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约翰布列特:怎样给孩子讲解佛法?


   日期:2013/5/19 18: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How should I teach Buddhism to my children?
  by John Bullitt


  佛陀对父母的建议堪称直接了当:帮助孩子们成长为慷慨、守戒、有责任心、善巧、自给自足的成年人(长部31与相应部II.4)。对孩子讲授佛法并不意味者给他们宣讲冗长的十二因缘课程,或者强迫他们记住佛陀罗列的八个什么、十个什么、十七种什么,而只意味着,为他们提供找到真正的幸福所需的基本技巧。其它方面自然会培养起来。

  父母对孩子所傳的最重要一课是,每一种行动都会有后果。每时每刻为我们提供机会,看我们选择怎样思考、发言与行动。正是这些选择,最终决定了我们喜乐与否。这便是业的精髓,是佛法指明的因果原理。记载中为数稀少的几篇佛陀对独子罗睺罗的开示中,这也是其中一篇所表达的讯息。这篇经文——芒果石教诫罗睺罗经(中部61)—— 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对于怎样给幼童讲解佛法,给了父母们一些重要的提示。

  在这篇经文中,佛陀批评了七岁的罗睺罗所犯的一个小谎言。佛陀的教诫内容在此既简单又明了:它与正语有关,目的是助罗睺罗对戒德的基本原则保持诚意。佛陀的教导方式有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首先,佛陀以日常用具善巧为喻(此处为水勺),以罗睺罗年龄相应的生动语言阐明他的教导。第二,佛陀并未发动一场冗长抽象、有关业力本质的演说,而是把这堂课的内容聚焦于当下问题:如何谨慎选择行动。第三,尽管五戒的确构成了道德行为的基本框架,佛陀在此并未提及——或許因为某些(涉及性事与醉品的)戒律与多数七岁儿童无关。(或许等到罗睺罗长成少年时,佛陀对戒律会多说几句。) 第四,佛陀在教诫时,藉由简单提问,始终保持罗睺罗的参与;此非一场枯燥、催眠性的讲演。最后,佛陀利用这个机会把教育内容深化,对罗睺罗解释了任何行动之前、期间、之后,在身、语、意方面内省的重要性,于是就把罗睺罗原来的细小失误,放在了宽广得多的背景之中,成为具有深刻持久意义的一堂课。  

  尽管我们多数作父母的,要象佛陀那样有意识、有成效地教育孩子,只能是梦中之想,我们仍可以效仿他的榜样。但是在我们把他的榜样付诸行动时,需要认识到这样一个关键点:佛陀对儿子的教诲来自一位具有如实知见者。罗睺罗的老师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榜样人物。因此这个讯息很清楚:如果我们希望教育孩子走上佛法之路,最好确保自己也在那条路上修持。如果你赞扬布施、诚实、忍耐等善巧美德,孩子们只见你自己吝啬、无意中听见你说谎、或者目睹你发脾气,你的教育讯息便失却了。当然,你不需要圆满实现佛法才够格教育孩子,但是为了使你的教育有分量,孩子们必须能亲眼看见你自己也在认真努力,把同样的教导付诸实行。而且,如果你以自身榜样激励他们,教给他们依照佛法生活的必要技巧,你就给了他们一件珍贵的礼物。

  智者希望孩子

  有高等或类似的重生,

  而不是低等的重生,

  使家族蒙羞。

  居士们,这些孩子,

  有具足的戒德、信念、慷慨、不吝,

  如拨云之月,

  在任何团体中放光。

  ——Iti 74(如是语)

  如果你有意寻找儿童读物,我推荐一系列附彩色插图的本生经。这些讲述佛陀前世故事的书籍,提供了许多讨论基本道德原则的机会。他们对于十岁以下的孩子最有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约翰布列特       讲解佛法)(五明学佛网:约翰布列特       讲解佛法)  

 定弘法师:为別人讲解佛法担心回答的不正確或者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