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认识凡夫心发心圆满是修行圆满的关键


   日期:2013/4/25 8: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发心代表着人生的目标和指向。不仅学佛要发心,成办世间利益同样需要发心。人们希望成家立业、升官发财,也属于发心的一种。世、出世间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参与方能成就。在做事过程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外在结果,却忽略了心的参与及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我们要知道,同样的行为,以不同的发心来做,结果会大相径庭。对于凡夫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那么,凡夫心又有哪些特征呢?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根本原因是在于无明。无明,又名不觉。当我们每产生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时,无法在当下以智慧去观照并照破,也就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的当下,一头就栽进这些想法、情绪或念头中,被它们左右数天、数月甚至持续一生。就像武侠小说描写的那样,一辈子沉浸于爱恨情仇中,似乎生命的全部意义皆维系于此。

  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会为这种畸形的人生感到不值。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常常扮演类似的角色。每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出现时,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我们那颗四处攀缘的心就会粘附其上,进而产生执著。当心落入这些陷阱后,念头又会继续攀缘念头,最终越陷越深。对我们所讨厌的人,时时想到他的诸般不义,如此,负面情绪越想越大。一旦成为主宰我们的力量,痛苦自然在所难免。如果在这些想法萌芽之时,我们能以智慧进行观照,便能将烦恼消融于觉照中,使之不能继续产生作用。

  无明而外,我执也是凡夫心的重要力量。凡夫的特点是处处想着自己,一切皆以自我为单位,如我的想法、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等,痴迷于自我感觉中。而这种关于“自我”的错觉,正是一切贪嗔痴烦恼的根本。我们所以会起贪心,是因为“我”喜欢,于是想占为己有;所以会起嗔心,是因为“我”讨厌,欲除之而后快。

  佛法的缘起观告诉我们:一切现象本无“我”及“我所”。当我们粘上自我的感觉后,它就成为烦恼之源。比如这个茶杯,本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无“我”及“我所”,更不会对我们构成任何影响。但我们买下茶杯后,立刻在上边粘附了自我的感觉,认为茶杯是“我的”。于是乎,当这个茶杯丢失或损坏时,我们难免会受到影响。

  其实,世间时刻都在发生各种天灾人祸,但并不是所有变故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能使我们为之动心的,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并与我们有关的人和事。世间每天都有无数孩子患病甚至死亡,一般人只会对此感到同情,甚至漠不关心的也大有人在。但对于母亲来说,孩子的病痛就是头等大事,若不幸夭折,更难以从丧子之痛中摆脱出来。原因就是母亲在孩子身上粘附了“我”的感觉。可见,真正构成伤害的,并非某个孩子的健康状况,而是这种“我”的感觉。

  凡夫心的力量,还包括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这些力量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心行,渗透于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即使学佛之后,我们还会带着这些心行习惯进入佛门。比如,我们会贪著寺院的环境,贪著崇拜的师父,贪著所修的法门。表面来看,我们似乎也在学佛,也在修行,但心行仍滞留于凡夫心。

  若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最后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

  了解凡夫的心行之后,便能明确以怎样的心学佛。凡夫往往带着世俗的功利心亲近三宝,无非是保平安、求福报。若以这样的目的学佛,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佛陀的教法,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进而帮助我们实现人生最高价值,这才是佛法的不共之处。

  所以,我们要发大心,立大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在因地发起宏愿才成就的。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上发十二大愿,成就东方净琉璃世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以为成佛是无法兑现的梦想。在因地上,那些业已成就的诸佛菩萨,也曾和我们一样是可怜的众生。我们之所以修不起来,是因为菩提心尚未发起。而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是非常狭隘的,很难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发心,同时以正见剔除世俗菩提心中的杂质,由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如此,距离佛道就不再遥远。因为菩提心具有觉悟、平等、无限、无所得的特征,当我们以一切众生为利益对象并将心量扩张到无限时,就能和佛菩萨相应。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初发心即成正觉”。

  我们通常认为:发心是起点,成佛是终点。而起点和终点之间三大阿僧祇劫的距离,足以使心力羸弱者退却。但我们要知道,发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一而非二,并无本质区别。所不同者,只是发心的纯度尚未圆满。若发心发得准确、到位、究竟,当下这颗心和成佛所成就的心,就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成佛并非遥不可及,更不是天方夜谭。因为成佛所应具备的品质,众生心中本已具足,只需将它圆满开发出来。

  如何开发呢?首先要发出离心,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这就必须以放弃现世享乐为前提。若我们仍贪著现世安逸,是无法摆脱凡夫心的,这也正是古德特别强调的“舍弃今生”。其次是要发菩提心,不仅自己希望出离,更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脱。

  发心,是修行能否成就的关键。如果发心正确,修行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发心圆满,也就是修行的圆满成就。以《华严》的见地来说,发心圆满即等同于修行圆满。同时,猛利的发心还可对治贪著等诸多烦恼。若我们发起猛利的出离心,不再贪著世间五欲六尘,再去念佛、修行,便能与道相应。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多是因为对现世的贪著太深,故一句佛号很难念得相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济群法师       发心)(五明学佛网:济群法师       发心)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如何证明你是一个初发心菩萨?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净界法师:正确发心 感果稳当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 

 济群法师:发心、僧格、正见 

 济群法师:《认识菩提心》讲座前言 

 济群法师: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