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只要你往生了,不必在乎品位高低


   日期:2013/6/15 10: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个法门只要你往生了,品位高下没有关系。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他自己说的,他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什么品位?下下品就够了,他就满足。真的吗?真的。他是真的通了,为什么?你上上品往生,你是阿惟越致菩萨,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跟谁平等?跟佛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往下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使我们对阿弥陀佛真的是五体投地,没话好说,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人,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比他差一点,跟他一样!连身体相貌都一样。「由此可见弥陀本心,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这个心念我们要学。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八集)  2010/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檔名:02-039-0198

 

记住,去的条件,信愿,念佛那是提升你的品位,品位高低没有关系,不必在乎这些。蕅益大师说得很好,蕅益大师说他自己,他决定求生净土,什么品位?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他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这是真的。为什么?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经里面没有说下下品往生就不是阿惟越致菩萨,经上没有这么说法;换句话说,只要是往生统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九集)  201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9

 

实在说,佛也是在经上这么教导我们,自利之后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成就别人,佛在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想度众生,你要先度自己,自己没有得度,没有法子度众生。自己得度,在净宗里面就是你真正有把握往生,你是自己得度了。真有把握往生,往生的品位不必去理会,品位高低无所谓。如果自己一味执著我要高品位的往生,那你度众生的这个愿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能不能高品位往生?未必,为什么这个说法?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还好高骛远,所以你纵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反而不如心里头一丝都不挂,什么也不求,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种人品位高,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执著。由此可知,我们平时随缘度化,对自己念佛往生没有障碍,不但没有障碍还有功德。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四集)  1998/9/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24

 

什么人能去?相信的人能去,依教奉行的人能去。蕅益大师在这个经上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全靠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想去,这是你能不能往生的条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则在持名功夫的浅深。正好像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众生在轮回舍身受生,有两个力量,一个叫引业,引导你到这一道来投生;像我们这一次得人身,引业引导我到人道来得了个人身。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遭遇、我们的享受有苦有乐,这些苦乐的果报叫做满业(圆满的满);满业是你这一生的果报,这一生的受用。

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两个条件,也有引业,就是信愿,信愿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你到哪一个品位往生,这就好像是满业,在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念佛功夫深,品位高,念佛功夫浅,品位就低。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同受用不一样。所以诸位想想,好像也有引业,也有满业,信、愿、行;信愿是引导,行是品位高低。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的,说得好!所以这个法门不要断惑,一品烦恼不断只要伏住,伏住要在平常生活当中学习。学习什么?我常讲,顺境善缘不起贪恋,没有贪恋的心;逆境恶缘不起瞋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炼!。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第二十九集)  2003/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0-015-0029

 

成就早晚,到西方世界成就品位高低还是在放下,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佛为什么要这么样强调放下?因为这世间一切全是假的。你现在想回归真性,真里面没有假,所以假的东西带不去,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贡高我慢是假的,嫉妒这个念头也是假的,贪瞋痴还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为什么不放下?放下,我们念佛有把握;放下,我们知道品位很高。三辈九品往生,善导大师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特别原因。我们凡夫,博地凡夫如果遇缘殊胜,你就很可能在这一生当中实报土上品上生,跟释迦佛、跟六祖惠能大师没两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三集)  2010/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53

 

        问:下面一个问题,蕅益大师说的,「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凭持名之深浅」,有些同修理解为,平时只要具足信愿,临终即使不念佛,阿弥陀佛也会来接引。至於行持,只会影响往生品位高低,与往生本身无大关系。有同学则认为必须同时具足信愿行才能往生,品位的高低是取决於信愿行的浅深,三者缺一不可。请老法师开示,以息众疑。

  答:蕅益大师的话,印光老法师认为就是阿弥陀佛亲口说的话,那哪里会有错!往生第一个条件是信愿,有没有行?当然包括行。你说你有信、你有愿,没有行,你的信愿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事情很难,太难了!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信愿行,你要好好去读读,你不能发生误会。他老人家讲的信,确实跟别人讲的不一样,你看他讲信愿行,他讲信讲六个信,这六个信都具足,这才叫有信心,你有没有具足?第一个信心是相信自己,自己是什么?《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能不能相信?这就不容易。你本来是佛,现在又要念佛成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为什么要念佛?用这句佛号把你的烦恼习气打掉。所以千万不要产生误会。

  蕅益大师字字句句都是深广无际,我劝你好好去读圆瑛法师的讲义,《要解》的讲义,你看看圆瑛法师怎么解释的。蕅益大师的《要解》我也讲过,刘承符老居士从我的录音带里面写了一本书,好像他的书的题目是《弥陀经要解亲闻记》,都值得你去做参考,决定不能误会。

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六)  (共一集)  2007/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19-0001

 

