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消除几种对佛教的误会


   日期:2009/8/1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地自己戴上有色眼镜,产生了莫须有的误会所致。本章所要讨论的,就是要帮助读者们取下自己预先戴上的有色眼镜,希望能藉此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如果能因此而进一步地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澄清对佛教的误解,不管那是你听来的或自己看到的,那都是作者所最欣喜盼望的了。至于一般人对佛教的种种误解,我把它归纳为八项,以便加以叙述说明:

第一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

  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 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 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面,或听到一些「先入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智能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经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话,他本身早就「迷信」了--迷信他人的胡说。释迦牟尼从不强迫弟子们盲从的信仰,同时鼓励他们发问。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章中的第十点「佛教是民主和自由」里,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同学们可以参照阅读。 佛教的经典同一般宗教的经典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那就是佛经是准许怀疑、研究的;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佛曾经教导弟子们说: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一件可疑的事是应该起疑的。 佛认为一个人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佛教更伟大的思想还不止于此,佛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因为「他是我们的导师」而就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而要求弟子们要在:「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佛教不认为怀疑是罪恶或愚蠢,反而认为怀疑是达到觉悟的途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可说明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所以梁任公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难道他是信口胡说的?

第二 佛法是科学而非反科学的

  孙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换句话说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以对科学补偏救弊,改正科学研究的错误。在这儿我想随便举出几个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来说明科学和佛学并不冲突,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在追求「真相」和「事实」。
  (一)佛教的宇宙观 从前天文学家们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尽的,有边际的,但被今日天文学家愈来愈多的新发现所推翻了。以前依照「托勒密」学说(Ptolematis System):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绕着地球运行。当时也被罗马教廷认为不容怀疑的真理。后经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力斥其说,为此;他们差点把老命葬送。但宗教的权势终于阻遏不了科学的证据,现在连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地球只不遇是宇宙无数星球中的一个小角色而已,而且它不但会自转同时还会绕着太阳公转呢。(见高中历史第三册一一一~一一二页)现在我们来看看佛教所描绘的宇宙伟大组织,跟现代科学所叙述的正不谋而合(甚且有过之)。 佛教以一千个太阳系为一个「小千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一个「佛国土」(佛所教化的地区)。那么一个佛国土共有多少个太阳系呢?包括一千的三次方,即1000,000,000个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一个恒星由一群行星、卫星环绕着,构成一个系统叫做太阳系。如我们的太阳,周围就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个大行星,及廿七个卫星,和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佛国土呢?我们仅就「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来说明就够了,就是说从我们地球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么多,宇宙的浩瀚,由此就可见一斑了。所以释迦牟尼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十方虚空与我们所说的「太空」一词意义相同)。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太空中有算不完的星球,太空是没有边际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群星,天文学才逐渐地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才稍为了解太空的广大无边,才了解我们的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行星而已,而太空中竟然有算不清的太阳系,有千千万万无数个太阳。但是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没有望远镜,却已经告诉我们太空的无边无际,而太空中的星球更是不可计算。(佛以「不可思议」来形容,意即不但不能计算得完,而且简直连想象都无法推测。)不是一个具有伟大深邃智能的先知先觉,描绘不出这样伟大、神秘、浩瀚的宇宙真象的。
  (二)一杯清水有八万四千个众生 佛说法的时候,曾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众生是不可数的,是不可想象的,除了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众生之外,宇宙中无数的星球中也有众生存在;除了我们用肉跟所能见到的众生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他曾指着桌上的一杯水说,这一杯水中就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当然「八万四千」在佛经中表示数目很多的意思。)今天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已经不敢否定宇宙其它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们会再一次地证明佛教假设的正确。(宇宙中尚有无数的众生存在。) 而今日在显微镜底下,一杯水中的微生物何止千万?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不用显微镜观察就能说出这样合乎科学的事实,能不使我们钦佩心服?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依照旧有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定律」;一是「能力不灭定律。」也就是说以前物理学家认为物质和能力是互不相关,不能互相对换的,且两者都是常住不灭的。物质在佛经上称它做「色」,(注意:并不做女色解释),而佛教认为「色」即是「空」,这就跟科学冲突了;而且依照佛法的解释,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本体是空的,没有一样是「不灭」的,这也跟科学不合。但自从爱因斯坦发表了「质能交变的等量公式」,说明每一磅物质毁灭的时候,可以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E=mc2);再等到原子弹的试爆成功,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那物质(色)的本体不是「空」的吗?于是旧有的物理学定律被否定了,佛学再一次地从科学的千锤百炼中屹立不移。 或许这种解释太难懂了些,我们再来叙述一下。(同学也可以参阅第二章第六点的后半段说明。)一、色即是空:物质(色),是由原子所组成的,而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可以打破而变成能力(空)。(以前的物理学家认为原子不可再分,这是错误的。)二、空即是色:能力(空)可以变为物质(色),亦已经得到科学界一致的承认。 三、最后我要再举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个例子:时间是随着速度而改变的,人要是坐上一架速度等于光速的火箭到某一星球去,早餐在地球吃,中饭在那个星球上吃,晚饭他准备回到地球来吃。可是等他回来以后,地球已经过了数百年了,他的亲友全死光了。科学家们现在没有人敢否定这个例子的可能性,但请看佛教「妙华莲花经」上所记载的,佛对着听他讲经说法的人说,你们在这儿听我说法讲经,觉得经过的时间并不长,但外在的世界已经过了几千亿年了。受因斯坦「时间相对」的理论,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说过了。因此;孙先生才会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因为佛学一直是走在科学的前头的。

