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茗山长老:抗日战火中听灵涛法师训话兴起慈悲心


   日期:2013/4/23 1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就是牺牲自己而施与他人之安乐。“悲”,就是同情他人而急欲救其痛苦。《大乘义章》曰:“爱怜曰慈,怆恻曰悲。”又曰:“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智度论》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即是此义。“主义”,即是“由思想而生信仰,由信仰而生力量”之谓。“慈悲主义”的意义,就是以慈悲心为一切思想行动的中心指导者,换句话说,就是把我一切思想行动使符合并依归于慈悲之道。

  我少小时随母在家庭中,早晚常常拜佛念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由此种下了“慈悲”的种子。十九岁出家后,在小庙上晚殿,总要念忏悔文:“大慈大悲利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又听人说:“佛教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宗教,”由此才相信“慈悲”是可宝贵的东西。二十一岁在焦山,听讲《心地观经》“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又读《法华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大悲心是”,由此才懂得一点“慈悲”的意义,然而并不知怎样去行持?更不知行持有什么益处。二十四岁在南岳,听到灵涛法师训话,他说:“自七七事变以来,战火日见蔓延,我们处在这个乱世界,随时随地都有丧身失命的危险,真是可怕!观察战争的起因,实由于少数野心家的贪瞋猛炽,众生的共业招感;要断灭贪瞋,忏悔共业,消弭人类残酷战争,促成世界永久和平,我们必须力行‘慈悲三昧’!我又觉得地狱饿鬼趣中的有情所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更是人间所未有,梦想所不及,我们看经论中所说的苦状,谁不怕到那里去受苦?再观察地狱饿鬼的起因,也实由于有情的放纵贪瞋,广造逆恶。要降伏贪瞋,忏悔逆恶,救拔受苦有情,度脱地狱饿鬼,也必须力行这‘慈悲三昧’!假若你们个个力行慈悲三昧,不但世界得以和平,有情得以解脱,就是你们自己也能免除战争的危险,免除恶趣的痛苦,所得功德利益,无量无边。”我听了这一次的训话,深深地感动,觉得慈悲有这些胜义与妙用,发誓努力奉行。

  从那时起,自己规定每周星期日为慈心纪念日,星期一为悲心纪念日,牢牢记住那两天,无论如何,总要做两件给人快乐救人苦难的事,或戒杀放生,或广修供养,或忍辱无瞋,或存心不害,或以同情的态度赞美他人的长处,帮助他人的工作,救济他人的急难,自己吃些亏,便宜把人讨,舍己利人,见义勇为,使他人离苦得乐,等等。如此行了两年,星期日和星期一,便成为我的欢喜日了,他人给予我的快乐,救助我的苦难,恰是我过去利人救人的如数以偿,甚至加一倍十倍百千万倍的收获,实使我感激涕零!由此格外加功用行,除于星期日星期一实行慈悲外,更于星期二至星期六,将与慈悲有关的喜舍、四摄、六度、五戒、十善、十一善心所、三十七道品等一切善法,轮流行持,最低限度,日行一善。然而我的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行之既久,未免懈怠心生:或闻讥谤而退悔,或将行施而难舍,或因病忙而疏忽,或虑利害而迟疑,但常常鞭策自己,勉力行去;因而获得的感应更奇,效验更多:日间安乐,夜无噩梦,逢凶化吉,遇险为夷,灾难消除,人人敬爱,甚至回瞋作喜,转祸得福。得了这些效验后,对慈悲主义,更加深信不疑,力行不懈,随时随地,尽心尺力,以种种方便,利济众生;并于日记记之考核勤惰,日日自警,日日行持,一日不行,即一日不能自安,久而久之,习以成性,自作自受,乐趣无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茗山长老       慈悲)(五明学佛网:茗山长老       慈悲)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