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


   日期:2013/6/23 14: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


人可以在叫苦中寻求帮助,但是这是绕着弯子的,既然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以叫苦的形式呢?叫苦是把自己的负面暴漏出来叫人看,以博取别人的同情。这实际是委屈求人的一种方法。人可以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叫苦,这是认识问题,叫苦是认为世界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这是太自恋的结果。老是哭哭啼啼叫苦的人使人厌恶。因为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苦,只是多数人没有叫苦,只是在默默地生活。

抱怨是叫苦得不到帮助时的升级。抱怨比叫苦更加深刻,就是因为抱怨已经转向客观,怨天尤人。把自己的问题推到外在,已经是外界寻找使自己受苦的原因,这就带着微微的恨意了。抱怨是恨意最弱的时候,但是抱怨已经昭示了一些敌对的情绪。人们抱怨的时候不像叫苦的时候把责任归到自身。

冷漠是在抱怨得不到呼应的时候出现的,冷漠是把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隔离开来,既然世界和自我的苦是毫无关系的,自己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何必对别人同情?这样冷漠是对叫苦和抱怨都得不到呼应时的最后安静。人在冷漠中把叫苦和抱怨都沉默下去。这样精神就固化了。世人的冷漠可能都要经过上述的过程,叫苦----抱怨----冷漠。最终冷漠成为人生的基本状况。人与人的关系就在冷漠中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状态。

叫苦中自我意识凸显,把自我看成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为什么世人不关注自己?为什么自我如此这般的存在无人理解?所以,叫苦实际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凸显。抱怨是环顾别人和世界,自然外在的一切,把自己的苦归于外在,这是一种转向,转向世界。

自我意识转向外在世界和别人时,才算把一个自我客观化过程完成了。其次冷漠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的处置。这种冷漠关系说明,自我与世界是漠不相关的。才显示出独立性是什么。冷漠是感性的,但是冷漠的客观性是自由和独立。人在冷漠中既不被别人干扰,也不被自己的自恋干扰。自己才是一个完全的人。

虽然人经过叫苦----抱怨-----冷漠是不好的,叫苦和抱怨是人最被人看不起的毛病,但是随着叫苦和抱怨,人最终在冷漠中成为成熟的人。冷漠也是一种客观性的精神,不为情绪和冲动刺激,在冷漠中,人的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冷漠地对待自己的苦,不如意,以及别人的冷漠,也以冷漠看待自己和别人,这似乎把人变成机器,但是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悄悄滴成熟。

叫苦是感性的,抱怨是错误地寻求客观的原因,是错误的知性,但是冷漠是客观的,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基本是冷漠的,不动情的,这样人才能形成一种客观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外在看来就是冷漠。实际上在冷漠之下叫苦和抱怨都被自己压抑下去,不再叫苦,不再抱怨,人就成熟了。

如果把抱怨看成是人的成熟的标志,那么在孔子晚年还带着抱怨,抱怨天命,孔子一辈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抱怨,孔子没有把自我的“命”看成是一种客观性,而是抱怨“天”,也畏惧“天命”。这样孔子在实践中还未成熟。固然孔子在理论上提出了“仁”这种理念,但是也没有完全消除叫苦和抱怨,孔子不是冷漠的人,就是因为“仁”。

老子也有一些抱怨的话。“绝圣弃智”之类都是。老子的自暴自弃的话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生活实际谁都不喜欢,但是老子出于叫苦和抱怨最终转向---冷漠。老子的冷漠变成道的独立性。“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大海”。

耶稣基督没有叫苦,也没有抱怨,但是最终还是冷漠地对待自己,走向十字架前对出卖自己的人保持冷漠,这是一种使人吃惊的冷漠。对待死的冷漠。耶稣基督的冷漠和热情交叉出现。耶稣基督对父母的冷漠,对家人的冷漠也是突出的。

表现在人性中的这种叫苦和抱怨的普遍的,但是冷漠却是大人物最普遍的。大人物有一种冷漠的因素,这一方面是来自理性,一方面是来自理智。由于对叫苦和抱怨的超越,大人物就有惊人的冷漠。在冷漠中凸显理性和理智。所以,大人物再也不能嘻嘻哈哈和哭哭啼啼,一种惊人的冷漠巩固了理性和理智使其可以驾驭自己和世界。尤其是对自己的冷漠,大人物对待自己比对待别人更加冷漠。这就是克己的冷漠。