第三 佛教是慈悲不杀生的

  时常在报纸上看到:「菩萨生日,善男信女杀了一百多头猪公祭祀,表示他们的诚心。」不禁摇头叹息。有时在街头看到观世音菩萨面前,供奉着一条张嘴露齿、吐破毛光的大猪公,也忍不住要苦笑。谁都知道「不杀生」是佛教基本禁戒,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弱小的动物施救放生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再加以残杀呢?佛教是主张轮回学说的,凡是没有得到「觉悟」的众生,都要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止。因此;除了今世之外,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过去世,换句话说在过去世中,我们曾经有过千千万万的父母、兄弟姊妹、邻居、朋友、师长,但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觉悟,没有智能了解这些,所以不明白。如果今天我们随便杀害动物,可能就杀害到我们前生的父母、兄弟姊妹等亲戚朋友。所以佛教不杀生。(这也就是佛教吃素的理由之一。)当然有些人要反问我:「你又怎么知道的?如何去证明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请诸位看下面一段对话:甲:「请问有没有风?」 乙:「当然有。」 甲:「那么请用颜色、形状,来指出这个风给我看好不好?」 乙:「这是不可能的事。」甲:「你既然不能指出这个风给我看,那么意思就是说没有风这样东西了?」 乙:「不,风虽是用手抓不住,摸不到,但风还是有的,只是我不能把风指出来给你看吧了。」 在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实虽然我们不能指出直接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再者,今天的科学限于本身的成就,尚不能解答的宇宙现象更是不计其数。而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宇宙人生,难道又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了解的吗?释迦牟尼早就看穿了这一层道理,所以他对弟子们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希望佛弟子尽量去研究、了解可能被了解、被解释的部份,剩下的就只有暂时相信佛所说的了,因为有些道理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解释清楚的。所以佛典上才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话。能够正确而清楚地了解过去世的情形,在佛法上叫做「宿命通」,这种能力(神通)是要经过努力修行才能得到的。对一个瞎子说这世界是多么桃红柳绿,他懂吗?对一个白痴说某某人就是他父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弟,他能够了解吗? 既然佛教是主张戒杀茹素的,因此;凡是常常杀生,用鸡、鸭、猪来拜拜的,同学们,记住!那绝对不会是佛教。

