有很多的地方,极力排斥当时所谓“苦行外道”。苦行外道,是以苦行自负的,直认苦行为“道”,或认苦行为证道的唯一途径的。佛陀主张淡泊刻苦的生活,主要是在减轻当时人民的负担,并借此来消磨自己贪嗔痴慢的习气,在自己本分上是应该这样做的,丝毫没有使个人可能“自负”的地方。淡泊刻苦的生活,固然是佛陀所倡导的;但假使弟子们认为自己能实践这种生活,就自负不凡,认为自己能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因而在思想上造成“自贵贱他”的趋势,这就与佛陀原意大相违反,不能不痛加申斥,说这样做,就不能算作一个眞正学习佛法的人了。

  在当时,佛陀能贯彻自己的这种主张吗?根据许多材料,可以毫不隐讳的答复,佛陀是不能贯彻的。如中阿含卷十三说“世尊迥顾告曰:阿难,汝取金镂织成衣来,我今欲与弥勒比丘。”杂阿含卷四十一说:“世尊告摩诃迦叶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力劝尊者迦叶改着自己的轻好衣,不要再着粪扫衣了。至于饮食,在四阿含里记叙的,当佛陀来接受在家信众供养时,绝大多数都是异常丰美,几于触处可见。又如当时佛陀所住的祇树给孤独园、竹林加兰哆园、庵婆婆梨园等地方,不但风景优秀,就是房屋也是十分漂亮的。--这些不都是佛陀不能贯彻自己主张的好证明么?

  佛陀为什么不能贯彻自己的主张?为什么使自己陷于矛盾?我认为:当时佛陀及其弟子的日常物质生活,全都是在家佛敎信众供养的;信众既然根据个人经济情况或者感情上的信仰程度不同,把衣食住等都预先准备好了,假如没有特殊原因,佛陀也只好不加简择,遇啥吃啥,遇啥穿啥,不容再麻烦人家了。另外佛陀虽强调淡泊刻苦的生活,但在自己的思想认识上,覚得还有比这更高贵的东西;为了使信众能接近、享有这更高贵的东西,在淡泊刻苦的生活方面,非要打些折扣不可。譬如说,比丘积蓄多余的衣服,佛陀原来是不许可的。为什么?“若蓄衣便增长恶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说不得蓄;……若蓄衣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者,如是衣我说得蓄。如衣,饮食、床榻、村邑,亦复如是。”善法最适当的注脚,就是利益安乐众生的事业。衣,应不应蓄?应该从增长利益安乐众生的事业上去考虑问题,不能死执成法,把自己变成一个敎条主义者。不过这样做,在没有获得“最上慧覌法”的比丘,是不十分容易搞得通的。

  佛陀在物质享受上,虽强调淡泊节省;但对于日常穿衣吃饭这些琐事,却又十分认眞,一点都不肯马虎。例如着衣,佛陀在质料上,固然十分朴素,但却十分整洁。衣服穿在身上,不长不短,恰好合身;既不紧紧地箍在身上,也不是空荡荡地显得宽大无边。佛陀在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内,说“沙门出家,有五毁辱之法。”一是发长,二是指甲长,三是“衣裳垢圿”。至于佛陀食与住的情况,在优多罗口头和许多经文里也有很好的描述。

  澡浴,也是佛陀一种特殊的嗜好。长阿含卷三说佛陀在涅槃前,还和许多弟子到拘孙河洗了一次澡。增一阿含卷二十八内,佛陀向弟子们提倡建筑浴室。说有了浴室,对人民有很多好处,一、除风湿。二、治疗一切与之相适应的疾病。三、除垢污。四、使身体轻便。五、使身体肥白。不但提倡建筑浴室,在同卷经文内,还提倡,“施人杨枝”。因为在佛陀时代,根本谈不上今天所使用的牙刷牙膏,只好敎人折取细嫩杨枝,截为段段,将一端用齿嚼绒了,即用以揩齿,名曰齿木。佛陀说用杨枝揩齿,不但可使口腔不臭,还能帮助消化和减轻眼内的火热,因之赞叹施人杨枝,也是有功德的。

  佛陀对环境的淸洁卫生,也是十分重视的。中阿含卷八说:佛陀在鞞舍离时,有一天,望见天色晴明,将许多东西抱出,抖了,抹了,放在太阳里晒;不料后来天气渐变,黑云蔽日,眼看要下雨了,佛陀又赶忙将东西抖了,抹了,抱到房内去;可是收拾好了,雨还没有落下来,佛陀又赶忙拖着一柄扫帚,将自己弄脏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的。增一阿含卷二十五说:佛陀告诉弟子,在扫地时,应先辨别风向,好好将灰屑扫聚一处,畚了出去;还要仔细检视,看地面扫干净了没有?不然,到处都是灰,甚至粗心大意,地面还留积一些讨厌的灰屑,这是不能成就扫地功德的。若扫塔内,先应洒水;遇有瓦砾,要捡出去,凸凹不平的地方,也要动手修治,使之平整。

  佛陀的法身,是常住不灭的;佛陀的智慧功德,存活在广大的人民心里;只要我们作弟子的,能够掌握佛陀日常生活的精神,用以作为自己光辉的榜样,亦步亦趋,不屈不退,佛敎是会发出更强烈更绚烂的异彩而永耀于人寰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真法师       生活)(五明学佛网:明真法师       生活)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怎样才能使员工感觉工作、生活 

 圣轮法师:生活在动静中 一切归于自然─谈「动静自如」的人 

 圣轮法师:六好生活禅──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读好书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五章 禅喜 体验生活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四章 禅机 通情达理的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现代人的修行生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八、把禅法带入生活——说“处生 

 沈家桢居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洪启嵩居士:生活中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