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刘媛媛:女性与菩提心


   日期:2009/8/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女人是世界上永恒的话题。
女人是世界的色彩。正因为有了女性,世界才变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过去的时代,女性一直生活在历史的夹缝中,在历史学家的笔下,能够“功成名就”的女性都有些许蛊惑的色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仿佛女性只是为了诱惑而生。因此,压抑、贬斥女性成为了历史的主流。即便如此,女性还是在历史夹缝中散发出了或温柔慈爱、或慷慨侠义的女性之光。
这个世界缺少不了女性,没有了女性,人间是充满缺陷的世界。尤其在我们这个高倡平等的时代,女性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大家大概都不会否认。不论是对于世间各种事业,还是对于文化传承,女性都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而两千多年来佛教的弘扬与发展,女性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大乘佛教中,描述了很多优秀的佛教女性,并给予了热情的讴歌与赞颂。胜鬘夫人在佛前发起菩提大愿,佛陀授记她“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应正遍知”;在《佛说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中,用极富故事性的笔调描了阿阇贳王的女儿阿术达如何舌战各位声闻比丘,弘扬菩萨精神……
在当代,学习佛教文化的女性越来越多,在各个佛教团体,都可以看到“娘子军团”的身影。她们或作为护法良将,忙碌在种种弘法活动中;或作为慈悲天使,为社会默默奉献;或作为狮子一吼,百兽群伏的女法师,弘扬佛陀正法。可以说,没有女性的参与,佛教将无法迈步前进。在《佛说法灭尽经》中,佛陀曾说:“法欲灭时,女人精进。”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接受佛教。
但女性有自己特有的心理特质。多数女性感性方面要强过男性,容易感情用事,理性思维较差;女性较为脆弱、胆小,虚荣心和自尊心较强;喜欢依附别人,不独立;喜欢引诱异性对自己心动,从而得到满足感;不喜欢担当,不喜欢有压力、负责任,所以女人往往有随意和任性的举动,有时甚至会歇斯底里;嫉妒心理更是女性心理的一个典型特征,由此而心量小,多疑……
佛陀曾在多部经典中不客气地指出女性所具有的这些心理上的弱势。尽管很多女性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怀疑、排斥,但真正有智慧的女性应该明了自身所有的弱点——自知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自知的女性才能真正冲破自身的藩篱,从而能够成为“不是人间凡种花”的佛苑仙葩。
作为女性,应该如何自我期许,迅速摆脱种种心理弱势,为家庭、社会、佛教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呢?如何使自己的心量能够快速打开,具有弥天盖地的“大丈夫”情怀呢?在这其中,发菩提心是关键。
发菩提心,经教中强调为修菩萨道之本、成佛之因,在大乘的整个修学过程中是最为根本、至为重要的环节。菩提心就相当于理想、志向,是人生舰艇的动力和方向盘,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取向、人格形象和生命价值。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大乘经典其实都是在强调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劝他人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菩萨道。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圆满的智慧之心。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它具有两种特征: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二、欲成就无上菩提即成就佛果。
《华严经》中说: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说,发菩提心是起码的第一步。“入佛道之要门,发菩提心为首。”如果不能发起大心,立坚固愿,即使经过千劫万劫,依然还在三界六道轮回中。“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华严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菩提心是万善之本。
在原始佛教时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指出女性如果能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就能够冲破女性所特有的种种局限与桎梏,能够“转女成男”,具“大丈夫”相。基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对女性的压抑与限制,也由于女性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弱势,很多人认为,脱离“秽恶”的“女身”是女性修行必须要经历的一步。所以,很多经典指出女性应该如何修行才能够“转大丈夫相”。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发起菩提之心。
《佛说腹中女听经》中载:各位迦罗妇请教佛陀如何能够获得男身,佛陀回答:我没有什么妙法可以使你们变成男子或女人,全靠自己修得。有一种方法可令女子迅速转成男子,即发心为菩提道。

今座中大有诸迦罗妇,愿佛为说经,令得男子身。佛言,我亦不使汝作男子,亦不使汝作女人,皆自从身行得。佛言,有一事可疾得男子,何等为一,发心为菩萨道,是为一事。

《佛说转女身经》中提到:

尔时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众故,告无垢光女言。若女人成就一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一,所谓深心求于菩提。所以者何,有女人发菩提心。则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离二乘狭劣之心,能破外道异论之心,于三世中最是胜心。

佛法认为,要转掉的女身重点,始终落在大乘佛教倡导的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上。《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中舌战各个声闻大阿罗汉的阿术达、无愁忧菩萨对他的父王说:
女复言,如是大王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欲度一切。被僧那僧涅之大铠,持大悲大哀,如师子吼。云何当为,恐畏比丘,而无大悲大慈大哀。

充分说明了只要女性能够真切发起菩提之心,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声闻比丘,缘觉种姓,已经成为堪为众人所尊敬的菩萨,根本没有必要再去怖畏、礼拜这些虽然证得圣果,却只求自己解脱的阿罗汉。一旦发起菩提之心,则为“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离二乘狭劣之心,能破外道异论之心,于三世中最是胜心”。女性一旦发起菩提心,当下就是人天大丈夫,转女身为大丈夫身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然,当代人会认为,为什么要“女转男身”呢?以女身行菩萨道不也是很好吗?所谓的“女转男身”是对女性的歧视。笔者认为,佛教所提倡的,更是对心理及精神气质的转变。而所谓的女转男身,是因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古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大种性。女性的地位和首陀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低贱的一类公民。她们只是男性的依附品,没有任何的社会权利。她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取悦丈夫”。因此,在当时,要能够自由自在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脱离女身。同时,社会地位的低下也导致了女性心灵的桎梏,从而使女性种种烦恼炽盛。所以,佛陀一再强调女性要厌离女身,才真正能够进入修行者的行列。
在很多大乘教典中,也充分体现了佛陀讲述的重点是对于“大丈夫”之心的赞叹,而不是单纯的在男身、女身上做文章。
佛陀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
善男子!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所以者何?萨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别故,有男有女。

佛陀在这里明确的指出,真正发起大乘菩萨心的人,是不分男女的。
《涅槃经》中说: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为丈夫;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则不得名为丈夫,何以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

又说: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这段话明确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天大丈夫呢?就是自知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能够亲近善知识而听闻佛法,并认真思维佛法的义理,而且能够按照佛的教导如理如法去修行的人。如果空有男性的外表,却不知自身本具的佛性,没有一种为众生发起菩提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男子汉气概,那是绝对算不上大丈夫的。而且,佛陀在这里很不客气,骂这种人是“行同畜牲”。
在《大毗婆沙论》中,佛陀双手捧着大爱道比丘尼的骨灰对他的比丘弟子们说:
汝等谛听,一切女人其性多轻薄、多嫉妒、多诌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虽是女人,却能脱离女人一切过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谓此辈为丈夫。

在这里,佛陀指出,大生主(即大爱道)虽然是女人,但是,却能够摆脱心灵的桎梏,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事业,所以,这种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佛陀真正赞叹的是“大丈夫”之心,而不是指单纯的男性。唐代吕洞宾有一首绝句诗,其中有一句写道:“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丈夫与男性的概念是不可以等同的。
当然,从第一义谛的角度来审视,又哪来什么男身,女身呢?正如一首偈语中所说:

我观诸世间,常自寂灭相。
云何幻化中,乃生男女根。
譬如太虚空,捏目出狂华。
是华不可取,从汝妄想生。
又如《佛说转女身经》的一首偈语说道:
诸法悉如幻,但从分别生,于第一义中,无有男女相。

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庆幸自己拥有母亲般的慈悲情怀,拥有女性所特有的细心、耐心、细腻与慈悲,我们才能更深刻的去体味他人的疾苦,他人的无奈,才能发起深切的使人离苦得乐的菩提之心。只要我们肯努力,认真地去除客观存在的种种心理缺陷,发起浩然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之心,护法之心,以母亲的情怀关爱天下苍生,慈悲普润,这个世界必然会因灿烂的女性之华而更加美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女性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女性       菩提心)  

 济群法师:菩提心的修行 

 净界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张秉全居士: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如瑞法师:修行要发菩提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