第四 佛教是积极乐观的

  一般人批评佛教,总是说:佛教太悲观了,太消极了。 为什么一般人会有这样的误解呢?我想这是因为: 佛教揭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又说:「人生无常」。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起的,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名、利、财、色都是虚幻的,因此劝人不要太过「执着」--即爱恋不舍。佛教亦认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因此劝人要知足少欲,每一个人都要衡量自己的才力以决定欲望的多寡,自己的才力不够,却整日空思梦想,岂不是自惹烦恼?但,请记住,佛教并没有要我们「绝欲」,而只说「少欲知足」。过分地节省,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佛所反对的。他自己在廿九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办法,瞎炼盲修,每天祗吃一颗米,一粒麻,搞得骨瘦如柴,体力不支,结果并没有达到他所希望的觉悟。最后佛才了解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身体虽然不是真实的,总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用得到身体,身体不健康,既不能思考、推理、也不能打坐,禅定。「少欲知足」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经里,第三十四章有这么一段记载: 佛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和尚说:「琴的弦如果太松,拉得出声音吗?」「不能。」「如果弦调得太紧呢?」「弦会断了。」 「如果弦调得恰到好处呢?」 「就可以拉出各种美妙的乐音了。」 所以佛教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纵欲主义者,也不是故意挨饿受冻的自我虐待主义者。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即不矫枉过正,中庸适中之意。)好了,闲话又扯多了,再谈到佛教不是消极和悲观的问题吧! 佛教劝人要了解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道理,叫人不可浑浑噩噩,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人们才会爱惜光阴,努力去做一番有益世道人心、自利利他的工作。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风,这四种是一切世界和身体赖以成立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 细言之:地是物质的固体,水是物质的液体;火是物质的暖性;风是物质的动性。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是属于地大;精血涎唾属于水大,体温暖气是火大,呼吸运动是风大。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元素组合而成,亦将因「四大」之分离而消灭,人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所以说「四大皆空」。因为「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有些读者又搞胡涂了?明明我在这儿,怎么说「无我」呢?诸位,所谓「我」只不过是上面所说的地、水、火、风四种原素暂时聚合体。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换句话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脱胎换骨」,那么是前一秒是「我」呢?还是后一秒是「我」?(时间像瀑布找不出一点是「现在」。)或许有人说会「思想」的才是「我」,可是人的思想是剎那生灭,迁流不息的,又像海浪,前仆后继,前一念未灭,后一念又生起了,在念念不息中,到底前一念是「我」呢?还是后一念是「我」呢?(所以人的观念一直在改变,思想一直在迁换,昨天以为对的,以为好的,但今天你却认为是错的,是不好的。)因此;从「身体」和「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说「无我」。 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错以为反正「我」没有了,胡作非为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我」是假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存有这种观念,其实是大错而特错了,佛教讲「无我」的道理,就是希望人们了解,一般世俗的人所认为真实的「我」,其实是四大暂时聚合的假相,总有一天会因四大散坏而衰老死亡的。因此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要以宽让容忍处世待人。唯其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他就不会损人利己,不会假公济私,能拋头颅,洒热血去做救国救民的大事业了。所以佛教是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他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目的。因为如此,他再也不会有名枷利锁的羁绊,能得到真自由、真自在,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了。

第五 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

  有人看到许多和尚都是索居山林,埋名隐姓地潜修苦炼,似乎对社会一点也没有贡献,就指责佛教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这也是似是而非的论调。佛教是主张「悲智双修」的,单有救人救世之「悲」心,而无真才实学的「智能」还是没有用处。(有仁心拯溺,却不懂得游泳,有何用处?) 因此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乘是船的意思,船的大小决定载人的多少。大乘以「兼善天下」为目标,小乘以「独善其身」为目的。)隐居潜修,只是为将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作准备。(就像科学家们,苦心孤诣地,一天到晚躲在实验室中研究一样。)其实不只是出家人如此,在家修行的居士们也是要「福慧双修」的,不只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打算,也要学习磨炼弘法济众的「智能」。 以下我只想举出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高僧,「西游记」小说的主角--玄奘的故事,来说明佛教并不是逃避现实的。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县长。 玄奘出家后,人家推荐他当长安的一间大寺院--庄严寺的住持,但他婉拒了。他当时看到国内的佛经太少,而且义理晦涩,不能令人心服。于是发誓要:「舍命西行,求取佛法,来宏化中土,不仅要大量译经,而且要解决今日佛法上的症结,替我国文化,作一件神圣伟大的工作。」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开始了他多彩多姿的求经生活,他走过炎热沙漠,翻过崇山峻岭,经过九死一生才来到印度。 玄奘在释迦成道的菩提树下大哭印度佛教的衰微,立志要努力精研佛法,后来在曲女城大会中,一席宣告(即真唯识量颂)震得全印度小乘的教徒哑口无言。玄奘饱受各国国王的尊崇礼待,大家为了争相引请他去讲经,甚至不惜大动干戈。就在「功名富贵」达到最高峰的时候,玄奘却决定要回国了。他当时对他师父戒贤大师所讲的话,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了还是不禁要万分感动: 「师父,我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才学,如果仅仅为了这些,我就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了。现在我已在贵国学到了不少东西,应该回国去传道,解救苦难中的同胞,如果我久留不归,我就对不起苦难的同胞了。」这是何等抱负!何等胸襟!这才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同学们效法啊!在张起钧和吴怡先生合着的「中国哲学史语」书中,对玄奘有着这么一段的评语:「这一代的高僧,一半生涯在求经,一半生涯在译经,他有着游历家的多姿生活,有着宗教家的殉道的精神,有着思想家的救世热情。他为了佛教,为了中国文化,为了世界人类,贡献了他的一生,如今已心安理得地离开了人世。他手中的笔掉落了,他的那颗心停止跳动了,但他在沙漠中印下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里,他一手翻译的千卷经书,也永留在中国文化的宝库内。」谁说佛教是逃避现实的?谁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厌世的?

