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昌法师:心念转变境界转变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日期:2013/4/23 10: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于一个人来说,面对一件难题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不知所措,难以面对,容易让人在身心方面产生包袱,甚至压的自己喘不过起来。这个时候,处理的办法要么急功近利,赶快远离;要么选择逃避,封闭自己。这些处理的办法容易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往往使人生活在阴影中,悲喜多变!

  人的特性就是悲喜不定,根据不同的原因,不是喜多就是悲多,不能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中保持身心方面的平和,这种情况可以用一句“悲欣交集”来概括了!其实,不管面临怎样的问题,都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因为出现了就得面对。凡事都有原因,要从根本上去解决,不然自己永远无法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在佛经中针对圣人和凡夫做事的心态时说道:“菩萨(圣人)畏因,众生畏果”。也就是说圣人注重的是事物的“因”(前因),凡夫注重的是事物的“果”(后果),圣人了知“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原理,所以一切从因地上来解决;而凡夫不然,不明因果真理,毫无顾虑,面对结果时却怨天尤人!两种不同的原因,造就两种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不在别人。

  种瓜得瓜,种豆得斗,因果报应,毫厘不差!我们每做的一件事,在佛法都可通称为“造业”,也可以理解为“作业”,这个“业”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差别在于所作的人事上;不过这种业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惯性,这种惯性能够牵动人们不知不觉地顺着这种习惯一直往下走,在习惯中作恶作善,这种潜在的力量就是“业力”;在不断的“造业”中,“业力”越积越强,如果是善因,则会成为超越生死轮回的“资粮”,假如是恶因,就会成为解脱生死的“障碍”-业障。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在生活中不管遇到难题(障缘)还是好事(顺缘),都有其内在的原因。不能一遇到顺缘眉开眼笑,忘乎所以,要知乐极还能生悲;遇到障缘则垂头丧气,不知所措,要知悲过则能生疾!当我们在面对顺缘(好事)的时候,要是平静心态,正确面对,还能再继善缘,相续成就;要是在面对障缘(难题)的时候,更要平静心态,直面相对,就会改过自新,止恶修善。

  从佛法来看,善恶在于一念,起心动念中决定了善恶难易,凡事只要我们“看住心,把住身”,当做则做,不当做则止,一切就会了了分明,则会三业一如,止恶修善;如果不慎造了恶因,面对恶果时,不要逃避,要冷静的审视这个问题,转变角度,换一种心态来面对。从这个难题想到原因,从这个难题想到现在,从这个难题改变未来,在释怀中甩掉包袱,变障缘为资粮。

  在顺境中把握当下是一种功夫,在逆境中活在当下更是一种境界,虽然很难,一切皆有可能。佛法中告诉了很多这样的方法,学修佛法,不但启迪智慧,还能明了途径,在佛法的指引下自在快乐!

  生活中,人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如果能够正确面对,守住六根,可以“境随心转”,自在快乐;如果放纵喜好,随意六根,就会“心随境转”,妄想颠倒!

  固执己见,容易进入死角,产生心理压力,留下心理阴影,增添身心包袱。转变一个念头,容易使人柳暗花明,转变一个角度,则给思维留一点空间,转变一下思维,就可使人绝处逢生,转变一下心态,就可使人以心转境。起因决定善恶,难易在于心念,我们的命运决定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宽昌法师       境界)(五明学佛网:宽昌法师       境界)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王雷泉教授: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走出闭关中的境界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 

 明一法师:永嘉大师说境界 

 蔡日新居士: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蔡日新先生访谈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