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平常心辨析


   日期:2009/8/1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做一个比喻,说众生不见道,就在于心绪扰乱。比如缸中之水,用手搅动之后,你再用他当镜子,就无法看到你的面目。同时也看不到缸底。是什么影响的呢?就是搅动。也就是说,如果不再搅动他,慢慢地他就会静止下来,水中的波纹平复了,水面平整如一,既可以照物也可以洞彻至底。

作为众生,心绪妄动,贪嗔痴之心一刻也不能停歇下来,没事瞎琢磨,有事穷算计,面对本来空幻的境界却当作实有而妄动爱恨情仇。就像波涛汹涌海浪,一刻也不得停歇。求而又求,求得还要求,没有满足的时候。任其狂心泛滥,造作无量的罪业。这样如何才能见道呢?

所谓的平常心,在达摩四行观中说的很清楚。也就是逢苦不忧,即报怨行。获誉不喜,即随缘行;也就是说,通达实相,一切本无可得,得失无心。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

也就是说,通达实相,一切本无可得,得失无心。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

大慧禅师所说的他的吃饭与睡觉和别人不同,就在于他无取舍,有什么吃什么,没有拣择。该睡觉,倒头就睡,用不着考虑盖什么样的被子,住什么样的床。一句话,就是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而心无动摇,就是平常心;攀缘不止即是驰求心。而这驰求心一旦能够停歇下来,就是归于平常心。

佛陀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贪着一切境界,即一切境界而离一切境界,不被境界所粘着。即境界而能不被境界粘着,等同无心。也可以说平常心就是无心,也就是祖师所说的,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作为修道人,在没有证入空性之前,要学会即境界而离境界,虽然这样作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

至于说不分别,并不是停止六根不不起作用,而是在起作用的同时不加贪着。佛陀说:爱欲是生死根本。众生六根起用之后,分别好坏之后,而采取取舍的行动。而大修人六根起用,虽分别好坏,但无取舍之心。这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虽分别而无意。这种境界不是天然外道所能理解和做得到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平常心       辨析)(五明学佛网:平常心       辨析)  

 王雷泉教授:“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 

 王雷泉教授:“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 

 杨佛兴居士:评“平常心是道” 

 郭元兴教授: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正确辨析心相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6.平 

 温金玉教授: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 

 麻天祥教授: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 

 其它:“空”义辨析(王新水) 

 林国良教授:“五重唯识”观辨析 

 刘先和居士:平常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