第六 佛教不只是空谈玄理的

  当听到有人叹息说:「并不是我不去研究佛理,也不是说佛理不好,祗是它太繁复、太高深了。」 言下之意好象怪佛经太多了,也太深了。有一个朋友就曾经对我说:「为什么佛教不学学基督教,只提出一本简明扼要的圣经来?」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太幼稚,也太肤浅了,我当时反问他说:「人生宇宙的现象是简单的呢?还是复杂的?」我说:「佛法是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象的,因为宇宙人生的现象太复杂了,所以不能三言两语地讲清楚,也因为宇宙人生的道理不容易被了解,所以解释它的佛法就显得高深了。」 同时佛法是讲给众生听的,众生是无边的,众生的根器(智能)也不同,有高有下,有智有愚,所以说法就不能执一不变,同样一件道理可能就要由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解说。佛教不只是空谈玄理的宗教,它是可以经由实修而亲证,而使之与理论相配合的。 这里仅举坐禅为例,坐禅的方法很多,可依专注、观想、调息、念诵、运动、心性等等而行。无论你依照那一个方法,都可以达到「明心见性,转迷成智。」的觉悟境界。例如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他是一个不识字的和尚,但却能指出五祖门下的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写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尚未得道,批评他只是登门而未入室;而托人写下了(他不识字)那千古不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赢得了禅宗五祖的赏识,而把象征继承禅法的衣钵传给了他。我们祗要看过「六祖坛经」之后,(这本书钱穆先生曾在台北作公开演讲,他认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看它。)都会对六祖的真知灼见,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讲的这些道理和佛所说的,竟然是平等如一,毫无差错。以下是有关慧能大师的一段公案(故事): 有两个和尚看见讲堂外的长幡,被风吹得飘来飘去。 于是他们的争辩开始了: 「是风在动。」 「不,是幡在动,你怎么说是风在动呢?」「没有风在吹,幡又怎会动?」 这时慧能听到了,他对两个和尚说: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自己的心在动呀!」(原文是「仁者心动」。) 还有一位是清末民初的诗僧八指头陀,(头陀是苦行僧,意即修苦行的和尚。)本来人是有十只指头的,他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求道的决心,就在佛前把两只指头烧掉了。八指头陀本来不会做诗,他连识得的字都有限,可是一旦静坐习定觉了悟之后,有一次他到洞庭湖去会见朋友,第一次提笔就写下了:「洞庭波送一僧来」的句子,语惊四座,从此做诗如有神助,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读者们一定去过阳明山吧?在观日台上就刻有八指头陀的诗:「满天星斗樽前落,无边河山足底生。」这是何等气概,何等豪迈,岂像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和尚写的?(樽是酒杯的意思。)其它还有许多高僧,也是起初连个斗大的字都不识,到后来禅定功深,一旦豁然开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不用说世间技艺如诗词书画,也都超然出尘,自成一格。因限于篇幅不多作介绍了。以上介绍的是「禅宗」的修行可以实证,就是单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修行者,也能得到正果的,(佛教依修行方法不同而有不同派别叫做宗。) 如二十年前在台北逝世,经五年封缸而肉身不坏(即尸体不腐烂),现在装金成佛像,安奉在台北汐止的慈航天师,就是一个例子,(慧能大师也是肉身不坏,死后尸体也不腐烂,且栩栩如生,现存在广州)。又如印光大师,以及弘一大师(即音乐家李叔同)等,他们都是持名念佛,而死后烧得的舍利,竟有两、三千颗。(舍利又名坚固子,佛教修行者努力修行之后,遗体火化即能拾得。)在台湾我看过屏东东山寺圆融尼师,楠梓慈云寺眼净和尚,以及章嘉大师的舍利,五光十色,晶莹透剔。这些就是修行可以证果的说明。