钞【又慈照宗主,四土图说,以未断烦恼,生同居土,为愿不退。】

  慈照大师,这是净宗大德,他完全是根据经里面所讲的四土三辈九品来论不退转。『未断烦恼,生同居土』,这个烦恼就是指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没断,就像我们现在的境界一样。烦恼没断,怎么能往生?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讲的,「能不能往生,就在信愿之有无」,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有甚深的大愿,求生净土,那就一定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就是在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浅深就是断烦恼的浅深,你把见思烦恼都念断了,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就生实报土,那是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说实在话,不是普通的信愿,所谓「真信切愿」。真信,唯独信这个法门,要把其他的法门修学的方法统统放下,你才算是真信。决定不能说,我生病了,赶紧去拜药师如来,以为阿弥陀佛管不了这一桩;有了灾难,赶紧求观音菩萨。怕念《无量寿经》、《弥陀经》还不够,还得要念《普门品》、念《金刚经》,甚至还念个「楞严咒」,还得拜个《大悲忏》、《水忏》、《梁皇忏》,搞这些,这叫不信。一心求生净土,还求发财、还求升官、还求儿求女,这是愿不切,这愿是假的。真正的愿,世出世间什么都放下,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这样才能真正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我们看到有信愿行的人很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什么原因?他那个信跟愿不是真的,或有或无!你说他没有,他有;你说他有,他里头掺杂的东西真不少,不纯不净,障碍他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生同居土,他能够不退,实在讲是愿力支持,是自己的本愿、阿弥陀佛大愿加持,这是我们在大经四十八愿读过。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05

 

「三辈九品」,这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不同,就好像念书,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程度不一样。西方世界有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就好比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土里面都有三辈九品。「三辈」是上、中、下,「九品」就是三辈里面分出来的:上品里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里面有中上、中中、中下;下品里面有下上、下中、下下。所以一共有九品。四土三辈九品,每一土都有三辈九品。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43

 

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清净的程度不一样,随著我们心地清净的程度去往生,最极清净是上品上生,才得个一两分清净,凡圣同居土下品往生,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品位高下,蕅益大师讲,在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就是清净心的程度,功夫是指这个,不是讲我一天念多少佛号叫功夫,不是指这个。假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都不清净,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一天佛号虽然念得很少,但是心确实清净,那个功夫就深。所以讲功夫的浅深,而不是念佛号的多少。可是佛号,古德常常劝我们要多念,多念有好处,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习气很重,不念佛就打妄想,所以念佛就把妄想取而代之,用意在此地。真正讲功夫是讲清净心。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49

 

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称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决其疑。】

  这个疑问是相同的,但是这个疑问的根源不相同。前面一个专门从事,於事念不明理;这是『理念』,里面缺少事,这两个不一样。这缺少事念,或者怀疑他念佛念得太少,恐怕往生会『落空』。实在讲,问题是在你念与不念,不在事持跟理持。事持是在事相上,这一句阿弥陀佛从心里面生起来,口里面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是事;理念则不一样。我们在前面看到,这个地方又见到,是对於西方境界完全通达明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但是有没有念佛?没有念。有没有求生的愿望?有!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有真信、有切愿,念佛念得少,决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浅深」,我现在没有持名,念佛念得很少,祖师没有说念佛多少,是讲功夫浅深。换句话说,「理念」功夫有浅深,「事念」功夫也有浅深,品位高下是决定在功夫的浅深,不是在事持的多少。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的心就放下了。念佛虽然念得少一点,或者一天很繁忙的人,慈云灌顶法师传的早晚十念法,这是最少的。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这个十念要是一生都不缺,也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一向专念」,因为到那个时候他就想起来了,符合一向专念。可见得真信切愿,念的佛名号少也能得生,真正功夫得力了,品位也不低。这两段话都是破除我们疑惑,坚定我们的信愿。

  我教给大家的「十念法」,效果比灌顶法师的朝暮十念还要大,诸位要认真的去学,要把它用在生活上。如果你有早晚课诵的话,你也可以修这个十念法,与你课诵没有抵触。你工作非常繁忙,根本没有时间作早晚课,你就用这个十念法,决定成功。这个十念法,就是十句佛号,你念四个字也可以,念六个字也可以,随著你自己的习惯。莲池大师说得很好,如果决心这一生当中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的客气话可以避免,这个客气话就是「南无」两个字,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礼敬的意思。名号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经上教给我们执持名号,名号是四个字。所以念四个字就可以了。不过我们的课诵时间很短,只要一分钟的时间,所以加上「南无」也非常好,因为时间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句。这个十句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因为我们念这十句的时候,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心地真正清净,用清净心念十句,我们这一堂课就圆满了。你要问,要不要回向?不需要!为什么?我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求生西方净土,句句都是回向。所以这个叫不回向法门。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见阿弥陀佛,就是要往生西方净土。这十念法一天要做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钟,决定不妨碍你的工作。早晨起来的时候做一次。吃早饭的时候做一次,我们平常吃饭的时候念供养咒,都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都是这个念法。这个念法不错!但是实在讲效果不大,为什么?有口无心。所以不如用清净心念阿弥陀佛,念十句再吃饭,这是第二堂。上午上班,上班之前再做一次,第三堂。下班之前也做一次,第四堂。吃午饭的时候有一次,第五堂。下午上班、下班,吃晚饭、晚上睡觉之前,这一天九堂功课。一堂都不缺,那个效果就很大,比一般人每天用二、三个小时作早晚课的效力还要大,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这时间隔得很短,隔很短的时间立刻就又修一次了。所以功课的时间短,次数多,一天做九次,时时刻刻以清净心来执持名号,确确实实达到净念相继,这个十念相继。十念,念念都清净,确实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凡夫业障很重,念的时间长了,里面就夹杂,就有妄想、就有妄念,在一分钟这十句佛号里头可以保持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可以能保持得住。这个十句不要看它是很短,它是净念相继,所以利益就非常大。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十句不间断,一天九次不间断,这个修学的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人人能修。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4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往生       净土法门)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北部数位法师来访(81、9、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某法师率徒众来山请法(81、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