人的成长必须经过叫苦和抱怨,但是最终一般人在叫苦和抱怨中走不出去,少数人走出叫苦和抱怨,最终变成冷漠的人,理智和理性的人。人是随着弊病成长起来的。叫苦和抱怨也使人必须的精神蜕变过程。就像孩子叫苦和哭哭啼啼,最后却不再向父母说自己的苦,也不抱怨父母,这就成熟了。

看看文化史,是不是叫苦的历史?“砍砍伐檀兮,置之岸兮”,这种叫苦就是文化的最真实反映。文化几乎把叫苦作为一种宣泄方式。其次是抱怨,“硕鼠硕鼠,无食我薯”,诗经中的叫苦和抱怨是普遍的。在思想史中虽然是理性的,但是孔子,老子都有叫苦和抱怨,最终归于冷漠。庄子是叫苦和抱怨之极,他的抱怨变成另一种形式,就是超越对象,以逍遥游的形式----实际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叫苦和抱怨都是很典型的,”天丧予,天丧予”,抱怨是重复性的,叫苦也可以是唠唠叨叨的。这都是人是处于艰难困苦的时候的正常的反映。孔子虽然是不怨天尤人,但是还是在论语中有许多的抱怨,他抱怨的主体对象是天,命,天命。他自以为是的支撑对象也是天。“天生予德”,孔子为叫苦和抱怨树立的方法论。就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叫苦和抱怨。就是读书转变。老子的叫苦是智慧性的,是对智力的对象的疑惑之叫苦,“吾不知其名,强谓之道”,“道可道非常道”,这实际是智力的叫苦。对要思考的对象不得而知的叫苦。其次是抱怨,老子抱怨孔子的礼仪之类,“礼者,忠信之薄,乱之始也”。最大的抱怨是“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简直是抗议了。但是老子的叫苦和抱怨比孔子少。一句“顺其自然”把所有的叫苦和抱怨都消解了。

叫苦的本质是忍耐,人不能忍耐就会叫苦,抱怨的本质是不公平,所以,叫苦和抱怨的目的是积极的。叫苦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抱怨是希望公平。而当这二者都不能实现时,就回到最终的---冷漠。冷漠是社会进程中不断实现的理性。大城市就比农村冷漠。知识分子就比一般人冷漠。西方人比中国人冷漠,所以冷漠的形式之下是反思,反思的结果是理性。这种转变是别人不知道的。社会文明会使社会越来越以冷漠的形式出现,法律是冷漠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冷漠的,道德也是冷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这都是冷漠的表现。医院的治疗,在各种射灯和手术刀之下死去的人也是冷漠的。所以,文明的发展不断把机器的冷漠变成人的冷漠,只有冷漠的人才能排除各种情感的干扰,才能冷静的处置事件。

人是不是在叫苦和抱怨之后变成终极冷漠的人?人的非理性是机器大工业之后,在现代化之后是不是变成冷漠的?人的异化是不是机器人?这是值得思考的。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人性的变化可能是逐步把叫苦把抱怨变成冷漠。冷漠可能会是人的一般性界定。理性也表现为冷漠的。冷漠的人,就是酷。一种新的人格。人们可能会见到人的成长的历史叫苦,抱怨最终冷漠,不仅是对自己,而且是对别人,对外在的世界。人的冷漠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世界。这里冷静是不是也具有冷漠的性质?理智是不是表现为冷漠?哲学家和思想家比文学家艺术家冷漠。这是为什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叫苦       冷漠)(五明学佛网:叫苦       冷漠)  

 雪漠:冷漠的时代 

 净土法门法师:这八种苦叫苦苦 

 净土法门法师:这些事情从早到晚天天遇到的,真叫苦不堪言 

 嘎玛仁波切:夫妻之间彼此猜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到底 

 净土法门法师:人生离不开這八种叫苦 

 对外人慈悲对家人冷漠,是假慈悲 

 地藏菩萨感应录:过失漏财暗叫苦,洋客突来迎善缘 

 恒传法师:我从来没有要故意去伤害别人,为什么我会这么遭人 

 索达吉堪布:你那一低头的冷漠,写给“低头族” 

 索达吉堪布写给“低头症”-你那一低头的冷漠 

 智渡法师: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贪得无厌?为什么没有公德心、 

 济群法师:劝人看破生死,是不是显得冷漠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