第七 佛教否定宿命论

  什么叫做「宿命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前生注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再简单一点说,相信「宿命论」的人,就是「听天由命」的意思,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很多人有这样的思想,很多的宗教也有这样的主张。他们以为: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就是再努力也考不取;命中注定不会穷,骄奢浮华,再挥霍也不会穷。佛教却彻底地反对这种论调,肯定有一分辛劳,就会有一分收获。套用佛家说的话就是「功不唐捐」--意思是说努力不会白费的意思。(可以读一本叫「了凡四训」的书。)佛教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前途,都是一个未知数,其好坏由自己现在的作为而决定,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所谓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的,自己肯努力,大学之门永远为你敞开;也没有命中注定富贵的,奢侈浪费,不知持盈保泰,不知开源节流,最后一定落得贫贱下场。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论」者。这里还想再讨论的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说明。虽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种瓜得瓜」的说法,但佛教的因果说,详细一些,应该说是:「因缘果报」。那就是说佛教在因与果之间,十分重视一个「缘」字。什么叫做「缘」呢?「缘」有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我们种下了一颗瓜子在地下(因),但如果没有日光、水份、肥料、或人工的辛勤培育(缘),它就会影响到种子的萌芽、茁壮、和开花结果了。因此假若一个人前生虽然种了善因,但他今生若不继续修持,行善以为助缘,就会影响到善果的成长,也不见得会有丰收。(惟所作的善因并不消灭。) 孔子说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就是说一颗禾苗的开花、结果,要看后天的栽培而定。同理;假若一个人前生做了坏事,他如果今生能改过自新,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了。朋友们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怀疑发生,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能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而会反问我说:「那不就是说,他仍然『可能』招致恶果吗?」这里我要打一个比喻来解释:一个人如果吃了毒药,送到医生那儿救治,这僧人的下场也有两种:一种是化险为夷;另一种是死亡。 为什么这个人吃了毒药(恶因,比如做坏事),送到医生那儿医治(善行,比如做好事),却也「可能」死呢?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得通的,这最少牵涉到三方面: (一)他中毒的深浅。(做坏事的多少,犯的罪是那一类等等。) (二)他送医的快慢。(悔悟的迟早。)(三)救治的得法与否。(行善的多少,行善的种类与以前所造的恶因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三点都可以决定这一个人是否会招致「恶果」。不过在这儿我要请同学们千万不要误会,我这个比喻是不得已而说的,目的在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义而已,诸位千万不能钻牛角尖,因为所谓「比喻」并不「等于」事实,祗能说是「相似」而已。佛教的因果说,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和时间,其中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除了具有真实智能(佛教称作「般若」)的觉悟者之外(如佛、菩萨等),平凡的我们还不能窥其奥妙的。就好象拆开一架电视机,里头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了专门的技术人员之外,谁能看得清楚?又有谁能够了解呢?因此我的比喻不能涵盖万千的因果关系,就像一条腾空而下的大瀑布(佛教谓之「因果大相续流」),又怎么可能从中截下一段来观察,来说明呢?好了,底下我想说明的就是这种「前世做坏事,今世虽努力行善,也可能招致报应」的问题,佛教对此持何种态度呢? 佛教对此所抱持的态度是: (一)继续更积极地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美满的收获,千万不能灰心。(二)对这种不可能改变的「恶果」(佛教称之为「定业」),佛教安慰人们要勇于忍受,因为君子敢做敢当,既然做错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忍耐地接受处罚,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现,都是一种不敢自我负责的行为。(这一点常被世人误会为听天由命,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三)要从这些痛苦的报应中,切实地反省,从此更加地谨慎小心。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差,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句是刘备临死前对他的儿子说的,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此;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向前的,对于以往做错的要勇于认错,安心忍受,藉以磨炼人格节操。同时为了来日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努力奋发,千万不可消极、泄气、或自暴自弃。最后要谈的是:为什么有人今生行善,却反而潦倒不堪?或濒临不幸?而一些坏人终生做恶,却反而逍遥自在,富贵命长的问题。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行善而遭恶报,做恶反遭善报,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这个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坏事,到了这一世就先尝到了恶果了,而他的善行却要在来日才能有善报,同理,行恶而报善者亦然。佛教又认为因果报应,有的是今世做今世即报,有的却要经过一世或好几世才能有所报应的。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举例说明: (一)今世做今世报应--如种蕃茄一个月就能收成了。 (二)今世做经过几世以后才报应--如种苹果、葡萄要经过几年以后才会有收成。 古人说:「善恶终有报,天道本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朋友们,记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吧?一切恶事就是芝麻小的坏事也不可以去做,因为一个小小的癌细胞,可能就会攫去你的宝贵的生命,带给你极端地痛苦了呀!

