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浅解佛的十种尊号


   日期:2009/10/1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即一个觉悟的人。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是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如果说的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佛,还可以理解为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教导众生,要依靠自己寻求解脱。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成佛。佛,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佛不会发怒,审判众生;佛也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去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佛法还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譬如“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释迦牟尼世尊”;“阿弥陀佛”也可以称作“阿弥陀如来”。也就是说,单说如来、佛,并未具体确指哪一尊佛。

  诸佛通号虽称十号,但一般都列举十一号。如《佛说十号经》云:“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妙法莲花经》云:“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举出十一号,而仅云“如来十号”,是因为诸经论多将其中某两号合作一个,或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如《佛说如来十号经》);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成实论》);或将“应供”、“正等觉”合为一号;或将“善逝”、“世间解”合而为一……如是等有种种异说。

  近现代天台宗的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也提及:“按如来十种通号,读之实为十一种,诸经解说不一: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成实论》与此同。……《法华经》列十号之处最多,古德解释甚略,亦未详及十与十一之所以。……亦曾探询由印度归来之士,据云亦读为十一种,想此为译经时句读之误。大师以此原为十种,而解释则成十一种,殊与事实不符。且讲时费解,亦甚含糊其词……”

  实际上,这个问题,若翻阅过藏经里有关佛教音义书,如依《慧琳音义》和《玄应音义》则可以知道:“十一号”的最后一个名号“世尊”,印度梵语称为“薄伽梵”,是“总称”,以“总摄众德”。故诸经首,皆置此名也。

  正如《佛说十号经》所述: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

  而历代祖师所阐述,皆依此经义。(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记不住,就慢慢简略为上述十种名号。)下面,本文将对这如来十号略做浅解。

  一、如来:

  梵语:陀阿伽陀。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故名“如来”;也可译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达佛湼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动;“来”是指佛陀的应化身,此“身”为救度众生“应化”而来。“如”是静态的,“来”是动态的,成佛以后本是动静不分、法应不二的。总的说来“如来”是说佛陀在如如不动的法身中,因悲悯救度众生,应化而来,故曰“如来”。

  “如来”之义有三: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金刚经》所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转法轮论》所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所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应供:

  梵语:阿罗诃。应于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经过累劫的修行、度众,证断三惑,超越二死,积聚福德因缘,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究竟佛果,堪受人天供养。正如一个人把毕生岁月奉献给国家社会,一旦功成身退,理应享受到国家的退休金安养天年一样。

  三、正遍知:

  梵语: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又作正等觉者,即佛陀能正觉一切法,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佛陀能遍觉一切众,有别于二乘的自觉与菩萨的“虽正知而不遍”。由于佛陀能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明行足:

  梵曰:鞞多庶罗那三般那。三明之行具足、五行悉皆圆满,故名明“明行足”。

  三明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五行为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证得三明则“慧具足”,修持五行为“福具足”,佛陀福慧双运,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

  梵语:修伽陀。善逝,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又曰好来好去、妙往。

  佛陀乃证悟无上菩提的觉者,已经超越生死对待。佛陀“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佛陀妙出世间,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妙境,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

  梵语:路伽惫。能解世间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

  佛陀具足彻悟宇宙真相的智慧,包括认识诸法总相是空的“一切智”、认识诸法别相是缘生而有的“道种智”,以及认识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一切种智”。由于佛陀能彻底了知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实相,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

  梵语:阿耨多罗,在诸法中,湼槃无上;诸果中,正觉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士。

  佛陀的智慧、禅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圆满,福慧具足,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无有过者,所以有谓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

  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谓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灭度。

  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湼槃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使入善道,故名“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

  梵语:舍多提婆魔沙喃。佛陀为人、天的导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众生果能依教奉行,不舍道法,即能解脱烦恼,故号“天人师”。

  “天人师”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

  十、佛:

  梵语:佛陀路迦那他。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由于文章开始就有这方面的诸多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十一、世尊:

  梵语:薄伽梵者。世尊,世尊,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的人。世尊者,为世尊重之义。

  由如来至佛,正为十号,世尊别为尊号。盖具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

  佛陀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世间、出世间一切凡圣所共尊,因此世人用种种的异名来称扬佛陀的巍巍功德。除了上述十号以外,诸如:世雄、世英、世眼、法王、佛日、能仁、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医王、两足尊、人雄、师子等,都是世人对佛陀的尊称。从这些名号中,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佛陀的崇高伟大。

  经云:“念佛一句,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称念诸佛名号是忆念诸佛的万德庄严,也是圆满的心理建设,所谓“一句佛号的舟航,能载罪障,不落轮回苦海;一句佛号的内容,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智能的明灯;一句佛号的妙用,涵盖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能够离苦得乐;一句佛号的能量,如烧柴互燃之能,溪水汇聚之力,可以成就众缘。”

  《文殊师利问经》中,佛告文殊师利称念如来十号具有如下的功德:“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当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增长寿命,无诸疾病。”又曰:“念十号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寿命无尽。当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执取、以坚取见佛如虚空,乐虚空故,知一切法义。﹄”

  佛弟子在称念佛名时,则应欣羡佛陀的断德,仰慕佛陀的智德,乃至“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以报答佛陀的恩德,这才是我们称扬佛陀名号的积极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谁最可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如何观察人生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