第八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常常看到或听到外教徒攻击佛教最剧烈的一点就是:「祟拜偶像」。 到底佛教崇拜不崇拜偶像呢?我的答案是绝对否定的,而且我要公正地讲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朋友们在怀疑之前,请先听我的解释: 在本书中我已经一再地强调,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再地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像冰是水加冷凝成的,水是氢氧化合而成的,而氢、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电子等集合而成的,那里有不变的实体呢?因此佛教主张「破相」,何谓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变的观念。 那么「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偶像祗是由木、石、泥土饰金而成,也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当然本体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缘所生」,所以佛教不能承认它是永存不变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家的观念。有的朋友忍不住要反问我一句:「既然偶像是因缘暂时的假合,佛教破之都来不及,为什么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呢?」 因答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顾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面也不能抹杀佛教以方便为法门,救度众生的作用。 (一)哲理方面:佛教认为「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缘)雕饰而成的,拆之即无,没有不变的主体,所以本体是「空的」;而当初雕饰的工人若做成观音即观音,做成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若做成玛丽亚也就成玛丽亚,做成耶稣当然也就成耶稣。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称它为「佛像」的东西,它的形状、称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莲台上,你可以称它做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它释迦佛,就是叫迦叶佛,日月灯佛......等等,又何妨呢?(如杯子,喝茶的叫做茶杯,喝酒的叫酒杯。)以上对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称为「空观」,后者叫「假观」。但虽然佛像的本体是「空」的(拆之即无),形状、称呼是「假的」(可随意塑造、呼叫),但并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观」、「假观」之后,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的价值和用处,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呀!(二)方便济众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够的智能了解「佛像只是让人仰慕效法,使人见贤思齐」的话,那么就用不着佛像了。因为这时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清风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块石头,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云彩,每一抹夕阳,何事何物不能当做佛像来想、来看的?但世上的人并不见得人人都是圣贤大智,他们不懂佛教这种圆融、伟大的思想,没有被他们看见的,被他们摸到的,他们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信你叫一位老太婆把一块石头当佛像跪拜,她死也不会肯的。唉!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拜不拜偶像,聪明的朋友已经有所了悟了。佛教为了救广大的众生,所以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悟聪慧明智的人;对于根器浅薄,愚钝昏昧的众生,则不得不用浅近的、世俗的道理来作为引导的桥梁,否则佛教就不能称作平等、圆融而伟大了。所以崇拜佛像的意义,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本身呀!试问世界上那一个国家不设国旗来激发国民的爱国心?悬挂开国元勋的肖像,来启迪国民的抑慕心情?以及效忠领袖的赤诚的?如果有人说向国旗、元首肖像敬礼是拜偶像的话,那么这种人正是不懂道理,最幼稚、肤浅、愚蠢的可怜虫呢!(以前其它宗教的教徒,就曾经无知地闹出了风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误会)(五明学佛网:佛教       误会)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